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3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388392       资源大小:81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3及答案解析.doc

    1、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3 及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27,分数:54.00)1.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2008 年统考真题)(分数:2.00)_2.简述元朝中央及地方官制。(北京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分数:2.00)_3.简述元代民族政策以及影响。(苏州大学 2014 年中国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分数:2.00)_4.论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湖南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分数:2.00)_5.试析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特点。(清华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6

    2、.从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和货币几个方面。论述南宋经济的发展。(2011 年统考真题)(分数:2.00)_7.1113 世纪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出现了一些新发展,请概要叙述之。(华东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8.简述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大学 2018 年中国古代史基础真题)(分数:2.00)_9.简述明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苏州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分数:2.00)_10.试论张居正改革。(南京农业大学 2000 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11.论述明代的宦官专政。(浙江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12.试比较汉唐明宦

    3、官擅权的异同。(清华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13.试述清朝前期强化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措施和手段。(厦门大学 1999 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14.试述明清内阁制度的变迁。(南京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分数:2.00)_15.简述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黑龙江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中国史)真题)(分数:2.00)_16.清前期在边疆地区施行的不同于内地行省的统治措施。(四川大学 2014 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17.简述一条鞭法的内容及意义。(南京大学 2001 年综合卷真题)(分数:2.00)_18.简述清初恢复、

    4、发展生产的措施及效果。(厦门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分数:2.00)_19.试论两税法和摊丁入亩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真题)(分数:2.00)_20.论述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改革。(浙江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分数:2.00)_21.简述明代王守仁的心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分数:2.00)_22.简述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南京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分数:2.00)_23.试就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主要史实进行比较。并对其历史意义予以评述。(武汉大学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分数:

    5、2.00)_24.论述自 16 世纪中期到 17 世纪前半期传教士来华的背景、主要活动及其影响。(2012 年统考真题)(分数:2.00)_25.论述元朝至清朝中期(1840 年前)的海外贸易政策及其影响。(2014 年统考真题)(分数:2.00)_26.论述宋至明清的民族关系。(陕西师范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真题)(分数:2.00)_27.论述乾嘉学派出现的背景及其在史学方面的代表性成就。(2017 年历史学统考真题)(分数:2.00)_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3 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27,分数:54.00)

    6、1.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2008 年统考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主要内容。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初义,即将中书省的职权临时在某处行使的意思。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设丞相一员(例不常设),平章政事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品级皆与中书省官相同。全国分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此外还有高丽行省。由中书省直辖的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称腹里,有关事务由中书省下辖的六部掌管。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二)历史意义。元代的行省制,从政

    7、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另外,在一些边远地方设立行省,如甘肃行省、云南行省、辽阳行省、岭北行省等,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元代的行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解析:2.简述元朝中央及地方官制。(北京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中央官制。元朝中央最主要的机构有三,即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大权。(1)元朝实行一省制,即设立中书省(又称都省)作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政务。中央设中书省,中书令是虚衔,由皇太子兼领。中书令之下,有右、左丞相,是实际的宰相。下面有平章政

    8、事,及右丞、左丞和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省下面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另有侍郎为副,与尚书共同处理政务。(2)1263 年,设立枢密院,总理全国的军事。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衔,枢密院的二员枢密副使掌握军务。后来又增设同知枢密院事等官员。(3)御史台(又称内台、中台、宪台等)掌管监察。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其下为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御史台下,有殿中司和察院。前者的主要任务是纠察百官,后者是作为朝廷的耳目,行刺举之事。 (二)地方官制。(1)元代地方的行政机构系统是行省、路、府、州、县。地方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初义,即将中书省的职权临时

    9、在某处行使的意思。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设丞相一员(例不常设),平章政事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品级皆与中书省官相同。(2)元朝在路、府、州、县都设置达鲁花赤,作为最高的监临长官,例由蒙古人充当,掌握最后裁定的权力,位于同级其他官员之上。(3)元朝初年,忽必烈即封吐蕃喇嘛教萨斯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后来又加封他为帝师。忽必烈以后,元朝皇帝也都尊奉大喇嘛为帝师。帝师既是佛教的最高首领,统领全国佛教;又是西藏地区的最高政治首领,掌管西藏军民世俗事务。除去委任帝师外,元朝又设置中央和地方机构,直接管辖西藏。在中央设宣政院(初名总制院),主管全国

    10、佛教事务及吐蕃军、民之政,以帝师领院事,设置院使十员,其中为长者常以朝廷大臣兼任,位居第二者必由帝师推荐僧人担任,以下设有同知、副使、院判等官,又在西藏设立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宣慰司)。在宣慰司下,又设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自宣慰使、都元帅至万户等各级官员,多以当地僧俗首领担任,由帝师或宣政院荐举,朝廷授职。)解析:3.简述元代民族政策以及影响。(苏州大学 2014 年中国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元代的民族政策。元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对各民族进行分化,让先被征服地区的人比后被征服地区的人地位高一些,人为地制造民族

    11、等级。元世祖时,明令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北地区各族及中亚、东欧来中国的人);第三等是汉人(指原来金统治下的汉族和女真、契丹、渤海、高丽等族及较早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两省的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和其他民族)。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在政府机关中,蒙古人任正职,汉人、南人只能充当副职。如地方上的官吏,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形成定例。 (二)影响。元朝的民族等级制度,是蒙古族统治集团以征服者自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的具体体现。这种做法造成严重的民族隔阂和矛盾,导

    12、致被压迫民族的强烈反抗。整个元代,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最终使得蒙古族统治者无法长治久安。)解析:4.论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湖南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背景。从北宋中期起,儒学领域出现了新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汉唐学者专事经学笺注的传统遭到废弃,对以贞观年间钦定的五经正义为代表的经学旧说产生怀疑,群儒奋起,开创了以己意解经的新时代,逐渐形成了带有两宋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儒学包括各种儒家学派在内的宋学。宋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的推动。宋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特别尖锐,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家经典中去寻找

    13、新的答案和新的思想武器,以挽救社会危机。(2)佛、道两教对儒学的渗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释、道两教获得了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并对儒学产生了渗透。这为宋代儒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养分。(3)科学技术的进步。宋代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对书籍的传布和文化的普及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广大平民子弟加入到读书人的队伍中去,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4)科举改革的影响。从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帖经、墨义取士的做法受到了抨击,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这对以理解经义内涵为主的新儒学的产生是一个有力的推

    14、动。 (二)代表人物。(1)程颢、程颐。程颢、程颐是后来宋学中成为主流派的理学的先驱。二程认为,万物一理,一物之理也就是万物之理;理一分殊,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维护封建的纲常等级,也就是维护天理。程颐将人性的两个层次命名为天理、人欲,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论理气心性,又必以儒家纲常伦理为依归,将自然、道德合二为一。程颢的观点和程颐有一些差别,认为人心具有良知良能。(2)朱熹。朱熹是理学形成的关键人物,其学主要承自程颐,也吸收了周敦颐、张载等人的观点,基本上做到了集宋学诸家诸派之大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因其以“理”为哲学核心,故有理学之名,亦称程朱理学。他认

    15、为“理”是万物生长的本原,而“气”只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主张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以道心来主宰人心,要“去人欲,存天理”,以此来调和阶级矛盾。(3)陆九渊。陆九渊主张“心即理”,因而有心学之称。陆九渊把儒家思孟学说和佛教禅宗思想结合起来,并承袭和发挥了“天即理即心”的观点,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南宋后期,理学的发展出现了朱、陆合流的趋向。 (三)官方地位的确立。理学实是一种新形式的儒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更能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被采纳为官方哲学。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南宋理宗朝时期。淳祐元年

    16、(1251 年),理宗亲撰道统十三赞,“就赐国子监,宣示诸生”,正式肯定从二程到朱熹是孔孟以来道统的真正继承人,使程朱理学成为继孔孟以来的正统思想和钦定的官方哲学。)解析:5.试析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特点。(清华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城市发展。(1)北宋时期。城市贸易开始打破了坊、市和昼夜的界限。市内还出现了“瓦子”(或称“瓦舍”“瓦肆”),里面有“勾栏”(歌舞、戏剧场所)、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是娱乐的中心。北宋除广州外,又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今山东诸城)、秀州(今浙江嘉兴)五地设市舶司,使外贸规模成倍扩大。 (2)南宋时

    17、期。南宋都城临安府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商业极其繁荣。榷场贸易则主要存在于宋与金、宋与西南各族之间,由官府管理,征收榷税。广州、泉州、明州仍是重要的通商口岸,特别是泉州,已取代广州,成为最大的外贸基地。另外,在临安、温州、秀州等地也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 (二)商业发展。(1)北宋时期。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流通额迅速增加。为了解决金属货币不足和流通不便的问题,真宗时,在政府许可下,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了一种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市场上流通,叫作“交子”。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仁宗年间,设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 36 万贯铁钱为本金,定期限额发行,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徽宗时

    18、,改交子为“钱引”。 (2)南宋时期。由于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南宋货币铸造供不应求,政府便大量印制纸币。当时流行的纸币有钱引和会子两种。钱引流通于四川地区,取代了北宋时使用的四川交子。会子分东南会子、淮交、湖会三种。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在杭州设立会子务。发行的会子通行东南各路,称东南会子。两淮发行的会子是为淮交、湖会,先在湖北通行,后扩大到京西和广南。)解析:6.从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和货币几个方面。论述南宋经济的发展。(2011 年统考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工程,扩大和改善耕地;圩田大量增加,粮食亩产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19、占城稻的栽种进一步推广;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扩大。 (二)手工业。制瓷业和丝织业超过北方;棉纺织业初步发展;造纸和雕版印刷技术提高;造船业迅速发展。 (三)对外贸易。海外贸易空前繁盛;瓷器开始成为主要输出品;泉州成为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泉州、广州等城市形成外国商人聚居区(蕃坊)。 (四)南宋流行的纸币有钱引和会子两种。钱引流通于四川地区,取代了北宋时使用的四川交子。会子分东南会子、淮交、湖会三种。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政府在杭州设立会子务,专门负责会子的印制、发行和管理。)解析:7.1113 世纪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出现了一些新发展,请概要叙述之。(华东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通史

    20、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北宋农业经济的发展。圩田在南方有了进一步发展,规模有所扩大,如著名的芜湖万春圩即有田十二万七千亩。北宋农民推广使用了一些新农具,如新型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以人力代牛耕的踏犁等,从而使农业生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为了减轻插秧的劳动强度,人们还创造了秧马。随着北宋的统一,南北各地的农作物品种得到了交流。水稻的优良品种也在各地推广,其中最著名的品种“占城稻”从越南引入福建,后又推广到江淮和北方。 (二)南宋农业经济的发展。植棉区已从两广、福建逐渐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江浙地区是当时的主要稻米产区,因而有“苏(州)湖(州)熟,天

    21、下足”的谚语。 (三)元朝农业经济的发展。忽必烈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农”政策和措施,主要有:设立管理农业的政府机构;保护农田,限制抑良为奴;招集逃亡,鼓励开荒;大力开展军民屯田;减免租税;设置粮仓、常平仓;兴修水利等。此外,至元十年(1273 年),忽必烈还命人编修农桑辑要一书,颁行天下,命令各地的地方官大力宣传和推广。此书系参考历代农书如齐民要术等,并结合当时实际的农事经验而写成。此书颁行于全国,对指导农业生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以上措施,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人口的增加、农业产量的提高和棉花等新作物的推广上。)解析:8.简述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大学 2018 年中国古

    22、代史基础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形成。汉唐时期,丝绸主要通过由长安出发,过河西走廊,横穿新疆境内的陆上“丝绸之路”而运往亚欧各国的。但陆上交通有地理环境恶劣、行程远、运输量小等不利条件,加上唐后期土耳其等占据了中亚细亚、吐蕃占据河西陇右以及元朝蒙古西征,破坏了中亚细亚的经济、文化等因素,使陆路丝绸之路渐呈衰势,代之而起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二)发展。主要航线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1)东海航线。沿朝鲜半岛至日本或从日本南岛出发,直接横渡东海至长江口一带的扬州、楚州、苏州和明州。(2)南海航线。从广州出发,经南海、印度洋、波斯湾而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安息

    23、等国。这两条航线把中国同朝鲜、日本、东南亚、南亚和西亚联结起来,大量的丝绸、瓷器连同生产技术传人这些国家。宋代以后,随着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术的提高,海外贸易有了更大的发展,丝绸向海外传播的数量及范围扩大,中国的商船已能从波斯湾经今阿曼佐法到亚丁乃至东非沿岸。到了明代,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随船带去大量丝绸、瓷器、金银等宝物同亚非各国交换,其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是中外航海史上首屈一指的。同时,中国沿海民间商人也冲破海禁,泛海到东南亚各地经商,均表明海上贸易的繁盛。新航路开辟后,航行海上的西班牙船队开辟了一条经菲律宾马尼拉通向拉丁美洲的航线,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被源源不断地运往美洲,成为深受当

    24、地人喜爱的物品。 (三)意义。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将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以及养蚕织绸、制瓷技术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也将世界各地的宝物珍品和番薯、玉米、花生、烟草、西红柿等农作物以及宗教、医学、天文学等文化输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解析:9.简述明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苏州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废中书省,权分六部。明朝初年,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制基本承袭元朝。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不久,太祖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洪武十三年(1380 年),

    25、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揽政,且欲谋反,朱元璋杀胡惟庸,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臣下有奏请者处以极刑。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和丞相后,即提高六部的地位,升尚书为正二品,侍郎为正三品,委大政于六部,由六部分理天下庶务。由此六部尚书之上更无首长,六部各不相属,六部尚书平列,上面总其成者是皇帝。自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余年的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帝的权力更大了。六部以吏部掌职官最为重要,户、兵二部的权力稍次。不过明代的六部只是具体的办事机构。 (二)建立内阁。明太祖废丞相后,繁剧的政务和大量的奏札自非一个人的精力所能料理。洪武十五年(1382 年),朱元璋仿宋制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

    26、殿阁大学士,由文人充任,批阅奏章,只可备顾问。明成祖即位以后,则特召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人直文渊阁,得以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学士,渐升为大学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宣宗常到内阁,命阁臣票拟。特别是到英宗时,小皇帝九岁即位,不能处理国事,凡章奏皆由阁臣票拟呈进,以后内阁票拟遂成为制度。所谓票拟,即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代替皇帝先看,提出处理意见,墨书在一张小票(纸条)上,附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皇帝看过之后,把小票撕了,亲自用红笔写批在章奏上,这叫作批红。内阁票拟经皇帝批红之后,就变成正式谕旨发下。不过大臣的票拟只有经皇帝朱批之后方能生效,故天下事务权力仍旧归于皇上,内阁仍只是辅

    27、政机构。 (三)设立五军都督府。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的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洪武十三年(1380 年)正月,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简称五军府),分领在京的除亲军外的各卫所和在外的各都司。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掌兵权。兵部是任命将领、发布调遣命令的机构(调兵必须奉旨),但不直接统率军队。五军都督府则是主管军籍和军政的机构,虽然分领在京及在各地的军队,但不能自己调遣军队及任命将领。这二者互相钳制,又都不能指挥军队,以使最高统一指挥权操于皇帝手中。(四)建立监察制度与三法司。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 年)十月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

    28、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 110 人,职纠内外官员。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朱元璋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置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给事中等官,共 50 余人。这六科是独立的,其职在分别稽察六部事务,六部有违失,可以驳正。给事中与监察御史合称为科道官。三法司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会审指明代重大刑狱要由上述三部门共同完成,刑部主审理、都察院主纠察、大理寺主驳正,这是明代重要的司法审判和监察制度。刑部属六部之一,掌天下刑名、关禁之政令。大理寺是复审平反刑狱的机构,明代沿袭旧称,仍设大理寺卿一人,下设左、右二寺。凡经刑部、都察院审理、审查过的案件均

    29、应由大理寺复查、驳正。三法司并行体现了明代司法的慎刑原则,防止司法监察权过于集中,滥用职权。通政司是明代创设的,掌收内外一切章奏、封驳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长官为通政使。朱元璋认为政务如水,应当使之常通,即下情上达之意,所以这个机关以通政为名。通政司地位仅次于六部和都察院,并与部、院和大理寺卿等并称为“九卿”。 (五)设置厂卫制度。洪武十五年,太祖改革禁卫军时,建立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锦衣卫主官为卫指挥使,“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因职责特殊,锦衣卫以皇室安全为由,经常四处秘密调查,庭外用刑。明前期的“厂”指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立的东厂。东厂全称“东辑事厂”,是宦

    30、官组成的、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特务机构。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它和侍卫亲军的锦衣卫一样,只对皇帝负责,无须经司法机关批准即可随意缉拿官民。明中期,还设置过性质类似的西厂和内行厂等由宦官主持的特务机构。厂卫虽属两个不同的机构,但性质大体相同,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六)成立三司。洪武九年(1376 年),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简称为布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掌管地方军政。三者合称“三司”。三司在省里是平行的,彼此不相统属,各同中央有关部门发生联系。如布政司与六部发生联系,也与都察院有联系。按察

    31、司听命于刑部、都察院,都司听命于兵部及五府。这样,三司分权鼎力,可以防止地方权力过大。但事无统属,运转不灵。所以明中期以后,朝廷纷纷派部院大臣出任总督、巡抚各差,以驾于三司之上。这些总督、巡抚并非官名,只是一种差遣。 (七)实行卫所制度。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叫作“卫所制度”。大致 5600 人为一卫,称为卫指挥使司,卫的长官是指挥使。一卫辖有 5 个千户所,每千户所 1120 人,设千户 1 人。千户所辖有 10 个百户所,每百户所 112 人,设百户 1 人。百户所辖有总旗二,小旗十。约 50 人为一总旗,一个总旗领 5个小旗,约 10 人为一小旗。卫、所遍布全国各地,自京师至

    32、府、县皆有卫、所。卫隶属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解析:10.试论张居正改革。(南京农业大学 2000 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张居正(15251582 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隆庆元年(1567 年)初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人直内阁,隆庆六年(1572 年)为内阁首辅。自出任内阁首辅,先后执政十年,实行种种改革: (一)考成法。万历元年(1573 年)十一月,张居正推出考成法。规定六部、都察院各衙门,凡属应办的公事,都要根据事情缓急,立定期限办理,设置文簿登记存照,依限办完注销。考成之法贵在“考”,考核的程序是以

    33、部院考察抚按,以六科监督部院,以内阁督察六科,所以内阁就总揽了行政和监察责任,内阁首辅掌控了官员的命运。考核的目的是整顿吏治,裁汰冗员,提高行政效率,以便其改革措施的推行。考成法的推行,使内阁得以控制整个权力机关,裁汰冗官、清理驿递、核实田亩、整顿赋税等重大措施得以顺利推行。 (二)整饬边防。在整饬边防方面,张居正支持王崇古的建议,改善同蒙古的关系,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命名其城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并在大同等地设立茶马互市,与蒙古进行贸易。又调抗倭名将戚继光镇守蓟门,用李成梁镇守辽东。 (三)整治水利。万历六年(1578 年),张居正起用先前总理河道都御使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

    34、潘季驯在治河中贯彻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原则,很快取得了预期的治水效果。使河水不再入淮,大大减少了水灾,保障了农业生产,多年弃地得以变为良田。 (四)清丈土地。清丈田地是整顿赋役的一项措施。万历八年(1580 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凡勋戚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等,一律丈量。最后的清查结果是,全国总计田亩七百万顷。这个数字有浮夸之处,因为有些官吏改用小弓丈量田地,以求增加田额。但这个数字中确有增加的部分,即清查出了一部分豪强地主隐瞒的田地,有利于抑制地主逃税现象,改变赋税不均的状况。 (五)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整顿赋役最重要的措施,主要是解决“役”的征收问题。做法是把一部分力役

    35、摊入田赋征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由于赋、徭折银特别是徭役折银的实现,使赋、役合并征收成为可能。这样,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张居正的全面改革,旨在解决明朝两百余年发展中所积留下的各种问题,以巩固明朝政权。改革不免触动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对抗。)解析:11.论述明代的宦官专政。(浙江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明太祖朱元璋鉴于汉、唐宦官专权之祸,曾严厉禁止宦官干政。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开始信任宦官,不仅给以出使、专征、监军之权

    36、,而且设立“东厂”特务机构,由亲信宦官掌管,由此开了宦官于政之端。英宗以后诸帝昏庸,往往让宦官代自己批红。从此宦官掌握了中枢决策的权力,出现了长达 200 余年的宦官专政,形成皇帝不信任大臣而信任宦官的局面。其中为害最大的是英宗时的王振、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宦官专政是明代政治的一大弊病,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后果之一。(二)特点。(1)明代宦官极端受制于皇权。与以往历代宦官专权不同,自始至终明代宦官的权力都是皇帝有意或者无意给予的,这也因此决定了明代宦官的权力无论多大都不能超越皇权,而是极端受制于皇权,始终都只能是在皇权允许的范围内活动。(2)宦官权力的非法定地位。在整个明代,宦官的权力或

    37、大或小,都一直处于权力体系中非法定状态。)解析:12.试比较汉唐明宦官擅权的异同。(清华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相同点:都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二)不同点。(1)东汉宦官专权的特点是出现外戚、宦官交替掌握朝政的局面。东汉前期,皇帝很注意外戚干政,严格限制他们的政治权力,不使权势过大。章帝死后,和帝十岁即位。以后的继位皇帝也多是小儿,太后临朝听政,实际是依靠娘家的父兄掌权,因之往往形成庞大的外戚权力集团,左右朝政。小皇帝多非太后亲生,年长之后,畏忌外戚的权势,怕被废黜,就以身边的宦官为心腹,伺机除掉外戚集团,宦官又掌大权。 (2)唐代宦

    38、官区别于东汉及明代宦官的主要特点是宦官掌兵权。唐德宗设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全以宦官充任,统率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元和初年,宪宗设枢密使一职,以宦官二人充任。宣宗时出现了枢密院,枢密使下设枢密承旨,再下有枢密院史,各级机构已相当完善。中尉掌军和枢密掌政,为唐后期宦官专权提供了切实的保证。 (3)明代的宦官专权。一是明代宦官极端受制于皇权。与以往历代宦官专权不同,自始至终明代宦官的权力都是皇帝有意或者无意给予的,这也因此决定了明代宦官的权力无论多大都不能超越皇权,而是极端受制于皇权,始终都只能是在皇权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二是宦官权力的非法定地位。在整个明代,宦官的权力或大或小,都一直处于权力体系中非法定状态。)解析:13.试述清朝前期强化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措施和手段。(厦门大学 1999 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3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roleaisle13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