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36 及答案解析(总分:7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 1-20 小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分数:2.00)A.战国时期B.西汉C.蜀汉建立以后D.南朝2.战国时期,首先变法的是( )。(分数:2.00)A.齐国B.鲁国C.魏国D.秦国3.( )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分数:2.00)A.楚悼王B.楚庄王C.楚肃王D.楚襄王4.春秋时期,楚相( )主持修建的“芍陂”是当时最著名的水库。(分数:2.00)A.王景B.马融C.孙叔敖D.子驷5.我国最早的人工大运河邗沟是由( )修建的。(分数:2.0
2、0)A.齐国B.郑国C.吴国D.魏国6.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进展都很顺利D.都改变了社会性质7.( )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分数:2.00)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老子8.“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是对( )进行改革的评价。(分数:2.00)A.管仲B.李悝C.吴起D.商鞅9.韩昭侯时,任用( )为相进行改革。(分数:2.00)A.吴起B.申不害C.韩非D.李斯10.下列战国时期的城市中,既是诸侯国都城又是冶铁中心的是( )。(分数:2
3、.00)A.邯郸B.大梁C.曲阜D.宛11.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分数:2.00)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12.下列不属于五经的是( )。(分数:2.00)A.诗B.春秋C.礼D.公羊传13.( )思想在政治上消极,反对社会进步,主张“无为而治”。(分数:2.00)A.儒家B.法家C.道家D.名家14.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分数:2.00)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15.下列( )的社会思想突出表现为“仁”。(分数:2.00)A.老子B.孔子C.庄子D.荀子16.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4、商鞅( )。(分数:2.00)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二、B名词解释 21-28 小题(总题数:17,分数:34.00)管仲_18.叁其国、伍其鄙(分数:2.00)_19.葵丘之会(分数:2.00)_20.城濮之战(分数:2.00)_21.践土之盟(分数:2.00)_22.殽之战(分数:2.00)_23.楚庄王问鼎(分数:2.00)_24.弭兵之会(分数:2.00)_25.“隐民”、“私属徒”、“宾萌”(分数:2.00)_26.“公作”、“分地”(分数:2.00)_27.“相地而衰征”(分数:2.00)_28.初税亩(分数:2.00
5、)_老子_孔子_31.孙子兵法(分数:2.00)_32.战国七雄(分数:2.00)_33.“尽地力之教”(分数:2.00)_三、B史料分析题 29-30 小题(总题数:1,分数:2.00)34.下列此材料材料一: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厮,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材料二: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美金”、“恶金”指什么?材料二中的“宗庙之牺”和“畎亩之勤”指什么?(2)简要评述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状况。(分数:2.00)_四、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35.怎样看待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分数
6、:2.00)_36.春秋时期封建生产关系是怎样产生的?(分数:2.00)_37.试述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实质与意义。(分数:2.00)_38.商鞅变法述评。(分数:2.00)_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36 答案解析(总分:7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 1-20 小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分数:2.00)A.战国时期 B.西汉C.蜀汉建立以后D.南朝解析:2.战国时期,首先变法的是( )。(分数:2.00)A.齐国B.鲁国C.魏国 D.秦国解析:3.( )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分数:2.00)A.楚悼王 B.楚庄王C.
7、楚肃王D.楚襄王解析:4.春秋时期,楚相( )主持修建的“芍陂”是当时最著名的水库。(分数:2.00)A.王景B.马融C.孙叔敖 D.子驷解析:5.我国最早的人工大运河邗沟是由( )修建的。(分数:2.00)A.齐国B.郑国C.吴国 D.魏国解析:6.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进展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社会性质解析:7.( )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分数:2.00)A.孟子 B.韩非子C.墨子D.老子解析:8.“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是对( )进行
8、改革的评价。(分数:2.00)A.管仲 B.李悝C.吴起D.商鞅解析:9.韩昭侯时,任用( )为相进行改革。(分数:2.00)A.吴起B.申不害 C.韩非D.李斯解析:10.下列战国时期的城市中,既是诸侯国都城又是冶铁中心的是( )。(分数:2.00)A.邯郸 B.大梁C.曲阜D.宛解析:11.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分数:2.00)A.老子B.孔子C.墨子 D.孟子解析:12.下列不属于五经的是( )。(分数:2.00)A.诗B.春秋C.礼D.公羊传 解析:13.( )思想在政治上消极,反对社会进步,主张“无为而治”。(分数:2.00)A.儒家B.
9、法家C.道家 D.名家解析:14.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分数:2.00)A.春秋B.战国 C.秦朝D.汉朝解析:15.下列( )的社会思想突出表现为“仁”。(分数:2.00)A.老子B.孔子 C.庄子D.荀子解析:16.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 )。(分数:2.00)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解析:二、B名词解释 21-28 小题(总题数:17,分数:34.00)管仲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管仲,名夷吾,字仲,安徽颖上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齐襄公乱政时,管仲辅佐公子纠,纠
10、失败后,管仲经挚交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管仲对齐国的内政、经济、军事进行了全面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著有管子一书,共 24 卷,86 篇,今存 76 篇,其中轻重等篇,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解析:18.叁其国、伍其鄙(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叁其国”,即将国都地区划分为 21 个乡,其中工商之乡六,不服兵役;士农之乡十五,服兵役,由桓公、高子、国子各管五个乡。“伍其鄙”,即在鄙野地区设立五大属区,由五大夫各属一区。五大夫在每年的正月向桓公汇报属内治绩,推举属内贤能。严格实行士
11、、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使他们各有所务,以利老少传习,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叁其国而伍其鄙”是管仲在政治体制上进行的一项改革。)解析:19.葵丘之会(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参加盟会者有鲁、宋、郑、卫等国的代表,周天子也派人前往。这次盟会规定,凡同盟之国,互不侵伐,必须共同对付外敌。葵丘之会标志着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霸主。)解析:20.城濮之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公元前 633 年,楚围宋,宋向晋告急。晋国在宋、齐、秦等国的声援下,于公元前 632 年,出兵车七百乘,与楚大战于城濮(今河南范县)。
12、晋文公采取诱敌深入、袭击敌军薄弱部分、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以少胜多,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城濮之战,是关系中原全局的战争,使中原小国摆脱了楚的控制,归附了晋国。)解析:21.践土之盟(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和齐、鲁、宋、卫等七国盟于践土(今河南原阳县境),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晋文公还得到周襄王的策命,史称“践土之盟“。“践土之盟”成就了晋文公“取威定霸“的业绩。)解析:22.殽之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在晋称霸之时,秦也积极向东扩展自己的势力。公元前 627 年,秦穆公乘晋丧而派兵偷袭郑国,后因郑有备而退回。但在回军至觳(河
13、南渑池、洛宁一带)时,遭到晋伏兵的狙击,秦师全军覆灭,三帅都被晋俘获,史称“殽之战”。)解析:23.楚庄王问鼎(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楚庄王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任用孙叔敖为令尹,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国势逐渐强大。公元前 606 年,楚庄王伐陆浑(河南嵩县北)之戎,观兵于周郊,并派人去问象征王权的九鼎之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解析:24.弭兵之会(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晋、楚两国本身也疲于征战,于是在两大霸国之间出现了“弭兵”的活动。“弭兵”之会总共有两次,公元前 579 年,宋国执政华元约合晋楚
14、,订立了停止武力、互帮互助的盟约。但是盟约订立后三年,晋楚之间再次爆发战争。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双方都想停止战争,而一些小国也疲于奔命,希望和平,一时间“弭兵”成为大势所趋。由宋大夫向戌倡议,公元前 546 年,晋、楚、齐、秦、鲁、宋、郑、卫、曹、许、陈、蔡、滕、邾等14 国诸侯会于宋。会议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和滕、邾等属国外,原来从属于晋、楚的国家要互朝晋、楚,对两国尽同样的义务。“弭兵之会”以牺牲中小国利益的办法确立了晋、楚两国的霸权地位,但也赢得了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客观上为生产的发展和新兴势力的夺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25.“隐民”、“私属徒”、“宾萌”(分数:2.00)_正确答案
15、:(正确答案: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滋长,受地主剥削的农奴大量出现。春秋时代见于记载的有“隐民”、“私属徒”、“宾萌”之类的称呼。“宾萌”系指外来的依附农民,与后来的隶农相类似;“隐民“和“私属徒”是隐匿托庇于贵族豪宗之家的隐庇户,即依附农民。这些依附户虽不自由,但身份不同于奴隶。他们是隐存在奴隶社会内部的封建依附关系,他们虽还受到超经济的剥削,但有权支配部分收获物,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解析:26.“公作”、“分地”(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吕氏春秋.审分览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其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
16、的租佃制。“公作”与“分地”之间的区别,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说明春秋时代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孕育在奴隶制内部的封建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解析:27.“相地而衰征”(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即不管是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的优劣征收不等的赋税。如此一来,地尽其利,民尽其力,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齐国经济的振兴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对封建的生产关系起了催生的作用。)解析:28.初税亩(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即“履亩而税”,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公元前 594 年(宣
17、公十五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指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初税亩的实施,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解析:老子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即老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为楚国人。写成于战国时的老子是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老子哲学中具有自发的辩证法因素。他认为事物中总包含着大小、有无、长短等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彼此又是互有联系的,还可以相互转化。老子还认为“反者道之动”,即认识到矛盾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认为,国家不安定是统治者所造成的,统治者应该“损有余而补不
18、足”,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就易于治理了。)解析:孔子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在法律方面,他继承和发展了周公的“礼治”和“明德慎罚”思想,继续维护“亲亲”、“尊尊”的宗法等级原则;宣传“为政以德”的“德治”,重视道德感化作用和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相对轻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对周礼也进行了一些顺乎时代要求的修正,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提供了先决条件;他整理诗、书、礼、易、乐(已佚)、春秋六经,成为儒家
19、的基本经典。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后,孔子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他的言行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成论语,是研究孔丘思想最可靠的依据。)解析:31.孙子兵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孙武,春秋末兵家的代表,字长卿,齐国人,著有孙子兵法13 篇。具体篇目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孙子对于了解敌我双方非常重视,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还提出“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即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而灵活掌握。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20、的影响。)解析:32.战国七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由公元前 475 年到公元前 221 年,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国争雄的局面。七个诸侯国国势加强,兼并战争加剧,被称为战国七雄。)解析:33.“尽地力之教”(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魏国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即农民要努力耕作,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和效力,以提高粮食产量,扩大收入,从而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解析:三、B史料分析题 29-30 小题(总题数:1,分数:2.00)34.下列此材料材料一: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厮,试诸
21、壤土。 国语.齐语材料二: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美金”、“恶金”指什么?材料二中的“宗庙之牺”和“畎亩之勤”指什么?(2)简要评述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状况。(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美金”是指青铜,“恶金”是指铁。“宗庙之牺”和“畎亩之勤”是指牛。 (2)我国铸造和使用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壤土”是春秋中期前已有铁器的证明。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发展水利交通,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广泛使用于农业生产,有利于大
22、量荒地的开垦和耕作效率的提高。 在铁器用于农业生产的同时,还使用了牛耕。春秋时期,牛耕已经使用则是毫无疑问的,人们的名字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足证春秋时期,牛耕已为人所熟知,牛耕在战国更加普遍,铁农具和畜力的结合,为深耕细作提供了条件。随着农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解析:四、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35.怎样看待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经济变革:春秋时期,铁农具使用渐多和牛耕逐步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同时,水利灌溉事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得到进
23、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公田以外出现了许多私田,“田里不鬻”制度被破坏,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产生了封建地主和依附农民这两大对立阶级。 政治变革:春秋时期,王室无力统驭天下,大诸侯国相继而起,充当诸侯之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控制中小诸侯,西周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内部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卿大夫与公室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以下克上的事件层出不穷。斗争的结果,使各国的公室不同程度地衰落下去,卿大夫逐渐掌握了政权,有的甚至灭亡了公室。春秋后期大夫执政是一种历史潮流
24、,一定程度上得到人民的支持。 总之,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使新兴力量崛起,权力下移,社会更趋活跃,奴隶改变身份、获得自由的可能性增大,新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正在形成中。最大的意义在于社会关系、社会组织进一步冲破“血缘”的锁链,民意也依托“天意”得到充分的肯定。)解析:36.春秋时期封建生产关系是怎样产生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井田制的瓦解: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弱,诸侯们的权力日益增加,加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的使用价值提高,诸侯或贵族之间的有关土地的赠送、赔偿、交换乃至抵押、典当关系进一步发展,并不再报告天子。诸侯们已把他们疆域内的土地看做是私产,这种土地观念的出
25、现,说明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开始瓦解,“田里不鬻”制度破坏,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加之农奴们的消极怠工或逃亡他乡,对贵族领主们是一个打击,这是加速井田制瓦解、促进土地私有制产生的重要因素。 (2)赋税制度的改革: 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应用,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私田,各诸侯国为了扩大税源,先后进行了赋税制度的改革。最早改革的是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晋国的“作爰田”。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初税亩的实施,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加速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3
26、)阶级关系的变化: 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那些占有大量私田的人放弃了井田制的剥削方式,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租给逃亡奴隶和破产农民耕种,收取实物地租,出租土地者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者转化为依附农民。从此,封建地主与农民两个新兴的阶级便孕育成长起来,封建依附关系开始产生发展起来。)解析:37.试述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实质与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急剧膨胀,西周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著名的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27、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是旧制度接近衰亡的反映。诸侯霸主们发动战争的目的,无一不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掠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富。因此,有“春秋无义战”之说。 尽管春秋时代争霸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灾难和痛苦,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 第一,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大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争霸战争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这种集权趋势的加强,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 第二,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春秋时代是一个新旧制度交替变革的
28、过渡阶段,社会上存在着开始产生的封建制与日趋没落的奴隶制之间的斗争。大国争霸战争,程度不同地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封建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 第三,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总之,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的分野,逐渐泯灭了各族的界限,形成了南方以
29、楚国,东方以齐国,北方以晋国、燕国,西方以秦国几个融合的中心。随着民族交往联系的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各族先后走上了封建制的轨道。)解析:38.商鞅变法述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公元前 356 年和前 350 年,秦孝公先后两次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两次新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1)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规定宗室贵族凡没有军功的人,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一般百姓,立有军功,也可授爵。军功爵共分二十级,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军功爵制的推行,提高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加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培植了大批军
30、功地主。 (2)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由国家按土地亩数向士地的所有者征收土地税。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努力从事耕作、纺织者,给予奖励,从事工商业者或懒惰者,没人官府为奴。 (4)椎行县制,行“连坐之法”。将全国划分为三十个县,县设令、丞,由国君直接任兔。把农民编入户籍,五家一伍,十家一什,相互监督,奖励告密,从而加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5)迁都咸阳。将国都由栎阳(今陕西富平)迁至咸阳,以适应向东发展的需要。 (6)统一度量衡。制造标准的度量衡,要求全国实行。 (7)制定秦律。参照李悝的法经和各国法律,制定了秦国的法律,由政府公布,在全国施行。 (8)焚诗书,禁游学,实行愚民政策。 评价: 由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措施正确得当,得到国君秦孝公的支持,因此,它成为战国时期最典型、最深刻、最彻底的政治改革。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废除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政治上,基本上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又实行奖励耕战的措施。商鞅变法使封建制在秦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变法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消极影响。商鞅变法还触犯了一些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处死。但新法深入人心,不可动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