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病学练习试卷 2 及答案解析(总分:4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痢疾的年龄分布呈“双峰“型,一个高峰出现在 13 岁年龄组,另一个高峰出现在(分数:2.00)A.57 岁B.815 岁C.2039 岁D.4049 岁E.50 岁2.下列哪项属于一级预防内容(分数:2.00)A.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B.疾病筛检C.疾病普查D.为预防遗传病儿的出生而终止妊娠E.用特效药物治疗疾病3.我国约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分数:2.00)A.1.2 亿B.12 万C.1.2 万D.1200 万E.120 万4.消毒的种类包括(分数:
2、2.00)A.饮水消毒和食物消毒B.环境消毒和饮水消毒C.随时消毒和疫源地消毒D.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E.预防性消毒和环境消毒5.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分数:2.00)A.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B.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的差异,饮生水者,发病尤多C.水源如经常被污染则病例可终年不断,形成慢性流行,并具有地方性;水源被一次大量污染,特别是井水或自来水源受污染时,可出现突然爆发或流行D.停止使用污染的水源或采取净化水源的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E.以上都是6.下列哪项不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疾病的特点(分数:2.00)A.个人卫生习惯不良者发病率高B.
3、发病率存在职业差别C.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较多D.一般呈散发E.存在家庭聚集性7.传染病流行出现单个流行高峰后,接着又出现一批病例形成拖尾现象,一般是由于(分数:2.00)A.生物媒介传播和食物传播共同存在B.生物媒介传播和接触疫水传播共同存在C.共同媒介传播后继之以接触传播D.生物媒介传播和突然传播共同存在E.生物媒介传播和饮水传播共同存在8.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采用双盲法是为了减少(分数:2.00)A.混杂偏倚B.信息偏倚C.入院率偏倚D.回忆偏倚E.选择偏倚9.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阶段控制混杂偏倚的常用方法是(分数:2.00)A.标准化B.随机分组C.分层分析D.匹配E.逐步回归分析10.
4、队列研究起始队列是(分数:2.00)A.健康人B.病人C.暴露某因素的病人D.筛检发现的病人E.暴露某因素的非病人11.下列哪项不是流行病学的特征(分数:2.00)A.群体观点B.对比的观点C.以治疗疾病为主的特征D.预防为主的观点E.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12.下列关于甲肝的叙述中,哪点是不正确的(分数:2.00)A.主要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也可经血制品和输血传播B.隐性感染多于显性感染C.一般不存在慢性携带现象D.甲肝病毒耐寒、耐热、耐酸、耐乙醚,但对甲醛、漂白粉敏感E.甲肝在我国属于成人病13.下列疾病中,除何种以外其余都存在慢性或健康病原携带者(分数:2.00)A.白喉B.菌痢C.伤寒D.
5、甲型肝炎E.乙型肝炎14.关于队列研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属于观察法B.可以直接获得研究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C.设立对照组D.研究方向由果及因E.能验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15.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主要优点是(分数:2.00)A.实施开放试验,可以提高干预的可操作性B.实施盲法试验,可以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C.实施随机试验,可以提高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D.实施临床试验,可以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优势E.实施社区试验,可以评价各种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和优势16.在队列研究中,对照的设计可以是(分数:2.00)A.内对照B.外对照C.一般人群对照D.多种对照E.以上均是17.现
6、况调查的目的不包括(分数:2.00)A.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B.查明疾病的流行特征C.早期发现病人,以便及时治疗D.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E.确定疾病的病因18.进行爆发调查时的首要工作是(分数:2.00)A.计算各种罹患率B.形成病因假设并检验假设C.核实诊断D.扑灭疫情E.制定防制措施19.漏诊率又称为(分数:2.00)A.假阳性率B.假阴性率C.阳性预测值D.阴性预测值E.约登指数20.对某病爆发流行进行调查时,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分数:2.00)A.一般情况(人口资料、自然和社会状况)调查B.计算各比较组的率C.证实爆发的存在D.形成有关致病因素的假设E.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流行病学练习试卷
7、2 答案解析(总分:4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痢疾的年龄分布呈“双峰“型,一个高峰出现在 13 岁年龄组,另一个高峰出现在(分数:2.00)A.57 岁B.815 岁C.2039 岁 D.4049 岁E.50 岁解析:2.下列哪项属于一级预防内容(分数:2.00)A.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B.疾病筛检C.疾病普查D.为预防遗传病儿的出生而终止妊娠E.用特效药物治疗疾病解析:3.我国约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分数:2.00)A.1.2 亿 B.12 万C.1.2 万D.1200 万E.120 万解析:4.消毒的种类包括(分
8、数:2.00)A.饮水消毒和食物消毒B.环境消毒和饮水消毒C.随时消毒和疫源地消毒D.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 E.预防性消毒和环境消毒解析:5.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分数:2.00)A.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B.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的差异,饮生水者,发病尤多C.水源如经常被污染则病例可终年不断,形成慢性流行,并具有地方性;水源被一次大量污染,特别是井水或自来水源受污染时,可出现突然爆发或流行D.停止使用污染的水源或采取净化水源的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E.以上都是 解析:6.下列哪项不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疾病的特点(分数:2.00)A.个人卫生习
9、惯不良者发病率高B.发病率存在职业差别 C.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较多D.一般呈散发E.存在家庭聚集性解析:7.传染病流行出现单个流行高峰后,接着又出现一批病例形成拖尾现象,一般是由于(分数:2.00)A.生物媒介传播和食物传播共同存在B.生物媒介传播和接触疫水传播共同存在C.共同媒介传播后继之以接触传播 D.生物媒介传播和突然传播共同存在E.生物媒介传播和饮水传播共同存在解析:8.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采用双盲法是为了减少(分数:2.00)A.混杂偏倚B.信息偏倚 C.入院率偏倚D.回忆偏倚E.选择偏倚解析:9.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阶段控制混杂偏倚的常用方法是(分数:2.00)A.标准化B.随机分
10、组C.分层分析 D.匹配E.逐步回归分析解析:10.队列研究起始队列是(分数:2.00)A.健康人B.病人C.暴露某因素的病人D.筛检发现的病人E.暴露某因素的非病人 解析:11.下列哪项不是流行病学的特征(分数:2.00)A.群体观点B.对比的观点C.以治疗疾病为主的特征 D.预防为主的观点E.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解析:12.下列关于甲肝的叙述中,哪点是不正确的(分数:2.00)A.主要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也可经血制品和输血传播B.隐性感染多于显性感染C.一般不存在慢性携带现象D.甲肝病毒耐寒、耐热、耐酸、耐乙醚,但对甲醛、漂白粉敏感E.甲肝在我国属于成人病 解析:13.下列疾病中,除何种以外
11、其余都存在慢性或健康病原携带者(分数:2.00)A.白喉B.菌痢C.伤寒D.甲型肝炎 E.乙型肝炎解析:14.关于队列研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属于观察法B.可以直接获得研究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C.设立对照组D.研究方向由果及因 E.能验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解析:15.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主要优点是(分数:2.00)A.实施开放试验,可以提高干预的可操作性B.实施盲法试验,可以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C.实施随机试验,可以提高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 D.实施临床试验,可以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优势E.实施社区试验,可以评价各种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和优势解析:16.在队列研究中,对
12、照的设计可以是(分数:2.00)A.内对照B.外对照C.一般人群对照D.多种对照E.以上均是 解析:17.现况调查的目的不包括(分数:2.00)A.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B.查明疾病的流行特征C.早期发现病人,以便及时治疗D.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E.确定疾病的病因 解析:18.进行爆发调查时的首要工作是(分数:2.00)A.计算各种罹患率B.形成病因假设并检验假设C.核实诊断 D.扑灭疫情E.制定防制措施解析:19.漏诊率又称为(分数:2.00)A.假阳性率B.假阴性率 C.阳性预测值D.阴性预测值E.约登指数解析:20.对某病爆发流行进行调查时,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分数:2.00)A.一般情况(人口资料、自然和社会状况)调查B.计算各比较组的率C.证实爆发的存在 D.形成有关致病因素的假设E.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