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色谱法(一)及答案解析(总分:55.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 型题(总题数:55,分数:55.00)1.容量因子与分配系数的关系式是 AKC/C BkW/W CKKV/N DC(Ax/AR)CR EEA/CL(分数:1.00)A.B.C.D.E.2.流出曲线上突起部分称为 A流出突起 B流出限 C色谱峰 D最大吸收波长 E吸收带峰(分数:1.00)A.B.C.D.E.3.在实际应用中,TLC 的最你 Rf 值范围是 A0.10.9 B0.20.8 CO.30.5 D0.40.6 E0.30.7(分数:1.00)A.B.C.D.E.4.容量因子又称为 A分配系数 B质量分配系数 C重量
2、分配系数 D吸收系数 E摩尔吸收系数(分数:1.00)A.B.C.D.E.5.中国药典(2000 年版)采用 TLC 高低浓度对比法检查盐酸氯丙嗪注射液中的“有关物质“。其方法是:取本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 lml 含 10mg 的供试液;精密量取供试液适量,加甲醇制成每 1ml 含 0.lmg 的对照液。按规定方法各点样 10l 进行检查,供试液中所显斑点与对照液主斑点比较,不得更深。其限量是 A0.1% B0.01% C1% D0.001% E0.0001%(分数:1.00)A.B.C.D.E.6.HPLC 除另有规定外,分离度应是 A小于 1.0 B小于 1.5 C大于 1.5 D大于 2
3、.0 E大于 5.0(分数:1.00)A.B.C.D.E.7.影响氧化铝吸附活性的主要因素是 A颗粒大小 B孔径 C多孔性 D含水量 E硅醇基(分数:1.00)A.B.C.D.E.8.在 TLC 分离工作中,欲分离极性强的物质时,应采用展开剂是 A展开剂呈中性 B弱酸性展开剂 C中等极性展开性 D强极性展开剂 E混合组分展开剂(分数:1.00)A.B.C.D.E.9.采用 TLC 分离被测物质时,一般展开的距离是 A1020cm B1015cm C510cm D1520cm E515cm(分数:1.00)A.B.C.D.E.10.混合展开剂中比例少的组分的作用是 A分离样品 B均衡组分极性 C
4、使斑点集中 D提高分离度 E调节 Rf 值(分数:1.00)A.B.C.D.E.11.硅胶 GF254 的组成是 A硅胶 GF254 B硅胶加 12%14%煅古膏 C硅胶加黏合剂 D硅胶不加黏合剂 E硅胶加 12%14%煅古膏与荧光剂(在 254nm 紫外光下显强烈黄绿色荧光)(分数:1.00)A.B.C.D.E.12.TLC 中的比移值一般表示为 AK Bk CRf DtR ER(分数:1.00)A.B.C.D.E.13.硅胶的吸附能力取决于 A多孔性 B交联结构 C硅醇基 D含水量 E颗粒大小(分数:1.00)A.B.C.D.E.14.GC 常用的非极性固定液是 ASE-30 BOV-1
5、COV-25(75%,300) D鲨鱼烷 E氰基硅氧烧(分数:1.00)A.B.C.D.E.15.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之比称为 A浓度比 B质量比 C分配系数 D容量因子 E质量分配系数(分数:1.00)A.B.C.D.E.16.TLC 属于 A平面色谱法 B柱色谱法 C纸色谱法 D薄层色谱法 E亲合色谱法(分数:1.00)A.B.C.D.E.17.采用吸附 TLC 分离混合组分时,选择合适的分离系统(固定相与流动相)的目的在于 A使 Rf 值在 0.30.5 范围内 B分离开各组分 C减少拖尾 D使斑点集中 E增加比移值(分数:1.00)A.B.C.D.E.18
6、.理论塔板数(n)的计算式是 A5.54(tR/Wh/2)2 BtR=tR-to CH=A+B/u+Cu DKVs/Vm Eto(1+k)(分数:1.00)A.B.C.D.E.19.HPLC 最常用的检测器是 A热导检测器 B电子捕获检测器 C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D荧光检测器 E紫外检测器(分数:1.00)A.B.C.D.E.20.HPLC 中分离度的计算式是(分数:1.00)A.B.C.D.E.21.分配系数的表示方法是 AKCs/C BKC/C CKW/W DKKV/V EAECL(分数:1.00)A.B.C.D.E.22.用吸附 TLC 分离弱极性组分时,宜采用 A低活性板与强极性展开剂
7、 B高活性薄板与弱极性展开剂 C高活性薄板与强极性展开剂 D低活性薄板与弱极性展开剂 E高活性薄板与中等极性展开剂(分数:1.00)A.B.C.D.E.23.色谱过程是物质分子在 A溶液中达到平衡的过程 B两相中平衡的过程 C固定相中分配的过程 D流动相中溶解的过程 E相对运动的两相(流动相与固定相)间分配平衡的过程(分数:1.00)A.B.C.D.E.24.比移值的表达式是 ARf=l/lo BRflo =l Clo =l/ Rf DK=Cs/Cm EtR=to(1+k)(分数:1.00)A.B.C.D.E.25.依据速率理论,HPLC 中的范氏方程何项可忽略 A流动相流速项 B塔板高度项
8、C涡流扩散项 D纵向扩散项 E传质阻抗项(分数:1.00)A.B.C.D.E.26.聚酰胺的吸附能力产生于 A所含酰胺基 B所含氮原子 C酰胺基与被吸附物质形成氢键 D酰胺基与被吸附物质间的静电引力 E酰胺基与被吸附物质形成盐(分数:1.00)A.B.C.D.E.27.在电场作用下,根据各组分之间淌度不同而实现的分离方法称为 A电泳法 B电色谱法 C电分离法 D柱色谱法 E平面色谱法(分数:1.00)A.B.C.D.E.28.吸附 TLC 的固定相应采用 A聚酰胺 B酚 C羧醇 D氨基 E醇(分数:1.00)A.B.C.D.E.29.色谱法是一种 A物理的分析法 B化学的分析法 C物理或物理化
9、学的分析方法 D物理或物理化学的分离分析方法 E分离方法(分数:1.00)A.B.C.D.E.30.分离度也可称为 A分辩率 B精密度 C相关系数 D吸收系数 E回收率(分数:1.00)A.B.C.D.E.31.中国药典(2000 年版)规定 GC 法采用的检测器是 A热导检测器 B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C氮磷检测器 D电子捕获检测器 E火焰光度检测器(分数:1.00)A.B.C.D.E.32.HPLC 除另有规定外,拖尾因子应在范是 A大于 1.5 B小于 1.52.0 C0.10.9 D0.951.05 E大于 1.00(分数:1.00)A.B.C.D.E.33.理论塔板高度的计算式是 A5
10、.54(tR/Wh/2)2 BL/n CCs/Cm DWs/Wm El/lo(分数:1.00)A.B.C.D.E.34.TLC 点样使成样品斑点的直径是 A约 1cm B1.5cm C5mm D24mm E58cm(分数:1.00)A.B.C.D.E.35.色谱峰的拖尾因子在什么范围内符合要求 A0.851.15 B0.901.10 C0.951.05 D0.991.01 E0.801.20(分数:1.00)A.B.C.D.E.36.在 TLC 中组分的迁移距离(1)与展开剂的迁移距离(1o)之比称为 A迁移比 B移动比 C比移值 D比移率 E迁移比值(分数:1.00)A.B.C.D.E.37
11、.容量因子的表示公式是 AkW/W BKC/C CKKV/V D (分数:1.00)A.B.C.D.E.38.薄层色谱法的英文缩写是o AGCo BTLCo CHPLCo DIRo EUVS(分数:1.00)A.B.C.D.E.39.两个相邻斑点中心的距离与两个斑点的平均宽度(直径)的比值称为o A比移值o BRf 值o C分离度o D间距值o E相对间距值(分数:1.00)A.B.C.D.E.40.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英文缩写是o ATLCo BGCo CHPLCo DPCo EIR(分数:1.00)A.B.C.D.E.41.TLC 将混合物中 A、B 两组分分离开的依据是o AA、B 在固定相
12、中量不同o B固定相吸附 A、B 能力不同o C展开剂溶解 A、B 的能力不同o DA、B 两组分在 TLC 系统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即 KAKBo EA、B 两组分的分子结构不同(分数:1.00)A.B.C.D.E.42.色谱响应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o A色谱曲线o B色谱图o C图谱o D色谱峰o E分布曲线(分数:1.00)A.B.C.D.E.43.用 HPLC 法测得某组分的保留时间为 15min,半峰宽为 020cm,记录纸速度为20cm/min,则柱效为o A2492o B623o C1800o D1246o E3600(分数:1.00)A.B.C.D.E.44.以气体为流动相的
13、色谱法称为o ATLCo BIRo CGCo DHPLCo EPC(分数:1.00)A.B.C.D.E.45.中国药典(2000 年版)采用 TLC 检查克霉唑中特殊杂质咪唑的限量,方法为:取克霉唑适量,加氯仿溶解并制成每 lml 中含 100mg 供试剂品溶液。另取咪唑对照品制成每 lml 中含 0.5mg的对照溶液。按规定方法各点样 5 进行试验,供试品中的杂质斑点的颜色不比对照液的主斑点更深。其杂质限量是o A0、05%o B0.5%o C0.1%o D0、005%o E百万分之五(分数:1.00)A.B.C.D.E.46.分离度的表述式是o ARf=l/loo Bk=KVs/Vmo C
14、tR=to(1+k)o Dk=Ws/Wmo ER=2d/(W1+W2)(分数:1.00)A.B.C.D.E.47.在实践中,TLC 的可用 Rf,值范围是o A0.30.5o B0.20.8o C0.40.7o D0.10.9o E0.40.6(分数:1.00)A.B.C.D.E.48.固定相为吸附剂的薄层色谱法称为o A吸附 TLCo B分配 TLCo C液-固色谱法o D气-固色谱法o E液-液色谱法(分数:1.00)A.B.C.D.E.49.色谱法的最基本公式是(分数:1.00)A.B.C.D.E.50.铺好固定相层的玻璃或金属板称为o A色谱板o B平板o C平面色谱板o D薄层板或薄
15、板o ETLC 板(分数:1.00)A.B.C.D.E.51.色谱学中的容量因子用数学式表示为o ACs/Cmo BWs/Wmo CWm/Wso DCm/Cso EtR/tm(分数:1.00)A.B.C.D.E.52.中国药典(2000 年版)规定签别苯丙酸诺龙注射液的方法是o AGCo BHPLCo C呈色反应o DTLCo EIR(分数:1.00)A.B.C.D.E.53.用 GC 法测得两个组分的保留时间分别为 15min 和 18min,峰宽均为 2min,则分离度为o A2.0o B1.5o C1.0o D0.75o E0.67(分数:1.00)A.B.C.D.E.54.速率理论方程
16、式(范氏方程式)是o AH=L/no BRf=l/loo CH=A+B/u 十 Cuo DtR=to(1 十 k)o EK=Cs/Cm(分数:1.00)A.B.C.D.E.55.电泳法是指o A在电场作用下,依据各组分之间淌度的不同而实现分离的方法o B在电场作用下,依据各组分之间电极电位的不同而实现分离的方法o C在电场作用下,依据各组分之间吸收系数的不同而实现分离的方法o D在电场作用下,依据各组分之间分配因子的不同而实现分离的方法o E在电场作用下,依据各组分之间电导的不同而实现分离的方法(分数:1.00)A.B.C.D.E.色谱法(一)答案解析(总分:55.00,做题时间:90 分钟)
17、一、A 型题(总题数:55,分数:55.00)1.容量因子与分配系数的关系式是 AKC/C BkW/W CKKV/N DC(Ax/AR)CR EEA/CL(分数:1.00)A.B.C. D.E.解析:2.流出曲线上突起部分称为 A流出突起 B流出限 C色谱峰 D最大吸收波长 E吸收带峰(分数:1.00)A.B.C. D.E.解析:3.在实际应用中,TLC 的最你 Rf 值范围是 A0.10.9 B0.20.8 CO.30.5 D0.40.6 E0.30.7(分数:1.00)A.B.C. D.E.解析:4.容量因子又称为 A分配系数 B质量分配系数 C重量分配系数 D吸收系数 E摩尔吸收系数(分
18、数:1.00)A.B. C.D.E.解析:5.中国药典(2000 年版)采用 TLC 高低浓度对比法检查盐酸氯丙嗪注射液中的“有关物质“。其方法是:取本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 lml 含 10mg 的供试液;精密量取供试液适量,加甲醇制成每 1ml 含 0.lmg 的对照液。按规定方法各点样 10l 进行检查,供试液中所显斑点与对照液主斑点比较,不得更深。其限量是 A0.1% B0.01% C1% D0.001% E0.0001%(分数:1.00)A.B.C. D.E.解析:6.HPLC 除另有规定外,分离度应是 A小于 1.0 B小于 1.5 C大于 1.5 D大于 2.0 E大于 5.0(分
19、数:1.00)A.B.C. D.E.解析:7.影响氧化铝吸附活性的主要因素是 A颗粒大小 B孔径 C多孔性 D含水量 E硅醇基(分数:1.00)A.B.C.D. E.解析:8.在 TLC 分离工作中,欲分离极性强的物质时,应采用展开剂是 A展开剂呈中性 B弱酸性展开剂 C中等极性展开性 D强极性展开剂 E混合组分展开剂(分数:1.00)A.B.C.D. E.解析:9.采用 TLC 分离被测物质时,一般展开的距离是 A1020cm B1015cm C510cm D1520cm E515cm(分数:1.00)A.B. C.D.E.解析:10.混合展开剂中比例少的组分的作用是 A分离样品 B均衡组分
20、极性 C使斑点集中 D提高分离度 E调节 Rf 值(分数:1.00)A.B.C.D.E. 解析:11.硅胶 GF254 的组成是 A硅胶 GF254 B硅胶加 12%14%煅古膏 C硅胶加黏合剂 D硅胶不加黏合剂 E硅胶加 12%14%煅古膏与荧光剂(在 254nm 紫外光下显强烈黄绿色荧光)(分数:1.00)A.B.C.D.E. 解析:12.TLC 中的比移值一般表示为 AK Bk CRf DtR ER(分数:1.00)A.B.C. D.E.解析:13.硅胶的吸附能力取决于 A多孔性 B交联结构 C硅醇基 D含水量 E颗粒大小(分数:1.00)A.B.C. D.E.解析:14.GC 常用的非
21、极性固定液是 ASE-30 BOV-1 COV-25(75%,300) D鲨鱼烷 E氰基硅氧烧(分数:1.00)A.B.C.D. E.解析:15.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之比称为 A浓度比 B质量比 C分配系数 D容量因子 E质量分配系数(分数:1.00)A.B.C. D.E.解析:16.TLC 属于 A平面色谱法 B柱色谱法 C纸色谱法 D薄层色谱法 E亲合色谱法(分数:1.00)A. B.C.D.E.解析:17.采用吸附 TLC 分离混合组分时,选择合适的分离系统(固定相与流动相)的目的在于 A使 Rf 值在 0.30.5 范围内 B分离开各组分 C减少拖尾 D使
22、斑点集中 E增加比移值(分数:1.00)A. B.C.D.E.解析:18.理论塔板数(n)的计算式是 A5.54(tR/Wh/2)2 BtR=tR-to CH=A+B/u+Cu DKVs/Vm Eto(1+k)(分数:1.00)A. B.C.D.E.解析:19.HPLC 最常用的检测器是 A热导检测器 B电子捕获检测器 C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D荧光检测器 E紫外检测器(分数:1.00)A.B.C.D.E. 解析:20.HPLC 中分离度的计算式是(分数:1.00)A.B. C.D.E.解析:21.分配系数的表示方法是 AKCs/C BKC/C CKW/W DKKV/V EAECL(分数:1.0
23、0)A. B.C.D.E.解析:22.用吸附 TLC 分离弱极性组分时,宜采用 A低活性板与强极性展开剂 B高活性薄板与弱极性展开剂 C高活性薄板与强极性展开剂 D低活性薄板与弱极性展开剂 E高活性薄板与中等极性展开剂(分数:1.00)A.B. C.D.E.解析:23.色谱过程是物质分子在 A溶液中达到平衡的过程 B两相中平衡的过程 C固定相中分配的过程 D流动相中溶解的过程 E相对运动的两相(流动相与固定相)间分配平衡的过程(分数:1.00)A.B.C.D.E. 解析:24.比移值的表达式是 ARf=l/lo BRflo =l Clo =l/ Rf DK=Cs/Cm EtR=to(1+k)(分数:1.00)A. B.C.D.E.解析:25.依据速率理论,HPLC 中的范氏方程何项可忽略 A流动相流速项 B塔板高度项 C涡流扩散项 D纵向扩散项 E传质阻抗项(分数:1.00)A.B.C.D. E.解析:26.聚酰胺的吸附能力产生于 A所含酰胺基 B所含氮原子 C酰胺基与被吸附物质形成氢键 D酰胺基与被吸附物质间的静电引力 E酰胺基与被吸附物质形成盐(分数:1.00)A.B.C. D.E.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