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试卷5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401560       资源大小:98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试卷5及答案解析.doc

    1、中国文学史-试卷 5 及答案解析(总分: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填空题(总题数:5,分数:10.00)1.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分数:2.00)_2.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影响,这种研究被梵.第根称为( )。(中山大学 2005 年考题)(分数:2.00)_3.从”传送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媒介和手段发生的,被称为( )。(中山大学 2005 年考题)(分数:2.00)_4.西方译介学的三种范式是( )、( )、( )。(中山大学 2005 年考题)(分数:2.00)_5.类型学研究的目标是(

    2、)。(中山大学 2005 年考题)(分数:2.00)_二、名词解释题(总题数:7,分数:14.00)6.母题(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考题)(分数:2.00)_7.题材学(天津师范大学 2006 年考题)(分数:2.00)_8.译介学(北京语言大学 2008 年考题)(分数:2.00)_9.文类学(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考题)(分数:2.00)_10.缺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 2006 年考题)(分数:2.00)_11.套话(北京师范大学 2007 年考题)(分数:2.00)_12.”西学东渐”(陕西师范大学 2005 年考题)(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

    3、13.试述阐发研究与阐释学的相同与相异。(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考题)(分数:2.00)_14.谈谈阐发研究的一些特点及它的发展历程。(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考题)(分数:2.00)_15.阐发研究的注意事项。(安徽大学 2008 年考题)(分数:2.00)_16.简述流传学与渊源学的联系与区别。(安徽大学 2008 年考题)(分数:2.00)_17.简略比较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湖南大学 2005 年考题)(分数:2.00)_18.结合实例简述中西悲剧差异。(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考题)(分数:2.00)_四、论述题(总题数:7,分数:14.00)19.从”媒介学”的角度,谈谈林

    4、译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所起的作用和贡献。(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考题)(分数:2.00)_20.运用比较文学理论,在中、西近现代文化冲突、交流的背景中,分析一位近现代作家对外国文学的借鉴与接受。(湖南大学 2005 年考题)(分数:2.00)_21.举出你所知道的比较文学研究之一例。(天津师范大学 2006 年考题)(分数:2.00)_22.中西戏剧起源创生的相同与不同点。(安徽大学 2008 年考题)(分数:2.00)_23.论神思与想象。(安徽大学 2008 年考题)(分数:2.00)_24.结合实例,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同作家或不同时期对同一外国作家作品之接受的不同表现极其原因。(首

    5、都师范大学 2006 年考题)(分数:2.00)_25.请选取一个角度谈谈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南开大学 2004 年考题)(分数:2.00)_中国文学史-试卷 5 答案解析(总分: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填空题(总题数:5,分数:10.00)1.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分数:2.00)_解析:2.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影响,这种研究被梵.第根称为( )。(中山大学 2005 年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流传学)解析:3.从”传送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媒介和手段发生的,被称为(

    6、 )。(中山大学 2005 年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媒介学)解析:4.西方译介学的三种范式是( )、( )、( )。(中山大学 2005 年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古典译介学范式;近代译介学语言学范式;当代译介学文化整合范式)解析:5.类型学研究的目标是( )。(中山大学 2005 年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通律(或归纳共同的诗学品性)解析:二、名词解释题(总题数:7,分数:14.00)6.母题(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母题是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是文学作品中最

    7、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它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母题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保存并在后世不断延续和复制。母题经过作品的有机组合,便能提升为一定的主题,一部作品可以分列成多个母题。)解析:7.题材学(天津师范大学 2006 年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题材学主要研究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形态及其文化历史。如关于造人题材的神话;关于”灰姑娘”的民间文学题材;以及其他相类似的题材等等。)解析:8.译介学(北京语言大学 2008 年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

    8、案:(正确答案:译介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与翻译研究,而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比较文化的视野研究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它关注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失落、变形、扩伸、增生等问题,关注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在人类跨文化系统交流的实践活动中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解析:9.文类学(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类学(英文名 genology,法文名 genologie)是研究文学的类型即文类(genre)的,主要探讨如何按照文学的特点对文学作品加以分类,以及各种文类的基本特征、演变的过程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9、。文类学是文艺学及文学理论研究的分支,也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类学”进入比较文学是由梵.第根提出来的。文类学既探讨文学的类型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渊源流变过程,也研究和比较各种文类在不同民族文学中各自的发展历史及特征。其研究范围包括类型研究、体裁研究和风格研究三部分。)解析:10.缺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 2006 年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缺类现象是文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不同文化的巨大差异表现得最为明显。缺类研究主要研究一种文类为何在某个国家或某民族文学中有,而在其他国家或其他民族文学中则没有,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的形式,而其实质或表现形式又相差甚远等。在中外

    10、文类比较研究中,中国有没有长篇叙事史诗,有没有按照西方古典文论界定的悲剧等,就成为要涉及的内容。)解析:11.套话(北京师范大学 2007 年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套话一词是西文”streotype”的汉译。它原指印刷业中使用的铅版,后被转借到思想领域,指称那些一成不变的老框子,老俗套。从形象学的角度来看,套话是词汇的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当然也是形象一种特殊而又大量存在的形式,它是一个由民族集体所创造的,在一个长时期内反复使用,用来指称和描述异国异族形象的约定俗成的个性词汇。一般来说,套话都具有明显的生理特征,如欧洲人用来形容犹太人的”鹰钩鼻”等,套话具有强烈的感情色

    11、彩,凝聚了丰富的历史内容,成为了解异国异族形象的重要信息源。套话不但具有极强的历史渗透性和继承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时间段和历史期。套话一旦形成,就会渗透进一个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断断续续地释放其能量,对后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套话也并非在任何时期都有效,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它的使用和存活又是有一定的时间段和历史期的。)解析:12.”西学东渐”(陕西师范大学 2005 年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人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

    12、,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人。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借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他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人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13.试述阐发研究与阐释学的相同与相异。(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现代

    13、阐释学探讨的课题,即作品原文的意思,作者的意向与这种意思的关系,与阐发研究找到了契合点。 阐发研究重点对那些文化传统迥异的不同民族文学、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世界观、文观、民族心态、表达方式、审美标准、美学价值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用某种理论模式进行阐发、说明,以期达到对各自文学的新理解,得出具有某种借鉴作用和审美价值的新结论。 阐发研究和阐释学的不同点在于,阐释学认为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而是以头脑里预先准备好的思想内容为基础,用活动的意识去参与。人们头脑里意识中的这种”先结构”,在阐发研究那里变成了某种理论模式。阐释学关注的对于过去作品、经典原文的认识,变为阐发研究中对那

    14、些文化传统迥异的不同民族文学或国家文学之间种种差异的判断、理解。)解析:14.谈谈阐发研究的一些特点及它的发展历程。(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阐发研究是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它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甚至是其他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 阐发研究的特点:阐发研究是中国学者的创造,带有鲜明的中国学派的特点;阐发研究的核心是跨文化的文学理解,因而具有普遍意义;阐发研究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阐发研究的发展历程:阐发研究是近代以来中国

    15、比较学者的制造。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比较文学方法论的历史演进关系密切,从历史渊源看,它主要是从中国古代阐释学派生而来。中国阐释学历史悠久,发端于先秦,盛极于明清,是中国学人读解研究古代经书典籍所采用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索解诠释文本潜隐意义为目的,以训诂、考据为主要形式和手段。自汉代引入佛经之后,中国学者就不再局限于只用传统方法对本土古代经书典籍的训著辨释,而开始借鉴参照印传佛教疏解佛经的方法,并结合后来魏晋盛行的玄学治经之法,随意疏发义理,创立了一种新的经注阐释形式,即义疏之学。此亦阐发研究之源头。 魏晋至唐宋,引佛论诗,以禅说诗,即借用佛学理论话语来阐释本土文学作品、或与本国文论对话互释的现

    16、象已相当普遍,此乃阐发研究的形成期。 到明清时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已势不可挡,尤其是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学人已开始运用西方文艺理论来阐释本国文学作品,或对中外文论的某些范畴和观念进行对照阐析,探寻其相似点,分辨其相异处,或以中外理论为参照系来互释双方不同文本。这个时期,阐发研究获得了长足进展,其代表人物是王国维、徐念兹、吴宓等。其后,则有朱光潜、钱钟书等人。 当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西比较文学兴起的时候,这种研究方法更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进入到理论上自觉的阶段。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在他们于 1976 年所编的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的序言中提出,提出”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

    17、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的主张,名之为”阐发法”。这是”阐发研究”首次被正式提出。这一提法虽有不完善之处,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中国学者的成功经验,有着开拓性的意义。 此后,大陆学者接过这个主张,进一步总结经验,加以完善,并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了关于”阐发研究”的比较系统的看法。)解析:15.阐发研究的注意事项。(安徽大学 2008 年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首先,阐发研究应遵照双向阐发、互为比照的原则要求,注重确立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视角,努力建构不同理论话语的对话平台和有效方式,尽可能在理论互介互渗的前提下,对不同的作品文本和文学现象进行具

    18、体阐发。 其次,阐发研究在运用一种文学理论话语去阐释另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作品时,或者双方诗学理论进行直接对话与相互阐发时,对不同国家与民族的语言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应予以充分的考虑,不能牵强附会,硬性嫁接或指鹿为马。 第三,阐发研究必须对研究对象作深入、具体、细致的比照分析,要用辩证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去进行双向的互为阐发,判断和结论应来自令人信服的细致辨析和逻辑论证,不能随心所欲、主观臆断。 第四,阐发研究的主体应具备宽阔的理论视域和丰富的中外知识储备,在研究中既要顾及民族、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差异,又要能以自己的理论话语去参与对话的阐释,建构起自己合理的阐发系统。)解析:16.

    19、简述流传学与渊源学的联系与区别。(安徽大学 2008 年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流传学与渊源学都是影响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严格的区别。 (1)流传学与渊源学的相似与联系 首先,从影响的线路来看,两者都是在放送者与接受者之间进行。在线路中所涉及的对象有放送者、接受者和媒介。其间都涉及影响的流动。如果没有影响在不同国家的文学问发生,没有影响的流动,就没有流传学和渊源学的研究。故二者研究的对象相同,且都是流动的研究,而非静止的研究。 其次,流传学和渊源学研究所注重的都是文学关系的事实联系,在研究过程中,一般都考虑到文学关系和文学史。也就是说,影响既

    20、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既有空间上的比较,也有时间上的比较。过去的作者、作品等可以对同时期他国文学造成影响,也可以在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产生影响。 流传学和渊源学的研究都基于实证的方法。早起的流传学和渊源学研究都局限于影响因果的考据研究,在经法国、美国、中国等国学者的继承与发展后,在原来的方法上有所超越,吸收了接受理论、交往理论、文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养分。但是,两种研究仍然依赖于事实的关系,只有从事实当中,才能细致地研究文学的流传或文学特质的渊源。 (2)流传学与渊源学的区别 由于流传学与渊源学联系紧密,又都是派生于不同国家文学影响的因果关系,因此,不少人对两者之间的区别甚是模糊,甚至混

    21、淆了两者的概念。其实,这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流传学与渊源学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流动的方向与研究的焦点上。从流动的方向来看,流传学是从起点指向终点,即从放送者指向接受者;渊源学则相反,是由终点指向起点。因此,流传学研究的焦点在于接受者:如放送者在接受者那里产生的影响或受到的待遇,接受者对影响作出的反应,以及受影响程度等。 渊源学的焦点在放送者,即接受方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题材、结构、语言等的来源。如罗摩衍那中有个印度神猴哈努曼,按胡适的看法,很可能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 总之,流传学与渊源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现实的研究中,两者并不能割裂,常常是互补互证的。)解析:17.简略比较中、西爱

    22、情诗的差异。(湖南大学 2005 年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中西诗歌概莫能外。尽管人类两性之爱情心理是共同的,但是由于中西方在文化、历史、礼义、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及表达方式也不同。朱光潜先生在其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中曾这样总结中西诗歌之区别:”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1)中西爱情诗表达的内容不同 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与西方爱情诗不同,中国古典诗人大多不着意描绘自己对恋人的追求与颂扬,而多是抒发相思恨别之情,因此,闺怨诗、送别诗、悼亡

    23、诗在中国古代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提到惜别,人们自然会想到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谈起悼亡佳作,苏轼的江城子感情深挚幽婉,其沉郁凄切之情,让人读之潸然泪下。 西方诗人还擅长细致地描绘自己所恋对象的音容笑貌,尤其是对于女性,往往采用写实的手法,由衷地赞美她们那温柔的目光,红润的脸颊,充满爱意的嘴唇,在微风中波动的金发,秀雅的风姿等等。而中国古典诗人则往往采用传神写意的手法,将人、景、情融汇在一起,不求形似,而追求神肖。 (2)中诗微妙,西诗深刻 中国爱情诗往往于爱情中只能看见爱情,而西方爱情诗中时时也有哲学智慧火花的闪耀。正如朱光潜先生指出的那样,中西爱情观相差甚远,

    24、”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中国诗人往往只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中国诗人脚踏实地,爱情只是爱情;西方诗人比较能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在对待爱情的态度方面,西方诗人常常将所恋的对象视为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3)中诗含蓄朦胧,西诗率直奔放 西诗热情奔放,感情如火般热烈,其文字常常爽直真,直抒胸臆,甚至直言不讳;而中国古诗则委婉含蓄,哀婉朦胧,迂回曲折,欲语还休。比如同是女性,思念的表述在李清照的笔下,是那么的含蓄,一阙醉花阴,虽是倾诉思念之情,却通篇不见思念之词,而是借景抒情,委婉曲折: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

    25、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但在英国女诗人勃朗宁夫人的诗歌中,思念的表达是那么的直接,在她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中,她这样倾诉着自己的思念: 我想你!我的相思围抱住了你,绕着你而抽芽,象蔓藤卷缠着树木、遍发出肥大的叶瓣,除了那蔓延的青翠把树身掩蔽,就什么都不见。 (4)中诗凝练,西诗铺陈 就表达爱情的着墨浓淡而言,中国爱情诗简约精到,高度凝练,无论写景状物还是慨叹抒情,都寥寥数语即可表达。而西方诗歌往往详细描写,铺陈叙述,不惜笔墨。)解析:18.结合实例简述中西悲剧差异。(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中西悲剧虽然都称为”悲剧”,但是由

    26、于时空差异和民族性格、文化传统的不同,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中西悲剧的观念差异 在西方,悲剧概念从柏拉图最先涉及,亚里士多德统一阐述,直到近代,一直是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演变发展也源远流长。而在中国则不同,除了近代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提到悲剧概念以外,中国一直没有出现”悲剧”的概念,而中国诗学关于悲剧观念的历史演变,正如中国古代其他文论一样,是散见在各种伦理、文学、史学的著作中的。 在古希腊,柏拉图在斐列布篇中谈到了观看悲剧和喜剧时快感与痛感的混合,并且认为悲剧是培养人的”感伤癖”、”衷怜癖”。真正提出”悲剧”这个审美范畴并对之进行系统阐述的是亚里士多德。

    27、他在诗学中把”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还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引起人们怜悯与恐惧的感情,从而”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净化人的心灵。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西方以后的悲剧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继亚里士多德之后把悲剧理论再次推向顶峰的重要人物是黑格尔。他最大的突破是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悲剧,提出”悲剧冲突”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也曾多次论及悲剧艺术。恩格斯认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构成悲剧性的冲突。他第一次揭示了悲剧冲突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本质特征。 中国早期的悲剧观念是从中国诗学中”怨”的概念演变而来的。早在远古神话山海经以及屈原的九歌、天问

    28、等作品的一些描写中就已经具有了悲剧的审美意识。中国真正的戏剧理论是从元代后期开始的,在这之前汤显祖和沈琛有过零星论述。中国近代第一个直接论述悲剧并取得极高成就的是王国维。他虽然没有直接给悲剧下定义,但他用较多的笔墨谈到了什么不是悲剧,从反面对悲剧作了界定。他认为,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享亦即主人公由逆境转人顺境的不是悲剧。他还认为悲剧功能在于引导人们放弃生存意志,因此,他眼里的悲剧精神就是”厌世解脱之精神”,不具备这种精神的便不是悲剧。 (2)中西悲剧的构成成分差异 受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影响,西方悲剧长时期一直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尽管也有将悲苦与喜悦、崇高与滑稽混

    29、淆在同一作品中的,如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经常是写实的,不再是单纯的悲剧,而是悲喜剧,甚至可以说是情节剧”。莎士比亚的某些悲剧也杂有滑稽调笑的成分。但就总体来说,这些杂有喜剧成分的悲剧毕竟是极少数,而且这类悲剧常常招致尖锐的批判。排斥滑稽调笑,追求悲苦成分的单一发展,是西方古典悲剧的重要特色。 中国古典悲剧则不尽相同:首先,古典戏曲中的悲剧大多杂有喜乐成分,且这种喜乐成分在剧中所占比重还比较大,通常是苦乐相错、悲欢沓见。其次,悲剧中的喜乐成分不是随意添加的佐料,而是悲剧作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旦去掉这些成分,绝大多数的悲剧作品也就不复存在。再次,从效果上看,喜乐成分的参人反而强化了悲剧效果,

    30、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3)中西悲剧的冲突差异 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悲剧是行动的摹仿,主要是为了模仿行动,才去摹仿在行动中的人”。别林斯基也认为”悲剧的实质是在于冲突”可见,用行动来抗争是西方悲剧的实质。俄狄浦斯之所以落得刺瞎双眼、自我流放的结局,是源于他对”杀父娶母”的命运的反抗。古典主义悲剧为适应王权统治的需要,表现的是感情与理智、家族荣誉与国家利益及公民义务之间的矛盾冲突;启蒙戏剧表现的是第三等级的平民与封建教会及贵族阶级的矛盾冲突;浪漫主义戏剧表现善与恶、美与丑的冲突等等。总起来看,西

    31、方悲剧的冲突可称之为挣扎的冲突,表现了人对于其对立物(命运、性格、社会、道德等)的挣扎和冲突,悲剧冲突追求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复杂性和人物或多或少带有某方面的致命的缺陷。 中国古典戏曲戏剧冲突的开展最明显的特色是它们大多不单是外露的人事纠纷,而是兼示世态(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与人情(剧中人物或人物之间情感上的冲突)于一体,而又重在深入展现内向的情意波澜,可以说是落笔在世态,而开掘在人情。悲剧冲突可称为评判的冲突,带有明显的伦理批判倾向,侧重在于展现苦难(苦情)的冲突历程。如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都是典型的例子。 (4)中西悲剧的人物差异 亚里士多德心目中的理想的悲剧人物是出身高贵、声名

    32、显赫,介于好到极点的完人与一般的人之间的”好人”。在道德品质与正义性上并不”好到极点”,可他的倒霉却也不是由于罪恶,而只是由于过失或弱点。黑格尔辨证地发展了他的论点,认为悲剧性人物的伦理要求既有普遍的合理性,又有应得报应的片面性,两方面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于悲剧性人物一身,让悲剧在激烈的内心冲突中显示出美的崇高精神来。而且,他还认为,悲剧性人物的伟大就是因为担负起了伟大的冲突。哈姆雷特是一位典型的西方悲剧人物,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手中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就总体而言,西方古典悲剧中女性主人公极少,而且她们还多半被刻画成具有男性品质的人

    33、。比如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女主人公美狄亚不但和男人一样刚毅、果决,甚至还带有一点原始的凶悍、冷酷和残忍。 与西方古典悲剧以男性主人公为主的情况相反,我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大多数是以女性为主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就有 7 部是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与西方古典悲剧中的女性主人公相比,她们明显具有共同的柔韧精神。面对不公正的待遇、苦难和黑暗势力,她们也反抗,不过她们的反抗同样带有”女性柔顺”的品格:不是主动地向黑暗势力进攻,而是以极大的忍受力忍受苦难,被动反抗,多半缺乏刚烈、残酷的力度和气势。悲剧角色具有善良弱小的素质,具有正义性和无辜性,从而更富于人情味。 从悲剧主人公在作品中所处的地位来看,西方古典

    34、悲剧中的主人公不但是作家着力刻画的主要对象,而且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力量。西方悲剧的主人公的地位和悲剧行动、悲剧效果以及悲剧感在一定意义上构成正比关系。 我国古典悲剧虽然同样以”一人”为主要描写对象,但悲剧主人公的行动对剧情发展的作用则很小。主人公的地位和悲剧效果与悲剧感的关系不成正比,而是一定意义上的反比逆向关系。 就悲剧主人公的性格构成而言,在西方的理论家和剧作家看来,悲剧主人公除了要具有正面素质之外,多半都有缺陷或过失。这些过失,有的是无意之中犯下的,有的则是有意而为,他们自己参与自己悲剧的制造,也就是说悲剧人物的行动与悲剧人物的毁灭、痛苦要构成一种因果关系。 我国古典悲剧不但以女性主人

    35、公为主,而且多半不写主人公的过失与缺陷,他们通常是完美无缺的,悲剧主人公的毁灭与其行动一般不构成因果关系。 (5)中西悲剧的结构 西方古典悲剧的结构采取的是大跟头式的推进方式,情节发展上呈现出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的”单一性”,情节布局上具有浓缩性,悲剧故事集中在一个焦点上,结构非常严密,戏里一个个情节都因果相关,导致最后的悲惨结局,并以此获得”一悲到底”的纯正的悲剧风格。如哈姆雷特就是最有代表性的范例。我国古典悲剧的结构与西方不同,重在营构”苦境”,因此要求剧作家把剪裁布局的笔力用在尽一切努力烘托”苦”字上,使全剧能够将所演的苦事,通过戏曲的结构,在读者或观众面前有机地展开一个完整的悲苦的艺术境

    36、界。它大多以所演苦事为全剧的结构主线,以所演苦事中的苦主(悲剧人物)为全剧的结构重心,以苦主的苦情为全剧的结构”意脉”。比如被王国维奉为典型悲剧的赵氏孤儿,就是最佳的例子。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的结构的不同还表现在悲剧的结尾上。西方古典悲剧的结局是悲剧主人公的毁灭,写”历史的必然要求”在现实中的不可能实现。而中国古典悲剧的结局则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6)中西悲剧的效果差异 西方古典悲剧都偏重于强调崇高,西方的悲剧是与崇高联系在一起的。在欣赏悲剧的时候,我们不仅为主人公的苦难、不幸、灭亡感到怜悯、悲哀、恐惧,而且必然同时为主人公的正义的行为、高贵的品格、斗争的意志所激动,从而引起惊奇、赞美、崇敬的情感。富有崇高感的西方悲剧不是献给弱者的哀歌,而是唱给强者的赞歌。 中国古典悲剧并不排斥崇高,但是更偏重于悲悯。中国古典悲剧并不把崇高看做是悲剧必不可少的因素,而是更加重视”令人酸鼻”的悲怆成分,以悲悯为悲剧的极致。)解析:四、论述题(总题数:7,分数:14.00)19.从”媒介学”的角度,谈谈林译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所起的作用和贡献。(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考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媒介学(mesologie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试卷5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priceawful19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