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4及答案解析(总分:7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分数:2.00)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3.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的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为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
2、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完美之外,还因为(分数:2.00)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4.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分数:2.00)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5.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分数:2.00)A.
3、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6.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分数:2.00)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7.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分数:2.00)A.普遍性B.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8.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
4、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分数:2.00)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分数:2.00)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0.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分数:2.00)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1.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分数:2
5、.00)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1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足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分数:2.00)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13.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分数:2.00)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4.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
6、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15.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分数:2.00)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E.主从关系16.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分数:2.00)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17.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
7、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分数:2.00)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E.行难知易18.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工后,格罗培斯暂停修筑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踏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是(分数:2.00)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B.要尊重群众的实际需求
8、C.不要对自然事物做任何改变D.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映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分数:2.00)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起源于经验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20.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分数:2.00)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和社会D.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E.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21.科学家对 1994年夏发生
9、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分数:2.00)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不断深化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E.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宁宙中有着巨大作用22.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分数:2.00)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2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分数:2.00)A.个别般个别B.实践
10、认识实践C.群众领导群众D.团结批评一一团结24.马克思生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分数:2.00)A.从相对真理到绝埘真理的发展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C.实践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25.真理具有(分数:2.00)A.具体性B.全面自性C.过程性D.客观性E.普遍性26.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教益是(分数:2.00
11、)A.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B.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C.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D.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27.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分数:2.00)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三、分析题(总题数:10,分数:20.00)28.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分数:2.00)_29
1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小学老师雷夫爱斯奎斯在其所著的热门教育畅销书第 56号教室的奇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获得一个宝贵的签名球,上面有芙国著名棒球队红袜队 1967年全体队员的签名。这些球员都是他的偶像,对这样一个签名球这位教师别提有多珍爱了。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理所当然地警告儿子:绝时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他觉得儿子还太小,对球队和球员一无所知,说多了儿子也不会明白。于是,他没有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要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满不在乎地说:我已经把问题
13、解决了。爸爸问怎么回事,)bq-:我把球上所有的字都擦掉了。老爸气的想痛打儿子,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儿子根本没做错事,因为自己并没有告诉儿子上面的字有什么意义。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 年 3月 16日)材料 2某大学一研究生凭借着设计“醒目药瓶“,摘得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 2011年度“国际红点奖“概念
14、设计类奖。在他提供的设计图上,常见的塑料药瓶盖的顶上一圈变身为一块圆圆的玻璃。这是一面凹凸镜,有放大的功能。”他解释说,有了这个药瓶盖,老年人不需要带上老花镜来区别药的类别、服用量等。他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关注。有一天,有位老人要吃药,可是药瓶上的字太小了,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不见了,急的这位老人团团转。就这样,该同学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老人世界中。突然有一天灵感进发,想到醒目药瓶,这个点子。有了灵感后,从设计,到写英文翻译说明,再到制作动画,一共才三天时间。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简单,为什么能拿“国际红点奖呢?他坦然。设计很简单,关键在于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这一设
15、计胜在实用。按照测算,不会给药品本身带来额外的成本,推广起来很容易,使用方便。“希望将来这款设计能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得到帮助。”这位研究生说他没有想当名人的“野心”,只期望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正如“红点”主席 PeterZec博士在颁奖晚会上说的那样:从同学们优秀的设计中,他高兴地看到的是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摘编自扬子晚报(2012 年 3月 17日)(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2013 年)(分数:2.0
16、0)_30.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 X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遣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
17、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2003 年)请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分数:2.00)_31.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 一?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 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 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 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
18、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 2+5=10000吗?” (2004年)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1)既然在数学领域 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 2+5=10000也是可能的?(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分数:2.00)_32.最近,四用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
19、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 50年,突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颈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著名医学家裘法祖早年从医曾在
20、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裘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 4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裘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2008 年)(根据人民日报有关文章整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中蕴涵着何种哲理?(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分数:2.00)_33.成仿吾是我国无
21、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竞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是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
22、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2007 年)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分数:2.00)_34.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 世纪 70年
23、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 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 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 3种夸克,因为 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 年到 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 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 2000年 5月 2日人民日报)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24、?(2001 年)(分数:2.00)_35.材料 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是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4卷材料 2波普尔认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检验性。”“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
25、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摘自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材料 3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的称誉时,爱因斯坦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的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须被抛弃。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 1卷(1996 年)请回答:(1)材料l、2、3 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上的共同观点是什么?(2)比较材料 1和 2,指出恩格斯和波普尔对科学发展的不同认识。(3)参照材料 2,简要评析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分数:2.00)_36.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
26、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 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善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善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
27、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摔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2006 年)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分数:2.00)_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
28、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
29、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2010 年)(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
30、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分数:2.00)_考研政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4答案解析(总分:7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分数:2.00)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解析:解析:本题
31、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过这句话。他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说明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A 是正确选项。B、C、D 的观点错误,也就是错误选项。正确选项的观点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6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读(简称大纲解读)第 30页。3.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的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为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
32、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完美之外,还因为(分数:2.00)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解析:解析:(1)本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的考题,考查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理解与应用。(2)本题通过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的一段名言来考查。(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
33、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选项中的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内容,思维是理性认识的内容,而这正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 A。B 项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C 项中的知觉和想象、D 项中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都是属于人特有的东西。不是人和动物的区别。4.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分数:2.00)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
34、位决定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认识的来源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也不否认人的先天生理素质差异对认识的影响。马克思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个人之间天赋才能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本题属于间接性试题,考查理解和应用能力。审题时把分工理解为人的职业不同也就是实践不同,才能理解为人们的认识,这样就会得出 B是正确选项。5.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分数:2.00)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解析:解析:
35、本题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内容。考查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本身包含认识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004 年 7月 19日。中央电视台的高端访问节目专访尼葛洛庞蒂谈“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蒂是 20世纪 90年代中期最为著名的未来学家,在其著作数字化生存巾有一句箴言:“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这句箴言是由阿伦凯(AKay,1940 年生于美国,当代著名计算机专家,美国硅谷的亿万富翁)首先提出的,又被尼葛洛庞蒂引用过,是近年来在国内流行的著名论断。
36、本题是间接性试题。A 是错误选项,因为认识并非总是滞后于实践例如科学理论可以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B 是错误选项,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则是实践的先导。C 项观点正确,并符合题意,是正确选项,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 项错在把实践与认识看做是“合一”的,这是明代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6.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
37、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分数:2.00)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的理解和应用。本题通过一个成功企业家“做到”比“知道”更重要的观点来表明,实践高于理论认识的原因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蜓。”列宁进一步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晶格。”因此,只有选项 D是符合试题要求的正确观点。7.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分数:2.00)A.普遍性B.绝对性C.客观实在
38、性D.直接现实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特点和优点(正如列宁所说,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的理解。本题只要记住列宁的观点,就能直接选出 D。A、B 选项是理论和实践都具有的共性,C 选项是物质和实践都具有的共性,而实践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是能把理论变为现实,改变客观事物的物质活动,故 A、B、C 是错误选项。8.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分数:2.00)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
39、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温家宝所引用的话来自汉代政论家王充的论衡,其意是说,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评说最重要。显然是说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获得的经验(评说)对判断政府工作的得失是十分重要的。此题 A、B、C 选项观点错误,不选,只能选 D项。D 项把直接经验等同于实践的看法来自大纲解读第33页,但严格说来,直接经验属于认识范畴,不能等同于实践,同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观点并不符合。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40、分数:2.00)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对机遇的解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毛泽东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机遇属于偶然性的表现。在掌握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在观察事物所遇到的机遇,显然首先是现象,属感性认识,”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是理性的认识,故 B是正确选项,最佳选项。1
41、0.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分数:2.00)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含义的实际应用。认识来源于实践,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以转化为真理。本题属于间接性试题,必须逐项审定。熟知就是人们所熟悉的认识、知识,包括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例如,上帝创造世界)真知就是正确认识,故 A是错误选项,而 B就是正确选项。C 选项是唯心主义观点,D 把转化绝对化了,否认了转化的条件性,故 C、D 为错误选
42、项。11.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分数:2.00)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解析:解析:本题:号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检验真理标准原理的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表现在实践的结果,达到了人们预期的效果。回答本题直接选出 D即可,A、B、C 显然不是判断真理的标准。1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足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分数:2.00)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
43、决定的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中关于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的理解和记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优点决定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认识不能检验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能回答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只有把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对照的社会实践才能作为标准。第二,实践不仅同理论一样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指实践本身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直接的现实,实践能把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产生客观的物质结果,从而就可以检验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一般情况下,认识在转变为现实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的就是真理。故 D选项
44、是正确的。13.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分数:2.00)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真理相对性这一概念的含义的理解。按照毛泽东的观点,真理的相对性一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二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选项中涉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4.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15.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
45、包括(分数:2.00)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对主体和客体关系的理解。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它们是同时存在、互为前提的关系,包括改造与被改造、反映与被反映、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本题属于考查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记忆和理解,A、B、C 是正确观点、正确选项;D 属价值关系中的一种满足主体精神需要的关系,也是正确观点、正确选项;主从关系是指主体与处于服从地位的客体或主要与次要关系都是不正确的。故 E是错误选项。16.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分数:2.00)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