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96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393314       资源大小:62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96及答案解析.doc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96及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人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是(分数:2.00)A.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B.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

    2、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D.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分数:2.00)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命题是(分数:2.00)A.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物质和意识辩证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D.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5.某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分数:2.00)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事物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6.习近平在谈到党的建设时强调党员干部要守纪律、讲规矩、要有底线,它体现的哲理包含(分数:2.00)A.关于量变和质变的规律B.关于度的原理C.关于对立统一规律D.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7.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4、分数:2.00)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B.相互分离、相互排斥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8.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分数:2.00)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体是指(分数:2.00)A.外部自然界B.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D.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10.“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这反映了(分数:2.00)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

    5、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C.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D.理性认识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11.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分数:2.00)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成真知12.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分数:2.00)A.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B.通过社会生产关系表现出来C.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D.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13.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在信息社会,智能化的综合网络将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无

    6、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都可以获得文字、声音、图像信息。这说明(分数:2.00)A.信息社会使生产力的内容和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彻底改变了生产关系的性质B.在信息时代,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新型的社会基本关系C.信息社会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将使网络信息关系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D.网络信息关系影响并推动社会经济关系发展,但并不能成为新型的社会基本关系14.“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分数:2.00)A.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B.人类精神需要的产物C.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D

    7、.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15.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分数:2.00)A.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B.其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C.劳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D.它的使用价值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16.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 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分数:2.00)A.实在的货币B.信用货币C.观念上的货币D.现金17.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分数:2.00)A.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B.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C.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竞争的结果D.国内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18.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分数:2.00)A.资

    8、本有机构成的提高B.相对过剩人口C.资本主义两极化D.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9.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20.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时代前进的旗帜,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分数:2.00)A.揭示了世界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B.包含了一切现实问题的正确答案C.揭示了现时代的基本矛盾和本质内容D.提供了研究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E.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1.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

    9、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加强。土壤的生成过程说明(分数:2.00)A.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C.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D.事物的产生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

    10、和标志的,是因为(分数:2.00)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D.实践可以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23.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分数:2.00)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C.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24.有人认为:“只有偶然性才是生物中一切革新的源泉,生物进化的根基是绝对自由的,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这种观点(分数:2.00)A.否认了偶然性是必然性的体现B.夸大了偶然性的地位和作用C.犯了唯心主

    11、义非决定论的错误D.否认了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2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分数:2.00)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26.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分数:2.00)A.真理之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真理的内容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D.真理具有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公共性的内容27.“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表明(分数:2.00)A.人是社会的主体B.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

    12、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E.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28.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杰出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B.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C.历史人物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D.由谁来担当杰出人物,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29.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分数:2.00)A.劳动力成为商品B.货币转化为资本C.劳动成为商品D.货币转化为资金30.有一则寓言讲道: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

    13、和它一起“平等”地喝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这个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分数:2.00)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即是资本主义的本质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31.垄断和竞争问题最早是由马歇尔发现的,又称为“马歇尔冲突”。其具体内容是,随着竞争的加剧,生产的集中,资本的积聚必然会出现垄断,从而扼杀竞争,但是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原因在于(分数:2.00)A.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实现机制B.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C.垄断条件下存在各种形式的竞

    14、争D.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96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人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是

    15、(分数:2.00)A.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B.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D.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全面论述了马克思和他一起创立的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区别,认为费尔巴哈在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辩证法。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很显然,这里的“半截子”唯物主义指的就是费尔巴哈等人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彻底性,也就

    16、是说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没有“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项。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分数:2.00)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解析:解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所具有的主观精神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形态上常表现为感觉、经验、理性、意志、思想(唯我论)。惠能认为是人的心动决定了幡动,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17、。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 ABC均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命题是(分数:2.00)A.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物质和意识辩证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D.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题干的意思是“心”的诚与不诚决定事物发展的成败,也就是指“意识”决定物质。这是一种典型的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因此选 C项。A 项认为题干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庸俗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庸俗化了,它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只不过是脑物质的分泌物,

    18、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区别。B 项把题干当成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错误的。D 项把题于当成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客观唯心主义把精神绝对化为脱离任何人的独立存在,把“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5.某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分数:2.00)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事物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

    19、法中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理解和把握。题干引用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实例,他们只注意到甘草和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而没看到因甘草滥挖破坏植被进而造成土地荒漠化,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间接联系。题中只有 C项最符合这层意思。6.习近平在谈到党的建设时强调党员干部要守纪律、讲规矩、要有底线,它体现的哲理包含(分数:2.00)A.关于量变和质变的规律B.关于度的原理 C.关于对立统一规律D.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度的原理,度是指保持事物质的稳定的量的范围,超越度的范围就要引起质变,所以要求我们做人做事要适度,要把握分寸。因此,习近平强调党员干部要守纪律、讲规矩、要有底线。B项正确。7.矛盾

    20、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分数:2.00)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B.相互分离、相互排斥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改变误认为斗争的消失。所以,选项 B表述正确。8.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分数:2.00)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21、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解析: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坚持”和“胜利”,溪水战胜岩石的根本在于坚持,蕴涵的哲理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正是由于“坚持”,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 C项为正确选项。AB 项均不符合题意,是错误选项。D 选项本身正确,但是单选题应该选最佳答案,所以 C项是正确答案。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体是指(分数:2.00)A.外部自然界B.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D.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客体。实践活动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D 项最准确,其他三

    22、项不全面。10.“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这反映了(分数:2.00)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C.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D.理性认识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句格言强调理性认识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D 项正确。其他三项与题干含义不符。11.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分数:2.00)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成真知解析:解析:真知指的是正确的认识。熟知指的是人们十分熟悉但不一定是正确的

    23、认识。两者是有区别的,因此,选项 B正确。选项 A把熟知和真知混同了。一切认识包括熟知和真知,都起源于实践,故选项 C错误。认识的发展规律还指出,实践是全部认识过程和认识过程的每一个阶段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离开了实践,一切熟知都不可能产生,熟知也不可能转化为真理性的认识。因此,选项 D错误。12.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分数:2.00)A.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B.通过社会生产关系表现出来C.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D.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

    24、的发展;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但地理环境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挥作用,必须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因此,选项 D正确。13.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在信息社会,智能化的综合网络将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都可以获得文字、声音、图像信息。这说明(分数:2.00)A.信息社会使生产力的内容和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彻底改变了生产关系的性质B.在信息时代,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新型的社会基本关系C.

    25、信息社会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将使网络信息关系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D.网络信息关系影响并推动社会经济关系发展,但并不能成为新型的社会基本关系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含义。由于构成信息社会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内容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社会形态演进中的最根本的因素,生产力性质的改变对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使信息社会呈现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生产关系以及全部的社会关系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为一种物质交往关系,同生产力一样,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进行交往的媒介和手

    26、段也不断地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的发展。由计算机网络所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社会关系,会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能够全方位地改变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方式、交换与交往方式、消费与娱乐方式,变革思维方式,强化思维能力。但是,网络信息关系最终还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它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D。14.“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分数:2.00)A.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B.人类精神需要的产物C

    27、.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生活和交往的发展,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同时改变。所以,马克思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选项 D正确。其他三项是唯心史观的观点。15.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分数:2.00)A.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 B.其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C.劳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D.它的使用价值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劳动

    28、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A 项符合题意。16.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 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分数:2.00)A.实在的货币B.信用货币C.观念上的货币 D.现金解析:解析:价值尺度是指货币用自身的价值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量的大小。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而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题干中的价格标签,表明商品价值的多少。因此,选项 C正确。17.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分数:2.00)A.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B.不

    29、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竞争的结果D.国内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解析:解析: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时,商品价值转化为商品生产价格,等于“成本+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资本转移的结果。因此,选项 B正确。选项 A,体现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选项 C,只能影响价格水平的高低;选项 D,是指各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导致它们在市场上占有份额的变化。18.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分数:2.00)A.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B.相对过剩人口C.资本主义两极化D.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A

    30、 项是指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B 项是指资本积累的间接后果,C 项是指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D 项是指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9.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20.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时代前进的旗帜,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分数:2.00)A.揭示了世界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B.包含了一切现实问题的正确答案C.揭示了现时代的基本矛盾和本质内容 D.提供了研究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E.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解析:解析:ACD 项揭示

    31、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E 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B 项是错误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只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提供具体答案。所以,正确选项为ACDE。21.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的延续而

    32、加强。土壤的生成过程说明(分数:2.00)A.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D.事物的产生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解析:解析:题干材料分析了土壤的生成过程,从一个特定角度证明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表明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A 选项正确。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题干“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加强”,表明了时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B 选项正确。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中,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D项说法也是正确。事物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33、,所以 C项说法错误。2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是因为(分数:2.00)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D.实践可以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主要表现在: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即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

    34、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因此,正确答案为 ABC三项。23.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分数:2.00)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C.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

    35、方法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24.有人认为:“只有偶然性才

    36、是生物中一切革新的源泉,生物进化的根基是绝对自由的,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这种观点(分数:2.00)A.否认了偶然性是必然性的体现 B.夸大了偶然性的地位和作用 C.犯了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 D.否认了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错误:一种是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这是一种机械决定论的错误;另一种是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这是一种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题干中的观点就是一种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2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分数:2.00)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B.

    37、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有两大任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哲学家最重要的使命是改造世界。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观世界也随之改变。所以,选项 BCD正确。26.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分数:2.00)A.真理之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真理的内容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具有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公共性的内容解析:解析:本

    38、题考查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选项 ABC符合题意。27.“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表明(分数:2.00)A.人是社会的主体 B.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E.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解

    39、析:解析: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可以认识、利用、驾驭社会规律。要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必须充分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选项ABD正确,C 项错误。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并不是指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反动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选项 E错误。28.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杰出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 B.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C.历史人物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D.由谁来担当杰出

    40、人物,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C 项错误。其他选项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29.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分数:2.00)A.劳动力成为商品 B.货币转化为资本 C.劳动成为商品D.货币转化为资金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资本家要追逐剩余价值,首先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用来追逐剩余价值,同时,资本家必须到劳动力市场中去购买一种商品劳动力商品,只有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中也就是劳动中,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因

    41、此,AB 项正确。30.有一则寓言讲道: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和它一起“平等”地喝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这个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分数:2.00)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即是资本主义的本质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 解析:解析: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因此,它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

    42、政服务的。私有制原则是整个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资产阶级最强烈要求保障的权利。这样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正是由于这种平等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因而使得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而且,这种名义上的平等使资本主义社会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即资产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以雇佣劳动方式无偿占有工人阶级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本题借用寓言故事揭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和维护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本质。因此,选项 ACD正确。选项 B表述错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此外,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资产阶级专

    43、政。31.垄断和竞争问题最早是由马歇尔发现的,又称为“马歇尔冲突”。其具体内容是,随着竞争的加剧,生产的集中,资本的积聚必然会出现垄断,从而扼杀竞争,但是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原因在于(分数:2.00)A.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实现机制 B.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C.垄断条件下存在各种形式的竞争 D.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垄断与竞争的关系。自由竞争引起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垄断。但是,垄断形成以后,并没有消灭竞争,有商品经济就一定有竞争。因为整个社会的资本不可能集中到一个资本家手中。在垄断阶段存在着各种竞争,竞争更加激烈。故正确答案为 ABCD项。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96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medalangle36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