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练习试卷 24-3及答案解析(总分:8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40,分数:80.00)1.信度和效度的关系(分数:2.00)A.信度高,效度就高B.效度高,信度就高C.信度低,效度可能高D.效度低,信度可能高E.信度高,不能保证效度一定高2.两组计量资料均来自正态总体且方差齐性,样本含量分别为 10和 15例,比较样本均数差别采用的检验方法是(分数:2.00)A.正态性检验B.u检验C.t检验D.卡方检验E.q检验3.关于对混杂因子的认识,以下哪种看法是正确的(分数:2.00)A.混杂因子一定不是疾病的危险因子B.混杂因子一定与暴露因素无关C.混杂因子一定是
2、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的因子D.混杂因子一定不是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的因子E.混杂因子一定是与疾病有关与暴露无关的因子4.限制氨基酸的存在,使机体(分数:2.00)A.蛋白质的吸收受到限制B.蛋白质氧化供能受到限制C.机体氮平衡受到限制D.蛋白质合成受到限制E.蛋白质分解受到限制5.数值资料频数分布的两大特征是(分数:2.00)A.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指标B.总体与样本C.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指标D.平均数和百分位数E.对称分布与偏态分布6.约登指数愈大,则(分数:2.00)A.阳性预测值愈大B.阴性预测值愈大C.真实性愈大D.可靠性愈大E.收益愈大7.消毒胡刷、发梳、刀具的常用方法中除外(分数
3、:2.00)A.漂白粉液浸泡B.新洁尔灭加亚硝酸钠浸泡C.杜灭芬加亚硝酸钠浸泡D.来苏液浸泡E.酒精或消毒净擦拭8.对胃液成分和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盐酸有促进胰液分泌的作用B.胃蛋白酶原必须转变为胃蛋白酶后才有活性C.盐酸是胃蛋白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D.粘液和 HCO 3 具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E.内因子的作用是促进维生素 B2的吸收9.一分子乙酰 CoA经有氧氧化(三羧酸循环)可生成几分子 ATP(分数:2.00)A.6B.9C.12D.15E.2410.飘尘的粒径在(分数:2.00)A.100m 以下B.10m 以下C.5m 以下D.2.5m 以下E.0.4m 以下11
4、.描述一组对称(或正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时,最适宜选择的指标是(分数:2.00)A.极差B.标准差C.方差D.变异系数E.百分位数12.通常,筛查可以理解为(分数:2.00)A.一种诊断方法B.从无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可疑患者C.从有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可疑患者D.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可疑患者E.筛查阳性者不需要做进一步的确诊13.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务人员提出的道德要求,错误的是(分数:2.00)A.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关心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B.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更加尊重病人C.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要重视病人的生物生存状态,而要重视病人的社会生存状态D
5、.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关心病人个体,还要关心病人的家属E.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关心病人个体,还要关心病人的后代14.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用对照组的发病率除以接种组的发病率称为(分数:2.00)A.相对危险度B.特异危险度C.保护率D.效果指数E.抗体阳转率15.病人的自主权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有效(分数:2.00)A.患精神疾病时B.医生的特殊干涉权面前C.与其他病人的利益冲突时D.自杀时E.以上都不是16.尘肺按病因分类,哪一种是错误的(分数:2.00)A.矽肺B.石棉肺C.硅酸盐肺D.炭尘肺E.金属尘肺17.血中葡萄糖降低时首先出现(分数:2.00)A.呼吸系统的病变B.肝功能损
6、伤C.神经功能障碍症状D.肌肉萎缩E.视力降低18.饮大量清水后尿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分数:2.00)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肾小管内溶质浓度降低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E.醛固酮分泌减少是19.副溶血性弧菌最适生长含盐浓度为(分数:2.00)A.1.5%.B.2.5%.C.3.5%.D.4.5%.E.5.5%.20.下列哪种形式为第二级预防(分数:2.00)A.遗传咨询B.合理营养C.产前检查D.对症治疗E.康复治疗21.氮平衡状态常见于(分数:2.00)A.生长发育的儿童B.孕妇C.老年人D.正常成年人E.青少年期22.无偿献血的血液用途,必须符合以下规定(分数:
7、2.00)A.在保证临床用血的前提下,可以出售给单采血浆站B.在保证临床用血的前提下,可以出售给血液制品生产单位C.由血站自主决定D.必须用于临床E.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情况确定23.重碳酸盐硬度是暂时硬度,因为(分数:2.00)A.能经混凝沉淀而被除去B.能经离子交换而被除去C.能经煮沸生成沉淀而被除去D.能经过滤而被除去E.能经反渗析而被除去24.体内合成 N-亚硝基化合物的主要场所为(分数:2.00)A.口腔B.胃C.肠道D.肝脏E.膀胱25.在疾病的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分数:2.00)A.二级预防B.三级预防C.一、二级预防D.二、三级预防E.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26.构成“传染过
8、程“的必备因素有(分数:2.00)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B.微生物、媒介、宿主C.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D.病原体、机体E.病人、污染物、环境条件27.问卷调查中封闭式问题指(分数:2.00)A.必须要回答的问题B.没有选择的问题C.不知道答案的问题D.保密的问题E.有固定选择答案的问题28.已知双侧 t0.05,3=3.182,理论上 95%的 t值落在(分数:2.00)A.(3.182,+)B.(0,+3.182)C.(-,+3.182)D.(-3.182,+3.182)E.(-3.182,+)29.下列哪个代谢产物可作为评价二甲苯的接触指标(分数:2.00)A.尿酚B.马尿酸
9、C.苯基硫醚氨酸D.粘康酸E.甲基马尿酸30.下列资料中分布类型属于负偏态的是(分数:2.00)A.某地居民的发汞含量B.某地所有健康成年女子的体重指标C.某厂工人的血铅含量D.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分布E.正常成年人的尿氟分布31.关于氯丙嗪等抗精神失常药的临床应用哪一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B.可用于躁狂-抑郁症的躁狂相C.氯丙嗪对放射治疗引起的呕吐有效D.利用其对内分泌影响试用子侏儒症E.氯丙嗪作为“冬眠合剂“成分用于严重感染32.骨盐的主要成分(分数:2.00)A.有机钙B.碳酸钙C.磷酸氢钙D.羟磷灰石E.蛋白质结合钙33.对两地的结核病死亡率比较时作
10、率的标准化,其目的是(分数:2.00)A.为了能更好地反映人群实际死亡水平B.消除两地总人数不同的影响C.消除各年龄组死亡率不同的影响D.消除两地人口年龄构成不同的影响E.消除两组比较时的抽样误差34.在酶促反应中,当底物浓度达到饱和后,再增加底物(分数:2.00)A.反应速度增加B.反应速度降低C.反应速度不变D.反应速度先增加后即降低E.反应速度先降低后即增加35.对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B.腋窝温直肠温口腔温C.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略高D.一昼夜中下午 16 时最高E.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时有所升高36.在筛查试验中,串联试验可以提高(分数:2.0
11、0)A.灵敏度B.特异度C.真实性D.可靠性E.收益37.对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兴奋性递质B.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变化C.突触后膜对 Ca 2+ 通透性增加D.主要使突触后膜 Na + 内流E.兴奋只能由前膜向后膜传递38.加权法求算术均数的公式中,xf 表示(分数:2.00)A.各变量值的和B.将各变量求和,有 m个相同数值 x时可计算 xf,其中 f=mC.xf 是直接法中x 的精确计算,同时还可以简化运算D.xf 可理解为(x)fE.x1f1+x2f2+xufu,x 为各组段的组中值,f 表示各组频数39.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甲类传染
12、病是指(分数:2.00)A.鼠疫、艾滋病B.鼠疫、霍乱C.鼠疫、霍乱、艾滋病D.鼠疫、霍乱、伤寒、副伤寒E.鼠疫、霍乱、艾滋病、伤寒或副伤寒40.在考核临床疗效的一项实验设计中,下列哪项是不恰当的(分数:2.00)A.需要设立比较组B.分组要遵循随机化的原则C.要有明确的疗效判断标准D.必须使观察者和研究对象清楚分组情况E.要使研究对象从实验中获益综合练习试卷 24-3答案解析(总分:8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40,分数:80.00)1.信度和效度的关系(分数:2.00)A.信度高,效度就高B.效度高,信度就高C.信度低,效度可能高D.效度低,信度可能高E.信度
13、高,不能保证效度一定高 解析:2.两组计量资料均来自正态总体且方差齐性,样本含量分别为 10和 15例,比较样本均数差别采用的检验方法是(分数:2.00)A.正态性检验B.u检验C.t检验 D.卡方检验E.q检验解析:3.关于对混杂因子的认识,以下哪种看法是正确的(分数:2.00)A.混杂因子一定不是疾病的危险因子B.混杂因子一定与暴露因素无关C.混杂因子一定是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的因子 D.混杂因子一定不是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的因子E.混杂因子一定是与疾病有关与暴露无关的因子解析:解析:混杂因子一定是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的因子。如果它不是与疾病和暴露有关的因子,它也就不可能夸大或掩盖暴
14、露与效应之间的真实联系,也即是说它不可能成为混杂因子。4.限制氨基酸的存在,使机体(分数:2.00)A.蛋白质的吸收受到限制B.蛋白质氧化供能受到限制C.机体氮平衡受到限制D.蛋白质合成受到限制 E.蛋白质分解受到限制解析:解析:氨基酸是蛋白质合成的重要成分。5.数值资料频数分布的两大特征是(分数:2.00)A.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指标 B.总体与样本C.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指标D.平均数和百分位数E.对称分布与偏态分布解析:6.约登指数愈大,则(分数:2.00)A.阳性预测值愈大B.阴性预测值愈大C.真实性愈大 D.可靠性愈大E.收益愈大解析:7.消毒胡刷、发梳、刀具的常用方法中除外(分数:2.
15、00)A.漂白粉液浸泡 B.新洁尔灭加亚硝酸钠浸泡C.杜灭芬加亚硝酸钠浸泡D.来苏液浸泡E.酒精或消毒净擦拭解析:解析:漂白粉的氧化能力极强,对胡刷、刀具等的材料有一定损伤。故一般都使用 B、C、D、E 消毒效果好,而且不损伤用具。8.对胃液成分和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盐酸有促进胰液分泌的作用B.胃蛋白酶原必须转变为胃蛋白酶后才有活性C.盐酸是胃蛋白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D.粘液和 HCO 3 具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E.内因子的作用是促进维生素 B2的吸收 解析:解析:内因子的作用是促进维生素 B12在回肠的吸收。9.一分子乙酰 CoA经有氧氧化(三羧酸循环)可生成几分子 AT
16、P(分数:2.00)A.6B.9C.12 D.15E.24解析:解析:1 分子乙酰 CoA经三羧循环可产 3分子 NADH和 1分子 FADH2,经氧化磷酸化作用前者可产 9个 ATP(33)后者产 2个 ATP,另外琥珀酰 CoA可在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 1个 ATP,因此一共产生 12个ATP。10.飘尘的粒径在(分数:2.00)A.100m 以下B.10m 以下 C.5m 以下D.2.5m 以下E.0.4m 以下解析:解析:粒径在 10m 以下的颗粒都称为飘尘。虽然 C、D、E 也都属于飘尘,但 B概括得最全面。11.描述一组对称(或正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时,最适宜选择的指标是(分数:2.
17、00)A.极差B.标准差 C.方差D.变异系数E.百分位数解析:解析:标准差适用的资料性质与均数相同。12.通常,筛查可以理解为(分数:2.00)A.一种诊断方法B.从无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可疑患者C.从有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可疑患者D.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可疑患者 E.筛查阳性者不需要做进一步的确诊解析:解析:筛查是指应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方法,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阳性者和可疑阳性者,指定就医,以便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根据筛查的定义可知,筛查不是一种诊断试验,而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检查方法,目的是为了早期发现病人,早期治疗病人。筛查不是从“无病“的人群中找
18、“可疑患者“,而是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找“可疑患者“,并且早期发现病人不是筛查的最终目的,而是让这些“可疑患者“进一步接受检查,如果确诊为病人,应积极治疗。13.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务人员提出的道德要求,错误的是(分数:2.00)A.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关心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B.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更加尊重病人C.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要重视病人的生物生存状态,而要重视病人的社会生存状态 D.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关心病人个体,还要关心病人的家属E.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关心病人个体,还要关心病人的后代解析:解析: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既要重视病人的
19、生物生存状态,还要重视病人的社会生存状态。14.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用对照组的发病率除以接种组的发病率称为(分数:2.00)A.相对危险度B.特异危险度C.保护率D.效果指数 E.抗体阳转率解析:解析: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用对照组的发病率除以接种组的发病率称为效果指数。效果指数用于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主要评价干预措施的预防效果。其计算公式是: 效果指数对照组发病(或死亡)率/实验组发病(或死亡)率 本题其余备选答案的计算公式是: 相对危险度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非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 特异性危险度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非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 保护率对照组发病(死亡)率实验组发病(死亡
20、)率/对照组发病(死亡)率100% 抗体阳转率抗体由阴转阳的人数抗体倍增人数/接受两次血清检查的人数100% (抗体倍增人数是指第一次血清检查抗体呈阳性,第二次检查仍为阳性,但抗体滴度第一次的 4倍)15.病人的自主权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有效(分数:2.00)A.患精神疾病时B.医生的特殊干涉权面前C.与其他病人的利益冲突时D.自杀时E.以上都不是 解析:解析:题面上的四种情况都无效。16.尘肺按病因分类,哪一种是错误的(分数:2.00)A.矽肺B.石棉肺 C.硅酸盐肺D.炭尘肺E.金属尘肺解析:解析:石棉属硅酸盐。因此,石棉肺属硅酸盐肺的一类。17.血中葡萄糖降低时首先出现(分数:2.00)A.
21、呼吸系统的病变B.肝功能损伤C.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D.肌肉萎缩E.视力降低解析:解析: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只能靠碳水化合物供能,所以当血糖降低时首先出现神经系统症状。18.饮大量清水后尿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分数:2.00)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肾小管内溶质浓度降低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E.醛固酮分泌减少是解析:解析:饮大量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使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19.副溶血性弧菌最适生长含盐浓度为(分数:2.00)A.1.5%.B.2.5%.C.3.5%. D.4
22、.5%.E.5.5%.解析:解析:副溶血性弧菌在 37、pH7.7、含盐 3.5%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20.下列哪种形式为第二级预防(分数:2.00)A.遗传咨询B.合理营养C.产前检查 D.对症治疗E.康复治疗解析:解析:产前检查属于第二级预防。第二级预防是在疾病的潜伏期(又称亚临床期)所采取的旨在减缓或阻止疾病发展的措施,它可以促使病人恢复健康,或防止慢性化,缩短病程,降低患病率。第二级预防的措施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故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本题备选答案中 A和 B项属于第一级预防。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
23、本措施。第一级预防可以避免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保护健康人免于发病,降低发病率。本题备选答案 D和 E项属于第三级预防。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又称发病期)所采取的旨在减少疾病危害程度的措施,它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第三级预防的措施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21.氮平衡状态常见于(分数:2.00)A.生长发育的儿童B.孕妇C.老年人D.正常成年人 E.青少年期解析:解析:摄入氮与排出氮相等时为氮平衡状态,成年人维持氮平衡即可。22.无偿献血的血液用途,必须符合以下规定(分数:2.00)A.在保证临床用血的前提下,可以出售给单采血浆
24、站B.在保证临床用血的前提下,可以出售给血液制品生产单位C.由血站自主决定D.必须用于临床 E.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情况确定解析:解析:见献血法第十一条。无偿献血的血液只能用于临床,不得买卖,卫生行政部门也无权随意决定处理。23.重碳酸盐硬度是暂时硬度,因为(分数:2.00)A.能经混凝沉淀而被除去B.能经离子交换而被除去C.能经煮沸生成沉淀而被除去 D.能经过滤而被除去E.能经反渗析而被除去解析:解析:水的硬度是表示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暂时硬度是指能通过煮沸而从水中除去的硬度。重碳酸钙(镁)经煮沸后能形成碳酸钙和碳水镁而沉降下来,从水中除去。而通过其他理化作用被消除的硬度不称为暂时硬度。24
25、.体内合成 N-亚硝基化合物的主要场所为(分数:2.00)A.口腔B.胃 C.肠道D.肝脏E.膀胱解析:解析:体内合成亚硝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pH和微生物的存在,人体合成亚硝胺的主要部位是胃。25.在疾病的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分数:2.00)A.二级预防B.三级预防C.一、二级预防D.二、三级预防E.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解析:解析:健康促进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在于减少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从疾病三级预防角度讲,属于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显然强调一级预防。而且,健康促进还强调人们从
26、开始就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而不是有了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再去改变它,这就是立足于一级预防之前,故 E是正确答案。26.构成“传染过程“的必备因素有(分数:2.00)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B.微生物、媒介、宿主C.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D.病原体、机体 E.病人、污染物、环境条件解析:解析: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其过程包括病原体和机体两个因素。传染过程与流行过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形成新的感染,如此往复,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其过程
27、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统称流行过程三环节。只有三个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才能形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这一过程经常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如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其流行过程即告终止。传染过程是在个体中发生的现象,而流行过程是在人群中发生的现象。27.问卷调查中封闭式问题指(分数:2.00)A.必须要回答的问题B.没有选择的问题C.不知道答案的问题D.保密的问题E.有固定选择答案的问题 解析:28.已知双侧 t0.05,3=3.182,理论上 95%的 t值落在(分数:2.00)A.(3.182,+)B.(0,+3.182)C.(-,+3.182)D.(-
28、3.182,+3.182) E.(-3.182,+)解析:29.下列哪个代谢产物可作为评价二甲苯的接触指标(分数:2.00)A.尿酚B.马尿酸C.苯基硫醚氨酸D.粘康酸E.甲基马尿酸 解析:解析:甲基马尿酸是二甲苯代谢产物。30.下列资料中分布类型属于负偏态的是(分数:2.00)A.某地居民的发汞含量B.某地所有健康成年女子的体重指标C.某厂工人的血铅含量D.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分布 E.正常成年人的尿氟分布解析:解析:一般的肿瘤患者多为老年人。31.关于氯丙嗪等抗精神失常药的临床应用哪一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B.可用于躁狂-抑郁症的躁狂相C.氯丙嗪对放射治
29、疗引起的呕吐有效D.利用其对内分泌影响试用子侏儒症 E.氯丙嗪作为“冬眠合剂“成分用于严重感染解析:解析:氯丙嗪等抗精神失常药可用于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的躁狂相,有强大的镇吐作用,制成“冬眠合剂“用于严重感染。还可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故不能试用于侏儒症。32.骨盐的主要成分(分数:2.00)A.有机钙B.碳酸钙C.磷酸氢钙D.羟磷灰石 E.蛋白质结合钙解析:解析:人体中 99%以上的钙和约 85%的磷以羟磷灰石的形式构成骨盐。33.对两地的结核病死亡率比较时作率的标准化,其目的是(分数:2.00)A.为了能更好地反映人群实际死亡水平B.消除两地总人数不同的影响C.消除各年龄组死亡率不同的影响D.
30、消除两地人口年龄构成不同的影响 E.消除两组比较时的抽样误差解析:34.在酶促反应中,当底物浓度达到饱和后,再增加底物(分数:2.00)A.反应速度增加B.反应速度降低C.反应速度不变 D.反应速度先增加后即降低E.反应速度先降低后即增加解析:解析:酶促反应需要酶与底物结合,即反应速度决定于酶 E和底物 S生成 m的速度,所以当酶一定时,当底物浓度达到饱和,即 E都和 S结合了,此时已达最大反应速度,再增 S也增加不了 ES。35.对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B.腋窝温直肠温口腔温 C.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略高D.一昼夜中下午 16 时最高E.剧烈运动或精
31、神紧张时有所升高解析:解析:一般应为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36.在筛查试验中,串联试验可以提高(分数:2.00)A.灵敏度B.特异度 C.真实性D.可靠性E.收益解析:解析:在筛查联合试验中,串联是指先后采用几项试验方法进行筛查,只有全部结果皆为阳性者才定为阳性,凡有一项结果阴性者即作为阴性。由此,串联试验的假阳性率(误诊率)将会降低,特异度将会升高。例如,筛查糖尿病先做尿糖检查,阳性者再查餐后 2小时血糖。只有两次筛查都呈阳性者才作为筛查试验阳性,那么,筛查结果为阳性的人数将会比并联和单独用一项筛查试验进行筛查的阳性人数要少,即糖尿病病人被误诊的可能性降低,筛查试验的特异度升高。37.对兴奋性
32、突触后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兴奋性递质B.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变化C.突触后膜对 Ca 2+ 通透性增加 D.主要使突触后膜 Na + 内流E.兴奋只能由前膜向后膜传递解析:解析: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其轴突末梢时,使突触前膜对 Ca 2+ 的通透性增加,Ca 2+ 内流,导致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对 Na + 通透性增加。38.加权法求算术均数的公式中,xf 表示(分数:2.00)A.各变量值的和B.将各变量求和,有 m个相同数值 x时可计算 xf,其中 f=mC.xf 是直接法中x 的精确计算,同时还可以简化运算D.xf 可
33、理解为(x)fE.x1f1+x2f2+xufu,x 为各组段的组中值,f 表示各组频数 解析:解析:计算均数时,直接法的 X代表变量值,加权法的 X是组中值。39.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是指(分数:2.00)A.鼠疫、艾滋病B.鼠疫、霍乱 C.鼠疫、霍乱、艾滋病D.鼠疫、霍乱、伤寒、副伤寒E.鼠疫、霍乱、艾滋病、伤寒或副伤寒解析:解析:见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鼠疫与霍乱病烈性传染病,故列为甲类。本题易被目前宣扬的艾滋病干扰,易误选 A。40.在考核临床疗效的一项实验设计中,下列哪项是不恰当的(分数:2.00)A.需要设立比较组B.分组要遵循随机化的原则C.要有明确的疗效判断标准D.必须使观察者和研究对象清楚分组情况 E.要使研究对象从实验中获益解析:解析:在设计一项考核临床疗效的实验中,为了减少偏倚宜采用盲法,使观察者和研究对象都不清楚分组的情况,而不是相反,更不是“必须“。其余备选答案均为实验设计须遵循的原则,因而是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