1、 ICS 01.040.81 A20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 36/ T 9262016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 The tradional crafts of porcelain making in JingDeZhen 2016 - 09 - 28 发布 2016 - 12 - 01 实施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6/ T 9262016 I 目 次 前 言 . . II 引 言 . . III 1 范围 . . 1 2 术语和定义 . . 1 2.1 制料工 艺相关术语和定义 . . 1 2.2 成型工 艺相关术语和定义 . . 2 2.3 装饰工 艺相关术语和定义 . .
2、 5 2.4 烧成工 艺相关术语和定义 . . 7 3 景德镇传 统制瓷工艺流程 . . 10 3.1 总则 . . 10 3.2 制料工艺流程 . . 10 3.3 成型工艺流程 . . 12 3.4 装饰工艺流程 . . 13 3.5 烧成工艺流程 . . 15 4 景德镇传统窑炉 . . 16 4.1 总则 . . 16 4.2 馒头形窑 . . 16 4.3 龙形长窑 . . 16 4.4 葫芦形窑 . . 16 4.5 蛋形镇窑 . . 17 4.6 明炉暗炉 . . 17 5 景德镇传 统制瓷判断依据 . . 17 5.1 总则 . . 17 5.2 传统原料要求 . . 17 5
3、.3 手工成型要求 . . 17 5.4 手工装饰要求 . . 17 5.5 柴窑烧成要求 . . 17 参考文献 . . 19 DB36/ T 9262016 II 前 言 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景德镇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景德镇市古窑民俗旅游有限公司、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管理处、江西省标准化研究院共 同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荣林、蔡妤荻、上官新会、洪玲、毛炜翔、杨新。 DB36/ T 9262016 III 引 言 为了更好地传承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 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 制
4、定并实施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标准 , 有利于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规范仿古瓷市场,维护旅游景区仿古工艺瓷市场秩序,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本标准所指的制瓷工艺是景德镇从东汉时期到近代民国末这一时期的制瓷工艺, 其工艺的主要特征 是:瓷器制作使用传统原料,手工成型,手工装饰和柴窑烧成。 本标准的制定依据: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 关于同意公布景德镇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批复 (景府字200750号)文件,景德镇市文化局和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相关申报文件;参考 了古代部分相关的传统制瓷工艺文献; 结合了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手工制瓷作坊和柴窑窑场生产线的 操作工艺;征求
5、了相关专家和单位的意见。 DB36/ T 9262016 1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景德镇传统制瓷术语和定义、工艺流程、传统窑炉、判断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陶瓷制品的生产、宣传和销售。 2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制瓷原材料工艺相关术语和定义 2.1.1 瓷土 用于制作瓷器的粘土原料,也指瓷石经过粉碎后所得的粉状料 。 2.1.2 瓷石 制瓷用的一种石质原料。主要由石英、长石、绢云母和高岭石组成,并含少量蒙脱石或多水高岭石 等。瓷石具有可塑性,以及干燥强度大、收缩率高、焙烧后色白等特性。 2.1.3 高岭土 一种主要由高岭石(或多水高
6、岭石、地开石、珍珠陶土)组成的软质粘土。因首先发现于景德镇高 岭村并传至海外而得名,后来国际上对这类特殊的粘土都称为“高岭”,成为国际通用名词。 注: 景德镇使用的高岭,有明砂高岭土(又称东港高岭)、星子高岭土和临川高岭土多种。 2.1.4 不子 瓷石粉碎淘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这种泥块俗称不子或白不子。 注: 不子读音为读“dn zi”。 2.1.5 滑石子 一种产于江西临川的高岭土,质地较纯。景德镇陶录载,滑石子与不子配合制作器胎。这种滑 石子与非金属矿物原料的“滑石”无关。 2.1.6 下脚料 DB36/ T 9262016 2 作坊内制坯余土、晒架塘沉泥、脚板踩踏过的泥料、破坯屑等,点
7、滴收集起来,加工成为制坯原料, 俗称下脚料。 2.1.7 釉果 制釉用的瓷石亦称釉石,与坯用瓷石相近,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石英和长石等,具有较瓷石稍 低的熔融温度,熔融物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将釉石舂细淘净,制成砖状不子,俗称 “釉果 ”。 2.1.8 釉灰 明代称炼灰,清代以来称釉灰或灰。是景德镇配制瓷釉的原料。它将石灰石与凤尾草或狼鸡草等相 间堆叠燃烧而成。主要成份为碳酸钙,并含有少量的石英和钾、钠化合物,这是头灰。淘洗后的头灰再 经陈腐、研磨、淘漂即为釉灰渣,是称二灰。其氧化钙成分含于釉灰,以陈为佳。 2.1.9 珠明料 又名叫珠子,国产青料名。矿土主要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经选洗
8、、煅烧,然后粉碎、 磨细,加水和匀成为青花颜料供绘瓷用。约清嘉庆年间开始使用,以后逐渐成为主要青料。 2.1.10 玻璃白 陶瓷粉彩用颜料。玻璃白是含铅化合物,主要组分是硅酸铅、硅酸钾玻璃,系填粉彩用的不透明的 色料,呈不透明白色。由红丹、石英、硝酸钾、氧化砷配制而成。多用作花头和人物服装的洗染的底色。 也可用于配色。 2.1.11 樟脑油 润瓷笔作画的油料。还有老油、乳香油,可按颜色调成胶状使用。 2.2 成型工艺相关术语和定义 2.2.1 坯房 手工制瓷成型的作坊。 2.2.2 辘轳车 作坯胎的设备,做坯的叫琢车、利坯的叫利车、挖坯的叫挖车。 注: 上面是一木质圆盘,中间为一圆木轴,一头插
9、入地下,一头顶着圆盘。用的时候,将原料泥土放在圆盘中央, 手拿木棒推动圆盘旋转,然后利用惯力手工使之成形。20世纪50年代有电动辘轳车,后又发展为机压成型。 2.2.3 晒架 DB36/ T 9262016 3 坯房院中,露天搭建的晒坯架子,专供晒坯之用。坯胎定性后,将其排放在坯板上面,再放到晒架 上让日光照晒,使之干燥。 2.2.4 晒架塘 系晒架之下挖设的水塘,为淘洗原料提供用水,塘中沉淀的泥料可回收利用。 2.2.5 淘桶 坯房淘洗泥料的木桶。原料不子放在淘桶中淘练,常以两只圆形的淘桶和一只椭圆形的淘桶组成一 组配合使用。 2.2.6 泥锅 俗称耳锅,为铁制双耳圆锅,双耳中间的曲形木棍梁
10、是提锅的把手。系淘泥时的用具。 2.2.7 码头 做坯、印坯、刹合坯工人,在做工时,都要将一个木制的架子放在身旁,以便放坯板与成坯,这个 架子,叫做码头。 2.2.8 平架 坯房正间内落地靠墙的坯架。一般为五层,用于坯体的存放、保湿、防冻和烘干。 2.2.9 坯 也叫坯体、坯胎。它是瓷泥经过手工成型后未经窑火烧成瓷器的物体。可按其施釉与否分为釉坯和 素坯,还可按其是否烧成分为素烧坯和生坯。 2.2.10 毛坯 瓷泥经过手工拉坯制成坯胎雏形,还未进行定形的坯。 2.2.11 头坯 毛坯印了一次,初步成形的坯。 2.2.12 初修坯 经过坯刀修整一次的头坯,又叫“头道”。 2.2.13 DB36/
11、 T 9262016 4 精修坯 经过修整两次的坯胎,又叫两道。 2.2.14 圆器 是指在辘轳车上一次拉坯成形的器物,如碗、盘、碟等。 2.2.15 琢器 是指不能完全依靠辘轳车一次拉坯成形的器物,如瓶、钵、缸、罐、盆等。其中的方形器、棱角器 还要用刀裁好泥块,用原泥调和粘合。 2.2.16 脱胎 指明代永乐年间创造出来的一种薄胎瓷。脱胎是形容瓷器的胎极薄,似乎纯以釉汁制成。 2.2.17 灰可器 灰器与可器的合称,又称灰渣器,属粗瓷饭碗。常用头灰和陈湾釉果配釉,在槎窑烧成或在柴窑低 温区烧成。好的灰器不掺渣泥,可器掺渣泥,质地比灰器差。 2.2.18 大件 瓷器中的大型器物,如大瓶、大缸、
12、大盆等。 2.2.19 粉定 琢器制品中的上等品。它的胎质薄,色如粉玉,故得名。原出品于河北定州,叫做北定。宋室南渡 后,景德镇仿造,叫南定。 2.2.20 玲珑器 坯体透雕后洞眼补釉的瓷器。如花纹由呈米粒状的玲珑眼拼缀而成,则称米花或米通。 2.2.21 雕镶 琢器类瓷器,凡不能由辘轳车成形的方形或多角形器物,而是用手工粘镶、刀子雕刻的瓷器,均属 此类。 2.2.22 浮雕 就是在坯体上先雕好各种凸起外浮的形象画面,再行烧炼。 DB36/ T 9262016 5 2.2.23 堆雕 先在坯上画好画面,然后按装饰设计,用毛笔把泥浆堆上去、再行烧炼。 2.2.24 寸 计算瓷盘、瓷板大小的单位,
13、如七寸、八寸等。是传统的俗成单位,与现行标准计量单位不同。 2.2.25 件 计算瓷缸、瓷瓶大小的单位,如三百件、五百件、千件、万件等。是传统的俗成单位,并因器物形 状而异。 2.3 装饰工艺相关术语和定义 2.3.1 彩绘 用特制的颜料,在坯胎或白胎瓷器上画出花纹装饰,这个工艺过程,称为彩绘。 2.3.2 釉下彩 指在坯胎上彩绘,再上一层无色透明釉,在1300左右的高温一次性烧成。其特点是彩在釉下,永 不褪脱,不易磨损,色泽鲜艳,无铅无毒。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等。元 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是釉下彩的最成功制作。 2.3.3 釉上彩 也叫炉彩。 指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彩料
14、进行彩绘, 并在烧炉中以750到900左右的温度烤烧而成。 因彩在釉上,有凸起的感觉。釉上彩包括釉上红彩、宋加彩、五彩、珐琅彩、粉彩、墨彩等。 2.3.4 斗彩 也叫逗彩。 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工艺。 明宣德时出现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结合的工艺。 真正的斗彩始于明成化时期。先在坯胎上用青花料描写图形,施透明釉高温烧成,再在釉上彩绘,然后 烤烧完成。 2.3.5 古彩 即康熙五彩。景德镇制瓷业称之为古彩。康熙五彩的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改变了明 代以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古彩是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即用各种简练而刚 劲的线条勾成纹饰轮廓,然后在线框内不分阴阳
15、地平涂颜色。其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但因其不如粉彩 那样有柔软感,故又叫硬彩。 DB36/ T 9262016 6 2.3.6 珐琅彩 珐琅彩瓷器是清宫廷御用器,又称“瓷胎画珐琅器”。康熙时创烧,是在明代“景泰蓝”制作工艺 的影响下移植、演化而成的彩瓷装饰技术。先在景德镇烧成涩胎瓷或白釉瓷,然后彩绘烧成。所用彩料 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前,均为进口的珐琅料。以后珐琅彩由宫廷自制。珐琅彩瓷的彩色、绘画、 款式皆同于“康熙御制”款的铜胎珐琅彩器。雍正、乾隆时期,绘制愈加精巧,工艺也更趋精湛。 2.3.7 粉彩 也叫软彩。它创于康熙,盛于雍正,是在明清五彩的基础上和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出来的。其
16、制作 是勾画轮廓后,先填一层“玻璃白”,再用其它色料进行描绘。由于“玻璃白”中有砷化物作为乳浊剂, 所以烤烧后给人以“粉”的感觉,故被后人称为“粉彩”。所使用的颜料种类很多,每种颜色都有丰富 的层次,柔和俊雅。 2.3.8 新彩 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旧称洋彩,1949年后改称新彩,生产中也习称新花。其手工绘画 特点为:不采用古彩、粉彩的勾线填色法,而用笔蘸取色料在瓷面上直接作画,表现技法和风格与水彩 画相近。色彩种类丰富,品种繁多,发色稳定,呈色光亮。 2.3.9 镶金 在瓷画上画金色线箍。也是一个工序、工种。 2.3.10 斗方 又名“起堂子”、“开光”。在器物上留出某种形状的空间
17、,如圆形、菱形、扁形等,内绘主纹, 外为辅纹或色地。 2.3.11 边脚 指瓷器上口与底脚的图案。如回纹边,寿字脚,如意边等。 2.3.12 涩胎 指已烧成但未上釉的瓷器。 2.3.13 素胎 即上釉后烧成的白色瓷胎。 2.3.14 DB36/ T 9262016 7 单料 是粉彩装饰专画线条的瓷用毛笔名称。 2.3.15 双料 粉彩装饰瓷用毛笔名称。多用于写字。 2.3.16 料半 粉彩装饰瓷用毛笔名称。用来绘画介于粗细之间的线条。 2.3.17 分水笔 青花装饰中的瓷用毛笔名称。用来分水,使青花画面表现出如水墨画一般的浓浅层次。 2.4 烧成工艺相关术语和定义 2.4.1 窑房 是烧炼瓷坯
18、的场所。景德镇的窑房为砖木结构,用的木料是弯曲的杂木。前面为两层,上存窑柴, 下面放匣钵和坯。窑炉位于窑房后部。 2.4.2 窑 一般指窑炉。是陶瓷坯体进行焙烧使之符合使用和外观要求的一种设备。其类型颇多,有横穴窑、 竖穴窑、馒头窑、龙窑、阶级窑、葫芦窑、蛋形窑、狮子窑多种。此外,还指陶瓷生产的窑场或窑器。 2.4.3 窑室 又称窑弄,即窑炉内码放装有坯胎的匣钵之处。 2.4.4 柴窑 指用松柴为燃料,主要烧制细瓷的瓷窑。与用槎柴(杂枝柴)为燃料,主要烧制粗瓷的槎窑相区别。 2.4.5 窑柴 将松木锯成一尺左右的木段,再将它劈开,是烧柴窑的专用燃料。因为在山区这种柴多利用溪水流 放运输,故以前
19、又叫“水柴”。 注: 窑柴的规格名称,分为天字号、地字号。天字号又叫“斧片”,即将直径12尺的松木,劈成长1尺,厚2寸的 松柴;地字号,又叫“开片”,是将59寸直径松木锯劈成的松柴。还有一种叫鹿子,即用不满5寸直径的松 树或树梢、松枝锯成的松柴。 2.4.6 DB36/ T 9262016 8 槎窑 因其燃料用槎柴(即杂木枝柴),故名槎窑。因其外形象狮子,又称狮子窑。 2.4.7 槎柴 烧槎窑的燃料,是山上的松枝杂木。因主要用船运输,所以也称为“船柴”。 2.4.8 溜火 烧窑点火后的第一个时段,烧慢火,拖长低温时间,叫烧溜火。让水气慢慢蒸发,是保证瓷器成色 漂亮的工艺要求之一。 2.4.9
20、紧火 溜火之后,逐步转入高温,火力要加大,故名紧火,又叫赶余堂。 2.4.10 闭火 烧窑到一定程度时,判断瓷器烧成,即停止烧柴,又名歇火。 2.4.11 把桩 柴窑工种名称。把桩师傅是全窑的生产指挥者,对烧窑技术全部通晓,又叫火头。 2.4.12 驮坯 柴窑工种名称。负责满窑、烧窑(上半夜)及调配全窑装坯数量,因为要亲自上坯厂引坯到窑场烧, 故名驮坯。 2.4.13 架表 柴窑工种名称。负责满窑、砌炉栅,领班烧下半夜窑。因为负责窑内每柱匣顶上一层匣钵的满放, 故名架表。 2.4.14 收兜脚 柴窑工种名称。通常设两人,分别担任驮坯和架表的助手。开窑匣钵全部搬出后,把最下一层的匣 钵(兜脚)收
21、出来,叫做收兜脚。 2.4.15 小火手 柴窑工种名称。接近出师的技艺学徒。满师后,还要再见习一年,在这一年中,还要兼顾窑厂一些 杂事。 DB36/ T 9262016 9 2.4.16 打杂 柴窑工种名称。负责挖泥巴、准备烧窑材料等工作的人员。 2.4.17 三夫半 柴窑学徒工种名称。负责把窑柴从楼上运到火门口,兼协助挖兜脚的事,因为比一般徒弟技术要高 些,叫三夫半。 2.4.18 二夫半 柴窑学徒工种名称。工作与三夫半同,技术、工钱比三夫半低,故叫二夫半。 2.4.19 一夫半 柴窑学徒工种名称。工作与三夫半同,技术、工钱比二夫半低,故叫一夫半。 2.4.20 做重工 槎窑工种名称。职级相
22、当于柴窑的驮坯,负责满窑、烧窑及调配全窑装坯数量,还要亲自上坯厂引 坯到窑内烧。因其责任重,故名做重工。 2.4.21 打大锤 槎窑工种名称。职级相当于柴窑的架表,负责窑内每柱匣顶上一层匣钵的满放。因这项工作要劳动 力强,好似铁匠打大锤,故名。 2.4.22 收纱帽 槎窑工种名称。槎窑前面烧小器,后面烧大器,部分空隙的地方,便拿零散小件去烧,排在顶上面 的小件像顶帽子,故做这种工作的窑工叫做收纱帽。 2.4.23 红半股 槎窑工种名称。为职级最高的学徒工种,工作范围是撑坯,烧下半夜的窑。工钱为一般工人的一半, 原先工钱是以肉牌计算,因肉是红色的,故名红半股。 2.4.24 黑半股 槎窑工种名称
23、。职责与红半股相同,职级比红半股低。相对于红半股,称为黑半股。 2.4.25 DB36/ T 9262016 10 叫驳 是窑工交接班的行话。上半夜烧窑即将结束时,叫下半夜烧窑工接班。 2.4.26 叫倒驳 指烧上半夜窑的窑工休息数小时后,又被叫起,与烧下半夜窑的窑工一起烧日窑。 2.4.27 窑爽 因火力未到,瓷器没有烧成熟。 2.4.28 窑黄 柴不干,烟未成火,瓷胎吸了烟而带黄色。 2.4.29 射火 匣钵未盖好,火直射到瓷胎上,瓷胎出现了黄点。 2.4.30 来窑 烧窑时,窑内有倒窑的征象,称来了窑。 2.4.31 开窑凳 又名花凳。是供开窑时放匣钵用的木凳子。 3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
24、流程 3.1 总则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流程包含四大步骤,分别为制料工艺流程、成型工艺流程、装饰工艺流程和烧 成工艺流程。 3.2 制料工艺流程 3.2.1 瓷石开采 3.2.1.1 瓷石采掘方法有两种: 竖坑法,即由上掘下; 横坑法,即挖一隧道,横向开采。 3.2.1.2 上层瓷石较为松散,便于采掘。下层矿石越来越硬,需矿工用薪柴附石燃烧,烧出裂纹;或 用黑硝炸裂矿石,然后用工具掘采。 3.2.2 瓷石粉碎 DB36/ T 9262016 11 景德镇地区多江河溪流,瓷工就其旁设水碓来粉碎瓷石。水流驱动水轮,水轮带动碓杆和碓杵一起 一落,椎杵嘴落入方形的礁坑,其自上而下的冲击力将坑内的瓷石击碎
25、。碓杵嘴落点在碓坑偏外一方, 碓坑偏内一方竖一木板, 使碓坑里的瓷石能上下自行翻动, 达到均匀粉碎的目的。 石料由此变成了粉料。 3.2.3 不子制作 不子制作流程如下: 1) 瓷石舂细后,瓷工截住水流让水碓停止工作; 2) 然后将瓷石粉铲入淘洗池中搅拌淘洗。淘洗后的悬浊液再进入沉淀池沉淀。经过一定时间 后,将沉淀池中的浆体舀入稠化池进一步沉淀浓缩,稠化浓缩的浆体逐渐成为泥状; 3) 然后将其放上泥床,待水分进一步挥发后,用统一规格的木模制成砖状的泥块,俗语称之 为“不子”。 3.2.4 瓷土采取 3.2.4.1 高岭土是疏松的土质原料,只需用锄头、簸箕等工具便可采取。 3.2.4.2 高岭土
26、不需粉碎,只需淘洗加工。瓷工利用山溪的流动和自然落差来完成瓷土的淘洗。 注: 在一组淘洗池中,上下前后池子出的高岭土的细度各不相同。不同细度的高岭土经过不同比例的配合,可以用 来制作不同的瓷器产品,满足不同的需要。 3.2.5 试照配料 3.2.5.1 瓷石和高岭土都有软硬等品类等级,两种原料混合制胎也有不同的比例。 3.2.5.2 瓷工在选配原料前,需试烧照子, 。即把准备使用的泥料做成小块坯胎放到窑里烧炼,烧结 后观察照子的烧成情况,即以照子的呈色来分析其耐火度和瓷化程度,从而鉴别原料的性质并确定原料 配合的比例。烧炼中掌握火候也用照子,称之为火照。 3.2.6 泥料淘洗 土杂泥松,瓷胎必
27、至坼裂,所以淘炼尤在精纯: 1) 泥料淘洗使用篾箕、木耙和浅锅在淘洗桶内按一定方法进行。淘洗用的一副桶由一个粗桶 和两个细桶组成; 2) 淘洗完毕后,把细桶内的细泥浆搅拌均匀,然后用马尾筛和双层绢袋过滤,过滤后的泥浆 放入搁泥桶。搁泥桶即为大匣钵,便于滤去泥浆中的水分。 3.2.7 泥料练制 泥料经过一定时间陈腐后,需对泥料进行踩练: 1) 在泥房内,用泥铲铲动泥料,每铲一层泥料,都用赤脚有规律地踩踏,一脚跟一脚,沿边 缘打圈向中心踩,踩练可使泥料干湿均匀; 2) 踩练的泥料还要用泥铲拍打,以排除泥料中的空气泡。踩练拍打有菊花蕊、莲花瓣,三道 脚板两道铲的俗语口诀。 3.2.8 码头揉泥 3.
28、2.8.1 揉泥在坯房正间的码头上进行,码头为一前低后高的长板凳,上面常放一块平整的青石板作 揉泥的凳面。 DB36/ T 9262016 12 3.2.8.2 瓷工取适量的泥料做成一个泥团,然后双手用力地进行揉压。泥团成羊角式的长条形后,将 它立起压短,进行第二次揉压,如此反复数次。这样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并排除泥料中残余的 空气。 3.3 成型工艺流程 3.3.1 圆器拉坯 3.3.1.1 浑圆之器,用轮车拉坯成型。轮车又俗称辘轳车。轮车转盘要保持水平,旋转无滞,所拉之 坯才可以避免厚薄偏侧。 3.3.1.2 拉坯者坐在车架上,用揽车棍拨动转盘使之旋转。然后双手按拉泥料以定圆器的款式
29、和大小, 并用坯硠校正器壁曲线和口径大小。最后捏断器物底部的余泥,把毛坯斜放在长条板上,俗称栽坯。 3.3.2 圆器修模 每种器物的模子都要修削多次,才能保证瓷器产品的款式和大小符合标准。由于坯体烧炼时会发生 收缩,所以修模时应将模子的尺寸相应放大。因此修模工匠必须非常熟悉窑火和泥性,才能准确计算出 模子应有的大小尺寸。 注: 印坯模即内范,是圆器成型过程中的专用模具。印坯模用山土制成,干燥后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性。 3.3.3 圆器印坯 印坯俗称拍死人头,是圆器坯体内侧面的定型操作: 1) 将拉坯成型后经过一定干燥的坯体覆于相应的模子上定位,先用木巴掌拍打坯底,使之坚 固; 2) 接着双手拍打
30、坯体外壁,边打边转动,使整个坯体的内形与模子完全吻合; 3) 拍打时用力须均匀,用力不当,产品将出现缺陷,。俗语说,十翘九印。 3.3.4 琢器做坯 不能完全靠陶车成型的瓷器称为琢器: 其圆形的大件器物,先用圆器拉坯的方法分段制作,然后用原泥调糊粘合; 方形器、棱角器等成型要先用泥料制成泥片,再按需要裁成块段,然后粘合成型。坯体镶接 处要利削洗磨,使之光滑洁净; 另外,还有用模子印坯成型或注浆成型。坯胎如需雕刻,再由专门的工匠进行加工操作。 3.3.5 利坯刀具 3.3.5.1 利坯刀具是利坯操作必需的工具,每个利坯工所用的刀具有十余种,以用来满足利坯时的不 同需要。利坯工还使用一种特制的铁钳
31、,用来调整刀具的形状。 3.3.5.2 炼烧打造利坯刀具时用淬火的方法来增加它的强度和硬度。利坯刀具经过挫制,在刀口上留 下明显的齿纹,目的是增加刀口的锋利程度,提高利坯的工效。 3.3.6 利坯挖足 3.3.6.1 利坯即为修坯,以使坯体表面光洁,厚薄合适,规整一致。拉制的圆器和琢器的坯体都需进 行利坯修整。利坯在 利 车上使用利坯刀具进行,利坯工要熟悉泥料的性能和坯体烧炼时的变化,才能准 确掌握坯胎的厚薄程度。 3.3.6.2 挖足前要先旋削去掉拉坯时为便于画坯施釉操作而留下的长把柄,然后再旋挖底足。 DB36/ T 9262016 13 3.3.7 坯胎补水 经过利坯后,坯体表面常有细孔
32、和痕迹,还附着坯粉和灰尘。如果直接施釉,产品就会出现麻点、 针孔、剥釉等缺陷,所以坯体要经过补水: 1) 补水前要清扫、吹去坯体上的灰尘和杂质等,再用特制的补水笔蘸清水刷磨; 2) 补水时应经常换水, 保持水的清洁, 防止水中有污物杂质和混浊泥浆重新影响坯体的表面。 3.3.8 晾坯晒坯 3.3.8.1 拉制之坯,因坯体较厚,所以干燥不可以过急。否则,坯体表面干燥过快,内部水分扩散干 燥较慢,内外收缩不一致而产生开裂或变形。因此用晾坯或晒坯的方法让坯胎自然干燥。 3.3.8.2 传统坯房建筑设有晒坯架和晾坯架。坯胎排列在料板上,瓷工很方便地将一板一板的坯胎放 上架子,坯胎得到均匀的自然干燥。
33、3.3.9 炼灰配釉 釉是瓷器的外衣,而无灰不成其釉: 1) 釉灰是用石灰石和凤尾草等重迭烧炼,用水淘洗而成的; 2) 釉浆则是用釉灰和釉果细泥按配方比例调配而成。用浅锅做舀注工具,其俗名叫做“盆”。 泥十盆,灰一盆为上品瓷器的用釉。泥七盆或八盆,灰三盆或两盆为中品瓷器的用釉。 注: 如果泥和灰等比或灰多于泥则为粗釉。 3.3.10 蘸釉荡釉 施釉俗称刹合坯,施釉方法有多种: 蘸釉,操作者一手持弯曲的棍子托住坯胎底,一手按住坯胎内心,将坯胎在釉浆中一浸即提 起,使坯胎外表面一次性完成上釉; 荡釉为器物内壁的施釉方法,用长柄釉勺舀釉浆倒于坯胎内,用手摇荡坯胎,使釉浆均匀覆 盖内侧面,然后倒出过剩
34、的釉浆,此时应转动坯胎,使口沿处都覆盖上釉。 3.3.11 浇釉吹釉 在釉缸上放一块木板,将坯胎放在木板上,双手各执一碗,盛釉浆从两面淋浇于坯面。浇釉法较难 做到釉层的厚度一致,所以多采用吹釉法: 1) 操作者左手持装有釉浆的碗,右手持一长约六、七寸的竹筒; 2) 竹筒一端包着细布, 操作时浸满釉浆, 然后在竹筒另一端吹气, 釉浆成雾状喷于坯胎表面。 注: 浇釉,为大件器物的施釉方法。 3.4 装饰工艺流程 3.4.1 总则 景德镇传统制瓷的装饰工艺主要有四种: 1) 胎体装饰。如印花、划花、刻花等; 2) 色釉装饰。在瓷器的基础釉料中,分别加入铁、铜、钴等氧化金属着色剂,经过一定的烧 成温度
35、和火焰气氛,烧成后,瓷器釉面形成青、红、蓝等不同的色泽。这种工艺为色釉装 饰,其制品称为颜色釉瓷。景德镇古陶瓷的颜色釉种类繁多,仅青釉就有 20 余种。清代 南窑笔记将颜色釉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两大类; DB36/ T 9262016 14 3) 彩绘装饰。彩绘装饰就是用颜料在瓷器表面绘制装饰图画。传统彩绘装饰主要有釉下彩、 釉上彩和斗彩。 釉下彩装饰是在胎体上用色料绘画, 上釉后入窑高温一次性烧成, 如青花、 釉里红等。釉上彩是指在已烧成的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然后低温烧成,如五彩、珐 琅彩、粉彩等。斗彩是指釉上彩和釉下彩的结合; 4) 综合装饰。其中主要是釉、彩综合装饰。 3.4.2 传统
36、青花瓷装饰 3.4.2.1 采取青料 绘制青花需使用钴料。采料工到山地挖取青料矿石,然后洗去矿石表面的浮土。其中颜色黑黄, 、 颗粒较大而圆形的矿石为最好,成为顶圆子。品级较低的矿石,色泽平淡,只能画粗器。青料以它们的 产地命名。 3.4.2.2 拣选青料 青料矿石采取后,运到窑场,埋入窑地煅烧三天,然后进行拣选: 其中带有黑线而光润、色泽俱全者为上等料,用于绘制仿古和细瓷青花或配制霁蓝釉; 颜色黑绿但鲜润的青花用来绘制粗瓷; 颜色和光泽都差的矿料就弃之不用; 有一种韭菜边的青料,烧炼时不受窑火的影响,所以绘制青花时的细描要用到它。 3.4.2.3 青花乳研 青花颜料要用乳钵研细。一乳钵盛放十
37、两青料(古时十六两为一斤)磨研一个月之后才能使用。乳 钵和磨料的乳槌头都是瓷器制品。乳钵放矮凳上,以镂孔的木板架竖起乳槌。人坐凳上,用双手握乳槌 柄磨研,也有同时使用两手磨研两钵青料的。 3.4.2.4 青花绘制 磨研后的青花料经过调水即可在坯胎上绘画,其主要工艺有勾画和分水: 勾画就是描绘纹样,运笔要缓慢均匀,防止线条粗细不一,忽断忽续和颜料的堆积; 分水就是渲染填色,按照浓淡,料分五色。分水时运笔要轻捷自如,一气呵成。经过分水后 的青花画面颜色呈现深浅不同的层次,有传统水墨画的神韵。 3.4.3 传统粉彩瓷装饰 3.4.3.1 试照调色 绘画前将各种颜料研细调合,用白瓷片绘制试烧,必须熟练
38、地掌握颜料和火候。调色有用芸香油、 胶水和清水三种方法。用油调色便于渲染,胶水调色便于拓抹,清水调色便于堆填。 3.4.3.2 起稿描线 在高温烧成的素胎上,起稿描线,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和描绘对象,采用不同的描线。有工笔,细 如发丝;有写意,像国画中的用墨。 3.4.3.3 填色染色 DB36/ T 9262016 15 在描画好的图案内填上一层可作熔剂又可作白彩的玻璃白,彩料施于玻璃白之上,再经过画、填、 洗、扒、吹、点等技法将颜色依深浅的不同需要晕开,使纹饰有浓淡明暗层次,经 720750的低 温烤烧而成。 3.4.4 瓷用毛笔 3.4.4.1 瓷用毛笔品类众多: 釉下彩用笔有画坯笔、分水
39、笔、双料拖笔、写字笔等; 釉上彩用笔有单料笔、双料笔、料半笔、勾金笔、填笔、油笔、彩笔等。此外还有捺水笔、 扫灰笔、打箍笔、堆雕笔等。 3.4.4.2 不同的瓷用毛笔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制作笔头的材料有羊毫、兔毫和狼毫。制作过程有拔、 洗、浸、切、配、扎、抖、修等十道工序。 3.5 烧成工艺流程 3.5.1 总则 3.5.1.1 烧成工艺的中心环节是满窑、烧窑和开窑,即“一满二烧三熄火”。景德镇蛋形窑(柴窑) 的烧炼工有把桩、驮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火手、三伕半、二伕半、一伕半、推匣屑等,他们各 司其责,在把桩师傅的指挥下,完成每一次的制瓷烧炼。景德镇传统柴窑烧成技艺已列入江西省非物质 文
40、化遗产名录。 3.5.1.2 烧成工艺还包括釉上彩瓷的烤烧,使用的是低温明炉和暗炉,景德镇俗称“红炉”。 3.5.2 成坯运输 坯胎成型的各道工序在作坊完成后,成坯要运到窑场装匣烧炼。成坯运输的工具有木制或竹制的料 板、挑坯架等。一个运坯工双肩担着摆满瓷坯的又窄又长的板子向前行走,协调着步伐和身子,丝毫也 不失去平衡,和行人互相避让,穿过好几条热闹的街道而不打破瓷坯。 3.5.3 匣钵制作 匣钵由匣底和匣壁两部分组成,制作方法是两部分单独成型,然后相互粘结,待其干燥后,即成土 匣。土匣制成后不能直接装坯烧炼,还需入窑空烧一次后才能使用,俗称镀匣。烧过的土匣称为响匣。 注: 匣钵土出产于景德镇里
41、村、马鞍山和官庄等地,有黑红白三色。用宝石山出产的砂土配合制造匣钵,入火耐烧。 3.5.4 成坯装匣 使用匣钵装坯烧炼,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装坯顺序是: 1) 把沙渣放入匣钵铺平; 2) 把瓷泥制成的垫饼放在沙渣上; 3) 在垫饼上搁置坯胎。坯胎放入匣钵使用吊装的方法,用两股细丝兜住坯胎的腹部与圈足的 交界处,吊起坯胎放入匣钵,坯胎在垫饼上放稳后再抽出吊线。吊装大件坯胎使用竹制的 篾条。 3.5.5 柴窑满窑 满窑就是装好成坯的匣钵,搬进窑室内分行码好。首先要按照前后各部位的火度和气氛变化以及器 物品种的不同安排好窑位,一般前数行是粗瓷,中间为细瓷,最后又是粗瓷,同时还要留出焙烧的空间,
42、俗语称为火路。火路合理,才能保证通风流畅,窑火得到充分燃烧。 DB36/ T 9262016 16 3.5.6 松柴制备 柴窑烧炼使用的燃料是松柴。松柴的制备流程如下: 1) 柴工将松树砍倒,去掉枝丫,将树干锯成长约七寸的段子,然后把木段劈成厚约一寸半的 柴片; 2) 柴工用肩挑、 车推或利用溪水漂流的方法将松柴运到山下河边, 再用木船或竹排运到镇里; 3) 窑工将松柴堆放在窑房的二层楼或在窑房外码起柴堆以备烧炼时使用。 3.5.7 投柴烧炼 柴窑的烧成可分为烧上半夜和烧下半夜。上半夜烧慢火,下半夜烧热火和速火。窑内温度和气氛的 控制,主要通过投柴的操作来实现,因此对投柴的分量、时间间隔和方向
43、等都有严格要求。窑工用观察 匣钵亮色、吐口痰和看火照等方法决定是否歇火。一次窑的烧炼时间为十八小时到二十四小时。 3.5.8 柴窑开窑 开窑时从窑室内搬出坯匣,取出瓷件并清理窑室: 1) 从满窑到烧成以三天计算,第四天清晨开始开窑; 2) 因此时窑里装有瓷器的匣钵还带着紫红色,人难以靠近。窑工用十多层布制成的手套蘸冷 水后护手,用湿布包裹头部和肩背进窑搬取坯匣; 3) 窑工还趁热窑放进新坯,使新坯得到烘焙,以利用余热并保证下一窑的烧成质量。 3.5.9 窑砖烧制 3.5.9.1 砌窑补窑需要特制的窑砖。制砖的原料主要有黄土、红土和砂土三种。黄土粘性好,耐火度 高;红土也能耐火;砂土主要起骨架作用。它们配合起成为制砖的泥料。 3.5.9.2 砖坯制成后运到窑厂,利用瓷窑低温区的窑位烧成响砖,然后才能使用。 注: 古时景德镇十八渡一带广布黄土、红土和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