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职申硕(同等学力)临床医学学科综合神经系统-试卷 1及答案解析(总分:9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32,分数:64.00)1.下列关于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只能从胞体至末梢单向传导B.神经干中各纤维之间互不干扰C.只要结构完整就能正常传导兴奋D.不受内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2.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分数:2.00)A.能被持续应用局部麻醉药所阻断B.通过神经末梢释放递质或调质而实现C.依靠经常性释放神经营养因子而实现D.不易觉察,切断神经后能明显表现出来3.下列有关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比较,正确的是(分数:2.00)A.两者都有轴突
2、B.两者都有树突C.两者都能产生动作电位D.两者的细胞间都可存在缝隙连接4.EPSP与 IPSP共同的特征为(分数:2.00)A.突触前膜都去极化B.突触前膜都超极化C.突触后膜都去极化D.突触后膜都超极化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分数:2.00)A.由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减少而产生B.使突触后膜电位远离阈电位水平C.由突触后膜 Na + 电导增加而产生D.由突触后膜 Ca 2+ 电导增加而产生6.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引起递质释放主要依赖于(分数:2.00)A.K + 内流B.K + 外流C.Cl 外流D.Ca 2+ 内流7.关于电突触传递,错误的是(分数:2.00)A.结构基础是离子通道B.双向传
3、递C.传递速度快D.突触间隙 24m8.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直接支配的效应器是(分数:2.00)A.胰腺B.甲状腺C.肾上腺皮质D.肾上腺髓质9.下列哪一项生理活动改变是由 受体介导的(分数:2.00)A.瞳孔扩大B.心率加快C.支气管扩张D.糖酵解加强10.当去甲肾上腺素与 受体结合时,下列哪一种肌肉收缩或收缩加强(分数:2.00)A.心房心室肌B.子宫平滑肌C.小肠平滑肌D.血管平滑肌11.儿茶酚胺与 受体结合后,不会产生下列哪一种生理效应(分数:2.00)A.冠状血管舒张B.子宫平滑肌舒张C.小肠平滑肌舒张D.心肌收缩减弱12.N1受体主要分布于(分数:2.00)A.自主神经节的突触后膜B.
4、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终板膜C.多数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D.多数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13.下列关于传入侧支性抑制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神经元传入侧支与自身形成负反馈回路B.传入纤维的主干与侧支释放不同的递质C.通过交互性突触而产生交互抑制的作用D.作用意义在于使不同中枢的活动协调起来14.下列关于突触前抑制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以树突-树突式突触为结构基础B.多见于运动传出通路中C.潜伏期和持续时间均较长D.因突触前膜发生超极化而产生15.下列关于丘脑髓板内核群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与痛觉的传导和整合无关B.直接接受经典感觉传导到第二级神经元的
5、侧支纤维投射C.发出的纤维多次换元后弥散性投射至皮质广泛区域D.给予电刺激能激发大脑皮质感觉区神经元连续放电16.引起各种躯体感觉的强度取决于(分数:2.00)A.感受器阈值的高低B.感觉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频率C.特定的传入神经通路D.传入通路中神经元换元的次数17.下列关于体表快痛和慢痛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快痛和慢痛同时出现,慢痛持续时间长B.定位都很明确,慢痛呈烧灼样感觉C.传入纤维都是 C类纤维,慢痛的更细一些D.许多纤维经非特异投射系统到达大脑皮质广泛区域18.关于牵涉痛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为患病内脏周边区的痛觉过敏B.体腔壁痛是牵涉痛的一种表现C.
6、牵涉痛的放射部位具有确定性D.所有内脏痛都有牵涉痛的表现19.下列关于脊髓 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支配骨骼肌梭外肌纤维B.轴突末梢释放甘氨酸递质C.兴奋性较 运动神经元低D.可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20.下列哪项不是脊休克的表现(分数:2.00)A.外周血管扩张B.骨骼肌紧张性下降C.发汗反射消失D.尿失禁21.脊髓高位离断的患者,在脊休克过去后的表现为(分数:2.00)A.离断面下伸肌反射增强B.离断面下屈肌反射减弱C.离断面下感觉和随意运动能力永久丧失D.排便、排尿能力恢复正常22.下列关于腱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感受器是腱器官B.反射中枢
7、位于延髓C.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D.高位中枢病变时反射亢进23.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加时(分数:2.00)A.对不同肌肉的 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B.对同一肌肉的 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C.使梭外肌收缩增强D.使梭内肌收缩增强24.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是由于(分数:2.00)A.切除了大部分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B.切除了大部分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C.切断了网状结构和皮质运动区及纹状体之间的联系D.切断了网状结构和小脑之间的联系25.震颤性麻痹的主要症状是(分数:2.00)A.肌张力下降B.静止性震颤C.意向性震颤D.运动性震颤26.毁损动物的基底神经节,动物将出现(分数:2.00)A.随意运动丧失B.运动增加
8、C.运动减少D.几乎不出现任何症状27.脊髓小脑损伤后较少出现的症状是(分数:2.00)A.运动变得笨拙B.小脑共济失调C.四肢乏力D.容易跌倒28.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分数:2.00)A.瞳孔缩小B.膀胱逼尿肌收缩C.有孕子宫舒张D.胃肠括约肌收缩29.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是(分数:2.00)A.内脏器官均接受交感和副交感双重支配B.对效应器的支配一般具有紧张性作用C.活动度高低与效应器功能状态无关D.副交感神经的主要作用在于使机体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30.切断中脑头端网状结构,动物将(分数:2.00)A.出现脊休克现象B.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C.出现站立不稳的表现D.处于持久昏睡状态31
9、.慢波睡眠的特点是(分数:2.00)A.多梦B.脑电图呈现去同步化快波C.生长激素分泌减少D.有利于促进生长、恢复体力32.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分数:2.00)A.呼吸道黏膜受分泌物或异物刺激而引起咳嗽B.异物轻触眼角膜而引起眨眼动作C.闻到食物香味而引起唾液分泌D.肢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疼痛而缩回二、B1 型题(总题数:3,分数:12.00)A黑质 B丘脑底核 C新纹状体 D旧纹状体(分数:4.00)(1).帕金森病的病变部位是(分数:2.00)A.B.C.D.(2).亨廷顿病的病变部位是(分数:2.00)A.B.C.D.A视上核 B视交叉上核 C下丘脑腹外侧 D下丘脑腹
10、内侧区(分数:4.00)(1).控制日周期节律的关键部位是(分数:2.00)A.B.C.D.(2).防御反应区主要位于(分数:2.00)A.B.C.D.A拒食致饿 B食欲大增致肥胖 C出现假怒现象 D变得温顺驯服(分数:4.00)(1).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可引起动物(分数:2.00)A.B.C.D.(2).破坏下丘脑腹内侧核,可引起动物(分数:2.00)A.B.C.D.三、C 型题(总题数:1,分数:6.00)A梭外肌纤维 B梭内肌纤维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分数:6.00)(1).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支配(分数:2.00)A.B.C.D.(2).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支配(分数:2.00)
11、A.B.C.D.(3).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支配(分数:2.00)A.B.C.D.四、X 型题(总题数:6,分数:12.00)33.神经元的功能包括(分数:2.00)A.接受刺激B.传递信息C.分泌激素D.传导兴奋34.与经典的突触传递相比,非定向突触传递的特点是(分数:2.00)A.无突触前膜和后膜的特化结构B.作用部位较分散,非一一对应C.递质扩散距离较远,且远近不等D.传递所需时间较长,且长短不一35.何种类型的疼痛定位常常不准确(分数:2.00)A.慢痛B.快痛C.肌肉痛D.内脏痛36.关于腱反射,下列哪几项不正确(分数:2.00)A.是位相性牵张反射B.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发生的牵张反
12、射C.效应器为慢肌纤维D.为单突触反射37.本体感觉来自(分数:2.00)A.皮肤B.肌肉和肌腱C.关节、韧带和骨膜D.内脏38.与副交感神经相比,交感神经的特点是(分数:2.00)A.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B.起源相对集中,分布广泛C.节前与节后纤维联系辐散程度较大D.安静情况下,紧张性活动较强在职申硕(同等学力)临床医学学科综合神经系统-试卷 1答案解析(总分:9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32,分数:64.00)1.下列关于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只能从胞体至末梢单向传导B.神经干中各纤维之间互不干扰 C.只要结构完整就能正常
13、传导兴奋D.不受内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解析:解析: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包括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不疲劳性。完整性是指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完整性;绝缘性即为神经干中各纤维之间互不干扰,但绝缘性不等于不受内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如细胞外液中 Na + 、K + 浓度的改变将明显影响兴奋的传导;双向性是指兴奋既能从胞体至末梢,也能从末梢至胞体传导;相对不疲劳性是指连续刺激时,传导能力不会很快下降。2.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分数:2.00)A.能被持续应用局部麻醉药所阻断B.通过神经末梢释放递质或调质而实现C.依靠经常性释放神经营养因子而实现D.不易觉察,切断神经后能明显表现出来 解析:解析:神经的营养
14、作用是指神经对受支配组织内在代谢活动的影响,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依靠末梢对支配组织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而实现,它不能被持续应用局部麻醉药所阻断,正常情况下不易被觉察,当切断神经后即能明显表现出来,表现为肌肉萎缩等。3.下列有关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比较,正确的是(分数:2.00)A.两者都有轴突B.两者都有树突C.两者都能产生动作电位D.两者的细胞间都可存在缝隙连接 解析:解析:神经胶质细胞也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细胞间不形成化学性突触,但普遍存在缝隙连接;也随细胞外 K + 浓度而改变膜电位,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神经元之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就是缝隙连接(D 正确
15、)。4.EPSP与 IPSP共同的特征为(分数:2.00)A.突触前膜都去极化 B.突触前膜都超极化C.突触后膜都去极化D.突触后膜都超极化解析:解析: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当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或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可见 EPSP和 IPSP的共同特征是突触前膜的去极化。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分数:2.00)A.由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减少而产生B.使突触后膜电位远离阈电位水平 C.由突触后膜 Na + 电导增加而产生D.由突触后膜 Ca 2+ 电导增加而产生解析:解析:抑制性
16、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选项 A错误),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其产生机制为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配体门控 C1 通道开放,引起Cl 内流,结果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此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 K + 通道的开放或 Na + 通道和 Ca 2+ 通道的关闭(选项 C、D 错误)有关。6.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引起递质释放主要依赖于(分数:2.00)A.K + 内流B.K + 外流C.Cl 外流D.Ca 2+ 内流 解析:解析: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一定水平时,前膜上电压门控 Ca 2+ 通道开放,
17、细胞外 Ca 2+ 内流进入突触前末梢,最后引起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量子式释放。递质的释放量与进入神经末梢内的 Ca 2+ 正相关。7.关于电突触传递,错误的是(分数:2.00)A.结构基础是离子通道 B.双向传递C.传递速度快D.突触间隙 24m解析:解析: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电突触无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分,一般为双向性传递;由于其电阻低,因此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8.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直接支配的效应器是(分数:2.00)A.胰腺B.甲状腺C.肾上腺皮质D.肾上腺髓质 解析:解析:自主神经的结构一般都是按下列规律走行:交感或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一神经递质一节后神经元一神经递质一效应
18、器。但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相当于节前纤维。除肾上腺髓质外,其他如胰腺、甲状腺、胃腺、肾上腺皮质、心传导组织等都由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9.下列哪一项生理活动改变是由 受体介导的(分数:2.00)A.瞳孔扩大 B.心率加快C.支气管扩张D.糖酵解加强解析:解析:心率加快为 1 受体介导;支气管扩张和糖酵解加强均为 2 受体介导。10.当去甲肾上腺素与 受体结合时,下列哪一种肌肉收缩或收缩加强(分数:2.00)A.心房心室肌 B.子宫平滑肌C.小肠平滑肌D.血管平滑肌解析:解析:去甲肾上腺素与 受体结合时引起子宫平滑肌、小肠平滑肌和血管平滑肌舒张。11.儿茶酚胺与 受体结合后,不会产生下列哪
19、一种生理效应(分数:2.00)A.冠状血管舒张B.子宫平滑肌舒张C.小肠平滑肌舒张D.心肌收缩减弱 解析:解析:儿茶酚胺与心肌 1 受体结合后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与 2 受体结合使冠状血管舒张;与无孕子宫 2 受体结合使子宫平滑肌舒张。12.N1受体主要分布于(分数:2.00)A.自主神经节的突触后膜 B.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终板膜C.多数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D.多数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解析:解析:N 受体也称烟碱受体,分布于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上的称 N 1 受体,分布于神经-骨骼肌接头终板膜上的为 N 2 受体。13.下列关于传入侧支性抑制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神经元传入侧支
20、与自身形成负反馈回路B.传入纤维的主干与侧支释放不同的递质C.通过交互性突触而产生交互抑制的作用D.作用意义在于使不同中枢的活动协调起来 解析:解析:传入侧支性抑制是指: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通过突触联系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再通过后者的活动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这种抑制能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得到协调。14.下列关于突触前抑制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以树突-树突式突触为结构基础B.多见于运动传出通路中C.潜伏期和持续时间均较长 D.因突触前膜发生超极化而产生解析:解析:突触前抑制以轴突一胞体式突触和轴突一轴突式突触为结构基础,不存在树突
21、一树突式突触;因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而产生;在中枢内广泛存在,尤其多见于感觉传入通路中,对调节感觉传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15.下列关于丘脑髓板内核群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与痛觉的传导和整合无关B.直接接受经典感觉传导到第二级神经元的侧支纤维投射C.发出的纤维多次换元后弥散性投射至皮质广泛区域 D.给予电刺激能激发大脑皮质感觉区神经元连续放电解析:解析:丘脑髓板内核群在发生上属于最古老的结构,经典感觉传导到第二级神经元的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在网状结构中反复换元后上行,再投射到丘脑髓板内核群,后者发出的纤维多次换元后弥散性投射至皮质广泛区域,给予电刺激很难激发大脑皮质感觉区神经元放
22、电,与痛觉的传导和整合有关。16.引起各种躯体感觉的强度取决于(分数:2.00)A.感受器阈值的高低B.感觉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频率 C.特定的传入神经通路D.传入通路中神经元换元的次数解析:解析:各种躯体感觉的感知,取决于皮质兴奋的特定部位。感觉的强度则取决于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以及参与反应的感受器数目。此外,皮肤感觉(包括触一压觉、温度觉、痛觉等)与感受器的点状分布密切有关。17.下列关于体表快痛和慢痛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快痛和慢痛同时出现,慢痛持续时间长B.定位都很明确,慢痛呈烧灼样感觉C.传入纤维都是 C类纤维,慢痛的更细一些D.许多纤维经非特异投射系统到达大
23、脑皮质广泛区域 解析:解析:快痛在受到刺激时很快发生,慢痛则表现为一种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出现较晚,一般在受刺激后 0510 秒才被感觉到,撤除刺激后还可持续几秒钟。快痛和慢痛分别由 A 和 C类纤维传导。18.关于牵涉痛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为患病内脏周边区的痛觉过敏B.体腔壁痛是牵涉痛的一种表现C.牵涉痛的放射部位具有确定性 D.所有内脏痛都有牵涉痛的表现解析:解析:体腔壁痛为内脏疾患引起邻近体腔壁骨骼肌的痉挛和疼痛。牵涉痛为某些(不是所有)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不是周边区)体表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不是所有的内脏痛都有牵涉痛的表现。19.下列关于脊髓 运动神经元的描述
24、,正确的是(分数:2.00)A.支配骨骼肌梭外肌纤维B.轴突末梢释放甘氨酸递质C.兴奋性较 运动神经元低D.可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 解析:解析: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包括 、 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较 运动神经元高,常以较高的频率持续放电,轴突末梢以 ACh为递质,支配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20.下列哪项不是脊休克的表现(分数:2.00)A.外周血管扩张B.骨骼肌紧张性下降C.发汗反射消失D.尿失禁 解析:解析:脊髓可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牵张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发生脊休克时,由于脊髓失去高位中枢大脑皮质的控制,表现为尿潴留;当脊休克
25、过去后,脊反射恢复,但仍不受高位中枢控制,表现为尿失禁。21.脊髓高位离断的患者,在脊休克过去后的表现为(分数:2.00)A.离断面下伸肌反射增强B.离断面下屈肌反射减弱C.离断面下感觉和随意运动能力永久丧失 D.排便、排尿能力恢复正常解析:解析:由于高位中枢具有易化伸肌反射和抑制屈肌反射的作用,所以脊髓高位离断的患者,在脊休克过去后伸肌反射往往减弱而屈肌反射往往增强。排便、排尿能力的恢复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22.下列关于腱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感受器是腱器官B.反射中枢位于延髓C.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D.高位中枢病变时反射亢进 解析:解析:腱反射和肌紧张的
26、感受器都是肌梭;腱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伸肌和屈肌都有腱反射,但因为伸肌是抗重力肌,人类脊髓的腱反射主要表现在伸肌。23.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加时(分数:2.00)A.对不同肌肉的 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B.对同一肌肉的 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C.使梭外肌收缩增强D.使梭内肌收缩增强解析:解析:腱器官位于肌腱一肌肉接头部,是一种张力感受器,其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 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肌梭是一种长度感受器,其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 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24.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是由于(分数:2.00)A.切除了大部分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B.切除了大部分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C.切断了网状结构和皮质运动区及
27、纹状体之间的联系 D.切断了网状结构和小脑之间的联系解析:解析:去大脑僵直是由于切断了大脑皮质和纹状体等部位与延髓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造成易化区(加强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活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25.震颤性麻痹的主要症状是(分数:2.00)A.肌张力下降B.静止性震颤 C.意向性震颤D.运动性震颤解析:解析:震颤性麻痹又称帕金森病,其主要症状为全身肌张力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常伴静止性震颤。意向性震颤是脊髓小脑受损的表现。26.毁损动物的基底神经节,动物将出现(分数:2.00)A.随意运动丧失B.运动增加C.运动减少D.几乎不出现任何症状 解析:解析:虽然在人类,基底神经节可
28、能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但毁损动物的基底神经节几乎不出现任何症状。27.脊髓小脑损伤后较少出现的症状是(分数:2.00)A.运动变得笨拙B.小脑共济失调C.四肢乏力D.容易跌倒 解析:解析:根据小脑的传入、传出纤维联系,可将小脑分为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质小脑三个功能部分。容易跌倒是前庭小脑损伤后的临床表现。28.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分数:2.00)A.瞳孔缩小B.膀胱逼尿肌收缩C.有孕子宫舒张D.胃肠括约肌收缩 解析:解析:交感神经兴奋释放的儿茶酚胺作用于胃肠括约肌的 1 受体,引起括约肌收缩。29.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是(分数:2.00)A.内脏器官均接受交感和副交感双重支配B.
29、对效应器的支配一般具有紧张性作用 C.活动度高低与效应器功能状态无关D.副交感神经的主要作用在于使机体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解析:解析:自主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一般表现为紧张性作用。不是所有的组织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自主神经的外周作用与效应器本身的功能状态有关。使机体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是交感神经的主要作用。30.切断中脑头端网状结构,动物将(分数:2.00)A.出现脊休克现象B.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C.出现站立不稳的表现D.处于持久昏睡状态 解析:解析:切断特异性传导通路而不损伤非特异性传导通路的动物将处于觉醒状态;切断非特异性传导通路(中脑头端切断网状结构)的动物将处于昏睡状态。在
30、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去大脑僵直;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动物出现脊休克现象;切除绒球小结叶后,动物出现站立不稳的表现。31.慢波睡眠的特点是(分数:2.00)A.多梦B.脑电图呈现去同步化快波C.生长激素分泌减少D.有利于促进生长、恢复体力 解析:解析:在慢波睡眠中,机体的耗氧量下降,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增多,因此慢波睡眠有利于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做梦是异相睡眠期间的特征之一。脑电图呈现去同步化快波是脑电觉醒的表现。32.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分数:2.00)A.呼吸道黏膜受分泌物或异物刺激而引起咳嗽B.异物轻触眼角膜而引起眨眼动作C.闻到食物香味而引起唾液分
31、泌 D.肢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疼痛而缩回解析:解析:选项 A、B、D 都是非条件反射。二、B1 型题(总题数:3,分数:12.00)A黑质 B丘脑底核 C新纹状体 D旧纹状体(分数:4.00)(1).帕金森病的病变部位是(分数:2.00)A. B.C.D.解析:(2).亨廷顿病的病变部位是(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当黑质受损时,黑质细胞分泌多巴胺受阻,脑内多巴胺含量下降,对 ACh能系统的抑功能减退,临床上出现多巴胺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的症状(亨廷顿病)。A视上核 B视交叉上核 C下丘脑腹外侧 D下丘脑腹内侧区(分数:4.00)(1).控制日周期节律的关键部位是(分数:2
32、.00)A.B. C.D.解析:(2).防御反应区主要位于(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控制日周期节律的关键部位在视交叉上核,防御反应区主要位于下丘脑腹内侧区。A拒食致饿 B食欲大增致肥胖 C出现假怒现象 D变得温顺驯服(分数:4.00)(1).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可引起动物(分数:2.00)A. B.C.D.解析:(2).破坏下丘脑腹内侧核,可引起动物(分数:2.00)A.B. C.D.解析:三、C 型题(总题数:1,分数:6.00)A梭外肌纤维 B梭内肌纤维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分数:6.00)(1).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支配(分数:2.00)A. B.C.D.解析:
33、(2).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支配(分数:2.00)A.B.C. D.解析:(3).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支配(分数:2.00)A.B. C.D.解析:四、X 型题(总题数:6,分数:12.00)33.神经元的功能包括(分数:2.00)A.接受刺激 B.传递信息 C.分泌激素 D.传导兴奋解析:解析: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有些神经元还能分泌激素(如 ADH、OTX)。传导兴奋是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34.与经典的突触传递相比,非定向突触传递的特点是(分数:2.00)A.无突触前膜和后膜的特化结构 B.作用部位较分散,非一一对应 C.递质扩散距离较远,且远近不等 D.传递所需时间较长,
34、且长短不一 解析:35.何种类型的疼痛定位常常不准确(分数:2.00)A.慢痛 B.快痛C.肌肉痛 D.内脏痛 解析:解析:快痛是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出现的一种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慢痛是一种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肌肉痛属于深部痛,一般表现为慢痛,定位不明确。内脏痛的最主要特点是定位不明确。36.关于腱反射,下列哪几项不正确(分数:2.00)A.是位相性牵张反射B.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发生的牵张反射 C.效应器为慢肌纤维 D.为单突触反射解析:解析:腱反射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效应器是快肌纤维。腱反射的潜伏期很短,为单突触反射。37.本体感觉来自(分数:2.00
35、)A.皮肤B.肌肉和肌腱 C.关节、韧带和骨膜 D.内脏解析:解析:躯体感觉包括浅感觉和深感觉两大类,浅感觉又包括触一压觉(触觉和压觉)、温度觉(热觉和冷觉)和痛觉;深感觉(本体感觉)主要包括位置觉和运动觉,是指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等处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向的感觉。38.与副交感神经相比,交感神经的特点是(分数:2.00)A.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B.起源相对集中,分布广泛 C.节前与节后纤维联系辐散程度较大 D.安静情况下,紧张性活动较强解析:解析:与副交感神经相比: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较远,因此节前纤维短而节后纤维长;安静情况下,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