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学类职业资格】公卫执业医师-82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415664       资源大小:160.50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类职业资格】公卫执业医师-82及答案解析.doc

    1、公卫执业医师-82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 lilist-style-ty(总题数:48,分数:100.00)1.下列有关剂量的概念,错误的是 A.暴露剂量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化学物的量 B.实验动物的暴露剂量称为给予剂量 C.内剂量为经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化学物的量 D.靶器官剂量也称为宋大剂量或生物有效剂量 E.剂量-反应关系中的剂量指的是靶器官剂量(分数:2.00)A.B.C.D.E.2.化学物不需耗能即可透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为 A.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滤过 B.滤过、主动转运、简单扩散 C.简单扩散、膜动转运、主动转运 D.膜动转运、滤过、主动

    2、转运 E.易化扩散、简单扩散、滤过(分数:2.00)A.B.C.D.E.3.代谢酶的单功能诱导剂发挥作用是通过 A.AhR 结合 B.CAR 结合 C.PXR 结合 D.Nrf2 结合 E.PPAR 结合(分数:2.00)A.B.C.D.E.4.与苯比较,苯乙烯经呼吸道吸收的危害程度较小是由于其 A.脂水分配系数大 B.脂水分配系数小 C.分子量小 D.挥发度小 E.挥发度大(分数:2.00)A.B.C.D.E.5.眼刺激试验最常使用的动物是 A.大鼠 B.小鼠 C.家兔 D.犬 E.豚鼠(分数:2.00)A.B.C.D.E.6.以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为检测终点的试验方法是 A.微核试验 B.彗

    3、星试验 C.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D.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 E.显性致死试验(分数:2.00)A.B.C.D.E.7.下列物质中属于促长剂的是 A.己烯雌酚 B.佛波醇酯 C.次氮基三乙酸 D.三氯乙烯 E.环孢素 A(分数:2.00)A.B.C.D.E.8.通过亲性腺作用损害生殖与发育过程的化学物是 A.反应停 B.维生素 A C.5-羟色胺 D.甲基汞 E.氯化镉(分数:2.00)A.B.C.D.E.9.一般认为,致癌物的实际安全剂量所对应的可接受的危险度为 A.1/100 B.1/1000 C.1/10000 D.1/100000 E.1/1000000(分数:2.00)A.B.C.D.

    4、E.10.拟对某保健食品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其高剂量组的剂量至少应等于人拟用最高剂量的 A.10 倍 B.30 倍 C.50 倍 D.100 倍 E.300 倍(分数:2.00)A.B.C.D.E.11.关于细胞色素 P450 酶系,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是一组较为复杂的酶系 B.主要的氧化酶是细胞色素 P450 C.主要由 NADPH 提供电子 D.催化作用具有很高的专一性 E.主要的氧化反应类型是羟化反应(分数:2.00)A.B.C.D.E.12.小动物接触易挥发液态化合物的急性毒性试验,最适宜采用的染毒方法是 A.喂饲 B.灌胃 C.吞咽胶囊 D.静式吸入 E.皮肤敷贴(分数:2.0

    5、0)A.B.C.D.E.13.慢性毒作用带(Zch)值越大的毒物引起 A.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 B.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小 C.蓄积中毒的危险性越小 D.致死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 E.致死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小(分数:2.00)A.B.C.D.E.14.化学物危险度评定的内容不包括 A.危害鉴定 B.危害表征 C.接触评定 D.危险度表征 E.卫生标准制订(分数:2.00)A.B.C.D.E.15.皮肤致敏试验最常用的动物是 A.大鼠 B.豚鼠 C.兔 D.小鼠 E.犬(分数:2.00)A.B.C.D.E.16.细胞色素 P450 酶系主要存在于 A.内质网 B.线粒体 C.细胞膜 D.溶酶体 E.高

    6、尔基体(分数:2.00)A.B.C.D.E.17.氟化物毒作用的靶器官是 A.脑 B.肺 C.骨骼 D.肝 E.肾(分数:2.00)A.B.C.D.E.18.有害作用的质反应剂量反应关系多呈 S 形曲线,原因是不同个体的 A.吸收速度差异 B.分布部位差异 C.代酣速度差异 D.排泄速度差异 E.易感性差异(分数:2.00)A.B.C.D.E.19.化学毒物经下列哪一种生物转化反应后水溶性降低 A.葡萄糖醛酸结合 B.羟化作用 C.硫酸结合 D.甲基化作用 E.谷胱甘肽结合(分数:2.00)A.B.C.D.E.20.下列反应中由细胞色素 P450 酶系催化的是 A.单胺氧化 B.黄嘌呤氧化 C

    7、.S-氧化 D.醛脱氢 E.醇脱氢(分数:2.00)A.B.C.D.E.21.毒物代谢的两重性是指 A.相反应可以降低毒性,相反应可以增加毒性 B.经代谢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 C.原型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 D.毒物代谢可经过相反应和相反应 E.经过代谢,毒性可增加(代谢活化)或降低(代谢解毒)(分数:2.00)A.B.C.D.E.22.在致畸试验中,活胎检测有下列内容,除了 A.外观畸形检查 B.内脏畸形检查 C.骨骼畸形检查 D.称重,测量身长、尾长 E.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数:2.00)A.B.C.D.E.23.易于透过血脑屏障的化学物是 A.分子量低、水溶性高、不与蛋白

    8、质结合 B.分子量低、脂溶性高、不与蛋白质结合 C.分子量低、脂溶性低、与蛋白质结合 D.分子量高、脂溶性高、与蛋白质结合 E.分子量高、水溶性低、与蛋白质结合(分数:2.00)A.B.C.D.E.24.弱有机酸在胃肠道容易吸收的部位是 A.胃 B.小肠 C.十二指肠 D.直肠 E.结肠(分数:2.00)A.B.C.D.E.25.下列染色体畸变类型中不计入畸变范围的是 A.断裂 B.裂隙 C.缺失 D.环状染色体 E.易位(分数:2.00)A.B.C.D.E.26.卫生毒理学中较为常见的剂量-反应曲线为 A.直线 B.抛物线 C.S 形曲线 D.对数曲线 E.正态曲线(分数:2.00)A.B.

    9、C.D.E.27.决定某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重要因素是 A.毒物种类 B.接触剂量 C.进入途径和方式 D.接触时间 E.物种与个体差异(分数:2.00)A.B.C.D.E.28.在卫生毒理学试验中,反映毒物急性毒性最有实用意义的指标是 A.死亡率 B.半数致死剂量 C.病理学变化 D.生物化学变化 E.剂量-效应关系(分数:2.00)A.B.C.D.E.29.在经典毒物动力学中,单位时间内外源化学物从体内消除量占体存量的比例为 A.消除率 B.消除速率常数 C.曲线下面积 D.表观分布体积 E.生物半减期(分数:2.00)A.B.C.D.E.30.不存在于微粒体的氧化酶系是 A.细

    10、胞色素 P450 B.FAD 氧化酶 C.辅酶-细胞色素 P450 还原酶 D.黄嘌呤氧化酶 E.细胞色素 b5(分数:2.00)A.B.C.D.E.31.外源化学物经皮肤途径吸收主要通过 A.主动转运 B.简单扩散 C.滤过 D.载体扩散 E.吞噬作用(分数:2.00)A.B.C.D.E.32.毒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经哪个途径排出后,仍具有特殊的毒理学意义 A.呼吸道 B.胃肠道 C.肾脏 D.乳腺 E.汗腺(分数:2.00)A.B.C.D.E.33.外源化学物主要与何种血浆蛋白质发生可逆结合 A.白蛋白 B. 1球蛋白 C. 2球蛋白 D. 球蛋白 E. 球蛋白(分数:2.00)A.B.C.

    11、D.E.34.对毒物的毒性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 A.气湿 B.气温 C.气压 D.气流 E.光照(分数:2.00)A.B.C.D.E.35.测定外源化学物 LD50(LC50),通常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之后多长时间内的总死亡数 A.2 天 B.4 天 C.7 天 D.14 天 E.30 天(分数:2.00)A.B.C.D.E.36.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连续染毒的期限为 A.2 周 B.20 天 C.60 天 D.90 天 E.1 年(分数:2.00)A.B.C.D.E.37.烷化剂对 DNA 的烷化作用最常发生在 A.鸟嘌呤的 O-6 位 B.鸟嘌呤的 N-7 位 C.腺嘌呤的 N-1 位

    12、 D.腺嘌呤的 N-3 位 E.腺嘌呤的 N-7 位(分数:2.00)A.B.C.D.E.38.基因重排是 A.小缺失的片段倒转后仍插入原来位置 B.小缺失的片段不倒转插入原来位置 C.小缺失的片段倒转后插入其他位置 D.小缺失的片段不倒转插入其他位置 E.DNA 断裂和重接引起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分数:2.00)A.B.C.D.E.39.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中最受重视的是 A.致癌 B.致畸 C.动脉硬化症 D.衰老 E.遗传病(分数:2.00)A.B.C.D.E.40.常用的短期体内诱癌试验不包括 A.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 B.小鼠皮肤肿瘤诱发试验 C.SD 雌性大鼠乳腺癌诱发试验 D.

    13、小鼠肺肿瘤诱发试验 E.大鼠肝转变灶诱发试验(分数:2.00)A.B.C.D.E.41.大多数化学致癌物在化学上最主要的特点是 A.亲核的活性代谢产物 B.亲电子的活性代谢产物 C.自由基形式的代谢产物 D.环氧化物 E.氧化还原反应物(分数:2.00)A.B.C.D.E.42.在致癌物筛检时,Ames 试验结果阳性提示该受试物可能是 A.引起染色体损伤的致癌物 B.引起染色体数目改变的致癌物 C.引起基因突变的致癌物 D.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E.非遗传毒性非致癌物(分数:2.00)A.B.C.D.E.43.石棉是属于 A.遗传毒性致癌物 B.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C.前致癌物 D.直接致癌物 E.

    14、近致癌物(分数:2.00)A.B.C.D.E.44.外源化学物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主要影响是 A.着床减少 B.器官畸形 C.胚胎死亡 D.发育迟缓和功能紊乱 E.以上都不是(分数:2.00)A.B.C.D.E.45.危险度管理中依据的主要是 A.毒理学试验 B.危险度评定 C.LD50 D.NOAEL E.基准剂量(分数:2.00)A.B.C.D.E.46.亚慢性毒性试验观察指标不包括 A.食物利用率 B.脏器系数 C.血生化学检查 D.红细胞中的微核 E.病理学检查(分数:2.00)A.B.C.D.E.47.危险度评定的四个阶段不包括 A.暴露评定 B.结构活性评定 C.危害表征 D.危险

    15、度表征 E.危害识别(分数:4.00)A.B.C.D.E.48.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不包括 A.观察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 B.毒作用机制和解毒药物研究 C.剂量-反应研究 D.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 E.确定损害的可逆性(分数:4.00)A.B.C.D.E.公卫执业医师-82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 lilist-style-ty(总题数:48,分数:100.00)1.下列有关剂量的概念,错误的是 A.暴露剂量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化学物的量 B.实验动物的暴露剂量称为给予剂量 C.内剂量为经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化学物的量 D.靶器官剂量也称为宋大剂量或

    16、生物有效剂量 E.剂量-反应关系中的剂量指的是靶器官剂量(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概念题,考核剂量的概念。 剂量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其概念较为广泛,包括暴露剂量、内剂量、靶器官剂量。暴露剂量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于化学物的量和实验情况下给予动物的化学物的量,内剂量表示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化学物的量,靶器官剂量表示到达损害作用部位的化学物的两,故选项 A、B、C、D 都是正确的。由于测定内剂量和靶器官剂量比较复杂,故剂量-反应关系中的剂量指的是暴露剂量。所以,选项 E 是错误的。2.化学物不需耗能即可透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为 A.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17、、滤过 B.滤过、主动转运、简单扩散 C.简单扩散、膜动转运、主动转运 D.膜动转运、滤过、主动转运 E.易化扩散、简单扩散、滤过(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化学物跨生物膜转运的方式。 简单扩散是化学物顺浓度差通过生物膜的过程,滤过是化学物借助于流体静压和渗透压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易化扩散为化学物借助于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透过生物膜的过程,这三种方式均不消耗能量。主动转运是化学物在载体的参与下逆浓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过程,膜动转运指细胞与外环境之间进行的某些颗粒物或大分子物质的交换过程,这两种方式均需消耗能量。因此,只有选项 E 是正确的。3

    18、.代谢酶的单功能诱导剂发挥作用是通过 A.AhR 结合 B.CAR 结合 C.PXR 结合 D.Nrf2 结合 E.PPAR 结合(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毒物代谢酶诱导剂的类型与作用机制。 酶诱导剂可分为单功能诱导剂和双功能诱导剂两类。单功能诱导剂能够诱导催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的酶类,但不能诱导细胞色素 P450,通过与 Nrf2 结合发挥诱导作用;双功能诱导剂除了能诱导与结合反应有关的酶类外,还能诱导细胞色素 P450,通过与 AhR、CAR、PXR 和 PPAR 结合发挥诱导作用。因此,只有选项 D 是正确的。4.与苯比较,苯乙烯经呼吸道

    19、吸收的危害程度较小是由于其 A.脂水分配系数大 B.脂水分配系数小 C.分子量小 D.挥发度小 E.挥发度大(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有机溶剂的挥发度与其危害性之间的关系。 许多有机溶剂在常温下具有挥发性,但由于各自的挥发度不同,其实际毒性存在较大差异。挥发度较大的物质容易形成较大蒸汽压而迅速经呼吸道吸收,从而以较高的浓度作用于组织细胞,引起更为严重的毒效应。由于苯乙烯的挥发度远小于苯,难以在空气中达到较高浓度,故其在短时间内经呼吸道吸入的数量较少,所致的危害也相对较小。故正确答案为 D。5.眼刺激试验最常使用的动物是 A.大鼠 B.小鼠 C.家

    20、兔 D.犬 E.豚鼠(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本题考核局部毒性试验的动物物种选择。 家兔性情温顺,方便实验操作;发生在其眼角膜、结膜与虹膜的损伤也易于观察,在眼刺激试验中为首选动物。所以,正确答案是 C。6.以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为检测终点的试验方法是 A.微核试验 B.彗星试验 C.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D.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 E.显性致死试验(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致突变试验检测终点。 在本题答案中,微核试验的检测终点为体细胞染色体畸变,彗星试验和显性致死试验的检测终点均为原发性 DNA 损伤,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21、的检测终点为生殖细胞基因突变,只有显性致死试验的检测终点为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因此,正确答案为E。7.下列物质中属于促长剂的是 A.己烯雌酚 B.佛波醇酯 C.次氮基三乙酸 D.三氯乙烯 E.环孢素 A(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概念题,考核促长剂的概念。 答案中列出的五种物质均为表观遗传毒性致癌物。其中己烯雌酚属于激素调控剂,次氮基三乙酸属于细胞毒剂,三氯乙烯属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环孢素A 属于免疫抑制剂,只有佛波醇酯属于促长剂。故 B 为正确答案。8.通过亲性腺作用损害生殖与发育过程的化学物是 A.反应停 B.维生素 A C.5-羟色胺 D.甲基汞 E.

    22、氯化镉(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化学物造成生殖与发育过程损害的方式。 5 个选项中,反应停与维生素 A 可作用于妊娠早期,损害胚体发育,具有胚胎毒性;5-羟色胺和甲基汞可分别造成胎盘血流量减少、胎盘转运功能障碍或影响胎盘滋养层对于必需氨基酸的摄取,具有胎盘毒性;只有氯化镉可造成小鼠卵巢出血与排卵抑制,具有性腺毒性。故 E 为正确答案。9.一般认为,致癌物的实际安全剂量所对应的可接受的危险度为 A.1/100 B.1/1000 C.1/10000 D.1/100000 E.1/1000000(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本题为

    23、基本概念题,考核实际安全剂量以及可接受的危险度的概念。 可接受的危险度指公众和社会在健康、精神、心理等各方面均可能承受的危险,实际安全剂量为相应于可接受危险度水平的化学物终生接触剂量。一般认为,致癌性的可接受的危险度为终生接触某化学物所致的危险度在百万分之一或以下。故 E 为正确答案。10.拟对某保健食品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其高剂量组的剂量至少应等于人拟用最高剂量的 A.10 倍 B.30 倍 C.50 倍 D.100 倍 E.300 倍(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本题考核亚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原则。 当预期受试物没有明显毒性时,对不同物质亚慢性毒性试验高剂量组剂量所

    24、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如中药至少等于人拟用最高剂量的 50 倍,西药为 30倍,化学品和保健食品为 100 倍,以确保应用于人的安全性。本题题干专指的是某保健食品,故 D 为正确答案。11.关于细胞色素 P450 酶系,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是一组较为复杂的酶系 B.主要的氧化酶是细胞色素 P450 C.主要由 NADPH 提供电子 D.催化作用具有很高的专一性 E.主要的氧化反应类型是羟化反应(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生物转化酶的性质。 细胞色素 P450 酶系(混合功能氧化酶,MFO)是体内生物转化相反应最重要的酶系。混合功能氧化酶的特点请

    25、参见教科书,本题正确答案是 D,即催化作用的专一性不高。由于进入机体的外源化合物具有多样性,但机体对外源化合物的生物转化酶种类有限,因此,生物转化酶的催化专一性不强是共同的特点。12.小动物接触易挥发液态化合物的急性毒性试验,最适宜采用的染毒方法是 A.喂饲 B.灌胃 C.吞咽胶囊 D.静式吸入 E.皮肤敷贴(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本题是基本知识题考核急性毒性试验的染毒途径和方法。 在分析此题时应考虑:该受试物的理化性质;人体可能的接触途径。然后再选择适当的染毒方法。根据题干,受试物是易挥发液态化合物,因此人体最可能的接触途径为呼吸道。实验动物染毒途径的选择应与人体

    26、接触途径相同。因此在 5个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是 D 静式吸入。13.慢性毒作用带(Zch)值越大的毒物引起 A.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 B.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小 C.蓄积中毒的危险性越小 D.致死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 E.致死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小(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概念题,考核慢性毒作用带的概念。 慢性毒作用带(Zch)为急性阈剂量(limac)与慢性阈剂量(limch)的比值。此比值越大表明该化合物易于发生慢性中毒。如果 Zch 大,在一次接触较高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才引起有害作用,人一般对于高于慢性阈剂量的较低剂量接触不易引起警惕和主动预防,发生慢性中毒的

    27、危险性较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A。14.化学物危险度评定的内容不包括 A.危害鉴定 B.危害表征 C.接触评定 D.危险度表征 E.卫生标准制订(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化学物健康危险度评定的内容。 化学物健康危险度评定的步骤一般分为 4 步,即危害鉴定、危害表征、接触评定、危险度表征。在进行了危险度评定之后,根据对人群健康的保护水平(如对癌症,超额死亡率定为 106,即百万分之一),才可确定安全接触限值或实际安全接触限值,即卫生标准。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E。15.皮肤致敏试验最常用的动物是 A.大鼠 B.豚鼠 C.兔 D.小鼠 E.犬(分数

    28、:2.00)A.B. C.D.E.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毒性试验的实验动物物种选择。 此题正确答案是豚鼠(B),因为豚鼠的皮肤致敏反应比其他物种更接近于人。16.细胞色素 P450 酶系主要存在于 A.内质网 B.线粒体 C.细胞膜 D.溶酶体 E.高尔基体(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本题为概念题,考核生物转化酶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概念。 细胞色素 P450 酶系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备选答案中并无微粒体,实际上微粒体就是内质网。在代谢研究制备细胞匀浆过程中,内质网破碎并形成微粒体。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A。17.氟化物毒作用的靶器官是 A.脑 B.肺 C.骨骼 D

    29、.肝 E.肾(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有毒化学物的靶器官。 氟化物毒作用的靶器官是骨骼,可引起氟骨症;铅毒作用的靶器官是脑,臭氧毒作用的靶器官是肺;溴苯毒作用的靶器官是肝;镉毒作用的靶器官是肾。18.有害作用的质反应剂量反应关系多呈 S 形曲线,原因是不同个体的 A.吸收速度差异 B.分布部位差异 C.代酣速度差异 D.排泄速度差异 E.易感性差异(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剂量反应关系与群体中个体易感性分布的关系。 群体中个体易感性分布在毒理学中有重要的意义,化学物毒作用的个体易感性可分为毒动学和毒效学两方面,备选答案 A

    30、D 都是有关毒动学方面的,因此备选答案 E 是正确的。19.化学毒物经下列哪一种生物转化反应后水溶性降低 A.葡萄糖醛酸结合 B.羟化作用 C.硫酸结合 D.甲基化作用 E.谷胱甘肽结合(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一般是水溶性增强,以利于排泄。在 5 个备选答案中,只有甲基化结合反应的产物水溶性降低,因此答案 D 是正确的。20.下列反应中由细胞色素 P450 酶系催化的是 A.单胺氧化 B.黄嘌呤氧化 C.S-氧化 D.醛脱氢 E.醇脱氢(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物各种生物转化反应与代谢酶的关系。 单胺氧化酶催化

    31、单胺氧化,含黄毒单加氧酶催化黄嘌呤氧化,细胞色素 P450 酶系催化 S-氧化,醛脱氢酶催化醛脱氢,醇脱氢酶催化醇脱氢。故选项 C 是正确的。21.毒物代谢的两重性是指 A.相反应可以降低毒性,相反应可以增加毒性 B.经代谢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 C.原型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 D.毒物代谢可经过相反应和相反应 E.经过代谢,毒性可增加(代谢活化)或降低(代谢解毒)(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转化的特点。 经过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的结构发生改变,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毒性)也相应改变。毒理学更为关注毒性的改变,生物转化的特点两重性是指代谢活化

    32、或代谢解毒,即备选答案 E。其他备选答案都是错误的。22.在致畸试验中,活胎检测有下列内容,除了 A.外观畸形检查 B.内脏畸形检查 C.骨骼畸形检查 D.称重,测量身长、尾长 E.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致畸试验的活胎检测指标。 畸形是肉眼可见的结构异常,备选答案 AC 都是正确的,备选答案 D 检测活胎的生长状态(发育毒性指标)。利用排除法也可选择答案 E。23.易于透过血脑屏障的化学物是 A.分子量低、水溶性高、不与蛋白质结合 B.分子量低、脂溶性高、不与蛋白质结合 C.分子量低、脂溶性低、与蛋白质结合 D.分子量高、脂溶性高、与蛋白质结

    33、合 E.分子量高、水溶性低、与蛋白质结合(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影响毒物分布的因素。 血脑屏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星形细胞及软脑膜组成,是影响外源化学物分布的重要屏障。外源化学物经简单扩散机制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分子量低、脂溶性高、不与蛋白质结合的化合物易于透过血脑屏障。正确答案 B。24.弱有机酸在胃肠道容易吸收的部位是 A.胃 B.小肠 C.十二指肠 D.直肠 E.结肠(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查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机制主要是经简单扩散,在小肠中吸收可涉及其他机制。影

    34、响有机酸和有机碱吸收部位的主要因素是胃肠道的 pH。由于胃内酸度较高(pH12),有机酸以非离解状态存在,因此易于在胃吸收。正确答案是 A。25.下列染色体畸变类型中不计入畸变范围的是 A.断裂 B.裂隙 C.缺失 D.环状染色体 E.易位(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染色体畸变类型。 在有丝分裂的中期相,可观察到的染色体畸变类型有裂隙和断裂、无着丝粒断片和缺失、环状染色体、倒位、插入和重复、易位。其中裂隙和断裂都指染色体上狭窄的非染色带。裂隙是指非染色带长度小于染色单体的宽度,非染色带所分割的两个节段仍保持线状连接。一般认为裂隙属于非染色质损伤,不

    35、计入畸变范围。正确答案是 B。26.卫生毒理学中较为常见的剂量-反应曲线为 A.直线 B.抛物线 C.S 形曲线 D.对数曲线 E.正态曲线(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本试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毒理学的重要概念,如果某种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出现的损害作用存在因果关系,一般应有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曲线有几种基本类型,最常见的为 S 形曲线。其余的如直线型、抛物线型,见于体外试验或某些剂量-效应关系。27.决定某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重要因素是 A.毒物种类 B.接触剂量 C.进入途径和方式 D.接触时间 E.物种与个体差

    36、异(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毒性是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任何外源化学物都可对机体引起有害作用,关键取决于剂量。毒性大的化合物较低剂量即可引起中毒,毒性小的化合物较高剂量才可引起中毒,正确答案为 B。其他几个备选答案都是化合物毒性的影响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备选答案 A(毒物种类)也是错误的,毒物种类(化学结构)决定了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强弱,但题干已说明是对于同一种外源化学物,因此剂量是决定其对机体有害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28.在卫生毒理学试验中,反映毒物急性毒性最有实用意义的指标是 A.死亡率 B.半数致

    37、死剂量 C.病理学变化 D.生物化学变化 E.剂量-效应关系(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此题为基本知识,考核急性毒性参数及其意义。半数致死量(LD 50)是急性毒性最有实用意义的指标,用于反映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强度,综合表示了毒性反应(半数死亡)和剂量两个变量。LD 50还用于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其他备选答案都不对。在不同的剂量,实验动物死亡率不同,因此 A 不对。备选答案 C(病理学变化)和 D(生物化学变化)都不是急性毒性试验主要的观察指标。剂量-效应关系(备选答案 E)是毒性试验的基本目的之一,LD 50即是急性毒性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得到的重要参数,因此备选答

    38、案 E 也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29.在经典毒物动力学中,单位时间内外源化学物从体内消除量占体存量的比例为 A.消除率 B.消除速率常数 C.曲线下面积 D.表观分布体积 E.生物半减期(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本题是基本概念题,考核毒物动力学参数的概念。 本题题干中提到外源化学物的消除,因此最可能的答案是 A 或 B。备选答案 A,消除率是单位时间内消除外源化学物血(浆)体积,单位是ml/min;备选答案 B,消除速率常数是单位时间内外源化学物从体内消除量占体存量的比例(分数值),以百分比表示;而备选答案 C,曲线下面积反映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和消除,备选答案 D,表观分

    39、布体积反映外源化学物的分布特征。因此正确答案是 B。30.不存在于微粒体的氧化酶系是 A.细胞色素 P450 B.FAD 氧化酶 C.辅酶-细胞色素 P450 还原酶 D.黄嘌呤氧化酶 E.细胞色素 b5(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此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生物转化中氧化反应有关知识。 相氧化反应最重要的酶是细胞色素 P450 酶系(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此酶主要由细胞色素 P450、细胞色素 b5,辅酶-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和磷脂组成,FDA 氧化酶也存在于微粒体。备选答案 D 黄嘌呤氧化酶,不存在于微粒体中,而是存在于细胞液中,因此正确答案是 D。 细胞色素 P4

    40、50 经氧化-还原循环,才完成其催化外源化学物氧化的功能,辅酶-细胞色素 P450 还原酶就是提供电子,使细胞色素 P450 还原,并与外源化学物形成复合物。31.外源化学物经皮肤途径吸收主要通过 A.主动转运 B.简单扩散 C.滤过 D.载体扩散 E.吞噬作用(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外源化学物经皮肤吸收的机制。 外源化学物经皮肤吸收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穿透阶段和吸收阶段。穿透阶段是外源化学物透过皮肤表皮,即角质层的过程,角质层对皮肤通透性有决定性作用。外源化学物主要经简单扩散透过角质层而被吸收,因此正确答案为 B。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膜转运机制有 5

    41、 种,即简单扩散、滤过、主动转运、载体扩散、胞饮和吞噬,这些机制各有特点。简单扩散是外源化学物最主要的生物转运机制。32.毒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经哪个途径排出后,仍具有特殊的毒理学意义 A.呼吸道 B.胃肠道 C.肾脏 D.乳腺 E.汗腺(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排泄的毒理学意义。 排泄是机体消除外源化学物的过程,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主要排泄途径有经肾脏、经肝胆和经肺。其他的途径如胃肠道、汗液、唾液、乳汁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排出后仍具有特殊的毒理学意义”。由于经乳腺排出进入乳汁,婴儿则通过乳汁摄入外源化学物,可能对婴儿具有有害作用,仍具有特殊的毒

    42、理学意义,故正确答案为 D。33.外源化学物主要与何种血浆蛋白质发生可逆结合 A.白蛋白 B. 1球蛋白 C. 2球蛋白 D. 球蛋白 E. 球蛋白(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影响外源化学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随血液分布到全身。与血浆蛋白结合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结合型外源化学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暂无生物效应,不被代谢排泄。在血液中外源化学物可与多种血浆蛋白可逆结合,主要是白蛋白(备选答案A)。其他的备选答案都是错误的。34.对毒物的毒性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 A.气湿 B.气温 C.气压 D.气流 E.光照(分数:2.00

    43、)A.B. C.D.E.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影响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的气象因素。 气温是影响毒物毒性作用的最主要的环境气象因素。气温改变可影响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而其他气象因素(气湿、气压、气流、光照)对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小。本题正确答案为 B。35.测定外源化学物 LD50(LC50),通常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之后多长时间内的总死亡数 A.2 天 B.4 天 C.7 天 D.14 天 E.30 天(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本题考核急性毒性试验和程序。 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一次(或 24 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引起的中毒效应。一般要求观

    44、察实验动物接触外源化学物后 14 天内的总死亡数,并统计计算半数致死量。正确答案应为 D,14 天。36.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连续染毒的期限为 A.2 周 B.20 天 C.60 天 D.90 天 E.1 年(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 本题考核亚慢性毒性试验和程序。 亚慢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出现的中毒效应。目前多以连续染毒 90 天为亚慢性毒性的期限。因为有研究表明,实验动物连续染毒 3 个月,出现的毒性效应与再延长接触时间所表现的毒性效应基本相同,故不必再延长染毒期限。一般认为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限为实验动物寿命的 10%,对大鼠即为 90 天。因此,

    45、正确答案为 D。37.烷化剂对 DNA 的烷化作用最常发生在 A.鸟嘌呤的 O-6 位 B.鸟嘌呤的 N-7 位 C.腺嘌呤的 N-1 位 D.腺嘌呤的 N-3 位 E.腺嘌呤的 N-7 位(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化学物致突变的分子机制。 烷化剂可形成亲电子基团攻击 DNA。在 DNA 的 4 种碱基中,最易受到攻击的是鸟嘌呤的 N-7 位,其次为乌嘌呤的 O-6 位,以及腺嘌呤的 N-3和 N-7 位。这些部位都是亲核基团,易受攻击的是亲核性最强的基团。正确答案是 B,鸟嘌呤的 N-7 位。38.基因重排是 A.小缺失的片段倒转后仍插入原来位

    46、置 B.小缺失的片段不倒转插入原来位置 C.小缺失的片段倒转后插入其他位置 D.小缺失的片段不倒转插入其他位置 E.DNA 断裂和重接引起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本题为概念题,考核基因突变的类型和概念。 基因突变包括碱基置换、移码和大段损伤。大段损伤是 DNA 链大段缺失或插入。此大段损伤远小于光学显微镜可见的染色体损伤(缺失),故称小缺失。小缺失游离出来的 DNA 片段可以:整合到另一染色体某一部位(不管是倒转或不倒转),形成插入;倒转后仍插入原来位置,形成基因重排。如不倒转仍插入原来位置,就不形成基因突变。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A。39.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中最受重视的是 A.致癌 B.致畸 C.动脉硬化症 D.衰老 E.遗传病(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 本题为基本知识题,考核突变的后果。 突变的后果取决于发生突变的细胞类型,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不同。体细胞突变可引起致癌、动脉粥样硬化、致畸(胚胎体细胞突变)、衰老等后果,其中最重要的是致癌。化学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类职业资格】公卫执业医师-82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hopesteam27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