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22 T 2963-2019 湖库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80268       资源大小:892.06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22 T 2963-2019 湖库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pdf

    1、 ICS 65.020.01 B 50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9632019 湖库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Regulations for Investigation of hydrobiological resources on lakes and reservoir 2019 - 05 - 27 发布 2019 - 06 - 17 实施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22/T 2963 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水利厅提出。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

    2、起草人:李月红、黄权、李海波、刘春力、朱凤林、卢玉婷、张蕾、刘佳。 DB22/T 2963 2019 1 湖库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湖库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的自然环境、水的理化项目测定、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 动物和水生高等植物。 本标准适用于湖泊、水库水生生物的资源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C/T 9102.3 渔业生态环境检测规范 第3部分:淡水 SL 88 水质叶绿素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SL 167

    3、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3 自然环境 应按 SL 167 规定执行。 4 水的理化项目测定 应按SC/T 9102.3 规定执行。 5 浮游植物 5.1 采样工具 见附录A。 5.2 采样 5.2.1 采样点布置 5.2.1.1 湖泊 根据水体面积、形态、浮游植物的生态分布特点和调查的目的等决定采样点数量。应兼顾在近岸和 中部设点,可根据湖泊形状在湖心区、大的湖湾中心区、进水口和出水口附近、沿岸浅水区(有水草区 和无水草区)分散选点。 5.2.1.2 水库 应按 SL 167 规定执行。 DB22/T 2963 2019 2 5.2.2 采样层次 5.2.2.1 水深小于 3 m 时,只在中层采

    4、样。 5.2.2.2 水深 3 m 6 m 时,在表层、底层采样,其中表层水在离水面 0.5 m 处,底层水在离泥面 0.5 m 处。 5.2.2.3 水深 6 m 10 m 时,在表层、中层、底层采样。 5.2.2.4 水深大于 10 m 时,在 0.5 m、5 m、10 m 水层采样,10 m 以下处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采样。 5.2.3 采样频次 采集次数依研究目的而定,采样次数可逐月或按季节进行,一般按季节进行。 5.2.4 采样时间 上午8:00 10:00,宜保持一致。 5.2.5 采样方法 5.2.5.1 定量 用采水器采集,每个采样点取水样 1 L,贫营养型水体应酌情增加采水量。

    5、泥沙多时需先在容器内 沉淀后再取样。 5.2.5.2 定性 大型浮游植物定性样品用 25 号浮游生物网在表层缓慢拖曳采集,注意网口与水面垂直,网口上端 不要露出水面。 5.3 样品的固定 浮游植物用鲁哥氏液固定,用量为水样体积的1%1. 5%。如样品需较长时间保存,则需加入37% 40% 甲醛溶液,用量为水样体积的4%。样品瓶应贴上标签,标明采集时间、地点、层次。 5.4 水样的沉淀和浓缩 5.4.1 沉淀 固定后的浮游植物水样摇匀倒入固定在架子上的1 L沉淀器中,2 h后将沉淀器轻轻旋转,使沉淀器 壁上尽量少附着浮游植物,再静置24 h。 5.4.2 浓缩 充分沉淀后,用虹吸管慢慢吸去上清液

    6、。吸至澄清液的 1/3 时,应逐渐减缓流速,至留下含沉淀 物的水样20 mL25 mL( 或30 mL40 mL) ,放入30 mL(或50 mL)的定量样品瓶中。浓缩后的水量多 少要视浮游植物浓度大小而定,正常情况下可用透明度作参考,依透明度确定水样浓缩体积见附录B, 浓缩标准以每个视野里有十几个藻类为宜。 5.5 种类鉴定 5.5.1 优势种类应鉴定到种,其它种类至少鉴定到属。 5.5.2 种类鉴定除用定性样品进行观察外,微型浮游植物需吸取定量样品进行观察,但要在定量观察 后进行。 DB22/T 2963 2019 3 5.6 计数 见附录C。 5.7 水体初级生产力的测定 5.7.1 浮

    7、游植物叶绿素测定,按 SL 88 规定执行。 5.7.2 黑白瓶法见附录 D 5.8 结果整理 见附录E中E.1。 6 浮游动物调查 6.1 采样工具 见附录A。 6.2 采样 6.2.1 采样点布置 同5.2.1。 6.2.2 采样层次 同5.2.2。 6.2.3 采样频次时间 同5.2.3。 6.2.4 采样方法 6.2.4.1 定量 6.2.4.1.1 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定量可用浮游植物定量样品,如单独采集取水样量以 1 L 为宜。 6.2.4.1.2 枝角类和桡足类定量样品应在定性采样之前用采水器采集,每个采样点采水样 10 L50 L, 再用 25 号浮游生物网过滤浓缩,过滤物

    8、放入标本瓶中,并用滤出水洗过滤网 3 次,所得过滤物也放入 上述瓶中。 6.2.4.2 定性 6.2.4.2.1 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定性样品采集方法同浮游植物。 6.2.4.2.2 枝角类和桡足类定性样品用 13 号浮游生物网在表层缓慢拖曳采集, 过滤网和定性样品采集 网应分开使用。 6.3 样品的固定 6.3.1 原生动物和轮虫定性样品,除留一瓶供活体观察不固定外,其余全部固定。固定方法同浮游植 物。 6.3.2 枝角类和桡足类定量、定性样品应用 37%40%甲醛溶液固定,用量为水样体积的 5%。 DB22/T 2963 2019 4 6.4 水样的沉淀和浓缩 6.4.1 原生动物和轮

    9、虫的计数可与浮游植物计数合用一个样品。 6.4.2 枝角类和桡足类通常用过滤法浓缩水样。 6.5 种类鉴定 优势种类应鉴定到种,其它种类至少鉴定到属。 6.6 计数 见附录 F。 6.7 结果整理 见附录 E中表 E.2。 7 底栖动物调查 7.1 采样工具 见附录 A。 7.2 采样 7.2.1 采样点设置 7.2.1.1 大型水体的采样断面 5 个6 个。 7.2.1.2 中型水体的采样断面 3 个5 个。 7.2.1.3 小型水体的采样断面 3 个。 7.2.1.4 采样断面上直线设点,采样点的间距 100 m 500 m。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采样点。 7.2.2 采样频次 每季度采样

    10、1 次,最低限度应在春季和夏末秋初各采样 1 次。 7.2.3 定量采样 7.2.3.1 螺、蚌等较大型底栖动物,用带网夹泥器采集。采得泥样后应将网口闭紧,放在水中涤荡, 清除网中泥沙,然后提出水面,捡出其中全部螺、蚌等底栖动物。 7.2.3.2 水生昆虫、水栖寡毛类和小型软体动物,用采泥器采集。将采得的泥样全部倒入塑料桶或盆 内,经 40 目、60 目分样筛筛洗后,捡出筛上可见的全部动物。如带回的样品不能及时分检,可置于低 温(4 )保存。 7.2.3.3 每个采样本采集 2 个平行样本。 7.2.4 定性采样 用三角拖网、手抄网等在沿岸带和亚沿岸带的不同生境中采集定性样品。 7.3 样品的

    11、固定和保存 DB22/T 2963 2019 5 7.3.1 软体动物宜用 75%乙醇溶液保存,4 d5 d 后再换一次乙醇溶液,或用 5%甲醛溶液固定,或去 内脏后保存空壳。 7.3.2 水生昆虫可用 5%乙醇溶液固定,5 h6 h 后移入 75%乙醇溶液中保存。 7.3.3 水栖寡毛类应先放入培养皿中,加少量清水,并缓缓滴加数滴 75%乙醇溶液将虫体麻醉,待其 完全舒展伸直后,再用 5%甲醛溶液固定,75%乙醇溶液保存。 7.4 种类鉴定 7.4.1 鉴定 7.4.1.1 软体动物须鉴定到种 7.4.1.2 水生昆虫(除摇蚊科幼虫)至少鉴定到科; 7.4.1.3 水生寡毛类和摇蚊科幼虫至少

    12、鉴定到属。 7.4.2 方法 鉴定水生寡毛类和摇蚊科幼虫时,应制片在解剖镜或低倍显微镜下进行,用甘油做透明剂。如需对 小型底栖动物保留制片,可将保存在75%乙醇溶液中的标本取出,用85%、90%、95%、100%乙醇进行逐步 脱水处理,每 15 min 更换 1 次,直至将标本水分脱尽,再移入二甲 苯溶液中透明,然后将标本置于 载玻片上,用树胶或Puris胶封片。 7.5 计数 每个采样点所采得的底栖动物应按不同种类准确地统计个体数。在标本已有损坏的情况下,只统计 头部,不统计零散的腹部、附肢等。 7.6 结果整理 见附录 E中 E.3。 8 高等水生植物调查 8.1 采样工具 见附录 A。

    13、8.2 采样 8.2.1 采样点布置 8.2.1.1 测量或估计各类大型水生植物带区的面积。 8.2.1.2 选择密集区、一般区和稀疏区布设采样断面和点。 8.2.1.3 采样断面应平行排列,亦可为“之”字形。 8.2.1.4 采样断面的间距一般为 50 m 100 m。 8.2.1.5 采样断面上采样点的间距为 100 m 200 m。 8.2.1.6 没有大型水生植物分布的区域不设采样点。 8.2.2 定量采样 8.2.2.1 挺水植物用 l m 2 采样方框采集。采集时,将方框内的全部植物从基部割取。 DB22/T 2963 2019 6 8.2.2.2 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用

    14、采样面积为 0.25 m 2 的水草定量夹采集,采集时,将水 草夹张开,插入水底,然后用力加紧,把方框内的全部植物连根带泥夹起,冲洗除去淤泥,将网内水草 洗净装入编有号码的水草袋内。 8.2.2.3 除去污泥等杂质,装入样品袋内,沉水植物可放入盛水的容器中。 8.2.2.4 每个采样点采集两个平行样品。 8.2.3 定性采样 8.2.3.1 挺水植物用手采集。 8.2.3.2 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用水草采集耙采集。 8.2.3.3 漂浮植物直接用手或带柄手抄网采集。 8.2.3.4 样品宜在开花和(或)果实发育的生长高峰季节采集,采集的样品应完整(包括根、茎、叶、 花、果)。 8.3 标本制作

    15、见附录 G。 8.4 种类鉴定 定性样品趁新鲜时进行鉴定。所有标本应鉴定到种。 8.5 称重 见附录 H。 8.6 结果整理 见附录E中E.4。 DB22/T 2963 2019 7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主要器具 A.1 浮游植物调查器具 A.1.1 采水器 水深小于10 m的水体可用玻璃瓶采水器, 深水应用颠倒式采水器或有机玻璃采水器, 规格为1000 mL。 A.1.2 浮游生物网 A.1.2.1 13号生物网 圆锥形,孔径0.112 mm,筛绢缝制成。 A.1.2.2 25号生物网 圆锥形,孔径0.064 mm,筛绢缝制成。 A.1.3 水样瓶 1000 mL。 A.1.

    16、4 样品瓶 定量样品瓶采用带刻度的30 mL或50 mL玻璃试剂瓶;定性样品瓶采用30 mL50 mL玻璃或聚乙烯瓶。 A.1.5 沉淀器 1000 mL圆筒形玻璃沉淀器或1000 mL分液漏斗。 A.1.6 乳胶管或U形玻璃管 内径2 mm。 A.1.7 洗耳球 60mL A.1.8 刻度吸管 0.1 mL、1.0 mL。 A.1.9 计数框 0.1 mL(10行10行,共100格)。 A.1.10 盖玻片 20*20mm,厚度为0.13-0.16mm DB22/T 2963 2019 8 A.1.11 显微镜 附测微尺。 A.2 浮游动物调查器具 A.2.1 采样工具 采水器(1000 m

    17、L,5000 mL),13号浮 游生物网(孔径0.112mm),水样瓶(1000 mL,带刻度的30 mL或50 mL)。 A.2.2 计数器具 沉淀器(1000 mL),刻度吸管(1.0 mL,5.0 mL),计数框 (0.1 mL,1.0 mL,5.0 mL),显微 镜,解剖镜,盖玻片。 A.2.3 其他 电子天平(精度0.0001 mg)、乳胶管等。 A.3 底栖动物调查器具 A.3.1 采样工具 带网夹泥器(开口面积 1 / 6 m 2 ),三角拖网(开口面积 1 / 6 m 2 ),改良彼得生采泥器(开口 面积 1 / 16 m 2 或 1 / 20 m 2 ),手抄网,普通温度计,

    18、深水温度计,酸度计,40 目(孔径 0.635 mm)、 60 目(孔径0.423 mm)的分样筛,塑料桶或盆,塑料袋, 样品瓶(30 mL50 mL,250 mL广口瓶), 培养皿,白色解剖盘,吸管,小镊子,解剖针等。 A.3.2 观察器具 解剖镜,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A.3.3 称量工具 托盘天平,扭力天平,盘称,电子天平(精度0.0001 mg)等。 A.4 水生生物调查器具 刀片或硬刷,大镊子,小镊子,30 mL50 mL玻璃或聚乙烯瓶,显微镜,解剖镜,载玻片,装样用 塑胶桶等。 A.5 水生植物调查器具 A.5.1 采样工具 A.5.1.1 水草定量夹 开口面积0.25 m

    19、2 ,网袋长95 cm,网孔3.3 cm 3.3 cm。 DB22/T 2963 2019 9 A.5.1.2 采样方框 1 m 2 (边长1 m)和0.25 m 2 (边长0.5 m)。 A.5.2 其他 A.5.2.1 带柄手抄网,水草采集耙,样品袋。 A.5.2.2 盘秤,普通药物天平,鼓风干燥箱,标本夹等。 DB22/T 2963 2019 10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根据透明度确定水样浓缩体积 表B.1 根据透明度确定水样浓缩后的体积 透明度 ( cm) 1L 水样浓缩后的水量 ( mL) 100 3050 50100 10050 3050 500100 2030 10

    20、00(不浓缩) 1000(稀释) DB22/T 2963 2019 11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浮游植物计数 C.1 计数框行格法 计数前需先核准浓缩沉淀后定量瓶中水样的实际体积,可加纯水使其成30 mL、50 mL、100 mL等整 量。然后将定量样品充分摇匀,迅速吸出0.1 mL置于0.1 mL计数框内(面积20 mm20 mm)。盖上盖玻 片后,在高倍镜下选择3 行5 行逐行计数,数量少时可全片计数。 1 L水样中的浮游植物个数(密度)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n P V V N N N 0 1 1 0 . (C.1) 式中: N1L水样中浮游生物的数量,个/L; NO计数框总格

    21、数; N1计数过的方格数; V11L水样经浓缩后的体积,mL; VO计数框容积,mL; Pn计数的浮游植物个数。 C.2 目镜视野法 首先应用台微尺测量所用显微镜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的视野直径,计算出面积。计数的视野应均匀分 布在计数框内,每片计数视野数可按浮游植物 的多少而酌情增减,一般为50 个300 个,依浮游植物 数确定计算视野数见表B.1。 浮游植物数确定计算视野数 浮游植物平均数(个/视野) 视野数(个) 12 300 25 200 510 100 10 50 1L 水样中浮游植物的个数(密度)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s n sn0 CV NP FFV . (C.2) 式中: DB22/T

    22、 2963 2019 12 N 1 L水样中浮游生物的数量,个/L; Cs 计算框面积,mm 2 Fs 视野面积,mm 2 Fn 每片计数过的视野数; V 1 L水样经浓缩后的体积,mL; 0 V 计数框容积,mL; Pn 计数的浮游植物个数。 C.3 目镜视野法 首先应用台微尺测量所用显微镜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的视野直径,计算出面积。计数的视野应均匀分 布在计数框内,每片计数视野数可按浮游植物 的多少而酌情增减,一般为50 个300 个,依浮游植物 数确定计算视野数见表C.1。 表C.1 浮游植物数确定计算视野数 浮游植物平均数(个/视野) 视野数(个) 12 300 25 200 510 10

    23、0 10 50 1 L水样中浮游植物的个数(密度)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s n sn0 CV NP FFV . (C.3) 式中: N1 L水样中浮游生物的数量,个/L; Cs计算框面积,mm 2 Fs 视野面积,mm 2 Fn每片计数过的视野数; V1 L水样经浓缩后的体积,mL; V0计数框容积,mL; Pn计数的浮游植物个数。 DB22/T 2963 2019 13 D D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黑白瓶法 D.1 水样采集 采样前,先用塞氏盘测量水体的透明度,再按照透明度的 0、0.5、1、2、3、4 倍分层测定水下光 照强度,然后分层采集水样,挂到相应层次培养。将导管插到样品瓶底部

    24、,灌满瓶并溢出 23 倍体积 的水,以保证所有样品瓶中的溶解氧与所采水样的溶解氧完全一致。灌瓶完毕,将瓶盖塞好,立即对其 中一个玻瓶进行溶解氧的固定,这个瓶就代表初始瓶,另 外 2 个玻瓶,做黑白瓶用,挂在原采水处曝 光 24 h。曝光结束后对黑白瓶进行溶解氧的固定。 D.2 黑白瓶的固定 曝光结束,取出黑白瓶,立即加入 MnSO 4与碱性碘化钾进行溶解氧固定,固定摇匀后放入黑暗处带 回室内分析。如果白瓶内产生大的气泡,应将玻瓶微微倾斜,将气泡置于瓶肩处,小心打开瓶塞加入固 定试剂,盖好瓶塞摇匀。注意玻瓶要加好封口水。 D.3 黑白瓶的计算 各挂瓶水层日生产量(g(O 2)/m 2 d)的计算

    25、按公式(D.1)( D.3)计算。 IBLBNP . (D.1) 式中: NP净初级生产量,g/(m 2 d); LB白瓶溶解氧,mg(O 2)/L; IB初始瓶溶解氧,mg(O 2)/L。 DBIBR . (D.2) 式中: R呼吸量, mg(O 2)/L; IB初始瓶溶解氧,mg(O 2)/L; DB黑瓶溶解氧,mg(O 2)/L。 DBLBGP . (D.3) 式中: GP总初级生产量, g/(m 2 d); LB白瓶溶解氧,mg(O 2)/L; DB黑瓶溶解氧,mg(O 2)/L。 DB22/T 2963 2019 14 E E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结果整理 E.1 浮游植物调

    26、查表 E1 浮游植物调查表 湖、库名称: 采样日期: 浮游植物总量 各门浮游植物数量(生物量)占总量百分比 采样点 数量(万个/L) 生物量(mg/L) 蓝藻 绿藻 黄藻 硅藻 甲藻 隐藻 裸藻 其它 平均 测定日期: 记录人: E.2 浮游动物调查表 E2 浮游动物调查表 湖、库名称: 采样日期: 浮游动物总量 各类浮游动物数量(生物量)占总量百分比 采样点 数量(万个/L) 生物量(mg/L) 轮虫类 枝角类 桡足类 原生动物 平均 测定日期: 记录人: DB22/T 2963 2019 15 E.3 底栖动物调查表 E3 底栖动物调查表 湖、库名称: 采样日期: 采集工具: 项目 采样点

    27、号 平均 备注 数量(个/m 2 ) 软体动物 生物量(g/ m 2 ) 数量(个/m 2 ) 水生昆虫 生物量(g/ m 2 ) 数量(个/m 2 ) 水生寡毛类 生物量(g/ m 2 ) 数量(个/m 2 ) 其它 生物量(g/ m 2 ) 记录日期: 记录人: E.4 大型水生动物调查表 E4 大型水生植物调查表 湖、库名称: 采样日期: 地点: 到 方位,估计 km 2 ,共采集 次,共计采集面积 m 2 实测平均值(g) g/m 2 与总重量的百 分比 种类 采 样 点1 采样 点2 采样 点3 采样 点4 采样 点5 湿重 干重 湿重 干重 湿重 干重 总计 备 水深 (m) 注

    28、透明度 (cm) 采集工具名称 及 底质类 型 其面积 其他 (m 2 ): 测定日期: 记录人: DB22/T 2963 2019 16 F F 附 录 F (规范性附录) 浮游动物计数 F.1 原生动物 吸出0.1 mL样品,置于0.1 mL计数框内,盖上盖玻片,在 10 20 倍显微镜下全片计数。每瓶样 品计数两片,取其平均值。 F.2 轮虫 吸出1 mL样品,置于1 mL计数框内,在 10 10 倍显微镜下全片计数。每瓶样品计数两片,取其 平均值。 F.3 枝角类、桡足类 用5 mL计数框将样品分若干次全部计数。如样品中个体数量太多,可 将样品稀释50 mL或100 mL, 每瓶样品计

    29、数两片,取其平均值。 F.4 无节幼体 如样品中个体数量不多,则和枝角类、桡足类一样全部计数;如数量很多,可把过滤样品稀释,充 分摇匀后取其中部分计数,计数3 片5 片取其平均值。也可在轮虫样品中同轮虫一起计数。 F.5 计算公式 单位体积浮游动物的数量按下式计算 a sVn N VV . (F.1) 式中: N1L水样中浮游动物的数量,个/L; V采样的体积,L; Vs样品浓缩后的体积,mL; Va计数样品体积,mL; n计数所获得的个体数,个。 F.6 注意事项 F.6.1 计数前,充分摇匀样品,吸出迅速、准确。盖上盖玻片后,计数框内无气泡,无水样溢出。 F.6.2 每瓶样品计数两片取其平

    30、均值,每片结果与平均数之差不 大于15 %,否则必须计数第三片, 直至三片平均数与相近两数之差不超过均数的15 %为止,这两个相近值的平均数即可视为计算结果。 F.6.3 浮游植物计数单位用细胞个数表示。对不易用细胞数表示的群体或丝状体,可求出平均细胞数。 浮游动物计数单位用个数表示。 F.6.4 某些个体一部分在视野中,另一部分在视野外,这时可规定只计数上半部分或只计数下半部分。 DB22/T 2963 2019 17 G G 附 录 G (规范性附录) 高等植物标本制作 G.1 蜡叶标本(干制标本) G.1.1 在采集到的定性样品中,选择较完整的植物体,剪除枯枝叶及多余部分,用平头镊子将枝

    31、、叶、 花各部分展开, 整齐自然地置于吸水纸上。 如果叶有明显的背腹差异, 应把部分叶片翻转使其背面向上。 枝条较长者要适当折转后铺放。有些粗厚的果实或地下茎,可剖开压放或摘除后另行处理。个体较大的 植物,可选择具有分类特性的部位进行压制。对枝叶纤细、质地柔软的植物,应将单株植物体放入水中, 整形后依其自然形态用玻璃板或白铁板轻轻托出水面,滴去积水放吸水纸上。 G.1.2 在标本上面盖一层纱布和 2 层 3 层吸水纸,最后将若干夹有标本的吸水纸叠放一起,置标 本夹(上下两片木制夹板)中,用绳捆紧加速 定形和吸水。前3天应每天换纸和纱布 2 次,其后每天 1 次,约一周后可完全干燥。干燥成形的标

    32、本取出后,夹在干纸中间或用纸条粘在卡片纸上。 G.2 浸制标本 G.2.1 质地柔软的水生植物(如丝状藻) ,不宜制成蜡叶标本,则用浸制液浸泡。浸制时间视叶色变化 而定,一般几天后叶片由绿变褐,再由褐变绿时将标本取出,置5% 甲醛溶液或70% 的乙醇溶液中保存。 如标本过分柔软,可用线将其缚于玻璃棒或玻璃板上。 G.2.2 制成的标本要及时贴上标签,注明采集日期、地点、采集者,并留下名称和分类地位栏待鉴定 后填写。 DB22/T 2963 2019 18 H H 附 录 H (规范性附录) 高等植物称重 H.1 鲜重 一般按种类称重。称重前,洗净,除去根、枯死的枝叶及其他杂质,放干燥通风处阴干。用盘秤或 托盘天平称重。要求在采样当天完成。 H.2 干重 称取子样品(不得少于样品量的10 %),置于105 鼓风干燥箱中干燥 48 h或直到恒重,取出称 其干重。 按下式进行计算: 12 3 M M M M . (H.1) 式中: M样品干重,g; M1样品鲜重,g; M2子样品干重,g; M3子样品鲜重,g。 _


    注意事项

    本文(DB22 T 2963-2019 湖库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proposalcash35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