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理论分类真题 2016 年-(1)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8,分数:40.00)1.韵味 (分数:5.00)_2.文化领导权 (分数:5.00)_3.创作个性 (分数:5.00)_4.审美理想 (分数:5.00)_5.意象 (分数:5.00)_6.元叙事 (分数:5.00)_7.自动写作 (分数:5.00)_8.陌生化 (分数:5.00)_二、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30.00)9.谈谈对王国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理解。 (分数:10.00)_10.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分数:10.00)_11.与共鸣比较,领悟有什么
2、特点? (分数:10.00)_三、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30.00)12.谈谈对“作者之死”的理解。 (分数:10.00)_13.结合作品,谈谈对文本层次的理解。 (分数:10.00)_14.中国梦提出的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要求,根据所学的历史文学史、文学理论等谈谈你的看法。 (分数:10.00)_文学理论分类真题 2016 年-(1)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8,分数:40.00)1.韵味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韵味是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有雅致、含蓄美。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多层次和文学文本意蕴的多侧面,其中
3、包含有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意境的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韵味是一种富于内蕴、含蓄模糊的味道。因为内蕴丰富,所以可以反复咀嚼回味。又因为含蓄模糊,所以有纠缠不清的暖昧。2.文化领导权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文化领导权由意大利共产主义创始人之一葛兰西提出。 在葛兰西看来,文化在于人类实践,它不仅表达了人类的信念和信仰,而且通过对人的思想进行控制即行使领导权而存在。文化领导权既是权力体系的一个重要方而,也是统治权得以建立和延续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看,国家不仅是政治的,也是伦理的、文化的。作为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之间的一种平衡,它既是一种强制性的统治机器,也是
4、规训和陶冶实行强制性统治所需要的思想和手段的领导权。3.创作个性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创作个性是指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艺术品格,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同时它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4.审美理想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审美理想,也称为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并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模型。审美理想的特征是以理念的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的
5、最高典范,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5.意象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意象在文学中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中。其古义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作为一个概念,“意象”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里。审美意象从表意的方式这一角度着眼,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两种: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6.元叙事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元叙事通常被叫做“大叙事”,就是无所不包的叙述,具有主题
6、性、目的性、连惯性和统一性。这一术语是由法国哲学家利奥塔首次提出的。根据利奥塔的解释,元叙事或大叙事确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文艺理论批评中,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理论中,指的是完整解释,即对历史的意义、经历和知识的叙述。它通过预期实现,对一个主导思想赋予社会合法性。7.自动写作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自动写作”法是美国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亨利米勒眼花缭乱的诸多试验手法之一,采用无意识、梦幻、想象等,揭示作者真实的自我,表现作者的哲学态度和创作思想,对深化其作品主题、展示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动写作法”又称无意识写作法或
7、机械写作法,是超现实主义文学的精髓之一。这是一种纯粹的无意识活动。“自动写作”法是不加任何修饰地记录人的潜意识、梦境、幻觉等种种活动,是一种自动的创作行为,作者已失去创作能力,只是像一部机器一样把大脑里涌现出来的东西快速地记录下来,不作任何艺术加工,也不进行任何润色或修饰。8.陌生化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原则,强调文艺创作不能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陌生化就是要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感受活动。与语言的“自动化”相对,其实质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
8、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二、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30.00)9.谈谈对王国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理解。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而所谓“无我之境”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对于其理解,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是“情景说”,即从情与景的关系特点上解释。这种观点认为,“有我之境”以情为主,多半是情语。“无我之境”以景为主,大体是景语,前者感情强烈,感情外露,后者感情冲淡,感情内蕴。 第二种可谓“心物说
9、”,即从心与物的不同关系上解释。这种观点认为,两种境界实际上是心与物结合的两种不同形态,前者是物的“人化”,后者是人的“物化”。“心”指感情,所以“人化”即感情化,“物化”即感情自然而然流露于物的如实描写中。 第三种可谓“移情说”,即认为两种境界的共同点是移情作用的表现,但前者主体色彩浓厚,后者主体色彩相对淡薄;前者对象受到改造痕迹明显,后者则外射于对象的主体内容与自身意蕴和谐融合。 第四种可谓“利害关系说”,即从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否存在着利害关系的角度解释。“有我之境”即诗人看到了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景物,为之激动而把自己的感情移加到景物上去,“无我之境”是诗人超越了对象所表现的意义,排除其对人
10、的利害关系,纯粹以直观感觉去领略对象的形式美。10.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正所谓“诗言志,诗传情”。在抒情性作品中,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它有灵性,情趣盎然。而抒情性作品中的情,也不是空洞抽象的东西,它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作者的情操、情绪、情调都是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诗歌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是诗人主观感受上描绘出来的主客观的统一体。不同的人在同一环境中,可以赋予客观景物以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色彩。
11、要正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不能不联系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社会家庭地位、他的生活环境以至整个时代背景对诗人的影响。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11.与共鸣比较,领悟有什么特点?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级阶段的一个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与共鸣相比,领悟的特点如下:(1)领悟是基于理解的体味。共鸣是建立在读
12、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沟通的基础上,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2)领悟是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效益。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一般认同的基础上。领悟则不同,由于领悟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其结果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三、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30.00)12.谈谈对“作者之死”的理解。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罗兰巴特将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引入文学领域,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关于“文木”的分析方法解构主义。1968 年,(The Death of Author(作者之死)一文的发表
13、正是他解构主义文论的直接体现。在这篇论文里,巴特首先批判了传统的作者观念:作者创造了作品;作者是作品的源泉;作品是作者的派生物。在这两者的关系中,作者始终处于支配性地位,他决定了作品的意义和存在方式、巴特在阐释读者与文本的关系、分析文本的意义时,明确宣称“作者死了!”在他看来,一部作品的文本一旦完成,文本中的语言符号就开始起作用,读者通过对文本语言符号的解读,解释、探究并阐明文本的意义。至于作者,他此时已结束使命,没有发言权了,剩下的就是读者如何阐释作品。 作者之死给文艺理论批评界带来了具有颠覆意义的理念,不仅对作者和读者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让文艺理论家有了一次重新审视作者、文本、读者
14、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重要着眼点和全新的理论视角。对于作者之死的解读:(1)反对作者霸权,弘扬读者地位。在作者霸权时代,关于作者的众多材料构成了理解文学和解读文学的意象材料与意义支持,作者即为文本的意义阐释的根源。但巴特认为,作者并非作品意义的最高权威,一旦作者写下文字,意义的游移是作者本人无法支配的。如果这样进行文本阐述,则固定了文本的意义,赋予了文本单一的语义无异于把文本封存起来。文本的意义就在读者参与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被产生出来。读者有充分的自由去领略“能指”的神秘和创作的乐趣。阅读的主体读者在“可写性阅读”自由的阅读中获得一种“阅读愉悦”,体验文本阅读的“极乐”,从而实现读者的“自由”,称为
15、真正的读者。巴特因此断言,读者之生必须以作者之死为代价。 (2)语言本身发言,作品多维多义。语言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系统,他的运作有赖于语法意义上的主词,无须主体代劳。因此不是作者控制语言,而是语言控制、制约作者。作者并非是掌握文本意义的上帝,而是文本不可能确定的“神威要意”,也并非是负载着固定深意的载体。作者也不再赋予文本单一的、决定性的意义或终极所指,文本是一个多维空间。文本向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阅读经历的读者共同开放,向一切可能的、现实的、历史的语境开放。他开启了阐述多样性的一切可能,它在结构意义的同时滋生出多元的、无尽的扩散与延伸的文本意义。(参考孔瑞作者虽死,其魂犹存一浅析罗兰巴特的
16、作者之死)13.结合作品,谈谈对文本层次的理解。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文学文本的构成通常被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中国古代的周易系辞提出的“言,象,意”被理解为广义的文本构成的三要素。三国时期的王弼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在西方,黑格尔提出了“意蕴说”,他认为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进入现代,波兰现象学家英加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第二个层面即意义单元,是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
17、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第三个层面是多重图式化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综合古今中外对文本层次的探讨,我们从总体上可以将文本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这个系统中的言语和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它具有内指性、心理蕴含性和阻拒性。 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
18、一,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蕴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又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14.中国梦提出的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要求,根据所学的历史文学史、文学理论等谈谈你的看法。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1)文学作品要弘扬爱国精神,增强人民骨气。习近平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个人所应该具有的公民道德之
19、一。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 (2)弘扬时代精神,坚定必胜信心。文艺代表时代风貌,文艺引领时代风气。文艺和文艺工作者就要有所担当,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3)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
20、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4)弘扬现实主义精神,扎根人民生活。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从根本上决定于能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
21、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5)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创造优秀作品。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在跌宕起伏中不断发展,在大浪淘沙中不断提升,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铸就了华夏儿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性格,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精神。习近平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6)弘扬中华审美精神,提升鉴别能力。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7)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根基。社会主义文艺以中国精神为灵魂,就是要立足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融注在文艺创作中。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