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试卷 1及答案解析(总分:7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2,分数:44.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2.研究认为( )是学习障碍产生的高峰年龄(分数:2.00)A.12 年级B.23 年级C.34 年级D.45 年级3.( )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分数:2.00)A.自我概念B.自我认识C.自我判断D.自我评价4.塞尔曼采用( )方法对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数:2.00)A.观察法B.调查法C.两难故事法D.对偶故事法5.下列不属于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的特点是( )(分数:2.
2、00)A.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B.传递信息技能增强C.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关系D.还没有形成所谓的“友谊”6.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在( )岁左右(分数:2.00)A.7B.10C.12D.157.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 )(分数:2.00)A.4年级B.2年级C.5年级D.6年级8.下列不属于学习障碍症状的是( )(分数:2.00)A.成绩不好B.阅读障碍C.情绪障碍D.智力低下9.自我意识在小学( )发展速度较快,以后速度逐渐减慢(分数:2.00)A.13 年级B.4年级C.34 年级D.24 年级10.儿童的思维运算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
3、支持,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所处的是( )阶段(分数:2.00)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11.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是( )(分数:2.00)A.学前阶段B.中小学阶段C.中学阶段D.小学阶段12.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称为( )(分数:2.00)A.元认知B.元认知知识C.元认知监控D.元认知体验1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品德发展水平与其( )直接相联系,具有阶段性(分数:2.00)A.自尊水平B.思维发展水平C.自我意识发展水平D.社会认知水平14.学习障碍儿童的智力发展( )(分数:2.00)A.中度智力落后B.轻度智力落后C
4、.正常或者接近正常D.可能正常也可能不正常15.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学生对领导方式的哪种典型反应?( )(分数:2.00)A.民主型B.放任自流型C.仁慈专断型D.强硬专断型16.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 )(分数:2.00)A.本质抽象水平B.形象抽象水平C.直观形象水平D.初步本质抽象水平17.进入小学以后,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发生了变化,主要处于( )(分数:2.00)A.父母控制阶段B.共同控制阶段C.儿童控制阶段D.社会控制阶段18.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按阶段可分为( )(分数:2.00)A.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短期
5、游戏伙伴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B.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C.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双向帮助关系、单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D.短期游戏伙伴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19.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次为( )(分数:2.00)A.感知动作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B.表象水平、形象水平、抽象水平C.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D.直观形象水平、具体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20.小学生自我评价从注重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注重行为动机的年龄为( )(分数:2.00)A.6
6、岁左右B.7岁左右C.9岁左右D.10岁左右21.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事物好坏判断总是易受老师的影响,儿童行为的最适当解释是( )(分数:2.00)A.这阶段儿童道德判断处于皮亚杰的“权威”阶段B.观察学习C.害怕老师的批评D.儿童有模仿的天性22.平行性集合关系期的主要特征是( )(分数:2.00)A.依从父母B.形成团伙C.主要与老师交往D.一起玩的同伴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二、多选题(总题数:15,分数:30.00)23.与学前儿童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特点是( )(分数:2.00)A.有更大的社会性B.趣味性更强C.带有一定的强制性D.目的性、系统性更强24.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主导儿童学习动机
7、的有( )(分数:2.00)A.为祖国前途、人民的利益B.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C.为个人的前途D.为了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25.学习障碍的基本特征是( )(分数:2.00)A.差异性B.集中性C.缺陷性D.排斥性26.下列关于童年期儿童概念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是一个主动、复杂的过程B.掌握概念是一次完成的C.成人或教师简单的传授过程D.概念的掌握表现出了阶段特征27.研究发现,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的趋势为( )(分数:2.00)A.从简单到复杂B.从呆板到灵活C.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D.从间断想法到有组织的综合性想法28.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是( )(
8、分数:2.00)A.开始形成同伴团体B.同伴交往的形式复杂多样C.开始建立友谊D.朋友关系变得相对稳定29.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分数:2.00)A.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相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B.发展水平呈马鞍形C.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D.中年级儿童的道德行为已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稳定性30.下列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分数:2.00)A.争吵B.分享C.助人D.合作31.小学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发展较快的转变年龄阶段为( )(分数:2.00)A.二四年级之间B.一三年级之间C.三五年级之间D.四六年级之间32.友谊的发展表现在( )(分数:2.00)A.亲密
9、性B.稳定性C.沟通性D.选择性33.元认知的发展特点表现在( )(分数:2.00)A.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B.从他控到自控C.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D.从局部到整体34.童年期记忆的主要特点是( )(分数:2.00)A.有意记忆占优势B.意义记忆占主导C.形象记忆优于词的抽象记忆D.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超过形象记忆35.书面言语的掌握有一定的顺序,包括( )等过程。(分数:2.00)A.阅读B.写作C.识字D.写字36.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有( )(分数:2.00)A.最初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B.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对不同学科内容产生不同
10、兴趣C.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D.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加强37.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有( )(分数:2.00)A.相互接近B.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C.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D.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三、综合题(总题数:1,分数:2.00)38.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发展。(分数:2.00)_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试卷 1答案解析(总分:7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2,分数:44.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解析:2.研究认为( )是学习障碍产生的高峰年龄(分数:2.
11、00)A.12 年级B.23 年级 C.34 年级D.45 年级解析:3.( )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分数:2.00)A.自我概念B.自我认识C.自我判断D.自我评价 解析:解析: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4.塞尔曼采用( )方法对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数:2.00)A.观察法B.调查法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解析:解析:塞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5.下列不属于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的特点是( )(分数:2.00)A.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B.传递信息技能增强C.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
12、的关系D.还没有形成所谓的“友谊” 解析:解析:儿童在 915 岁时,友谊已经进入亲密的共享阶段,可以做到在心理上互相信任和支持。6.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在( )岁左右(分数:2.00)A.7B.10 C.12D.15解析:7.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 )(分数:2.00)A.4年级 B.2年级C.5年级D.6年级解析:解析: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是在小学四年级(1011 岁),也有人认为可以提前到小学三年级或者推后到更高年级。这个“关键年龄”可随教育条件的改变提前或推后。8.下列不属于学习障碍症状的是(
13、 )(分数:2.00)A.成绩不好B.阅读障碍C.情绪障碍D.智力低下 解析:解析:学习障碍定义强调智力正常,但在听、说、读、写、推理、计算等方面有一定的障碍,造成学习能力滞后,影响学业成绩,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学习障碍儿童尽管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学习成绩却远低于该年龄段儿童所应达到的水平。9.自我意识在小学( )发展速度较快,以后速度逐渐减慢(分数:2.00)A.13 年级 B.4年级C.34 年级D.24 年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自我意识发展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童年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表现出以下趋势: 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小学一年级到小学
14、二年级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 从小学三年级到小学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间无显著差异。 从小学五年级到小学六年级,由于青春期的临近,开始了第二个上升期。 总体看来,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存在两个高峰:一年级到三年级,五年级到六年级。10.儿童的思维运算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所处的是( )阶段(分数:2.00)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解析:11.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是( )(分数:2.00)A.学前阶段B.中小学阶段C.中学阶段D.小学阶段 解析:解析:小学儿童的品德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
15、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习惯型过渡。所以小学阶段的品德是过渡性的品德。品德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即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关键期在三年级。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12.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称为( )(分数:2.00)A.元认知B.元认知知识 C.元认知监控D.元认知体验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元认知的相关概念的掌握和区别程度。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其内容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
16、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关于人的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关于策略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标。1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品德发展水平与其( )直接相联系,具有阶段性(分数:2.00)A.自尊水平B.思维发展水平C.自我意识发展水平D.社会认知水平 解析:解析: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样,都重视认知发展对道德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出一套学习的等级制,分为诸层次或阶段
17、。但科尔伯格不仅将皮亚杰有关认知发展的理论延伸到了道德发展领域,而且超越了皮亚杰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他治和自治的简单论述,划分了 6个阶段,更强调社会认知对道德发展的作用。14.学习障碍儿童的智力发展( )(分数:2.00)A.中度智力落后B.轻度智力落后C.正常或者接近正常 D.可能正常也可能不正常解析:15.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学生对领导方式的哪种典型反应?( )(分数:2.00)A.民主型B.放任自流型 C.仁慈专断型D.强硬专断型解析:16.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 )(分数:2.00)A.本质抽象水平B.形象抽象水平C.直观形象
18、水平D.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解析:解析: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童年期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直观形象水平,低年级儿童的概括还和学前儿童的概括差不多,他们所概括的特征和属性,常常是事物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和属性。 形象抽象水平,中年级儿童的概括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的、外部的特征和属性的成分逐渐减少,形象的、本质的特征或属性逐渐增多,也有了内部的、本质的特征。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高年级儿童的概括开始以本质抽象概括为主。他们已能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
19、括,但还只是初步接近科学的概括,对那些非常抽象的事物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概括。17.进入小学以后,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发生了变化,主要处于( )(分数:2.00)A.父母控制阶段B.共同控制阶段 C.儿童控制阶段D.社会控制阶段解析:解析:麦克斯白提出了一个关于儿童行为控制模式的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 岁以前,大部分决定由父母做出;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 岁,父母与儿童一起协商解决一些问题;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 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所以,小学时期儿童主要出于共同控制阶段。18.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按阶段可分为( )(分数:2.00)A.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
20、助关系、短期游戏伙伴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B.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C.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双向帮助关系、单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D.短期游戏伙伴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解析:解析:在小学阶段,儿童与同伴一起活动的时间很多,发展起了同伴间的友谊。 塞尔曼提出儿童同伴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7 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只是暂时的游戏关系,朋友的意义更多地与实利、物质属性或邻近性相联系。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要求朋友能服从自己的愿
21、望。如在游戏中,把能顺从自己的人当成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 岁,双向帮助阶段,能做到合作和互惠,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的特点。 第四阶段:915 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可以做到在心理上互相信任和支持。 第五阶段:12 岁以后,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增强,由于择友更加严格,年长儿童建立的友谊关系能持续较长时间。19.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次为( )(分数:2.00)A.感知动作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B.表象水平、形象水平、抽象水平C.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D.直观形象水平、具体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
22、解析:20.小学生自我评价从注重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注重行为动机的年龄为( )(分数:2.00)A.6岁左右B.7岁左右C.9岁左右 D.10岁左右解析:21.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事物好坏判断总是易受老师的影响,儿童行为的最适当解释是( )(分数:2.00)A.这阶段儿童道德判断处于皮亚杰的“权威”阶段 B.观察学习C.害怕老师的批评D.儿童有模仿的天性解析:22.平行性集合关系期的主要特征是( )(分数:2.00)A.依从父母B.形成团伙 C.主要与老师交往D.一起玩的同伴之间没有什么关系解析:二、多选题(总题数:15,分数:30.00)23.与学前儿童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特点是( )(分数:2.0
23、0)A.有更大的社会性 B.趣味性更强C.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D.目的性、系统性更强 解析:24.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主导儿童学习动机的有( )(分数:2.00)A.为祖国前途、人民的利益B.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 C.为个人的前途D.为了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 解析:25.学习障碍的基本特征是( )(分数:2.00)A.差异性 B.集中性 C.缺陷性 D.排斥性 解析:解析:初入学的儿童还没有很强的作业意识,不能对作业表现出认真负责的态度,忘记做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二年级以后才逐渐地建立起较稳固的作业意识,能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26.下列关于童年期儿童概念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
24、(分数:2.00)A.是一个主动、复杂的过程 B.掌握概念是一次完成的C.成人或教师简单的传授过程D.概念的掌握表现出了阶段特征 解析:解析:对学习障碍儿童的性别研究发现,男性多于女性,两者比率有文献报告,迭 28 倍之多。研究还发现,女性学习障碍者出现在认知、语言和社会行为方面的问题比男性多,在阅读和数学等学科的学习上也比男生多,男性学习障碍者在视动协调、写字能力上却比女生多。27.研究发现,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的趋势为( )(分数:2.00)A.从简单到复杂 B.从呆板到灵活 C.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D.从间断想法到有组织的综合性想法 解析:28.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是( )(分数:2
25、.00)A.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B.同伴交往的形式复杂多样 C.开始建立友谊 D.朋友关系变得相对稳定 解析:解析:相互性角色采择阶段是塞尔曼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的第三阶段,特点是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能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解释和反应。29.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分数:2.00)A.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相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 B.发展水平呈马鞍形 C.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D.中年级儿童的道德行为已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稳定性解析:解析:总的来说,小学儿童的道德动机发展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由服从向独立发展,尽管高年级以自觉道德动
26、机占主导地位,但还离不开对成人指令的服从。 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尽管高年级儿童以社会需要作为道德动机的基础,但还离不开具体形象性。 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但激烈的冲突较少。30.下列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分数:2.00)A.争吵B.分享 C.助人 D.合作 解析:解析:大量的研究证明,社会性强化、榜样、行为目标、行为后果以及短期训练都可能影响儿童的道德行为。31.小学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发展较快的转变年龄阶段为( )(分数:2.00)A.二四年级之间B.一三年级之间 C.三五年级之间 D.四六年级之间解析:32.友谊的发展表现在( )(分数:2.00)A.亲密性 B.稳定性 C.
27、沟通性D.选择性 解析:33.元认知的发展特点表现在( )(分数:2.00)A.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B.从他控到自控 C.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 D.从局部到整体 解析:34.童年期记忆的主要特点是( )(分数:2.00)A.有意记忆占优势 B.意义记忆占主导 C.形象记忆优于词的抽象记忆D.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超过形象记忆 解析:35.书面言语的掌握有一定的顺序,包括( )等过程。(分数:2.00)A.阅读 B.写作 C.识字 D.写字解析:解析:在胎儿期或出生时有严重的脑损伤将引起智力障碍,根本无法上学,也就不会有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是指在智力正常情况下的学习落后问题。 关于产生儿童学
28、习障碍的原因目前有这样几方面的假设: 在胎儿期或出生时有轻度脑损伤。 遗传基因所导致。 生物学上的原因,如由于中枢神经系统间某种神经介质不足或偏多所导致。 后天的不良生长环境所造成。36.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有( )(分数:2.00)A.最初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B.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对不同学科内容产生不同兴趣 C.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D.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加强解析:37.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有( )(分数:2.00)A.相互接近 B.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C.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D.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29、 解析:三、综合题(总题数:1,分数:2.00)38.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发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就其实质来看,元认知应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其内容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关于人的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关于策略的知识。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监控,并相
30、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标。 (2)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促进小学生的元认知发展。 建立学习常规指导:它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要求。从时间维度看,要求学生定时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安排作息和学习;从任务内容看,包括课堂学习常规,作业常规,预复习常规。 学习方法课程指导:包括学科教材特点的学习方法课程和一般学习策略的学习方法课程两种。学科教材特点的学习方法交融在具体的教材中,学习策略包括注意的策略、记忆术、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建立新知识内部联系、思维的策略、心象法、做笔记(生成技术)、在书上画线做标记加评注等。 “三自”学习指导:指的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学习指导。 自我反省包括学习者对自我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反检和自我评价,是学习者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学习风格、特点、水平和学习环境适应能力的认识。 自我调节是继自我反省之后的反省自控学习技能的中间环节,目的在于为自我调节找到逻辑依据,而自我控制则必须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进行。 自我控制指的是学生在自我调节定向之后并进行自我把握,促使自己不断改善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人生品格,从而指向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心智技能。)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