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试卷 5 及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 )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分数:2.00)A.商代B.夏代C.战国D.春秋3.教师作为独立职业在社会上出现,是在( )时代,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分数:2.00)A.夏B.春秋C.西周D.商4.在我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鼎盛时期是( )。(分数:2.00)A.西周B.秦代C.战国D.春秋5.在我国
2、,私学出现于( )时期。(分数:2.00)A.西周B.夏C.春秋D.战国6.古代文献中所描述的“礼崩乐坏”的时期是指( )。(分数:2.00)A.南北朝B.春秋C.五代十国D.战国7.提出“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分数:2.00)A.墨子B.孔子C.孟子D.老子8.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 )。(分数:2.00)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9.“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 )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分数:2.00)A.荀子B.孔子C.孟子D.庄子10.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 )。(分数:2.00)A.孝B.礼C.忠D.仁11.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
3、教”这一思路的教育家是( )。(分数:2.00)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12.“化性起伪”是( )提出的。(分数:2.00)A.荀子B.老子C.庄子D.孔子13.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 )。(分数:2.00)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4.在我国教育史上,首次而鲜明地提出“大丈夫”理想人格的教育家是( )。(分数:2.00)A.孟子B.孔子C.荀子D.庄子15.提出培养“兼土”的教育目的是( )。(分数:2.00)A.儒家B.道家C.墨冢D.法家16.道家的教育主张是( )。(分数:2.00)A.不言之教B.以法为教C.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17.在我国教育史上,被称
4、为“六经”传人的教育家是( )。(分数:2.00)A.孟子B.荀子C.孔子D.朱熹二、辨析题(总题数:6,分数:12.00)18.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19.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分为大学、中学和小学三种。(分数:2.00)_20.私学是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贡献之一。(分数:2.00)_21.孔子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分数:2.00)_22.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中,“性”是指先天素质,“习”是指行为习惯。(分数:2.00)_23.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而墨子所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爱”。(分数
5、: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24.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分数:2.00)_25.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分数:2.00)_26.简述孔子的德育原则。(分数:2.00)_27.如何评价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分数:2.00)_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28.必答题(分数:2.00)_29.述官学和私学的差异。(分数:2.00)_30.试述孔子私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分析其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分数:2.00)_31.评价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分数:2.00)_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试卷
6、5 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 )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分数:2.00)A.商代B.夏代C.战国D.春秋 解析:3.教师作为独立职业在社会上出现,是在( )时代,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分数:2.00)A.夏B.春秋 C.西周D.商解析:4.在我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鼎盛时期是( )。(分数:2.00)A.西周B.秦代C.战国 D.春秋解析:5.在我国,私学出现于( )时
7、期。(分数:2.00)A.西周B.夏C.春秋 D.战国解析:6.古代文献中所描述的“礼崩乐坏”的时期是指( )。(分数:2.00)A.南北朝B.春秋 C.五代十国D.战国解析:7.提出“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分数:2.00)A.墨子B.孔子 C.孟子D.老子解析:8.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 )。(分数:2.00)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解析:9.“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 )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分数:2.00)A.荀子B.孔子C.孟子 D.庄子解析:10.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 )。(分数:2.00)A.孝B.礼 C.忠D.仁解析:11.在论述教育
8、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教育家是( )。(分数:2.00)A.孟子B.孔子 C.荀子D.老子解析:12.“化性起伪”是( )提出的。(分数:2.00)A.荀子 B.老子C.庄子D.孔子解析:13.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 )。(分数:2.00)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解析:14.在我国教育史上,首次而鲜明地提出“大丈夫”理想人格的教育家是( )。(分数:2.00)A.孟子 B.孔子C.荀子D.庄子解析:15.提出培养“兼土”的教育目的是( )。(分数:2.00)A.儒家B.道家C.墨冢 D.法家解析:16.道家的教育主张是( )。(分数:2.00)A.不
9、言之教 B.以法为教C.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解析:17.在我国教育史上,被称为“六经”传人的教育家是( )。(分数:2.00)A.孟子B.荀子 C.孔子D.朱熹解析:二、辨析题(总题数:6,分数:12.00)18.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解析:19.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分为大学、中学和小学三种。(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西周的学校教育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其中国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层次。)解析:20.私学是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贡献之一。(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孔子所创办的私学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弟子
10、最多、影响也最为深远的,但私学并非孔子首创,有史料表明,孔子之前已有私学存在。)解析:21.孔子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正确。孔子编订“六经”,并以诗书礼乐作为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解析:22.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中,“性”是指先天素质,“习”是指行为习惯。(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在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中,“性”是指先天素质,“习”是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解析:23.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而墨子所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爱”。(分数:2.00)_正确答
11、案:(正确答案:错误。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爱”,而墨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等的“爱”。)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24.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六艺”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12、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解析:25.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1)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2)教师不再是官吏,“官师合一”被打破,教师成为以教育作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3)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得
13、到新的发展。内容突破了西周“六艺”范围,办学方式上私学没有固定场所,而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求学为动力基础,办学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5)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造就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教育思想家,出现了诸如论语、孟子、荀子等记载大量教育思想的典籍,以及大学、学记等为代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在世界教育学发展历史上也熠熠生辉。)解析:26.简述孔子的德育原则。(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立志。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志于道”并“乐道”,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克己复礼
14、为仁”,善于自克才是道德修养的标志。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将道德修养付诸实践,“言必信,行必果”,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道德贵在自觉,道德教育贵在培养自觉。遇事“求诸己”,积极进行自我思想省察,寻找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6)改过。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扬长补短的过程,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解析:27.如何评价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分数:2.00)_
15、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即教育对象不应该有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只要诚心求教、潜心向学并行拜师手续的,孔子都从纳为门人。从而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2)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和学术垄断的格局,大了受教育的范围,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和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解析: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28.必答题(分数:2.00)_解析
16、:29.述官学和私学的差异。(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学校教育与自然形态的教育分离之后的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私学和官学有着显著的区别。 (1)西周奴隶社会的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上的,而春秋时的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之上的。 (2)官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奴隶主贵族,而私学的社会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包括、工、商等自由民所组成的阶级联盟。 (3)官学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是集中的,“学在官府”是其传统,它维护“学术官守”;私学是由私人根据社会需要而设立的,它是分散的,“学在四夷”是其特点,它促成了“学术下移。 (4)官学是“政教合一”,
17、教育是政治组织的一部分,教育无独立的组织机构;私学是政教分离。教育从政治机构中独立出来,有独立的组织机构,教育活动成为相对独立的活动。 (5)官学是“官师合一”,由政府职官兼任教师,以官事为主、教学为辅;私学是官师分离,以具有知识技能的人担任教师,教师成为社会上一种独立的职业,他们是专业化的脑力劳动者,以传授知识经验、培养人才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 (6)官学的入学受到贵族身份的限制,贵族子弟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利;私学的入学则以自由受教为原则,学校向平民开放。 (7)官学没有思想自由,不论国学、乡学都在贵族传统思想统一指导之下,受一种教育思想支配;私学则有思想自由,各家私学不必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思想
18、,而是都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私学是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摇篮。 (8)官学的教学内容艰于传统的“六艺”,灌输的是旧有的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偏重于历史文化,教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私学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六艺”的范围,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念、道德思想以及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其内容与大变革时期的现实生活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9)官学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基本的教学设备,管理制度比较规范,但也较为呆板;私学不受固定教育场所的限制,而是以教师为中心,可以是流动的,设备也比较简单,虽然管理制度不够规范,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10)官学按照一定方向和一定规格培养人才,至春秋时已趋于衰落,
19、难以发挥其培养维护贵族统治所需人才的职能;私学则以多种目标和多种规格培养人才,适应建立封建社会制度的需要,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解析:30.试述孔子私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分析其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教育内容:孔在继承西周以来“六艺”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和改造,提出了自己关于教育的主张。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者为重心。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服从于前者的需要,为道德修养服务。孔子在教学中所用的教材,
20、主要是经过他亲自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即后世所称的“六经”。 (2)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认为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知人,即对学生要有准确、全面地了解,“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扬长避短。 启发诱导。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孔子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学
21、生的心理状态,适时施教;其次,教学要“当其可”,即难度适宜。 学思并用,学思右合。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人和拓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由博返约。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或者说解决知识的广与精深的矛盾。孔子强调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主张学生“多闻”、“多见”,知识面要广,具有广博丰富的知识面,对事物的理解就会深刻而全面,解决问题也会左右逢源、“才思踊跃。如果知识能够用一条三线“一以贯之”,就能以简驭繁,触类旁通而举一反三。 (3)贡献: 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
22、术的下移; 认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解析:31.评价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却体现了孔子的教育观点。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2)“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3)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