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17及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 2000年中国通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历史学综合真题)(分数:2.00)_2.简述 1900年前沙皇俄国侵犯我国的领土主权的过程。(南京大学 2013年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分数:2.00)_3.论述太平天国起义对晚清政局的影响。(中南大学 2014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分数:2.00)_4.比较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南京大学 2014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分数:2.0
2、0)_5.试析 19世纪 60年代列强对华政策的变化原因。(北京大学 2006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6.论述洋务派对时局的看法及变法主张。(陕西师范大学 2014年中国史真题)(分数:2.00)_7.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化的特点。(西北大学 2013年中国史真题)(分数:2.00)_8.试述清末新政。(南京大学 2001年综合卷真题;厦门大学 2002年中国通史真题;武汉大学 2003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安徽师范大学 2004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北京大学 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9.简论晚清的立宪派。(北京大学 2001年中国
3、通史真题)(分数:2.00)_10.简述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并谈谈你对这场论战的基本看法。(南京大学 2002年综合卷真题)(分数:2.00)_11.试述清末收回利权运动的过程及影响 o(南京大学 2014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分数:2.00)_12.评价辛亥革命。(江西师范大学 2014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13.论述自袁世凯废除议会至曹锟贿选。共和体制之于民初政治的历史意义。(南开大学 2014年中国历史真题)(分数:2.00)_14.试评新文化运动。(苏州大学 2001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南京农业大学 2002年中国通史真题;武汉大学2003年中华民国史真
4、题;安徽大学 2006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分数:2.00)_15.简析五四运动至中国共产党成立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华中师范大学 2001年中国现代史真题)(分数:2.00)_16.比较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华东师范大学 1998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17.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在初期的经济政策。(四川大学 2005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分数:2.00)_18.概述科学与人生观问题论战的主要内容。(武汉大学 2003年中华民国史真题)(分数:2.00)_19.论述中国近代的乡村建设运动。(西北大学 2013年中国史真题)(分数:2.00)_20.试述华北事变及其影响。(南京大学
5、 2001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分数:2.00)_21.述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其历史意义。(华东师范大学 2004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4年历史学综合真题)(分数:2.00)_22.试论“九一八”事变至全面抗战爆发期间,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抗日主张。(南京师范大学 2015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23.比较分析国共持久战方针。(南京师范大学 2013年历史学综合真题)(分数:2.00)_24.试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南京大学 2002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华中师范大学 2001年中国现代史真题)(分数:2.00)_25.论述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首都师
6、范大学 2014年历史学基础综合真题)(分数:2.00)_26.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的建国方针。(华中师范大学 2002年中国现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2年历史学综合真题;华中师范大学 2001年中国现代史真题)(分数:2.00)_27.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福建师范大学 2014年中国史综合真题)(分数:2.00)_28.评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华东师范大学 2000年中国当代史真题)(分数:2.00)_29.论述中共八大的内容和意义。(内蒙古大学 2016年中国史真题)(分数:2.00)_30.评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7、华东师范大学 1999年中国当代史真题)(分数:2.00)_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17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 2000年中国通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历史学综合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政治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始丧失,中国开始受制于西方列强。 (二)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世界资本主义
8、经济的强烈冲击,并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的供应地。 (三)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不仅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主要矛盾,而且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因此,中国人民不能不同时肩负起双重历史任务,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压迫,以实现民族的独立和社会的进步。)解析:2.简述 1900年前沙皇俄国侵犯我国的领土主权的过程。(南京大学 2013年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利用清政府力量削弱之机,开始在我国东北
9、和西北地区大肆进行侵略活动。1850 年 8月,沙俄又强占了黑龙江口的重镇庙街,并依据沙皇的名字把庙街更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到 1853年底,沙俄势力已扩大到黑龙江下游两岸和江口外整个中国领海,并且侵占了库页岛。 (二)1851 年 8月 6日,在沙俄的强迫下,伊犁将军奕山代表清政府与沙俄代表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沙俄取得了在新疆设立领事、领事裁判权、通商免税、建立贸易圈等侵略权益。 (三)1856 年末,沙俄竟将霸占的我国吉林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县)副都统所辖的黑龙江下游地区和库页岛划为它的“滨海省”,设首府于庙街。 (四)1858 年 5月,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之机,穆拉维约夫
10、率兵直驱瑷珲,于 28日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之签订了瑷珲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 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仅在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国结雅河)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此后只准中、俄两国船只往来,别国不得航行。 (五)1860年 10月底,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自称“调停有功”,并以帮助镇压太平军为诱饵,再加之以武力要挟,又迫使奕沂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此条约除迫使清政府确认瑷珲条约外,还规定:乌苏里江以东地区 4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割
11、让给俄国,惟“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国均不得占,仍准中国人仍照常渔猎”;俄国可以在库伦、张家口、喀什噶尔等地免税贸易、设立领事并享有领事裁判权;中俄西段未定疆界应“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哨所)等处”为界。这一规定为它以后强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依据。 (六)1864 年 10月,清政府被迫在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上签字。具体划定了从沙宾达巴哈山口(今俄境)起至浩罕边界为止的中俄西段边界。通过这个条约,俄国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泊和特穆尔图淖尔在内的约 44万多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解析:3.论述太平天国起义对晚清政局的影响。(中南大学 2014年中国近代
12、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地方士绅权力的扩大。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为地方团练的兴起、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而地方团练的发展壮大,又扩大了地方士绅的权力。太平天国失败后,地方团练取代了原有保甲组织的功能,它们也由军事组织逐渐转变为政治组织,从而使官方系统对乡村的控制力逐渐削弱,非官方的地方控制系统越来越重要,清政府对乡村的影响力日益下降。 (二)督抚专权局面的形成。湘淮势力控制地方权力,使晚清政治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在咸丰朝以前,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其兵权都是直隶于中央的,决非将帅可得而私有。但是,湘淮军则是由将帅自行招募的私家军队。自湘军起,兵归国有
13、的局面转变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此种筹饷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兵归将有、各私其军的格局。湘淮军将帅既得总督、巡抚的地位,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 (三)满汉官僚阶层的变化。随着地方士绅权力扩大和督抚专权的出现,清政府官僚阶层发生严重分化,上层汉族官僚势力迅速增长并最终打破了满汉平衡。汉族官僚的势力逐步增长,清廷满汉官员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改变,尤其太平天国起义后,满人一向依赖的八旗绿营不堪重用。清廷被迫起用大批汉族官僚,借助他们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四)洋务运动的开展。太平天国运动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所造成的两千年
14、未有之变局,促使清朝统治阶层内部发生分化,出现革新势力,因而由掌权的开明官僚发起了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新政。)解析:4.比较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南京大学 2014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相同点。两者均以农民为主体,以宗教迷信来组织发动,都承担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二)不同点。太平天国主要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初次交融的产物,是以南方农民为主体、以推翻满清政府为首要目标、反封建的农民战争,其组织程度之严密、革命理论之完备,实为历代农民战争之最;而义和团运动则主要是甲午战争后中外
15、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以北方农民为主体、以“反帝仇教”为主要内容、完全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其成分之复杂多样、抗争行为之暴烈程度以及浓郁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在历代农民革命斗争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1)从性质上看,太平天国是典型的旧式农民战争,它以反清即反封建为主,主观上不主动反对西方列强,义和团运动则以“灭洋”即反帝为主,主观上不反封建,是一场自发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一场正义的民族战争。 (2)从宗教上看,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都未能跳出以宗教迷信形式来组织发动群众的旧框框,但二者在宗教的具体形式、内容尤其是宗教信仰上明显不同: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是一元化、中西合璧式;而义和团则呈现出
16、多元化、本土性。 (3)从组织上看,太平天国是洪秀全等人酝酿已久、精心策划、周密组织的农民战争,其组织上的严密性、系统性,实为历代农民战争之最;而义和团运动纯系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组织上的松散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4)从成员来看,太平军与义和团的主要群众基础虽然都以贫苦农民为主,但在成员构成上明显不同:太平军自上而下几乎是清一色的拜上帝教众,比较整齐划一,且多为南方人;而义和团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分复杂多样,且以北方人为主,有较广泛的民族性。)解析:5.试析 19世纪 60年代列强对华政策的变化原因。(北京大学 2006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17、:(一)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扩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伴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列强在华的利益得到了暂时的满足。由此,列强对华由原来的“炮舰政策“转而开始“相对和平”“与华合作”。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于 19世纪 60年代中期首先明确提出了“合作政策”,其内容主要有两点: (1)西方列强在华问题上相互合作; (2)西方列强和清政府之间合作。这一政策得到了英、法、俄、德等西方列强的支持。“合作政策”在 60年代末期由于蒲安臣的出使而达到了高潮,70 年代中期伴随着资本主义各国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出现边疆危机而结束。 (二)原因。 (1)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18、。 (2)欧美列强之间暂时缓和尖锐矛盾的需要。 (3)英国对华态度由武力到和平的转变。 (4)美国重视维护对华贸易和平稳定发展,基本对清政府采取支持态度。)解析:6.论述洋务派对时局的看法及变法主张。(陕西师范大学 2014年中国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洋务派虽有派系之分,他们所持的洋务思想也各有差异,但其基本主张和思想特色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变局论。其核心内容是:认识到中国已面临列强纷至的“千古变局”,已被卷人世界大格局之中,力求把握时代机遇,在危机中寻求振兴。 (二)自强论。要对付变局就需要自强,其主要含义是中国应自立和自我图强,尽快转弱为强。洋务派所
19、提的实行自强的具体途径是:采西学,制洋器,师洋人之所长,夺洋人之所持。 (三)富强论。自强不仅仅限于军事方面,还需要开创和发展新式工商业,这是求富强的主要内容。其含义包括:求强以求富为先,求富以兴商为要,兴商以商战为经。 (四)人才论。洋务派认为,要自强、求富,就需要各种有用人才,人才缺乏要自己培养,而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改革传统的科举制度,采用办学堂、派留学等新式教育方法。)解析:7.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化的特点。(西北大学 2013年中国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国社会已经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由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开始起步的。洋务运动发轫于 1
20、9世纪 60年代初,终止于 90年代中期,持续了 30多年,这段时间是中国近代化的早期阶段。 其特点主要有: (1)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工业的先后顺序不同,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先从军事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民用企业;先从重工业开始,然后扩充到轻工业。这是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3)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民办”方式发展工业不同,洋务派通过“官办”“官督商办”的方式创办近代工业。这是半殖民地中国在近代化早期阶段发展工业的一种特殊形式,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4)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在受到外国侵略势力打击的同时,还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和摧残。在
21、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困扼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这种情况,就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既有其社会历史的进步性,又有其先天的软弱性。)解析:8.试述清末新政。(南京大学 2001年综合卷真题;厦门大学 2002年中国通史真题;武汉大学 2003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安徽师范大学 2004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北京大学 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从 1901年 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 1905年 12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 (一)主要内容。 (1)行政制
22、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1901年 7月,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 年,设立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1905 年设立了巡警部。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 年,清政府又设立了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以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 (2)经济改革。1903 年 8月,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商部,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商部在清政府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业的重视,1906 年,商部扩展为农工商部。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
23、励公司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 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务的现象,促使当时出现了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3)军事改革。1901年 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武科举,并令各省裁撤绿营防勇,改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操练新式枪炮。1902 年底,清廷在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练兵大臣。1902 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一镇,约 12500人,1904 年 9月,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和陆军学堂办法等条规,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
24、 36镇。清廷为独揽军权,于 1905年合兵部与练兵处为陆军部。 (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等,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1901 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 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该年为农历壬寅年,因此称为“壬寅学制”,但并未付诸实施。1904 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同时,清政府还提倡、奖励出洋留学。1902 年 12月,清政
25、府批准外务部制定的留学生章程,规定凡学成归国者,分别奖以翰林、进士、举人出身并按等录用。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二)影响。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着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资产阶级立宪思想迅速兴起,立宪运动逐步开展,进一步推动清末改革走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解析:9.简论晚清的立宪派。(北京大学 2001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形成。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以后,资产阶级立宪派人士纷纷联络,发起组织立宪团体。立宪团体纷纷成立,进一步壮大了立宪派的声势和力量,成为推动清末宪政改革的重要力量。1909年 10月各省谘议局成
26、立后,立宪派即获得了合法的地位。立宪派是以君主立宪政治政体为共同理想,采取一致的行动,为实现宪政而奋斗的具有政党性质的派别,是清末立宪活动的主体。 (二)主要活动。立宪派进行的改革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政治上,立宪派利用自己掌握的论坛和团体抨击清朝专制统治,揭露吏治黑暗,鼓吹立宪政治,并代表民意向督抚抗争。最突出的事件是连续发起三次大规模的请愿活动,向清朝当局施加政治压力,以促进早日召开国会。而清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腐败、虚伪、冥顽不化,使更多的人包括立宪派对清政府失去最后的信心和耐心,在辛亥革命发生时很快站在了革命党一边。 (2)经济上,立宪派积极提倡兴办实业。立宪派中
27、如张謇等很多人本身就是工商业的代表,他们有着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强烈愿望和要求。20 世纪初中国出现的大办实业热潮,与立宪派的积极倡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兴办实业与鼓吹立宪互为依托、互相促进。 (3)在文化上,发展学校教育是立宪派从事的一项重要改革。在立宪派所办的报刊上,关于“教育救国”论的鼓吹俯拾皆是。大量新式学校的出现,培养了大批年轻的新知识分子,为辛亥革命及革命后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各类人才。 (4)立宪派的第四项改革是倡导和实行地方自治。地方自治是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一种地方管理制度,是其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 (三)评价。 (1)晚清立宪派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改革,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
28、响。立宪派的改革思想及活动,给近代社会带来了新风貌、新气象,引发了社会变迁,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尽管立宪派的政治立宪运动失败了,但他们对促进中国近代化所做的努力,应该予以肯定。 (2)作为刚刚从地主、官僚、富商转化而来的上层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立宪派带有地主和资本家两种不同属性。一方面,他们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一定的矛盾,在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其揭露封建专制制度,传播民主议会观念、制度的活动,对瓦解清王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与封建势力、旧次序有密切的利害关系。在辛亥革命前,立宪派反对会给他们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带来损害的革命运动,竭力以君主立宪来抵制
29、革命。辛亥革命后,在清朝覆亡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虽被迫承认共和,却并不是真正要实行共和,而是想借此结束革命,阻止革命的深入发展。在新政权建立的过程中,立宪派与封建官绅袁世凯等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排斥革命派,迫使南京临时政府将政权交给袁世凯。这反映了立宪派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解析:10.简述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并谈谈你对这场论战的基本看法。(南京大学 2002年综合卷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主要内容。论战的中心问题是围绕同盟会的纲领即三民主义进行的,也就是中国要不要“反满”和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以及要不要平均地权
30、、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其中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场论战的中心。 (二)评价。论争的实质是用什么手段、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论争的双方即革命派和康、梁等人代表着同一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这个阶段政治的两翼。左翼的革命派希望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而右翼的康、梁等人则希望通过和平的改革,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革命派的思想言论尽管存在着许多严重的弱点,但他们要求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因而日益得到当时进步人士和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拥护。革命派以明显的优势占领了思想阵地,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做好了舆论准备。)解析:11.试述清末
31、收回利权运动的过程及影响 o(南京大学 2014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一)过程。20 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主要目标是铁路和矿山。他们强行与清政府签订种种条款,运用接办或华洋合办等方式,控制矿山开采权;通过政府出面或直接设立公司,向中国投资,获取铁路修筑权。1905 年前后,国内绅商要求自办路矿或收回商办的呼声日益高涨,至 1907年蔓延至全国范围。 (1)收回矿权方面,以山西省反应最为激烈。1907 年,山西绅商组织保晋公司,与英、意商人合组的福公司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至 1908年收回山西各地的矿权。此外,山东、安徽、河南等地也纷纷开展了
32、收回矿权的斗争。 (2)收回路权方面,主要反映在江浙地区,要求收回苏杭甬铁路的筑路权,但未能取得有效结果。与此同时,国内要求收回津镇铁路、滇越铁路筑路权的斗争,也未获成功。1911 年 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政策,从而激起了以四川保路风暴为主的更大规模的保路运动。 (二)影响。朱英先生认为清末持续数年之久的收回利权运动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1)收回利权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掠夺和清朝封建统治者出卖国家主权的民族民主运动。 (2)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明显促进了 20世纪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收回利权运
33、动对于工商业者的成长,尤其是对工商业者思想认识的提高,也产生了较为突出的影响。 (4)收回利权运动与清末同时开展的其他政治运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5)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发展演变,尤其是“铁路国有”政策出台之后,立宪派以及工商各界对清政府的不满与愤怒也与日俱增,成为武昌起义之后推翻清王朝的重要社会力量。)解析:12.评价辛亥革命。(江西师范大学 2014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胜利说。以武昌起义和全国光复为标志的辛亥革命,取得了重大胜利。它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把皇帝赶下台,摧毁了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社会发生质
34、的变化;它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把具有漫长历史的封建专制社会引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轨道。 (二)失败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仍然遗留下来;新生的民国政权旁落他人,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初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帝制复辟接踵而来。 (三)否定说。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它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辛亥革命式的暴力传统,是一种前现代化类型的旧式政治行为模式,它的最大弊害在于,一方面打断了社会阶层的必要发育过程,另一方面则耗费了社会仅有的财富;由于一个“后发外生型”的国家建设现代化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所以它需要进行高度的社会动员,而高度的动员只有
35、高度的权威才能实现,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创造出新的权威。)解析:13.论述自袁世凯废除议会至曹锟贿选。共和体制之于民初政治的历史意义。(南开大学 2014年中国历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概念厘定:1914 年 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宣布停止参众两院所有议员的职务,并发给川资遣散,是为袁世凯废除会议事件;曹锟贿选是指 1923年 6月,直系军阀首领曹锟为了当上总统,而采取向议员行贿的方式来换取投票的事件。在 1914年至 1 923年的十年间,共和体制经历了从废除到恢复的过程,该体制是民初政治的重要内容,故对后者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和体
36、制是民初政治的核心内容。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王朝,确立了以民主共和为原则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核心就是国家领袖及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由选举产生,且具有一定的任期。废除帝制建立共和体制,使共和观念深入民心,以确立起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运作模式。1914 年,袁世凯为了称帝,采取了废除国会的极端措施,但不久就遭到失败,此后新成立的国民政府均以共和体制为运作核心,尽管此后政局多次动荡,议会被废除后又被恢复,都体现了共和体制在民初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二)共和体制的法理性逐渐被承认。晚清以来对于民主共和制度的宣传,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建立共和的实践,均使民主共和在民初确立起强大的法理性,任何人均无法否认。袁世凯
37、废除议会复辟帝制,但在各方的联合反对下失败,即是明显的例子。此后的府院之争、曹锟贿选等事件,也均是以共和体制为运作框架。 (三)共和体制的实际运行,改变了民初政制的走向。从袁世凯废除议会到曹锟贿选,议会经历了从废除到恢复的过程,期间发生的诸多乱象,也生动地反映了民主共和体制引入中国后面临的水土不服。这种情况引起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精英人物的反思。他认为中国尚无法完全践行西方式的议会,主要原因在于民众民主意识淡漠,因此需要国民党担任“保姆”来教会民众如何运用民主,即“训政”。要实施“训政“,就要建立国民党的独大地位,推翻北京国民政府,建立由国民党主导的国民政府。这即是此后中国的政制走向。 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移植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