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9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393297       资源大小:71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9及答案解析.doc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79及答案解析(总分:7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与该论断意思相同的论断是( )(分数:2.00)A.“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B.“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C.“欲速则不达”D.“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3.恰当地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命题是( )(分数:2.00)A.“情人眼里出西施”B.“人有多大胆,

    2、地有多高产”C.“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D.“实践出真知”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包含的哲理是( )(分数:2.00)A.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B.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D.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5.黑格尔指出世界是“绝对精神“的派生物;朱熹主张“理在事先”;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分数:2.00)A.都属于机械唯物主义B.都属于相对主义C.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D.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6.康熙皇帝 8岁登基。14 岁亲政。在位 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在位期间,为了治理水患。下

    3、达了大量的“治河谕旨”。有大臣建议将这些治河谕旨编撰成书。作为今后治河的依据和指导。对此康熙明确给予拒绝。他说:“河水没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今日治河之言。欲令后人遵行断不可行。”“河水没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体现了( )(分数:2.00)A.唯物论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唯物史观思想7.于光远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参与起草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他率先或较早提出的。于光远曾发明了一门独特的“喜喜”哲学,对此他这样解释:“我的生活哲学很简单。叫作喜喜。这个名词是我发明的。前一个喜是动词,后一个 喜是名词。意思是只记住有

    4、趣的事,从不回忆那些苦事,更不会无端发愁。因为,人到这个世界上走一趟不容易,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总是纠结于那些苦事和悲事,而忘记了能给你带来快乐的那些奇事和趣事,生活也就失去了本来的色彩。所以,我非常喜欢高兴的事,也就是喜欢喜。”这种“只记住有趣韵事,从不回忆那些苦事”表明( )(分数:2.00)A.意识具有目的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实践性D.意识具有相对性8.“蝴蝶效应”是 1963年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所蕴含的哲理是 ( )(分数:2.00)A.物质是可

    5、知的B.物质是矛盾的C.物质是联系的D.物质是客观的9.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所创作的一篇散文。遣词用字优美动人,思想认识深刻犀利,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古文之一。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的过程,见微知著,深刻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其中结尾段中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警句震耳发聩、启人深思。该论断所包含的哲理是( )(分数:2.00)A.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B.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D.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

    6、决定性因素10.“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它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他每天早起晚归,非常辛苦。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一不小心,野兔撞到了树桩上,死了。农夫捡起野兔,回家和妻子美美地吃了一顿。从此以后。农夫不想干活了。他专门坐在田地里等兔子撞树桩。可是他等啊等,却再也没等到。最后,农夫的庄稼都荒废了。”该故事所揭示的哲理是( )(分数:2.00)A.不能把物质当作意识B.不能把运动当作静止C.不能把现象当作本质D.不能把偶然当作必然11.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辩证思维方法(主观辩证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

    7、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主观辩证法的基础是客观辩证法。分析与综合这一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是( )(分数:2.00)A.普遍性与特殊性B.共性与个性C.局部和整体D.现象和本质12.被称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是( )(分数:2.00)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13.所谓“方法论”,是指( )(分数:2.00)A.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C.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所有规律的科学D.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14.

    8、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分数:2.00)A.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之间互不影响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15.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分数:2.00)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不同回答B.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D.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16.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方法是( )(分数:2.00)A.两点论方法B.重点论方法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D.矛盾分析法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

    9、00)17.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18.中国有句俗话:“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它所包含的哲理有( )(分数:2.00)A.人的意识具有主观差别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C.人的认识是主观性的,与客观对象无关D.人的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19.“望梅”能短暂“止渴”,但不能真正“解渴”,这说明( )(分数:2.00)A.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B.意识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20.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分数:2.00)A.

    10、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B.社会实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C.是一种物质现象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社会21.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的表达有( )(分数:2.00)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22.正确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表述有( )(分数:2.00)A.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B.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C.审时度势、因势利导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23.唯物主义学派和唯心主义学派的主要区别有( )(分数:2.00)A.对世界本原的看法不同B.对世界状态的看法不同C.对认识本质的看法不同

    11、D.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不同24.恩格斯说:“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该论断包含的观点有( )(分数:2.00)A.自然界是可以被人们改造的B.自然规律是可以被人们改造的C.自然规律是可以被发现的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发明的25.物质和意识是哲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以下属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有( )(分数:2.00)A.思维和存在B.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C.价值和真理D.实践和认识26.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揭示:物体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会出现“

    12、尺缩钟慢”(空间变小、时间变慢)的现象。该现象表明( )(分数:2.00)A.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B.时间空间具有相对性C.时间空间具有绝对性D.时间空间具有无限性27.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是( )(分数:2.00)A.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B.产生和派生的关系C.被认识和认识的关系D.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28.古代典籍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水中,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事( )(分数:2.00)A.嘲讽了形而上学的错误B.指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C.说明要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D

    13、.揭示了量变质变的原理29.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但有关学者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龙“这种动物;龙是由蛇的身,鹰的爪,马的头,鹿的角,鱼的鳞等“组合”起来的“观念物”。“龙”的产生以及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代传承的事实表明 ( )(分数:2.00)A.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B.任何意识都有其客观依据C.意识对客观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D.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具有选择性30.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副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

    14、?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分数:2.00)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透过现象看本质C.把握因果关系的复杂性D.实践决定认识31.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总结当时的革命斗争经验,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论述了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及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

    15、期,就当时整个中国社会来说,若干红色根据地的出现与存在,属于( )(分数:2.00)A.质变过程中新质在量上的扩张B.质变过程中旧质在量上的收缩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质变D.符合社会历史必然性的具有远大前途的新生事物32.“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该诗句揭示了辩证法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这些关系有( )(分数:2.00)A.静中有动B.动中有静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动就是静,静就是动三、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33.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分数:6.00)_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列宁在谈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指出:“

    16、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分数:6.00)(1).为什么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分数:2.00)_(2).为什么说“一切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分数:2.00)_(3).列宁的上述论断包含了哲学的什么原理?(分数:2.00)_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79答案解析(总分:7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

    17、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与该论断意思相同的论断是( )(分数:2.00)A.“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B.“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C.“欲速则不达”D.“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解析:解析:本题是案例型考题,考查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其意思是:东西一定是自己先腐烂,蛀虫才能生出来。人一定是先产生疑心,以后谗言才能听进去。引自苏轼的范增论。所以该论断的

    18、意思,是强调在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内因是优先的、第一位的因素。“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揭示的是量变能够导致质变;“欲速则不达”揭示的是适度原则的重要性。“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中的“机遇”是外因,“头脑”是内因;该论断的意思是:即便有机遇即外因具备,但如果头脑无准备即内因没到位,机遇也还是会被丧失掉。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关键是两个:其一,弄清每句话的意思;其二,归结出其所指向的原理。3.恰当地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命题是( )(分数:2.00)A.“情人眼里出西施”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C.“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D.“实践出真知”解析:解

    19、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体现在其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能动创造性,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有对人的生理活动的影响等。“情人眼里出西施体现了意识的创造性。BC 都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是唯心主义观点。D 是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本身为正确,但与题干无关。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包含的哲理是( )(分数:2.00)A.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B.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

    20、提;实践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意思,就是哪怕自身的水平很高,没有米这个客观条件,也做不成饭。与 C的意思一致。ABD 都是正确的表达,但是不符合题干的设问。5.黑格尔指出世界是“绝对精神“的派生物;朱熹主张“理在事先”;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分数:2.00)A.都属于机械唯物主义B.都属于相对主义C.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以及其代表性人物与观点。以上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都

    21、是主张精神决定物质。但它们对精神的理解不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脱离任何个人而存在的客观性的精神;主观唯心主义把精神理解为与个人的心灵、感觉相关的观念性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有王阳明的“心外无物”、陆九渊的“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6.康熙皇帝 8岁登基。14 岁亲政。在位 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在位期间,为了治理水患。下达了大量的“治河谕旨”。有大臣建议将这些治河谕旨编撰成书。作为今后治河的依据和指导。对此康熙明确给予拒绝。他说:“河水没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今日治河之言。欲令后人遵行断不可行。”“河水没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体现

    22、了( )(分数:2.00)A.唯物论思想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D.唯物史观思想解析:解析:“河水没有定性”是指“河水”是变化的。因为河水有变化,所以治河的方法也要随之变化;不能用不变的方法去对待变化的情况。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它要求人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处理问题;反对用孤立、静止的态度对待事物。故 B切合提问。如果提问改为州要根据河水的情况来制定治河的方法体现了”,则 A可选;如果题干改为“人们能够认识河水的规律,体现了”,则 C可选;如果提问改为“把河水治理好,归根到底靠民众,体现了”,则 D可选。7.于光远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参与起草邓小平在十一届

    23、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他率先或较早提出的。于光远曾发明了一门独特的“喜喜”哲学,对此他这样解释:“我的生活哲学很简单。叫作喜喜。这个名词是我发明的。前一个喜是动词,后一个 喜是名词。意思是只记住有趣的事,从不回忆那些苦事,更不会无端发愁。因为,人到这个世界上走一趟不容易,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总是纠结于那些苦事和悲事,而忘记了能给你带来快乐的那些奇事和趣事,生活也就失去了本来的色彩。所以,我非常喜欢高兴的事,也就是喜欢喜。”这种“只记住有趣韵事,从不回忆那些苦事”表明( )(分数:2.00)A.意识具有目的性 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实践性D.意

    24、识具有相对性解析:解析: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体体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其中在认识世界方面,意识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所谓意识具有目的性,是指面对所反映对象,意识可以不全盘反映,而是只选取其中的一部分加以反映,即所谓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生活是喜与悲的集备体。只记住“喜”而舍弃“悲”,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如果提问改为“看到喜,想到了悲”,则 B可选。CD是杜撰出来的概念。8.“蝴蝶效应”是 1963年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所蕴含的哲理是

    25、( )(分数:2.00)A.物质是可知的B.物质是矛盾的C.物质是联系的 D.物质是客观的解析:解析:哲学中的“联系”,是“影响”的意思。“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会造成“美国德克萨斯一场龙卷风”的影响。故 C符合题意。如果题干是“蝴蝶效应可以被人们认识所蕴含的哲理是”,则 A可选;如果题干是“蝴蝶引起的龙卷风有利有弊所蕴含的哲理是”,则 B可选;如果题干是“蝴蝶引起龙卷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蕴含的哲理是”,则 D可选。9.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所创作的一篇散文。遣词用字优美动人,思想认识深刻犀利,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古文之一。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描写阿房宫

    26、的兴建及其毁灭的过程,见微知著,深刻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其中结尾段中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警句震耳发聩、启人深思。该论断所包含的哲理是( )(分数:2.00)A.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B.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D.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解析:“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意思是“造成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身,而非秦国;造成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身,而非天下”。也就是说,对六国灭亡这件事情而言,六国自

    27、身的作用即内因是决定性的,秦国的作用即外因不是决定性的。对秦国灭亡这件事情而言,秦国的作用即内因是决定性的,天下的作用即外因则不是决定性的。故 D符合题意。10.“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它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他每天早起晚归,非常辛苦。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一不小心,野兔撞到了树桩上,死了。农夫捡起野兔,回家和妻子美美地吃了一顿。从此以后。农夫不想干活了。他专门坐在田地里等兔子撞树桩。可是他等啊等,却再也没等到。最后,农夫的庄稼都荒废了。”该故事所揭示的哲理是( )(分数:2.00)A.不能把物质当作意识B.不能把运动当作静

    28、止C.不能把现象当作本质D.不能把偶然当作必然 解析:解析:所谓“偶然“是指不确定的事情;所谓“必然”是指确定的事情,或者叫做规律。野兔撞树桩而死,是偶然的事情。农夫把这个偶然的事情当做必然,导致了他“空等兔子撞树桩”的笑话。故 D符合题意。ABC 三项本身均为正确的说法,但与题干设问无关。11.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辩证思维方法(主观辩证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主观辩证法的基础是客观辩证法。分析与综合这一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是( )(分数:2.00)A.普遍性与特殊性B.共性与个性C.局部和整体 D.现象和本质解析

    29、:解析: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来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把事物当做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思维方法。当然,综合绝不是把事物的各部分、各组成因素机械地凑合起来或装配在一起,而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该方法的客观基础是事物的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是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现象和本质分别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反映的对象。12.被称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是( )(分数:2.00)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

    30、在的问题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记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叫做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所以 B正确。AC 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不是哲学基本问题本身。总而言之,B与 AC之间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D 是 C的另一种表述方式。13.所谓“方法论”,是指( )(分数:2.00)A.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C.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所有规律的科学D.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解析:解析:A 是哲学的定义;B 是世界观的定义;C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14.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

    31、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分数:2.00)A.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之间互不影响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解析:解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15.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分数:2.00)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不同回答B.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D.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解析: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即物质和

    32、精神谁是世界的本源,哲学可以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即精神能否认识或者正确认识物质,哲学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即世界是否是联系、发展的,哲学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据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哲学分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本题原本属于记忆型考题,但由于干扰项的编制,其难度有所提升。举一反三,根据相同的思路,还可以编制出其他类似三道题:题干分别是“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即精神能否认识或者正确认识物质”“根据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即世界是否是联系、发展的”“根据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16.在唯物

    33、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方法是( )(分数:2.00)A.两点论方法B.重点论方法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D.矛盾分析法 解析:解析: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全面的观点即“两点论”的方法;“重点论“的观点即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联系的观点即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7.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

    34、2.00)_解析:18.中国有句俗话:“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它所包含的哲理有( )(分数:2.00)A.人的意识具有主观差别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 C.人的认识是主观性的,与客观对象无关D.人的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及其特征。意识的内容(来源)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故 D为正确。意识的主观形式决定了人的意识和认识具有主观上的差别,其中就包括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下都会有不同的反映。所以,AB 正确。C 否认认识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观点。19.“望梅”能短暂“止渴”,但不能真正“解渴”,这说明( )(分数

    35、:2.00)A.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B.意识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要知识内容,近年来考过不止一次。“望梅“的“望“的实际意思不是指“望见”,而是指“盼望”。所以“望梅”实际上是对“梅”的联想,属于精神范畴的东西。精神上的活动造成了短暂的“止渴”的后果,体现了意识对生理活动的影响。故 B可选。但真正的“解渴”需要现实的物质的东西来实现,主观上形成的东西包括观念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意识作为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也不能等同于事物自身。故 D为正确选项。A 本身不错,但与试题设问不

    36、符。C 作为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精神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能够转化成物质。20.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分数:2.00)A.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 B.社会实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C.是一种物质现象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社会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具体考查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的知识点。狼孩没有人的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A),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B),无论是人类意识还是个人意识的形成都离不开社会(D),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

    37、社会关系,就无所谓意识。所以 AB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精神现象,而不是物质现象,所以 C是错误的。21.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的表达有( )(分数:2.00)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理解运用。所谓特殊性,就是差异的意思。所以,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人们,针对不同的事物,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方法,区别对待。ABD 都包含了这个意思,故为正确。C 体现的是对立统一原理之矛盾转化的思想。22.正确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表述有( )(分

    38、数:2.00)A.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B.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C.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解析:解析: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具体体现。正确处理的方法,就是要做到坚持物质第一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坚持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命令自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思,“服从自然”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意思。故 B为正确。“审时度势”是认识、把握规律的意思,而“因势利导”是发挥能动性的意思。故 C正确。A 是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观点。D 是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观点。23.唯物主义学派和唯

    39、心主义学派的主要区别有( )(分数:2.00)A.对世界本原的看法不同 B.对世界状态的看法不同C.对认识本质的看法不同 D.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不同解析:解析:本题是串联型考题,难度比较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认定世界的本原为物质,为唯物主义;持相反看法的为唯心主义。故 A可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表现是反映论,即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唯心主义则是先验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客观精神或者主观自生。故 C可选。B 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D 的干扰性最强。唯物主义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对社会本质的认识上,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唯心史观,认

    40、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是唯物史观。所以,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不同,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而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其他哲学的区别。24.恩格斯说:“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该论断包含的观点有( )(分数:2.00)A.自然界是可以被人们改造的 B.自然规律是可以被人们改造的C.自然规律是可以被发现的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发明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关于规律的特征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已服务”

    41、,故 A可选。规律的最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 B错误。但是,人们能够认识自然规律。认为规律无法被人认识,是不可知论观点。“发现”就是认识的意思。所以 C可选。规律是物质,可以被认识,不能被“发明”。发明规律是否认规律客观性的唯意志论的错误观点,故 D不能选。25.物质和意识是哲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以下属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有( )(分数:2.00)A.思维和存在 B.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C.价值和真理 D.实践和认识 解析:解析:本题属于串联型考题,对理解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思维和存在,与物质和意识是同义词。故 A可选。客观规律是物质,主观能

    42、动性是意识,故 B可选。价值是联系的一种,具有客观性,属于物质。真理是认识,属于意识。故 C可选。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认识属于意识。故 D可选。26.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揭示:物体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会出现“尺缩钟慢”(空间变小、时间变慢)的现象。该现象表明( )(分数:2.00)A.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B.时间空间具有相对性 C.时间空间具有绝对性D.时间空间具有无限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及时空的特性。牛顿物理学认为,时空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原理,揭示和证明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所揭

    43、示的“尺缩钟慢”现象,证明了时空的特性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故AB可选。CD 就内容而言是正确的,但在爱因斯坦之前已经被证明,与试题题干设问不相关,所以不能选。27.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是( )(分数:2.00)A.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B.产生和派生的关系 C.被认识和认识的关系 D.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解析:解析:本题是串联型考题,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归结起来命制题目。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一方面,物质产生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意识可以认识物质。故四个选项都正确。28.古代典籍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水

    44、中,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事( )(分数:2.00)A.嘲讽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B.指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C.说明要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D.揭示了量变质变的原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法的变化发展原理的理解。“刻舟求剑”这一典故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揭示了事物不断变化的属性,要求人们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进而也嘲讽了无视事物变化的形而上学的错误。BD 都是辩证法的观点,但与题干内容不符,是干扰项。本题既考查对辩证法各个内容的理解,又涉及对古代典故的基本性了解,具有一定难度。这种试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比较典型

    45、的出题方式。29.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但有关学者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龙“这种动物;龙是由蛇的身,鹰的爪,马的头,鹿的角,鱼的鳞等“组合”起来的“观念物”。“龙”的产生以及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代传承的事实表明 ( )(分数:2.00)A.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B.任何意识都有其客观依据 C.意识对客观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 D.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具有选择性解析:解析:本题属于案例型考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题干之中的“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代传承,表明了 A可选;“龙”源于现实中诸多动物的“组合”,表明 B可选;人通过观察现实中存在的蛇、鹰、马等动物,创造出了现实中不存在的“龙”,表

    46、明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不是机械的、直观的,而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故 C可选;D 本身为正确,但题干中无此意。30.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副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

    47、都痊愈了。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分数:2.00)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把握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D.实践决定认识解析:解析:本题是案例型考题。通过一个故事将辩证法的诸多原理组合起来进行考查。具有一定的难度。华佗根据不同的病开不同的药,即对症下药,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 A可选。两位病人症状相同,但华佗能看出其病根不同,表明华佗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故 B可选。因果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比如异因同果。头痛发热是果,但引起头痛发热的原因却不同。华佗看到了这一点。故 C可选。D 本身为正确,但属于认识论的内容。31.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总结当时的革命斗争经验,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论述了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及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当时整个中国社会来说,若干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9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figureissue18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