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学类职业资格】神经内科主治医师-29 (1)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429666       资源大小:52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类职业资格】神经内科主治医师-29 (1)及答案解析.doc

    1、神经内科主治医师-29 (1)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1.感觉障碍的分类是怎样的?(分数:5.00)_2.感觉障碍的定位主要分哪几个类型?(分数:5.00)_3.反射弧的组成是怎样的?(分数:5.00)_4.反射的主要分类是什么?(分数:5.00)_5.颈内动脉系统的主要分支及血供是怎样的?(分数:5.00)_6.椎动脉系统的主要分支及血供是怎样的?(分数:5.00)_7.脑底动脉环的主要构成是什么?(分数:5.00)_8.脑浅静脉的主要血管构成是什么?(分数:5.00)_9.脑深静脉的主要血管构成是什么?(分数:5.00)_10.脊髓的血供是怎样的?(分数:5.

    2、00)_11.什么是脑水肿?(分数:5.00)_12.脑水肿的主要病因是什么?(分数:5.00)_13.脑水肿的主要分类是什么?(分数:5.00)_14.脑水肿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分数:5.00)_15.脑水肿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分数:5.00)_16.脑水肿如何治疗?(分数:5.00)_17.何为颅内压增高?(分数:5.00)_18.颅内压增高是如何产生的?(分数:5.00)_19.什么是小脑幕切迹疝?(分数:5.00)_20.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分数:5.00)_神经内科主治医师-29 (1)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1.感觉障碍的分类是怎样的?(

    3、分数:5.00)_正确答案:(1)感觉过敏:指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增强,感觉阈值降低。(2)感觉减退:指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3)感觉倒错:指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或相反性质的异常感觉。(4)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指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都是异样的感觉,且往往难以表达。如感到体内有牵拉、挤压、撕扯、转动、游走、溢出、流动、虫爬等特殊感觉。其特点是患者不能明确指出体内不适的部位。)解析:2.感觉障碍的定位主要分哪几个类型?(分数:5.00)_正确答案:(1)末梢型:是肢体远端对称性完全性感觉缺失,呈手套状、袜子状分布,可伴有相应区内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

    4、障碍,也可有感觉异常、感觉过度和疼痛等。多见于多发性神经病。(2)神经根型:感觉障碍范围与某种神经根的节段分布一致,呈节段型或带状,在躯干呈横轴走向,在四肢呈纵轴走向。疼痛较剧烈,常伴有放射痛或麻木感,是脊神经后根损伤所致。见于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和神经根炎等。(3)脊髓型:根据脊髓受损程度分为横贯型和半横贯型。脊髓横贯型:为脊髓完全被横断,其特点为病变平面以上完全正常,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均缺失,并伴有截瘫或四肢瘫,大小便功能障碍。多见于急性脊髓炎、脊髓外伤等。脊髓半横贯型:仅脊髓一半被横断,又称布朗-塞卡尔综合征,其特点为病变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丧失及痉挛性瘫痪;对侧痛、温觉丧失。见于脊

    5、髓外肿瘤和脊髓外伤等。(4)内囊型:因感觉、运动传导路都经过内囊,且内囊较窄,如有病变常表现为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及伴有偏瘫(病灶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偏瘫、同向偏盲,常称为三偏征)。常见于脑血管病。(5)脑干型:因延髓较脊髓宽,各种感觉传导束也较分散,如病变较局限时,可发生分离性感觉障碍。如延髓与脑桥下部的一侧病变时可产生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其特点为同侧面部感觉缺失和对侧躯干及肢体感觉缺失。见于炎症、肿瘤和血管病变。(6)皮质型:因大脑皮质感觉分布较广,发生损害时,其感觉障碍往往限于身体的一部分,其特点为上肢或下肢感觉障碍,并有复合感觉障碍。)解析:3.反射弧的组成是怎样的?(分数:5.00)_正确

    6、答案:(反射是对感觉刺激的不随意运动反应,通过神经反射弧完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反射中枢(脑和脊髓)、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和效应器(肌肉,腺体等)组成,并受大脑皮质的易化和抑制性控制,使反射活动维持一定的速度、强度(幅度)和持续时间。)解析:4.反射的主要分类是什么?(分数:5.00)_正确答案:(1)非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下来就具有的,即遗传下来的对外部生活条件特有的稳定的反应方式,在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这种反应方式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也就是本能,如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还有一些可能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曾经有一定生物适应意义的无条件反射,如巴宾斯基征、抓握反射

    7、、惊跳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等,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非条件反射,如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吞咽反射、打嗝、喷嚏等等。(2)条件反射:是后天训练出来的,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就曾对条件反射的形成、消退、自然恢复、泛化、分化以及各种抑制现象进行过相当细致、系统的实验研究。)解析:5.颈内动脉系统的主要分支及血供是怎样的?(分数:5.00)_正确答案:(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经颈部向上至颅底,穿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入海绵窦,紧贴海绵窦的内侧壁向上,至后床突处转向前,至前床突处又向后上转弯并穿出硬脑膜而分支。故将颈内动脉的行程分为四段:颈部、岩部、海绵窦部和前床突上部。其中,海绵窦部和前床突上部合称虹吸部,常呈

    8、 U 形或V 形弯曲,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如下。(1)后交通动脉:在视束下面往后行,与大脑后动脉吻合,是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2)脉络丛前动脉:沿视束下面向后行,经大脑脚与海马回之间向后进入侧脑室下角,终止于脉络丛。沿途发分支供应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大脑脚底的中 1/3 及苍白球等结构。因该动脉细小,行程较长,易被血栓阻塞。(3)大脑前动脉:在视神经上方,向前内行,进入大脑纵裂,与对侧的同名动脉借前交通动脉相连,然后沿胼胝体上面向后行。皮质支分布于顶枕沟前的半球内侧面和额叶底面的一部分以及额叶、顶两叶上外侧面的上部;中央支自大脑前动脉的近侧段发出,

    9、经前穿质进入脑实质,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和内囊前肢。(4)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向外行,进入外侧沟内,分成数条皮质支,营养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顶枕裂以前),其中包括躯体运动、躯体感觉和语言中枢。故该动脉若发生阻塞,将产生严重的功能障碍。大脑中动脉途经前穿质时,发出一些细小的中央支,垂直向上穿入脑实质,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的前上部。其中,沿豆状核外侧上行至内囊的豆状核纹状体动脉较粗大,在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时容易破裂(故又名出血动脉)而导致脑卒中(中风)的严重功能障碍。)解析:6.椎动脉系统的主要分支及血供是怎样的?(分数:5.00)_正确答案:(椎动脉起自锁骨

    10、下动脉,穿第 6 至第 1 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左右椎动脉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后者沿脑桥腹侧面的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分为两大终支左右大脑后动脉。椎动脉的主要分支如下。(1)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在下行过程中,不断得到节段性动脉的增补,以营养脊髓。脊髓前动脉自椎动脉发出后,沿延髓腹侧下降,并向中线靠拢,在枕骨大孔上方汇成一干,沿前正中裂下行至脊髓末端。脊髓后动脉自椎动脉发出后,两条动脉向后走行,沿脊神经后很内侧平行下降,直至脊髓末端。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之间借横行的吻合支互相交通,形成动脉冠,由动脉冠再分支进入脊髓内部。脊髓前动脉的分支主要

    11、分布于脊髓前角、侧角、灰质连合、后角基部、前索和侧索。脊髓后动脉的分支则分布于脊髓后角的其余部分和后索。(2)小脑下后动脉:为椎动脉颅内段最大的分支,在两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之前发出。供应小脑下面后部和延髓后外侧部。该动脉行程弯曲,较易发生栓塞而出现同侧面部浅感觉障碍、对侧躯体浅感觉障碍(交叉性麻痹)和小脑共济失调等。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有:1)小脑下前动脉:自基底动脉始段发出,供应小脑下面的前部。2)迷路动脉:又称内听动脉,很细,伴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进入内耳门,供应内耳迷路。3)脑桥动脉:为一些细小分支,供应脑桥基底部。4)小脑上动脉:近基底动脉的末端分出,绕大脑脚向后,供应小脑上部。(3

    12、)大脑后动脉:在脑桥上缘附近发出,在小脑上动脉的上方并与之平行向外,绕大脑脚向后,沿海马回钩转至颞叶和枕叶内侧面。皮质支分布于颞叶的内侧面、底面及枕叶。中央支由根部发出,由脚间窝穿入脑实质,供应背侧丘脑,内膝状体、外膝状体,下丘脑、底丘脑等。大脑后动脉借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末端交通。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根部之间夹有动眼神经,当颅内压增高时,颞叶海马回钩移至小脑幕切迹下方,使大脑后动脉移位,压迫、牵拉动眼神经,可致动眼神经麻痹。)解析:7.脑底动脉环的主要构成是什么?(分数:5.00)_正确答案:(大脑动脉环又称 Willis 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

    13、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组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互相交通。当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被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营养供应和功能活动。)解析:8.脑浅静脉的主要血管构成是什么?(分数:5.00)_正确答案:(大脑浅静脉收集大脑半球背外侧面及部分内侧面和底面的静脉血。丛皮质穿出的小静脉互相连接形成丰富的静脉网,再汇集成较大的小支,在软膜内走行一小段,穿入蛛网膜下隙,后合成较大的静脉。这些静脉复杂多变。通常以大脑外侧沟为界,分为上、中、下三组,外侧沟以上的静脉,属大脑上静脉;在

    14、外侧沟部位的静脉称大脑中浅静脉;外侧沟以下的静脉属大脑下静脉。这三组静脉之间有广泛的吻合,有细小支间的支间吻合和静脉干间的吻合,其中主要的静脉吻合有上、中、静脉间的前上大吻合静脉(Trolard 静脉),上、下静脉间的后(下)大吻合静脉(静脉)。(1)大脑上静脉:收集大脑半球背外侧面和内侧面上(即扣带回以上区域皮质和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大脑上静脉约有 1015 支,其中以 79 支为多数。大脑上静脉注入上矢状窦之前,常有一些静脉合并成一干,再注入窦内。因此静脉在窦上的开口比实际的静脉数要少,一般以 6 或 7 个开口为多见,各静脉呈放射状散布于大脑半球凸面。额部数目最多,顶部次之,枕部静脉数

    15、量最少。它们汇入上矢状窦的方向,在额部成直角,向后其角度逐渐减小,到顶叶后部几乎与寞平行。(2)大脑中浅静脉:是大脑静脉中唯一与动脉伴行的静脉。以 13 条多见,占 85.6%。位于大脑外侧裂内,故称 Sylvius 浅静脉。收集大脑外侧裂附近额、顶、颞叶的血液,行向前下方,经颞极附近至大脑底面,在蝶骨小翼附近汇入海绵窦或蝶顶窦。颅底骨折(特别是中颅窝骨折)时该静脉可被撕裂、切割而出血。大脑浅中静脉与其他浅、深静脉有广泛的吻合,主要有:经前大吻合静脉与上矢状窦相连;经后大吻合静脉与横窦相连;经大脑深中静脉与基底静脉相连。(3)大脑下静脉:是大脑浅静脉中较小的一组,以 23 支为多,占 74.8

    16、%。分布于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下部和半球底面。主要收集颞叶外侧面以及颞叶、枕叶底面的大部分血液。枕叶内侧面的一部分血液也注入大脑下静脉。大脑下静脉一般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斜行,最后汇入横窦。在半球底面还有分散的小静脉,分别注入邻近的岩上窦或海绵窦。)解析:9.脑深静脉的主要血管构成是什么?(分数:5.00)_正确答案:(大脑深静脉主要收集大脑半球深部髓质、基底核、内囊、间脑和脑室脉络丛的静脉血,汇合成一条大脑大静脉。大脑大静脉又称 Galen 静脉,是由两侧大脑内静脉在松果体后缘会合而成。它是一条粗短、薄壁的深静脉主干。走行方向由前向后,接受基底静脉、枕内静脉、小脑上内静脉汇入的静脉血,在胼胝体压部

    17、的后方注入直窦。大脑内静脉位于第三脑室顶中缝的两侧,由透明隔静脉、脉络膜静脉和丘脑纹体上静脉在室间孔后上缘汇合而成。大脑内静脉沿第三脑室脉络组织的两边,蜿蜒向后,沿途接受侧脑室静脉,至松果体后方,与对侧大脑内静脉汇合成大脑大静脉。)解析:10.脊髓的血供是怎样的?(分数:5.00)_正确答案:(脊髓的动脉有两个来源:来自椎动脉发出的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和来自一些节段性动脉,如肋间后动脉、腰动脉、骶外侧动脉等脊髓支。脊髓前、后动脉在下行过程中,不断得到节段性动脉的增补,以营养脊髓。脊髓前动脉自椎动脉发出后,沿延髓腹侧下降,并向中线靠拢,在枕骨大孔上方汇成一干,沿前正中裂下行至脊髓末端。脊髓后动

    18、脉自椎动脉发出后,两条动脉向后走行,沿脊神经后内侧平行下降,直至脊髓末端。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之间借横行的吻合支互相交通,形成动脉冠,由动脉冠再分支进入脊髓内部。脊髓前动脉的分支主要分布于脊髓前角、侧角、灰质连合、后角基部、前索和侧索。脊髓后动脉的分支则分布于脊髓后角的其余部分和后索。)解析:11.什么是脑水肿?(分数:5.00)_正确答案:(脑水肿是脑内水分增加导致脑容积增大的病理现象,是脑组织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可致颅内高压,损伤脑组织,临床上常见。可见于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炎、脑膜炎等)、脑血管病、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肿瘤)、脑型脚气病、癫痫发作以及全身性疾病、如中毒

    19、性痢疾、重型肺炎、脑型疟疾、败血症等所致的休克、缺氧、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紊乱(如水中毒和低钠血症、高钠血症),高血压、有机磷中毒、肝昏迷和重症贫血等情况。脑水肿主要表现颅内高压的征象。)解析:12.脑水肿的主要病因是什么?(分数:5.00)_正确答案:(1)神经系统: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炎、脑膜炎等)、脑血管病、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肿瘤)、脑型脚气病、癫痫发作等。(2)全身性疾病:中毒性痢疾、重型肺炎、脑型疟疾、败血症等所致的休克、缺氧、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紊乱(如水中毒和低钠血症、高钠血症),原发性高血压、有机磷中毒、肝昏迷和重症贫血等情况。)解析:13.脑水肿的主要分类是什么?(分数

    20、:5.00)_正确答案:(根据病理形态及发病机制分为四类。(1)血管源性脑水肿:是最常见的脑水肿。其特点为:水肿以白质为主;在灰质是细胞容积的增大(细胞内水肿),在白质却是细胞外间隙的扩大;不论白质或灰质,细胞成分中变化最基础突出的是星形细胞有明显的胞饮现象;在病灶区血-脑脊液屏障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同时,组织的水、Na+、Cl -含量均增高,血管通透性增高主要发生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的紧密抗体连接部。(2)细胞毒性脑水肿:常与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肿胀合并细胞外间隙减少有关。此类脑水肿与脑细胞的能量代谢有密切关系。本类脑水肿有如下特点:无血管损伤,血-脑脊液屏障相对

    21、完整;水肿在细胞内,细胞外间隙不扩大;水肿液不含蛋白质,有血浆超滤液的特点。常见于脑缺血、脑缺氧和中毒性脑病。(3)间质性脑水肿:多见于梗死性脑积水,由于脑脊液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吸收,这类水肿主要发生于脑室的周围白质,也称为积水性脑水肿,由于脑室扩大,室管膜扩张,脑室表面结构及通透性改变,部分脑脊液溢出脑室挤入附近的白质,故脑室内脑脊液压力的高低可直接影响此类脑水肿的程度。(4)渗压性脑水肿:此类脑水肿与急性水中毒,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综合征,血浆低 Na+低渗透压有密切关系。发生机制是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急性下降,为维持渗透压的平衡水分向脑细胞内转移,主要特征是:灰质,白质均有水肿,以白质更为明显;

    22、水肿液主要聚集于胶质细胞;细胞外间隙不扩大,血-脑脊液屏障无破坏;水肿液渗透压低,Na +、K +浓度均低,K +浓度更为明显,这类水肿主要因细胞外液的低渗压所致。)解析:14.脑水肿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分数:5.00)_正确答案:(1)血管源性脑水肿:基本发病机制是微血管通透性增高。正常血-脑脊液屏障只容许一些小分子溶质通过,因脑毛细血管通透性很低,基外周几乎被星形胶质细胞终足所包围,后者被视为血-脑脊液屏障的组成部分(第二道屏障)。故平时组织间液几乎不含蛋白,但血管源性脑水肿时的水肿液含较多蛋白质表明微血管通透性已增高。目前认为这类水肿是脑细胞摄水增多而致肿胀。(2)细胞中毒性脑水肿:发病

    23、机制主要与钠泵功能减退有关。各种代谢抑制物及急性缺氧都可能使 ATP 生成减少,致依赖于 ATP 提供能量的钠泵活动衰减,Na +不能向细胞外主动运转,水分进入细胞内以恢复平衡,故造成过量 Na+和水在脑细胞内积聚。至于急性低钠血症时,则是因细胞外低渗,故水分转移到细胞内。(3)间质性脑水肿:间质性脑水肿液来自脑脊髓液,当脑脊髓液生成和回流的通路受阻(如导水管被肿瘤,或炎性增生所堵塞)时,在脑室中积聚,过多积聚使室内压上升,以致脑室管膜通透性增高甚至破裂,而溢入附近间质引起周围白质的间质性脑水肿。(4)渗压性脑水肿:实验及经过临床均发现具有此类脑水肿与急性水中毒,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综合征,血浆

    24、低 Na+、低渗透压有密切关系,发生机制是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急性下降,为维持渗透压的平衡水分向脑细胞内转移,从而发生脑水肿。)解析:15.脑水肿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分数:5.00)_正确答案:(1)脑水肿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又常与原发疾病相混淆或重叠。主要临床表现是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又常与原发病的表现相交错,但往往比原发病的症状更重要更突出。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征(头痛、呕吐和视盘水肿)不一定全部出现。如婴儿的颅缝未闭,又有囟门,可缓解颅内压;老年人因脑萎缩颅腔生理间隙增大而使症状不明显。(2)剧烈头痛常见于颅内压突然起伏或头位改变时。婴幼儿头痛时不会自诉,常表现躁动不安或以手敲头。新生儿

    25、及婴儿会表现脑性尖叫、闭目不眠,前囟紧张膨隆等,因意识障碍发展迅速,很快昏迷,故频吐少见。(3)随着意识障碍的发展,面色发灰、苍白,这与下丘脑自主神经中枢受压有关。亦可出现惊厥、肌张力增高,血管运动中枢受刺激可出现代偿性血压升高,脑水肿不断加重或脑疝形成则可出现脑干功能障碍。(4)在急性病例视盘水肿不一定存在,因形成视盘水肿需要一定的时间。脑水肿时最常见的表现是原发神经系统病变症状的突然加重或病程的加速进展。若原发病系非神经系统疾病,则此时常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意识障碍。)解析:16.脑水肿如何治疗?(分数:5.00)_正确答案:(脑水肿治疗应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凡有

    26、可能影响脑水肿的全身因素应首先纠正。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应做气管切开,纠正休克,提高血氧分压。(2)降低颅内压及解除脑疝。(3)消除脑水肿,主要靠降颅压及脱水利尿药物。(4)去除原发病因。如针对肿瘤、炎症、外伤等进行相应处理。由于脑水肿的病因不同,发病原因各异,治疗应有所侧重,下列方案可供参考:血管源性脑水肿,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可保护血-脑脊液屏障,降低毛细血管通透,刺激脑部血流和代谢,抑制脑脊液生成等);抑制脑脊液生成的药物;冬眠低温;短期临时应用高渗脱水药(如甘露醇、山梨醇)。细胞中毒性脑水肿,可改善呼吸,纠正代谢紊乱,去除病因。应用高渗脱水药及利尿药(强力的髓襻利尿药,

    27、如呋塞米等)。应用促进细胞代谢的药物,高压给氧。间质性脑水肿,可用抑制脑脊液分泌的药物,利尿药和行脑脊液分液术。渗压性脑水肿,应限制液体摄入量;纠正低钠血症;给予高渗氯化钠溶液。对非酮性高渗性高血糖症所致脑水肿,先用胰岛素降低血糖,然后补充 Na+至平衡状态。)解析:17.何为颅内压增高?(分数:5.00)_正确答案:(正常人颅内有一定压力,称为颅内压(简称颅压),通常是指在水平卧位、身体松弛的状态下,经腰椎穿刺接上一定内径的管子所测得压力,因而又确切地称为脑脊液压力。正常成人如超过1.96kPa(200mmH2O)即为颅内压增高。老年人颅内压增高症发生任恶性肿瘤时,则绝大多数为颅内转移所致。

    28、)解析:18.颅内压增高是如何产生的?(分数:5.00)_正确答案:(1)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血肿、脓肿囊肿、肉芽肿等,既可占据颅腔内一定的容积,又可阻塞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影响其循环及吸收。此外,上述病变均可造成继发性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2)颅内感染性疾病:各种脑膜炎脑炎、脑寄生虫病,既叮以刺激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又可以造成脑脊液循环受阻(梗阻性及交通性脑积水)及吸收不良;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的毒索可以损伤脑细胞及脑血管,造成细胞中毒性及血管源性脑水肿;炎症、寄生虫性肉芽肿还可起到占位作用,占据颅内的一定空间。(3)颅脑损伤:可造成颅内血肿及水肿。(4)脑缺氧:各种原因造

    29、成的脑缺氧如窒息、麻醉意外、CO 中毒,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肺性脑病、癫痫持续状态重度贫血等,均可造成脑缺氧,进一步引起血管源性及细胞毒性脑水肿。(5)中毒:铅、锡、砷等中毒;某些药物中毒,如四环素、维生素 A 过量等;自身中毒如尿毒症、肝性脑病等,均可引起脑水肿,促进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并可损伤脑血管的自动调节作用,而形成高颅压。(6)内分泌功能紊乱:年轻女性、肥胖者,尤其是月经失调及妊娠时,易于发生良性颅内压增高可能与雌激素过多、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少而产生的脑水肿有关。肥胖者可能与部分类固醇溶于脂肪组织中不能发挥作用而造成相对性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少有关。)解析:19.什么是小脑幕切迹疝?(分

    30、数:5.00)_正确答案:(当由于某种或某些原因导致一侧幕上腔压力超过幕下腔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颞叶内侧面海马和钩回在压力差的驱使下嵌入到中脑和小脑幕切迹之间的间隙内,压迫切迹内的中脑、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和中脑导水管,由此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称为小脑幕切迹疝或颞叶钩回疝。)解析:20.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分数:5.00)_正确答案:(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包括在颅内压增高的背景下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一侧瞳孔先是刺激性缩小,旋即散大,对光反应由迟钝到消失。对侧锥体束征阳性:对侧肢体偏瘫,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膝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Babinski

    31、 等反射)出现。(1)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频繁呕吐。(2)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失代偿以后,患者意识进行性,安静转为烦躁不安,进而转为嗜睡、浅昏迷,晚期出现深昏迷。(3)瞳孔改变:瞳孔两侧不等大。患侧先是对光反应迟钝,一过性缩小(最初动眼神经受到刺激),旋即麻痹而表现为对光反应消失,瞳孔散大,此外,还有患侧上睑下垂、眼球外斜。如脑疝继续发展,最终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4)肢体运动障碍:多数发生在对侧。肢体自主活动减少或消失,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体征:对侧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腹壁反射消失,膝腱反射亢进和下肢病理反射(Babinski 征)出现。晚期症状波及双侧,引起四肢肌力减退,并出现头颈后仰,四肢伸肌张力过强,躯干背伸,呈角弓反张状,称为去皮质强直。这是因为中脑红核失去大脑的抑制性控制造成的。如中脑的活动度较大时,脑干可因患侧颞叶内侧的推挤,对侧大脑脚被压在锐利的小脑幕游离缘上,出现瞳孔散大侧与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征在同侧的现象。此时脑疝的定侧仍应以瞳孔散大侧为准。)解析: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类职业资格】神经内科主治医师-29 (1)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medalangle36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