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13.040.40 Z 05 DB36 江西省 地方标准 DB36/T 1047-2018 南方丘陵地区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Guideline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Orchar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South Hilly Areas 2018 - 07 - 03发布 2019 - 01 - 04实施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6/T 1047-2018 1 目 次 前言 . 2 1 范围 .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术语和定义 . 3 4 果园面源污染来源及特征 . 5 5 丘
2、陵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总体思路 . 6 6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源头减量技术 . 7 7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径流拦截技术 . 11 8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过程控制技术 . 14 9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深度净化技术 . 15 10 果园面源污染监测方法及环境效益评估 . 18 DB36/T 1047-2018 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 由江西省 环境保护厅提出并 归口 。 本标准 起草 单位: 江西 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 生态 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定 南 县华鹏果业 开发有限公司 。 DB36/T 1047-2018 3 南方丘陵地区果园面源污染
3、防治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南方丘陵地区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技术 的术语和定义、果园面源污染来源及特征、丘陵 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总体思路、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源头减量技术 、 丘陵果园面 、 源污染径流拦截技术 、 丘 陵果园面源污染过程控制技术 、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 深度净化技术 、 果园面源污染监测方法及环境效益评 估 。 本 标准 适用于 南方 丘陵 地区 果园 开发 及 经营活动 导致 的水土流失及农业面源污染 防治 ,其他类型 经 济林种开发 及 经营活动 导致的 面源污染 防治 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
4、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所有部分) GB/T 16453.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小 型蓄排引水工程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T 50085 喷灌 工程技术规范 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DG/TJ 08-2100 人工湿地 污水处理技术规程 HJ 555 化肥施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 HJ 556 农药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 HJ 200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LY/T 1914 植物篱营建技术规程 湖
5、泊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技术指南之六 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环办 2014 111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 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 3.1 大气沉降 大气中氮、磷、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等直接沉降或通过雨雪等方式沉降到陆地和水体的过程,包括 干沉降和湿沉降两种。 3.2 生物 源 农药 DB36/T 1047-2018 4 直接 利用生物 活体 或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 活性的物质或从生物体提取的物质作为防治 病虫 害的农药 , 包括微生物 源 农药、 农用抗生素 、 植物源 农药 、 动物源农药 等 。 3.3 生物 化学农药 对 防治对象没有直接毒性,具有生理调节、干扰交配、引诱
6、或抗性诱导等特殊作用的天然或人工合 成的农药 , 如信息素、 性 诱 剂 等。 3.4 基肥 播种前或 定 植前 或 在生长季节末或生长季节初 施入土壤的肥料。 3.5 追肥 在 植物 生长过程中施用的肥 料。 3.6 硝化抑制剂 某些能抑制硝化菌活性,延缓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从而减少氮素以硝酸盐态淋溶损失的物质。 3.7 生物有机肥 特定功能微生物与主要以动植物残体(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腐熟 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一类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效应的肥料。 3.8 配方施肥 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根据 植 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 植物 播种前提出有
7、 机肥、氮磷钾化肥和各种微肥的合理配比、用量和相应的施肥技术。 3.9 植物篱 一种丛篱状或带状、密集配置的灌木或灌化乔木及灌草结合的植物配置形式,按其 主导功能的不同, 分为坡面等高植物篱、护埂(堤)植物篱、植物隔离带 3种类型。 3.10 果园生草 在果树行间或全园(树盘除外)种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耐阴性强、覆盖性能好的草种,或者培育 园区自然草本植被的一种果园土壤管理方法。 DB36/T 1047-2018 5 3.11 径流 降雨及冰雪融水或者在浇地的时候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 3.12 农药废物 农药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包装物和贮运中失效或更新过程中禁用的农药。 3.1
8、3 土壤 淋溶 作用 降水或灌溉导致土体水下渗,上方土层中的某些矿物盐类或有机物质溶解并转移到下方土层中的过 程。 4 果园面源 污染来源 及 特 征 4.1 果园 面源污 染 主要 来源 4.1.1 果园 在经营 活动 中 投入的农用 化学品 (化肥 、农药等 )除 被果树吸收利用外, 过量 的 部分 会滞 留在 土壤 中或散发 至 大气中, 通过 降雨 径流 、 土壤 淋溶 作用 、 大气沉降等过程迁移至水体,这是果园面 源污染 的主要来源。 4.1.2 果园 经营中, 农药废物 、 肥料 包装袋、地膜等 固体 废 物 , 在 风吹 、 日晒 、雨淋等作用下,残留 的农 用 化学品释放至环
9、境中,这 是 造成 果园 面源污染 的 重要来源之一。 4.1.3 果园 中残留的农业固体废物,如枯枝烂叶、凋落腐 烂 的瓜果等, 在果园 腐烂 分解, 其中的 营养 物质会再次释放至环境中, 随降雨 径流流失,这 也是果园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之一。 4.2 果园 面源 污染特征 4.2.1 果园面源污染 受 果园 开垦方式、 果园年龄、农 用 化学品施用 、 降雨 、 土壤类型 、地 表 植被 覆盖 情况 、 地形地势 等 因素的影响。 4.2.2 果 园开垦 方式对地表径流的产生量 有较大 的影响 ,顺坡种植 较 等高梯田种植 产生的 地表径流量 大 , 相应带来 的面源污染也 较重 。 4
10、.2.3 果园 面源污染与果园年龄有一定的关系, 果园 开垦初期,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土 层松动,极易 产生水土流失 ; 随 果园年龄的增长,果园地表植被逐步恢复, 3 年 5 年 后, 土层 也较为紧实,此时水 土流失量减轻,但会造成农用 化学品 在土壤中累积,当超过土壤 持有量 时,易随 地表 径流流失 ; 此外, 累积 在土壤 中的过量养分 及 污染物 还可通过 土壤 淋溶 、侧渗等迁移至 下游 水体。 4.2.4 果园面源污染 与 农 用 化学品施用量、施用方式及施用时间 等 因素 有较大 的关系 ,化学 品施用量 越高,污染产生的风险越大。 4.2.5 果园面源污染受降雨 、 土壤
11、类型 、地表 植被 覆盖 情况 等因素 的 影响较大 ,降雨量越大、降雨强 度越高 、 土壤保水能力差 、 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则 径流的 产生 量越大, 由此 导致的面源污染 也 越重。 4.2.6 果园面源污染受地形 地势 的 影响 也 较大,果园 坡度 大,水土流失的风险也越大,由此导致的面 源污染也 越 严重。 DB36/T 1047-2018 6 5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总体思路 5.1 果园面源污染防治原则 5.1.1 南方 丘陵果园面源 污染防治应以 生态 学、 环境科 学、水土保持学等科学原理为指导,坚持预防 为主,工程、生态、农业、管理措施相结合,从面源污染源头至末端实施全
12、过 程控制,减少面源污染风 险。 5.1.2 果园面 源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 工程,应将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果园开发利用 总体方案 ,进行 系统 设计与建设 , 新 开发果园 应优化 果园 布局 , 设置 生态 隔离带 ,降低 病虫害 传播 概率 。 5.1.3 果园径流面源污染防治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果园地形 地势及现有 沟渠、 山塘 、 洼地等 ,尽可 能减少土方工程量。 5.1.4 果园 面源污染防治应 集成 多种 面源 污染防治 技术 , 进行 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各项治理技术的优 势, 达到治理效果的最优化。 5.2 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总体思路 5.2.1 源头减量 技术 主要 是 通过科
13、学整地, 优化 果园开垦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投入 量,提高其利用率,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 5.2.2 径流拦截 技术 主要是采取 果园生草、植物篱 、 秸秆覆盖 等措施,增加地表覆盖 率 , 提高土壤 水 源涵 养力 , 减少径流产生 量 ,同时 优化 果园排水系统设计,减轻水土流失。 5.2.3 过程控制 技术 主要 是 在 果园径流 汇入 地表水体前进行控制, 通过 改善其水流条件,延长水力停 留时间 等 措施 ,减少径流携带 泥沙 及 污染物的入河(库)量 ,主要 工程 措施包括 修筑 沉砂 池、生态透水 坝、生态滞留 塘等。 5.2.4 深度净化 技术 是 在径流汇
14、水区,根据现场条件设置生态沟渠、生态湿地、生态浮床等深度净化 设施,对果园排水进行深度净化后排入受纳水体。 总体防治思路如图 1 所示。 DB36/T 1047-2018 7 果园面源污染防治 科学整地技术 化肥减 量增效 病虫生 态防治 固体废 物处置 节水灌 溉技术 地表覆盖 地表生草技术 植物篱技术 径流导排 生态滞 留塘 沉砂池 集水井 生态透水 坝 生态沟渠 生态湿地 生态浮床 工艺组合 蓄水塘 储 水 回 用 源 头 减 量 径 流 拦 截 过 程 控 制 深 度 净 化 图 1 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总体思路 6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 源头减量技术 6.1 科学整地技术 6.1.1 基本要
15、求 6.1.1.1 丘陵果园开垦宜采取整地工程,保水保土,促进果树正常生长。 6.1.1.2 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果树品种,应因地制宜,分别采取不同形式的整地工程 , 整地 时 应加强 对山顶 、 坡脚 等 生态脆弱区域土著植被的保护 。 6.1.1.3 整地工程防御标准, 可按 1 年 5 年 一遇 3h 6h 设计暴雨量计算 。 各地 根据不同降雨情况, 分别采用不同的暴雨频率和当地最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短历时、高强度暴雨进行设计。 6.1.1.4 果园开垦 应 避免大面积单一 开垦, 每隔一定距离 , 可 沿坡设置生态 隔离 带,丰富果园的生物 多样性,对病虫害亦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 6
16、.1.2 带状整地 技术 DB36/T 1047-2018 8 6.1.2.1 反坡梯田整地 。 反坡梯田整地技术主要用于坡度较缓、土层较厚、坡面平整的丘陵坡地,田 面亦向内倾斜 3o 5o(反坡),田面宽 2m 3m, 前埂后沟 (见 图 2) 。根据设计的果树行距,确定上 下两级梯田的间距,并尽量沿等高线布设,长度不限。隔一定距离可修筑土埂 ,预防水流汇集;横向比 降宜保持在 1%以内,在田面中部挖树穴种植果树。 图 2 反坡 梯田整地剖 面 结构示意图 图 3 水平阶 整地剖面结构示意图 6.1.2.2 水平阶整地 。 水平 阶 整地 技术 适用于 15 25的陡坡, 阶面 宽 1.0m
17、 1.5m, 具有 3o 5o反坡, 上下两阶间的水平距离,以设计的 果树 行距为准 (见 图 3) 。 各水平 阶间斜坡 径流 应在阶面上能全部或 大部分容纳入渗, 以此 确定阶面宽度或阶边埂;亦可设计为隔坡形,隔坡距离根据现场确定。 树苗植于 距阶边 0.3m 0.5m(约 1/3 阶宽)处 。 6.1.3 穴状整地 技术 6.1.3.1 大坑 整地 。 大坑 整地 技术 适用于 土层极薄的土石山区 , 在坡面开挖大型果树坑,深 0.8m 1.0m,圆形直径 0.8m 1.0m,方形各边长 0.8m 1.0m, 取出坑内石砾或生土,将附近表土填入坑内 ( 见 图 4) 。各坑在坡面基本上沿
18、等高线布设,上下两行坑口呈 “ 品 ” 字形错开排列。根据设计果树的行距 和株距,确定坑的行距和穴距。 图 4 大坑 整地剖面 结构 示意图 图 5 鱼鳞坑 整地平面结构示意图 6.1.3.2 鱼鳞坑整地 。 鱼鳞坑 整地 技术 适用于土壤情况差、不够肥沃、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 。 在 较陡的坡面上 沿等高线自上而下的挖半月型坑, 一般 长 1.5m、宽 80cm、深 15cm 20cm,以后随树龄 的增长,结合挖施肥沟和树盘土壤管理,逐年扩大 ( 见 图 5) 。修筑鱼鳞坑时,坑面向内倾斜,沿坑的 外面要修筑一条土埂 , 严禁树干在土埂上,以防降大雨时,顺树干流下来的水把土埂冲塌。坑面土壤
19、保 持疏松,以利保蓄雨水。 6.2 化肥 减量 增效 技术 6.2.1 基本要求 6.2.1.1 合理控制 化肥 的施用量, 在保障果园产量的前提下,提高 化肥 利用率。 6.2.1.2 考虑不同地区果树品种、环境承载力、环境质量等要求,确定化肥品种、用量及施用方法。 DB36/T 1047-2018 9 6.2.1.3 根据肥料品种的特点、流失途径及影响因素,通过 调节可人为控制的影响因素,从源头控制 肥料的流失,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风险。 6.2.1.4 果园肥料的施用应遵守 HJ 555 中 的 相关要求 。 6.2.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6.2.2.1 开展土壤氮、磷、钾 等 大量元素 及
20、中、微量元素养分测试,科学评估果园土壤肥力质量 , 根 据土壤养分测试结果,结合 果树品种 对养分的需求 及专家意见,科学设计施肥配方。 6.2.2.2 科学制定环境友好的养分管理计划, 建立种养结合 的生态循环模式, 果园施肥做到有机肥与 无机肥搭配施用,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 同时要注意养分平衡,包括氮、磷、钾等大量元素,钙、 镁、硫等中量元素,以及硼、锌、钼等微量元 素之间的 平衡。 6.2.3 肥料科学施用技术 6.2.3.1 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合理选择肥料品种,做到基肥与追肥相结合 , 肥料施用方式应结合肥料 性质而定,基肥要深施,宜选择在 果树收获 之后 ,追肥应结合果树对养分
21、的需求分次施肥,不可单次过 量施肥。 6.2.3.2 积极推广缓释肥料 、 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 ,有效控制养分释放 速率 和释放量,提高肥料利 用率 ,防止 土壤板结 , 增加土壤空气通透性 , 提高土壤肥力 。 6.2.3.3 施用铵态氮肥时,可加施硝化抑制剂,抑制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减少肥料的流失损失。 6.3 病虫 害 生态防治技术 6.3.1 基本要求 6.3.1.1 果园 病虫害 防治 应 遵循 “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 的原则。 6.3.1.2 禁止使用 高毒、高残留农药, 倡导 使用安全、高效、低毒农药,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 治技术,保护有益生物和珍稀物种,维持果园生态系
22、统平衡。 6.3.2 物理防治技术 6.3.2.1 杀虫灯 。 在果园可安装频振式杀虫 灯诱杀害虫。杀虫灯一般采用悬挂安装,每盏杀虫灯控制 面积约 1.5hm2 2hm2,悬挂高度视果园树势而定,一般不低于 1.5m,每天及时清除诱集的害虫,并定 期清理触杀网。 6.3.2.2 防虫 网 。 防虫 网 系 人工构建的隔离屏障,可有效防止 害虫 进入,控制 病虫害 的 传播 。 6.3.2.3 黄板 诱杀 。 黄板 主要 利用 蚜虫等害虫的趋黄性进行 诱杀。黄板 一般 从 7 月中旬开始悬挂, 当 黄板上粘满较多害 虫时, 应 及时清除并更换黏合剂。 6.3.2.4 果实套袋 。 对果实进行套袋
23、,可 有效防止 病虫对果实的危害 ,还可 有效 预防裂果、日灼等生 理病害的发 生。 6.3.3 生物防治技术 6.3.3.1 在果园可保护或种植根系浅 的 良性草,吸引有益生物前来栖息与繁殖, 达到 “ 以虫治虫 ” 和 “ 以菌治虫 ” 的目的 。 6.3.3.2 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源农药,如植物源的除虫菊素、 烟碱 和鱼藤酮等, 动物源的 蜘蛛 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微生物源的大黄素甲醚水剂、蛇床子素乳油等。 6.3.3.3 采用 生物 化学农药( 如 性引诱剂 、 信息素) 扰乱 害虫的交配信息、减少繁衍, 降低 2 代昆虫 的虫口密度 。 6.3.3.4 在树
24、上悬挂糖醋酒(适当添加农药),用来诱杀害虫;也可利用一些木质藤本来引诱成虫产 卵,继而用药剂杀灭幼虫。 DB36/T 1047-2018 10 6.3.4 科学施药技术 6.3.4.1 果园 农药 施用 应遵守 GB/T 8321 及 HJ 556 的有关规定,并按照农药产品标签和说明书中规定 的用途、使用技术与方法等科学施用。 6.3.4.2 为提 高农药的药性,在施用 时,可 根据产品使用说明 , 科学添加农药增效剂。 6.3.4.3 生物 源 及 生物化学 农药 施用 必须注意温度、湿度、太阳光和雨水四大气候因素,温度宜控制 在 20 以上 ; 在喷施细菌粉剂时可趁早晚露水未干的时候,以
25、便使药剂能很好地粘附在茎叶上 ; 避免 强的太阳光 ; 严禁在暴雨期间用药,确保其杀虫效果。 6.4 固体废物合理处置技术 6.4.1 基本要求 6.4.1.1 按照 “ 循环经济 ” 、 “ 生态农业 ” 理念, 积极 发展果园循环经济,推广生态 循环 农业模式。 6.4.1.2 果园 固体废物应按其性质,分类 收集 、处理 处置与 资源化利用, 危险 废物 与 一般固体废物 应 分开收集、处理, 不可 混合 。 危险 废 物 应 按相关规定 进行暂存 和处理处置 。 6.4.2 果园固体废物处置技术 6.4.2.1 果园枯草、落叶、残枝等可作为果园的地表覆盖材料,既可以减轻降雨对地表的冲刷
26、,又有 一定的保温作用。 6.4.2.2 果园弃果、落果等可作为牲畜的饲料,亦可收集起来现场沤肥,作为果园有机肥使用。 6.4.2.3 肥料包装袋、包装桶、地膜等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废 物,应进行回收利用,严禁随意丢弃。 6.4.2.4 加强对农药废 物的管理, 具体参考 HJ 556 中 的有关规定 。 6.5 节水灌溉技术 6.5.1 基本要求 6.5.1.1 灌溉水源应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发挥灌溉水资源的最大效益。 6.5.1.2 南方丘陵地区雨量丰沛,应结合果园布局,修 筑山塘、涝池等蓄水工程,充分利用当地降水, 节约水资源,蓄水工程设计可参考 GB/T 16453.4
27、中 的相关规定 。 6.5.1.3 果园灌溉用水应达到 GB 5084 的 要求,工程措施技术要求达到 GB/T 50363 中 的有关 要求。 6.5.2 喷灌技术 6.5.2.1 常用的喷灌类型有:固定管道式喷灌、半 固定 管道 式 喷灌、 移动管道式 喷灌、大 中型机组式 喷灌和 轻小型机组式 喷灌。 6.5.2.2 喷灌技术喷水均匀,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小,在砂土或地形坡度达到 5%等地面灌溉有困难的 地方都可以采用,不宜在有风及蒸发较强的环境下使用。 6.5.2.3 喷灌 工程设计 、施工、 验收等参考 GB/T 50085。 6.5.3 微灌技术 6.5.3.1 按灌水器及出流形式的不
28、同,微灌主要有滴灌、微喷灌、小管出流、渗灌等形式。 6.5.3.2 微灌技术 灌溉均匀,可以控制每个灌水器的出水流量,均匀率高达 80%以上;同时可节省大 量的劳动力 ;微灌技术还可 实现 水肥一体化, 将 肥料溶于水中,减少氨挥发, 提高 了肥料 利用率。 6.5.3.3 微灌技术需要在地下 铺设大量的管道,增加了灌溉成本,同时喷水器小容易堵塞,需要经常 检查。 6.5.4 滴灌 技术 DB36/T 1047-2018 11 6.5.4.1 滴灌系统可分为固定式和半固定式两类 。 固定式滴灌系统是指全部管网安装好后不再移动, 适用于果树、瓜果、蔬菜等作物 ; 半固定式滴灌系统干、支管道为固定
29、的,只有田间的毛管 是移动的, 一条毛管可控制数行作物,灌水时,灌完一行后再移至另一行进行灌溉,依次移动可灌数行 。 6.5.4.2 滴灌技术主要 适用 于灌溉水源不 足 ,或是容易出现季节性干旱的地区 ,与专用的滴灌肥料配 合使用可实现水肥一体化 。 6.5.4.3 滴灌 技术 不破坏土壤结构, 土壤内部 水 、肥、气、热经常保持适宜于作物生长的良好状况, 蒸发损失小,不产生地面径流,几乎没有深层渗漏,是一种 节水环保 的 灌溉 方式。 7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径流拦 截技术 7.1 地表覆盖技术 7.1.1 基本要求 7.1.1.1 地表覆盖 技 术 应根据果树品种、长势、果园地形等条件确定
30、, 对于 粘土质果园和排水不良的 低洼地果园 ,可 酌情使用 。 7.1.1.2 地表 覆盖技术 可以阻挡冷风侵袭 植物 根茎,减弱冻害,又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增 温作用 , 覆盖物腐烂后, 应将其翻入 土壤,作为植物的有机肥 还田 利用 。 7.1.2 果园生草技术 7.1.2.1 果园生草植物亦选用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适中,根系浅,耐贫瘠,对水肥要求低,避免与 果树争水、争肥,无与果树共生的病虫害。 7.1.2.2 果园生草应优先选择豆科植物(绿肥)、趋避植物、本土植物,引进外来物种时,应进行充 分论证,避免引 起生态入侵。 7.1.2.3 果园生草亦可采取自然生草法,即以本土植物
31、自然生长,辅以必要的人工管理,除去不适宜 种类的杂草,达到生草的目的。 7.1.2.4 严格控制除草剂在生草中的应用,要科学施肥和灌水,但控制草不要长的过旺,同时要保证 一定的产草量,否则生草的目的达不到。 7.1.3 秸秆覆盖技术 7.1.3.1 秸秆覆盖 技术 适用于 土壤蒸发量大 ,易出现季节性干旱的地区 , 不适于透气性差的 粘土质果 园和排水不良 的低洼地果园 。 7.1.3.2 覆盖果园要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以防多雨年造成土壤湿度过大,影响根系发育和果树生长 。 覆盖 3 年 4 年后 , 可将秸秆翻入地下,同时再进行新一轮覆盖。 7.1.3.3 在春季进 行土地平整,覆盖前要把果树
32、树盘土壤扩穴深翻,并施入一定量的速效氮肥。 7.1.3.4 一般在 5 月上旬以后、地温已经回升时实施果园秸秆覆盖,切勿在春季土壤温度上升期覆盖; 第一年每亩用秸秆量约 1000kg 1500kg,以后每年用秸秆量 600kg 800kg,覆盖秸秆厚度一般 15cm 25cm。 7.1.3.5 秸秆覆盖在果树树盘范围内,同时在果树树干周围留出直径 40cm 50cm 的空间,以便于夏 天排涝和预防冬春火灾发生。 7.1.3.6 秸秆可 使用 稻草、 麦秸、玉米秸等,也可使用 果园生草 刈割后的枯草 , 其中 玉米秸 等 较高大 的秸秆 要铡成小段,覆盖后撒少量土压实。 7.1.3.7 秸秆覆盖
33、后,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病虫种群及其发生规律 也将发生 相应的 变化 。 因此,应 对果园进行系统的病虫预测预报,制定 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DB36/T 1047-2018 12 7.2 植物篱拦截技术 7.2.1 基本要求 7.2.1.1 植物篱构建应 坚持立地条件与植物材料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一致性,遵循 “因地制宜、适 地适树 ”的原则。 7.2.1.2 植物篱亦种植在反坡梯田外侧(护埂)及梯壁上,亦可根据现场条件在坡面种植, 还可 作为 果园 生态隔离带 。 植物篱材料可选择多年生草本植物、矮小的灌木等。 7.2.1.3 植物根部或接近根部处互相靠近,形成一个连续体系,一般草本或小
34、灌木株距 5cm 10cm, 行距 20cm 60cm,乔木间距根据冠幅大小具体确定。 7.2.1.4 植物篱的高度一般在 1.5m 以下,最大不超过 2.0m,宽度一般 0.3m 1.0m。 7.2.1.5 植物篱的配置、整地、建植方法、抚育管护等参考 LY/T 1914。 7.2.2 坡面等高植物篱 7.2.2.1 坡面等高植物篱选择萌芽、萌蘖力强,耐修剪、生长迅速、郁闭快的灌木树种或者草种,有 固氮能力或具有一定经济产出的植物材料要优先选择。 7.2.2.2 在坡地上 种植, 一般带间距为 3m 7m,沿等高线高密度种植单行、双行或多行植物,在两 层植物篱之间选择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佳的
35、木本或草本植物(包括农作物、经济树种或目标用材树种) 种植,宜 适当采用固氮植物。 7.2.3 护埂(堤)植物篱 7.2.3.1 护埂(堤)植物篱选择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力强、根系穿透力强的植物材料,优先选 择具有一定经济效益且胁地不明显的植物材料,避免采用胁地过强而影响目标作物生长的树种或草种。 7.2.3.2 配置形式要根据地埂实际宽度、梯田宽度或河、库堤岸边坡的实际长度等指标来确定,根据 需要可种植单行、双行或多行深根性树种或草种。 7.2.4 隔离植物篱 7.2.4.1 隔离植物篱选择具有一定隔离、阻挡效果,生长期长的植物材料,优先选择抗病虫害、阻火 能力强和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常绿
36、树种。 7.2.4.2 一般采用双行或多行乔、灌木树种进行混交或纯林配 置并形成具有一定宽度(一般都在 0.5 m 以上)的隔离带。 7.3 径流导排技术 7.3.1 基本要求 7.3.1.1 在丘陵坡地开垦果园,应进行系统规划,排水系统与果园建设同步设计、施工,排水系统与 蓄水系统有机结合,充分蓄积利用自然降水,减少灌溉用水提升动力消耗。 7.3.1.2 果园径流导排应因地制宜,结合地形地势条件,多样化设计,如截洪沟、竹节沟、山边沟、 挡水堰等 径流 导排工程 。 7.3.1.3 径流导排沟 要与 沉砂 池、生态滞留塘等径流过程控制环节相衔接 ,亦 可 与 生态 沟渠等深度净 化环节 结合,
37、建设生态导流沟 。 7.3.2 截洪沟 7.3.2.1 截洪沟主要修筑在山顶保持水土林木的下缘,将山顶径流有序导出, 避免直接汇流入果园, 造成水土流失。 7.3.2.2 截洪沟断面一般采用倒 “ 梯 ” 字形,尺寸设计 可 参考 GB 50014( 见 图 6) 。 DB36/T 1047-2018 13 图 6 截洪沟 剖面结构 示意图 图 7 山边沟 剖面结构示意图 7.3.3 山边沟 7.3.3.1 山边沟 应 根据不同坡度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开挖,以截短坡长分段截泄径流,防止冲蚀。 7.3.3.2 山边沟间距一般为 16m 20m,坡度小的间隔 20m,坡度大的隔 16m,截面呈浅三
38、角形,宽 2m,外高内低,高差 0.1m( 见 图 7) 。 7.3.3.3 山边沟断面宽而浅,为坡地机械化作业提供了田间作业道路,使路渠结合、沟道合 一,从而 降低了田间劳动消耗和成本,而且施工容易,便于机械化修建,满足了现代坡地农业的基本需要。 7.3.4 竹节沟 7.3.4.1 竹节沟同时具有导排和蓄水的作用,即将梯田田面径流导排,然后蓄积起来,作为灌溉水源; 此外,还可在竹节沟上设置溢流口,水位超过竹节沟的蓄水水位线后,溢流入导流系统。 7.3.4.2 竹节沟一般沿种植面内边缘自然地势等高开挖,宽高 一般 均 为 30cm 左右,挡水墙材质可选 用透水弱的坚硬泥土,高度一般为 5cm
39、8 cm,挡水墙间隔一般为 4m 5m,集水沟内可种植耐旱湿地 植物 ( 见 图 8) 。 图 8 竹节沟 剖面 结构 ( 左 ) 和 侧视结构( 右 ) 示意图 7.3.5 挡水堰 7.3.5.1 挡水堰主要修筑在反坡梯田的外侧,可将挖竹节沟的土,堆到梯田外缘,修筑而成,挡水堰 一般 宽 20cm 30cm,高 10cm 15cm, 具体根据现场条件确定 。 7.3.5.2 根据现场条件,挡水堰上可种植高度适宜的草本植物或矮小的灌木,作为植物篱,拦截径流, 防止坡面径流冲蚀梯壁。 DB36/T 1047-2018 14 8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过程控制技术 8.1 沉 砂 池与 集水池 8.1.
40、1 基本要求 8.1.1.1 沉砂 池和集水池一般串联,依地势条件,果园径流汇水先进入 沉砂 池,自然沉降后,再通过 溢流口进入集水池。 8.1.1.2 集水池承担一定的汇水作用,将初步沉淀的果园径流进行汇集,并导流至下游 蓄水 设施 。 8.1.1.3 沉砂 池 和 集水池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亦可采用砖砌、水泥砂浆抹面结构,为防止冲刷, 一般不采用土 质结构 。 8.1.2 沉砂 池 8.1.2.1 沉砂 池有效容积按照果园汇水面积、降雨量、径流系数、有效停留时间等因素确定,可参考 GB 50014 中 的相关规定 。 8.1.2.2 沉砂 池有效深度一般为 0.8m 1.2m,长宽比一
41、般为 2:1,为便于泥沙清理,池底部 可 采用漏 斗状,坡度为 10 15为宜。 8.1.2.3 沉砂 池 进水 端一般设置粗细两道格栅,防止 枯枝烂叶 等堵塞进水系统,池体 应定期清理,一 般采用人工清理方式,清理出的泥沙可作为果园低洼地的填料使用。 8.1.3 集水池 8.1.3.1 集水池一般与 蓄水 设施 相连,依据地势条件,可采用明渠或涵管连通。 8.1.3.2 设置果园灌溉提升泵站时,可利用集水池的集水功能,将泵站设置在集水池一侧,将蓄水 设 施 中的水经集水池提升作为果园灌溉用水,集水池设计可参考 GB 50014 中 的相关规定 。 8.1.3.3 集水池应定期检修,防止不均匀
42、沉降引起的裂隙漏水 ; 此外,还应定期清理,防止泥沙阻塞 进排水 系统。 8.2 生态滞留塘 8.2.1 基本要求 8.2.1.1 生态滞留 塘 是一个微生态系统,利用细菌、藻类、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的共同作用实现对 进水的净化,具有基建投资低、运行管理简单、经济等优点。 8.2.1.2 生态滞留塘的建设应因地就势 ,结合降雨量、汇 水面积、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确定,一般生 态滞留塘 是在天然洼地或汇水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成。 8.2.1.3 生态滞留塘前端一般设置格栅、 沉砂 池等预处理系统,避免果园径流携带的枯枝烂叶、泥沙 等淤积、堵塞生态滞留塘。 8.2.2 预处理系统 生态滞留塘 预处理
43、系统 的 设计可 参考 8.1。 8.2.3 生态滞留塘 8.2.3.1 生态滞留塘一般由进水区、沉降区、净化区、出水区组成 ( 见 图 9) 。 8.2.3.2 生态滞留塘的进水区承接预处理系统的出水,一般是借助地势从预处理系统溢流入 进水区 ; 生态滞留塘 配水 可采用穿孔 墙 、 穿孔管 、三角 堰等 配水方式,具体可参考 DG/TJ 08-2100 中 的有关 规定 。 8.2.3.3 沉降区的作用是进一步对进水中的悬浮物进行拦截,一般采用级配卵石作为滤床,用碾压式 土坝或围堰与净化区 隔开 ,可设置溢流堰溢流入净化区。 DB36/T 1047-2018 15 8.2.3.4 净化区主
44、要种植水生植物,依靠净化区的微生态系统实现对来水的净化;滞留塘水生植物应 以本土植物为主。 图 9 生态 滞留塘剖面结构示意图 8.2.3.5 生态滞留塘的出水区可建设生态透水坝 ( 见 图 10) ,利用坝体的半透水带对水位进行控制, 并对出水进一步进行净化。 图 10 生态 透水坝剖面结构 示意 图 8.3 生态缓冲带 8.3.1 基本 要求 8.3.1.1 生态 缓冲带 是 果园 径流 排水进入蓄水设施前 的 一道生态屏障, 对 果园 径流 氮磷 营养盐及 悬浮 物具有一定的 拦截、 吸收、净化作用。 8.3.1.2 生态 缓冲带 植物配置 一般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形式,做到 挺水植物
45、 、湿生植物、陆生植 物 合理配置,植物品种选择以本土植物为主。 8.3.2 生态 缓冲带 8.3.2.1 生态 缓冲带 设计 应根据果园汇水 条件、 蓄水设施 、 地形地势等因素 综合考虑。 8.3.2.2 缓冲 带要保持一定的宽度,可根据 拦截 的污染物类型、径流长度、地表坡度、土壤质地等因 素进行确定。 8.3.2.3 为最大程度防止虫害和疾病的发生 , 缓冲 带 植被 应选用多种植物混合栽植。用于吸收养分的 植被在径流多发季节应该刚好处于快速生长期。 8.3.2.4 缓冲带 植被应定期进行收割和管理, 以 促进植物 的 再生和 养分吸收。 9 丘陵果园面源污染深度净化技术 DB36/T
46、 1047-2018 16 9.1 生态沟渠 9.1.1 基本要求 9.1.1.1 生态沟渠建设应坚持因地就势,充分利用原有排水沟渠,通过对排水沟渠进行一定的工程改 造,建成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既具有排水功能,又可对排水中的氮磷等养分进行净化。 9.1.1.2 生态沟渠一般在坡脚建设,等高开挖,对于地势起伏较大的沟段,可依据地势将生态沟渠分 为若干段 或 支 渠 ,两段之间用生态透水坝相连,通过透水坝对沟段水位进行控制,适当延长进水的停留 时间,提高净化效果。 9.1.2 沟渠设计与建设 9.1.2.1 生态沟渠一般由工程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工程部分主要包括渠体及生态拦截坝、节制闸等, 生物部分主要包括渠底、渠两侧的植物。 9.1.2.2 生态沟渠渠体的断面一般为 梯形,上宽 1.5m,底宽 1.0m,深 0.6m,渠壁、渠底均为土质 或 是 多 孔 结构 ( 见 图 11) 。 图 11 生态 沟渠剖面结构( 左 ) 及 渠壁剖面( 右 ) 结构 示意图 9.1.2.3 生态沟渠的植物配置应优先选择本土植物,对氮、磷营养元素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生长旺 盛,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或易于处置利用,并可形成良好的生态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