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译硕士(MTI)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生物环境)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及答案解析(总分:4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DNA(Deoxyribonucleic acid)是( )人发明的。(分数:2.00)A.中国B.英国C.美国D.德国2.以下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是( )。冷暖气团交界面叫锋面。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等类型。冷锋过境时多出现雨雪、大风、降温等剧烈的天气变化,而暖锋过境时容易形成连续性降水或下雾、升温等天气状况。据此可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_
2、过境时的天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述的是_过境时的天气。(分数:2.00)A.冷锋,暖锋B.冷锋,冷锋C.暖锋,暖锋D.暖锋,冷锋3.下列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分数:2.00)A.太阳能B.风能C.水能D.核能4.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写到,“我们要把这个猜想提升为公设,并且还要引进另一条在表面上看来和它不相容的公设:光在空虚空间里总是以确定的速度 V传播着,这速度与发射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这个猜想是( )。(分数:2.00)A.进化论B.相对论C.量子论D.光速论5.下面观点或描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分数:2.00)A.突变是不定向的,因而生物进化也是不定向
3、的B.害虫种群表现出的抗药性是农药对其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C.有些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D.如果两种生物可以交配并产生后代,则说明这两种生物不存在生殖隔离6.下面有关“PM25”的陈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B.PM25 粒径小,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和输送距离短C.PM25 指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工业污染程度的指数7.大量氮、磷等植物性营养元素进入水体后,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水生生物死亡,一般称为( )。(分数:2.00)A.重金属物质污染B.湖泊酸化C.湖泊氧化D.富营养化8.血管破裂时,血液中的什么物质会凝结成
4、块,堵住破裂部分以止血?( )(分数:2.00)A.红血球B.白血球C.血小板D.血清9.“低碳”是指( )。(分数:2.00)A.减少碳水化合物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C.减少一氧化碳排放D.减少碳金属10.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是世界上著名的“无烟城市”,满足当地居民的能源需求主要靠利用( )资源。(分数:2.00)A.煤B.地热C.石油D.核动力11.“生态足迹”亦称“生态占用”,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生态赤字。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据计算,1993 年全球的人均
5、生态赤字为07 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 公顷人。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是( )。(分数:2.00)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C.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D.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12.2009年 12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哪里召开?( )(分数:2.00)A.日内瓦B.巴黎C.哥本哈根D.伦敦13.“世界环境日”是( )。(分数:2.00)A.3月 5日B.4月 5日C.5月 5日D.6月 5日14.什么是低碳生活?( )(分数:2.00)A.是指生活作息时要注意保护环境,要少用碳、煤等有污染的燃料B.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
6、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C.是指生活作息时要节约用水,要保护地球的水资源D.是指生活作息时要注意身心健康,要多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以减少体内的二氧化碳二、名词解释(总题数:5,分数:18.00)15.人才或英雄往往是以群体而不是以个体的形式涌现,在成就个人的同时,成就共同的事业,这就是 “共生效应” 的神奇魅力。共生效应(分数:2.00)_由新华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和 路透社 共同举办的“关注环境”全球 公益活动 4 月 22日在北京启动。(分数:4.00)(1).路透社(分数:2.00)_(2).公益活动(分数:2.00)_16
7、.中国从 1985年开始举办纪念 世界环境日 的活动,以“青年人口,环境”为主题。自此之后,每年全国各地都要举办纪念活动。1993 年北京被选为举办庆祝活动的城市,其主题是“打破贫穷与环境的怪圈”。世界环境日(分数:2.00)_17.地球日 的发起人创立了“地球日网络”组织,将全世界环保主义者联合起来推动“地球日”活动的开展。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但人类的活动却对地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能源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引发的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8、保护地球资源环境、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地球日(分数:2.00)_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1979 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呼吁保护气候;1992 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1997 年通过的 京都议定书 确定了发达国家 2008年2012 年的量化减排指标。在人为因素中,气候变化主要是南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 温室
9、气体 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 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影响和扰动。(分数:8.00)(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分数:2.00)_(2).京都议定书(分数:2.00)_(3).温室气体(分数:2.00)_(4).全球变暖(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1,分数:2.00)18.京都议定书具体指的是什么?(分数:2.00)_翻译硕士(MTI)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生物环境)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答案解析(总分:4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
10、,分数:28.00)1.DNA(Deoxyribonucleic acid)是( )人发明的。(分数:2.00)A.中国B.英国C.美国D.德国 解析:解析:DNA,即脱氧核糖核酸。最早是在 1869年,是由德国生化学家米歇尔发现的。米歇尔在作博士论文时要确定淋巴细胞蛋白质的组成,不想却发现了一种既不溶解于水、醋酸,也不溶解于稀盐酸和食盐溶液的未知的新物质,最终证实这种物质存在于细胞核里,便将它定名为“核质”。后由瑞典著名生化学家阿尔特曼建议将“核质”定名为“核酸”。2.以下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是( )。冷暖气团交界面叫锋面。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不同,可以将锋
11、分为冷锋、暖锋等类型。冷锋过境时多出现雨雪、大风、降温等剧烈的天气变化,而暖锋过境时容易形成连续性降水或下雾、升温等天气状况。据此可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_过境时的天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述的是_过境时的天气。(分数:2.00)A.冷锋,暖锋 B.冷锋,冷锋C.暖锋,暖锋D.暖锋,冷锋解析:解析:“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雨雪、降温的天气,是冷锋过境。“雨纷纷”描述的是连续性降水的天气,是暖风过境。3.下列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分数:2.00)A.太阳能B.风能C.水能D.核能 解析:解析:可再生能源为来自于大自然的能源,例如太阳能、风力、潮汐
12、能、地热能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是相对于会穷尽的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4.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写到,“我们要把这个猜想提升为公设,并且还要引进另一条在表面上看来和它不相容的公设:光在空虚空间里总是以确定的速度 V传播着,这速度与发射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这个猜想是( )。(分数:2.00)A.进化论B.相对论 C.量子论D.光速论解析:解析: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 1905年 6月 30日发表于德国物理年鉴的第一篇狭义相对论论文。5.下面观点或描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分数:2.00)A.突变是不定向的,因而生物进化也是不定向的B.害虫种群表现出的抗药性是农
13、药对其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C.有些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D.如果两种生物可以交配并产生后代,则说明这两种生物不存在生殖隔离解析:解析:现代生物学进化理论认为变异不定向,但是进化是定向的。新物种的形成必须形成巨大的基因差异,直致差异达到生殖隔离为止,新物种才能诞生。生殖隔离包括:不能杂交、杂交不能产生后代、能产生后代但是不可育三个方面。如果两种生物可以交配并产生后代,但后代不可育,如马和驴杂交产生无繁殖能力的骡。他们之间仍存在生殖隔离。6.下面有关“PM25”的陈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B.PM25 粒径小,在大气中
14、的停留时间和输送距离短C.PM25 指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工业污染程度的指数解析:解析: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PM25。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 微米的颗粒物。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已经成为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数。7.大量氮、磷等植物性营养元素进入水体后,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水生生物死亡,一般称为( )。(分数:2.00)A.重金属物质污染B.湖泊酸化C.湖泊氧化D.富营养化 解析:解析: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在自然条件下,随着河流夹带冲积物和水生生物残骸在湖底的不断沉降淤积,湖泊会从平营养湖过渡为富
15、营养湖,进而演变为沼泽和陆地,这是一种极为缓慢的过程。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将大量繁殖,使生物量的种群种类数量发生改变,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8.血管破裂时,血液中的什么物质会凝结成块,堵住破裂部分以止血?( )(分数:2.00)A.红血球B.白血球C.血小板 D.血清解析:解析:在我们的血液中,有一种最小的细胞叫做血小板,它就是负责修护伤口,让伤口不会流血不止。当血管破损时,血小板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刺激出现血小板的聚集,成为血小板凝块,起到初级止血作用。它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
16、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9.“低碳”是指( )。(分数:2.00)A.减少碳水化合物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C.减少一氧化碳排放D.减少碳金属解析:解析: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 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生活则叫做低碳生活。10.冰岛首都雷
17、克雅未克是世界上著名的“无烟城市”,满足当地居民的能源需求主要靠利用( )资源。(分数:2.00)A.煤B.地热 C.石油D.核动力解析:解析:雷克雅未克地热资源丰富,早在 1928年,就建起了地热供热系统。后经过不断钻探、扩建,已在全市铺设了 370英里长的热水管道,首都 10个区的热水来自 4个地热区,此外还建立了 10个自动化热水站,为全市居民提供热水和暖气。这些能源每年可节约开支几十亿冰岛克朗。由于地热能为城市的工业提供能源,因此人们在这里看不到其它城市常见的锅炉和烟囱。雷克雅未克天空蔚蓝,市容整洁几乎没有污染,故有“无烟城市”之称。11.“生态足迹”亦称“生态占用”,是人们所消耗的每
18、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生态赤字。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据计算,1993 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 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 公顷人。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是( )。(分数:2.00)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 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C.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D.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解析:解析:B 项讲述交通和通信,与本题没有直接关系;C、D 两项,生态赤字从07 公顷人变化到08 公顷人表明生态环境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之中,是不可持续状
19、态。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远。12.2009年 12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哪里召开?( )(分数:2.00)A.日内瓦B.巴黎C.哥本哈根 D.伦敦解析:解析:2009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贝拉会议中心举行。这次会议的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 15次会议”;同时,它还是京都议定书签字国第五次会议。根据“巴厘路线图”的决定,本次会议将诞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 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因此,本次会议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13.“世界环境日”是( )。(分数:2.00)A.3月 5日B.4月 5日C.5月 5日D.6月 5日 解析:解析:
20、1972 年 6月 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将每年的 6月 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 10月,第 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A 项,3 月 5日是中国的雷锋纪念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B 项,4 月 5日是清明节(大约4月 5日,可能变动)中国、香港、澳门、台湾惟一根据节气而定的假日;C 项,5 月 5日是日本男孩节、韩国的儿童节。14.什么是低碳生活?( )(分数:2.00)A.是指生活作息时要注意保护环境,要少用碳、煤等有污染的燃料B.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C.是指生活作息时要节约用水,
21、要保护地球的水资源D.是指生活作息时要注意身心健康,要多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以减少体内的二氧化碳解析:解析:低碳生活是指尽力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具体措施可以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二、名词解释(总题数:5,分数:18.00)15.人才或英雄往往是以群体而不是以个体的形式涌现,在成就个人的同时,成就共同的事业,这就是 “共生效应” 的神奇魅力。共生效应(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
22、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共生效应既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解析:由新华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和 路透社 共同举办的“关注环境”全球 公益活动 4 月 22日在北京启动。(分数:4.00)(1).路透社(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路透社是世界上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之一,也是目前英国最大的通讯社和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世界前三大的多媒体新闻通讯社,提供各类新闻和金融数据,在 128个国家运行。由英国人保罗.朱利叶斯.路透 1850年在德国亚琛创办,次年迁往英国伦敦,1916 年被改组为路透有限公司。素
23、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是英国的官方喉舌。)解析:(2).公益活动(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公益活动是从长远着手,出入、出物或出钱赞助和支持某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公共关系实务活动。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活动。公益活动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等等。)解析:16.中国从 1985年开始举办纪念 世界环境日 的活动,以“青年人口,环境”为主题。自此之后,每年全国各地都要举办纪念活动。1993 年北京被选为举办庆祝活动的城市,其主题是“打破贫穷与环境的怪圈”。世界环境日(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24、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6月 5日,它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它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解析:17.地球日 的发起人创立了“地球日网络”组织,将全世界环保主义者联合起来推动“地球日”活动的开展。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但人类的活动却对地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能源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引发的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保护地球资源环境、寻求可持
25、续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地球日(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地球日”即每年的 4月 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中国从20世纪 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 4月 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解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1979 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呼吁保护气候;1992 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26、;1997 年通过的 京都议定书 确定了发达国家 2008年2012 年的量化减排指标。在人为因素中,气候变化主要是南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 温室气体 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 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影响和扰动。(分数:8.00)(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联合国大会于 1992年 6月 4日通过的一项公约。公约规定发达
27、国家为缔约方,应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资金以支付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所需增加的费用,并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促进和方便有关技术转让的进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解析:(2).京都议定书(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是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
28、,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 2008年至 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 52。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主要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法案。)解析:(3).温室气体(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和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解析:(4).
29、全球变暖(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全球变暖指全球的平均气温逐渐升高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气候变化周期、温室效应等,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也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1,分数:2.00)18.京都议定书具体指的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是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 2008年至 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 52。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法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