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150 B 50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2432019 代替 DB34/T 243-2002 鱼类疾病防治技术规范 Code of prevention and cure for fish diseases 文稿版次选择 2019 - 11 - 04 发布 2019 - 12 - 04 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4/T 243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DB34/T 243-20 02鱼类鱼病防治技术规范。与 DB34/T 243-2002 相比,修订内容 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鱼
2、类疾病防治技术规范; 删除了原标准“3.1 按病原划分”和“3.2 按症状划分”标题; 将原标准“4病鱼和健康鱼的鉴别”改为本标准“5.4 病鱼与健康鱼的鉴别”; 将原标准中“7.2.1 池塘水体消毒”改为“4.2.1 池塘消毒”; 增加了本标准“4.4.1 养殖产地及设施”内容; 增加了本标准“4.4.1 腹腔注射”、“4.4.2 胸腔注射”、“4.4.3 肌肉注射法”内容; 将原标准“7鱼病的预防”、“7.1 建立检疫制度”、“7.2 四消四定”、“7.3 科学的饲养管 理”、“7.4人工免疫”改为本标准“4 鱼病的预防”、“4.1建立苗种产地检疫制度”、“4.2 四消四定”、“4.3 科
3、学的饲养管理”、“4.4 注射疫苗”; 将原标准“7.3.1 控制放养密度”改为“4.3.2 控制放养密度”,并添加“根据不同养殖鱼类 品种,不同养殖方式等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或放养量)。”内容; 将原标准“5.3 气候、水质情况调查”改为本标准“5.3 气候、水质、底质情况调查”; 将原标准“6病鱼的检查、诊断”改为本标准“6鱼病的检查、诊断”; 将原标准“8鱼病的防治方法”改为本标准“7 鱼病的防治方法”; 删除了原标准“8.3 注射法”、“9 常用药品”、“10 禁用药品” 内容; 将原标准表 1“药物清塘的种类和方法”改为“常用清塘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将原标准表 1 中药物“生石
4、灰 漂白粉”、“巴豆”、“氨水”、“鱼藤精”删除,增加药物 “漂白精”、“三氯异氰尿酸”; 将原标准表 2“鱼体消毒的常用药物和剂量”,改为“常见外用鱼药及使用方法”; 将原标准表 2 中药物“呋喃西林”、 “甲醛”、 “高锰酸钾”删除, “食盐水”改为“氯化钠”, 增加药物“硫酸亚铁”、“百部贯众”、“二溴海因”、“生石灰”、“聚维酮碘”、“四烷 基季铵盐络合碘”、“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 增加了本标准表 3“常用内服鱼药及使用方法”。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安徽省水产技术
5、推广总站、阜阳市颍东区水产工 作站、肥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庆市宜秀区渔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红莲、奚业文、吴林、董星宇、王永杰、张静、鲍俊杰、马仁胜、占春丽。 DB34/T 2432019 1 鱼类疾病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徽省内养殖鱼类疾病预防,鱼病现场调查方法,鱼病的检查与诊断,鱼病的给药方 法,鱼病的治疗等技术操作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全省范围内的养殖鱼类疾病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
6、7 渔业水质标准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3 淡水鱼类疾病种类 3.1 淡水鱼常见疾病分为真菌病(鳃霉病,水霉病等),细菌病(肠炎、烂鳃、赤皮,竖鳞,打印, 疥疮等),寄生虫病(锚头鳋病,中华鳋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指环虫病,打粉病等), 病毒病(鲤春病毒病,草鱼出血病,痘疮等),非生物因素疾病(气泡病,藻类中毒,水质过酸过碱, 重金属化学性中毒,机械损伤)等。 3.2 有些病原寄生在局部,表现出局部症状,如鳃霉病,水霉病,寄生虫病等,而细菌性疾病和病毒 性疾病更容易影响到整个鱼体。 4 鱼病的预防 4.1 建立苗种产地检疫制度 参照我国重要的细菌性、 病
7、毒性和寄生虫性病原的国标或行标的检测方法对鱼类苗种产地重大疾病 病原进行检疫,防止鱼类疫病传播。 4.2 四消四定 4.2.1 池塘消毒 4.2.1.1 池塘消毒分为清塘消毒和水体消毒,清塘消毒药物及使用方法见表 1,水体消毒的药物及使 用方法见表 2。 4.2.1.2 在鱼病流行季节,每 15 天20 天进行水体消毒。 4.2.1.3 特定鱼类对某些药物敏感,慎用这些药物。 DB34/T 2432019 2 表1 常用清塘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药物 水深 (m) 用量 (kg/667 m 2 ) 用法 放鱼时间 生石灰 0.050.10 6075 在池底挖几个小潭,倒入石灰,待吸水溶化即 向
8、四周泼洒(包括岸脚) 710 d 后 1 125150 加水融化后全池泼洒 含氯石灰 0.050.10 510 加水融化后全池泼洒 35 d 后 1 13.5 漂白精 1 6.8 加水融化后全池泼洒 35 d 后 三氯异氰尿酸 1 4.5 加水融化后全池泼洒 10 d 后 茶粕 0.2 13 捣碎后加水浸泡 2448 h,连渣带汁一起加水 泼洒全池 710 d 后 1 4050 4.2.2 鱼体消毒 常见的鱼体消毒药物及方法见表2。特定鱼类对某些药物敏感,慎用这些药物。 表2 水体、鱼体消毒药物及使用方法 药物名称 主要防治对象 使用方法 休药期 (d) 用量 (mg/L 或 mL/m 3 )
9、 硫酸铜 纤毛虫、鞭毛虫等寄生性原虫病 浸浴 810(15 min30 min) 全池泼洒 0.50.7 硫酸亚铁 纤毛虫、鞭毛虫 全池泼洒 0.2(与硫酸铜合用) 氯化钠 细菌、霉菌、车轮虫、斜管虫 浸浴 23 百部贯众 孢子虫等寄生性鱼病 全池泼洒 3 二溴海因 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 全池泼洒 0.20.3 生石灰 白头白嘴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 等暴发性鱼病 全池泼洒 1530 聚维酮碘 (含有效碘 1.0)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病毒性出血败 血症等病毒性疾病 浸浴 草鱼:30(15 min20 min) 鲑鳟鱼卵: 3050(5 min15 min) 细菌性烂鳃病、弧菌病、鳗鲡红
10、头病、 中华鳖腐皮病等 全池泼洒 幼鱼、幼虾:0.51.0 成鱼、成虾:1.02.0 鳗鲡、中华鳖:2.04.0 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 (季铵盐含量 50) 对病毒、细菌、纤毛虫、藻类有杀灭作 用 全池泼洒 0.3 敌百虫(30晶体) 甲壳类、蠕虫等寄生性鱼病 全池泼洒 10 0.91.5 含氯石灰 微生物疾病:如皮肤溃疡病、烂鳃病、 出血病等 全池泼洒 5 1.02.0 二氯异氰尿酸钠 (有效氯55) 微生物疾病:如皮肤溃疡病、烂鳃病、 出血病等 全池泼洒 10 0.30.6 三氯异氰尿酸 (有效氯80) 微生物疾病:如皮肤溃疡病、烂鳃病、 出血病等 全池泼洒 10 0.10.5 DB34/T
11、 2432019 3 注: 本表所推荐的常规用量,指养殖水温在 2030,水质为中度硬水(总硬度 50 mg/L90 mg/L 水体), pH 值为中性,其余指标达到国标渔业水质标准 GB 11607 时的鱼药用量。 4.2.3 饵料、食场消毒 水草可用 6 mg/L 含氯石灰液浸泡 20 分30 分;施用的粪肥要经过发酵后投入;饲料在高温季 节应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处,防止变质。 每月用含氯石灰和硫酸铜各 0.25 kg 化水泼洒消毒食场 12 次;每 57 天应清洗曝晒食台, 或放入石灰水、含氯石灰水中浸泡,或换用消毒过的食台。 4.2.4 工具消毒 捞网、扦捕网、木制工具等在发病池塘使
12、用过后,都要消毒后再使用。可以在阳光下曝晒消毒,也 可以用 10 mg/L 硫酸铜浸泡 20 分(网具)或在 5含氯石灰液中消毒处理(木制工具等)。 4.2.5 四定 四定为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即在保证饵料质量符合 NY 5072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前提 下,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位置投喂一定数量的饵料。 四定的关键是定质,即饵料要新鲜、优质,这是提高鱼体抵抗疾病能力的重要一环。 4.3 科学的饲养管理 4.3.1 养殖场地及设施 水质应符合 GB 11607 的规定,水源充足,周边无污染源;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有水质沉淀池 及水质净化池,采用合理的水深、面积进行养殖。 4.3.2 控
13、制放养密度 根据不同养殖鱼类品种,不同养殖方式等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或放养量)。 4.3.3 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 4.3.3.1 适时加注新水 在 69 月生长旺季,每 710 天加注新水一次,早春和晚秋每 1015 天加水一次,每次在原 水深基础上加水 20 cm30 cm。 4.3.3.2 合理使用增氧机 保持养殖水体溶氧充足,适时开增氧机。 4.3.3.3 定期调节水质 养殖期间,定期测定水质,主要检测溶氧、pH 值、氨氮、亚硝酸盐等,因池制宜地使用微生态制 剂、生石灰等调节水质。 4.3.4 控制病原生物传播 定期对渔场的养殖动物进行鱼病检查,发现病情及时采取适宜的措施,有效地防控疾病
14、。 4.4 注射疫苗 DB34/T 2432019 4 4.4.1 人工免疫 对草鱼出血病等病毒性疾病,可采用疫苗进行人工免疫预防,一般在春季进行疫苗注射。 4.4.2 腹腔注射 腹腔注射,将针头沿腹鳍内侧基部斜向胸鳍方 向进入,与鱼体呈 3040,向头部方向进针。 进针深度依鱼的大小而定,防止扎针太深,伤及鱼体内脏。 4.4.3 胸腔注射 从胸鳍内侧基部斜向胸鳍方向进针,其注射深度视鱼体大小而定,以不伤及心脏为准。 4.4.4 肌肉注射法 肌肉注射一般采用背鳍基部,与鱼体呈 30 40,向头部方向进针。根据鱼体大小确定进针深 度,以不伤及脊椎骨为度。 5 鱼病的现场调查 5.1 发病情况调查
15、 对发病时间、病程长短、疾病症状、死鱼种类、数量、大小,水体中饲养鱼种类、数量、大小,种 苗来源等进行调查。 对养殖水源,鱼池周围是否有污染源,日常的防病措施和发病后已采取的防治措施进行调查。 5.2 饲养管理情况调查 查看放养密度,每天投喂饵料次数和数量,饵料种类和质量,饵料来源、贮藏、消毒等情况的记录, 及调查食场、食台,池塘的消毒情况,发病塘或网箱周围其它塘、箱的情况,已往发病史等。 5.3 气候、水质、底质情况调查 现场重点测定气温、水温、降雨、风力、风向、盐度、酸碱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水流、 水色、透明度、硫化氢等有关指标,查验底泥的颜色、厚度及气味等情况,为进一步诊断鱼病提
16、供依据。 5.4 病鱼和健康鱼的鉴别 5.4.1 活动 病鱼游动缓慢,反应迟钝,或作不规则的狂游、打转、平衡失调或离群独游等情况。 5.4.2 体色、体形 病鱼体色变黑或褪色,失去光泽,出现白色或红色斑点、斑块,或鳞片脱落、长“毛”,或鳍条缺 损,或粘液增多、体表出现白色块状病变,或鱼体消瘦、腹部膨大或肛门红肿等情况。 5.4.3 摄食 正常鱼类食欲旺盛,投饵后即见抢食;病鱼则食欲减退,缓游不摄食或接触鱼饵也不抢食。 6 鱼病的检查、诊断 DB34/T 2432019 5 6.1 检查方法 病鱼检查,采取肉眼检查(目检)和显微镜检查(镜检)相结合的方法。 6.2 取材 应选择症状明显的活病鱼作
17、材料,一般检查 35 尾。 6.3 检查顺序 6.3.1 检查部位 要按一定顺序进行检查,先检查鱼体体表,然后检查鱼体血液、脏器、组织。体表、鳃、肠道为必 须检查部位。 6.3.2 体表 6.3.2.1 目检头吻部、口腔、眼和眼眶周围、鳃盖、躯干、鳞片、鳍、肛门、尾部等部位有无异常, 各部位是否有充血、发炎、溃疡、脓肿、瘢痕、鳞片松驰、脱落、竖鳞、鳍缺损等情况。 6.3.2.2 刮取体表、鳍等部位的粘液,或剪下少量鳃丝,加一滴生理盐水,做成湿片镜检,观察有否 寄生虫。 6.3.3 血液 从心脏或尾动脉取出血液滴一滴在载玻片上,或将吸取的血液全部注入培养皿中,再取与血清交界 处的血液滴一滴在载玻
18、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可检出细菌、寄生虫等。 6.3.4 内部器官 6.3.4.1 从肛门沿腹线和侧线剪开,除去一侧腹壁,露出整个内脏。解剖时勿剪破胆囊,记录有无腹腔 液及其浊度、颜色,有无寄生虫。观察各组织器官的体积大小、颜色深浅。 6.3.4.2 从咽喉和靠肛门处剪断消化道,取出整个内脏,在解剖盘中小心分开各器官,剥离内脏器官 周围的脂肪。 6.3.4.3 按下列顺序镜检:心脏、膀胱、胆囊、肝胰腺、脾脏、肾脏、肠系膜、胃肠道、性腺、鳔、 脂肪组织、脑、脊髓、肌肉等;也可重点检查其中若干个部位。 6.3.4.4 胃肠道可从胃、前肠向后剪开,检查前中后三段,注意胃肠内食物充盈情况,胃肠壁有无发
19、 炎、溃疡。刮取肠内粘液少许,放在加有 0.65生理盐水的玻片上镜检。 6.3.4.5 其他脏器可用压片法检查。 6.4 诊断 6.4.1 病鱼的诊断是较复杂的一环。 6.4.2 霉菌等鱼病单凭目检可做出诊断,寄生虫性疾病经镜检,可做出诊断。 6.4.3 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需进行细菌学或病毒学检测、组织病理观察、人工感染等一系列试验 后确定病原。 6.4.4 依据调查、观察和检验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定,作出诊断结论。 7 鱼病的治疗方法 7.1 药浴法 DB34/T 2432019 6 7.1.1 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杀灭鱼体表和鳃寄生的病原体。 7.1.2 浸洗法 把鱼放入溶有药物的水中浸
20、洗,采取较高的药物浓度进行短时间药浴。一般作为鱼转池及运输前后 预防消毒用。 7.1.3 泼洒法 消毒养殖水体时,常使用全池遍洒药液,使池水中药物达到一定浓度,杀灭鱼体外及池水中的病原 体。 7.1.4 挂袋(篓)法 在食台或食场周围悬挂盛药的袋或篓,形成消毒区,当鱼来摄食时达到杀灭鱼体外病原体的目的。 此法适用于疾病早期的治疗,尤其在面积较大的水体中使用较多。 7.1.5 用药量的计算 用药量(g)=鱼池水体积(m 3 ) 需用药物浓度(mg/L) 7.2 口服法 7.2.1 治疗方法 7.2.1.1 口服法是对鱼类内脏器官疾病的一种药物治疗方法。此法适用于疾病早期的治疗。 7.2.1.2
21、将药物与鱼喜吃的饵料,拌以粘合剂,制成适口的药饵投喂,杀灭鱼体内的病原体。 7.2.1.3 常见内服鱼药及使用方法见表 3。 表3 常用内服鱼药及使用方法 药物名称 主要防治对象 常规用量 (mg/(kg.d) 疗程 (d) 休药期 (d) 土霉素 肠炎病、弧菌病等 5080 57 30 四环素 肠炎病及由立克次体或支原体引起的疾病 75100 57 氟苯尼考 赤皮、肠炎、烂鳃、烂尾等细菌性疾病 10 46 14 磺胺嘧啶 赤皮病、肠炎病、链球菌病、鳗鱼弧菌病等 100 5 大蒜素粉 (含量 10) 细菌性肠炎 200 46 大黄 细菌性肠炎、烂鳃 5 g/kg10 g/kg 46 黄芩 细菌
22、性肠炎、烂鳃、赤皮、出血病 2 g/kg4 g/kg 46 黄柏 细菌性肠炎、出血 3 g/kg6 g/kg 46 穿心莲 细菌性肠炎、烂鳃、赤皮 10 g/kg20 g/kg 46 苦参 细菌性肠炎、竖鳞 1 g/kg2 g/kg 46 板蓝根 病毒性疾病 3.5 g/kg 3 磺胺甲基异噁唑 肠炎病、牛蛙爱德华氏菌病 100200 57 DB34/T 2432019 7 表 3(续) 药物名称 主要防治对象 常规用量 (mg/(kg.d) 疗程 (d) 休药期 (d) 磺胺间甲氧嘧啶 竖鳞病、赤皮病、弧菌病 100200 46 30 磺胺二甲异噁唑 弧菌病、竖鳞病、疖疮病、烂鳃病等 200500 46 30 磺胺间二甲氧嘧啶 肠炎病、赤皮病 20200 36 30 7.2.2 投药量 投药量=每 kg 体重鱼所用药量(mg/kg) 鱼的总重量(kg) 7.2.3 药饵种类 7.2.3.1 颗粒药饵 将药物、鱼饵(商品饵料)以及粘合剂(面粉、榆树粉等)按比例混和,用手工或机械制成颗粒饵 料。药饵的大小应根据鱼体大小确定。 7.2.3.2 拌和药饵 在商品饵料中,均匀地拌入药物,然后加水调和成浆状,直接投放在食台上。 7.2.3.3 药物草料 将药物混和在已调稀的粘合剂上使成糊状,涂洒在草料上,晾干后投喂。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