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试卷 91 及答案解析(总分:6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分数:2.00)_2.赵某与陈女订婚,付其 5000 元彩礼,赵母另付其 1000 元“见面礼”。双方后因性格不合解除婚约,赵某诉请陈女返还该 6000 元费用。法官根据婚姻法和最高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相关规定,认定该现金属彩礼范畴,按照习俗要求返还不违反法律规定,遂判决陈女返还。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分数:2.0
2、0)A.法官所提及的“习俗”在我国可作为法的正式渊源B.在本案中,法官主要运用了归纳推理技术C.从法理上看,该判决不符合婚姻法第十九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之规定D.婚姻法和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均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3.某法院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推理如下: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张某殴打他人造成轻伤,所以对其判处两年有期徒刑。这位法官所用的是下列哪一种推理( )。(分数:2.00)A.类比法律推理B.归纳法律推理C.演绎法律推理D.设证法律推理4.我国司法裁判中最常用的推理方式是( )。(分数:2.00)A.类比法律推理B.归纳法律
3、推理C.演绎法律推理D.设证法律推理5.下列关于法律论证的理解,错误的是( )。(分数:2.00)A.法律论证由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两部分组成B.法律论证的结论是绝对的C.法律论证必须依据基本的法律和社会规范以及合理的逻辑规则达成D.法律论证的结果是否正当取决于是否被决策者和公众认同和接受6.下列关于法律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A.法律关系的观念最早来源于罗马法中“法锁”的观念B.法律关系一直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而存在C.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以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关系D.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7.法律规范的特征不包括( )。(分数:2.
4、00)A.合法性B.意志性C.以权利义务为内容D.强制性8.法律关系按照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否平等可分为( )。(分数:2.00)A.基本法律关系和普通法律关系B.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C.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D.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9.法律关系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作用和实现规范的内容不同可分为( )。(分数:2.00)A.基本法律关系和普通法律关系B.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C.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D.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10.大多数行政法律关系是典型的( )。(分数:2.00)A.隶属型法律关系B.平权型法律关系C.基本法律关系D.诉讼
5、法律关系11.下列关于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分数:2.00)A.法律规范是抽象的,法律关系是具体的B.法律规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法律关系不体现国家意志C.法律规范是一般的,法律关系是个别的D.法律规范在逻辑上先于法律关系12.下列关于法律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法律关系是人与物的关系B.法律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C.法律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D.法律关系是人与社会的关系13.下列关于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A.法人的行为能力是有限的,由其成立宗旨和业务范围所决定B.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却是同时产生和同时消灭
6、的C.法人的权利能力与公民的行为能力相同D.法人的权利能力自法人成立时产生,至法人解体时消灭14.关于法律关系主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分数:2.00)A.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B.主体包括居住在中国境内或在境内活动的外同公民和无国籍人C.国家不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主体D.中国的国家机关和组织,可以是公法人,也可以是私法人15.下列关于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构成法律关系的内容B.权利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C.行为能
7、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并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D.公民具有行为能力必须首先具有权利能力,但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16.关于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A.权利的本质由法律规范所决定,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障B.义务具有强制履行的性质,义务人对于义务的内容不可随意转让或违反C.义务是人们事实上已经履行的行为D.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二、多选题(总题数:11,分数:22.00)17.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
8、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18.法的正式渊源通常包括( )。(分数:2.00)A.制定法B.习惯法C.判例法D.国际条约19.法的非正式渊源通常包括( )。(分数:2.00)A.道德信念B.习惯C.公共政策D.理性原则20.规范性法律文件至少必须具备以下( )基本特点。(分数:2.00)A.只能是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授权的组织制定发布B.以条文形式规定C.具有普遍约束力D.不是法律渊源21.关于法律语言、法律适用、法律条文和法律渊源,下列哪些选项成立( )。(分数:2.00)A.法律语言具有开放性,因此法律没有确定性B.法律适用并不是适用法律条文自身的语词,而是适用法律条文所表达的意义C.
9、法律适用的过程并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过程,而包括有法律适用者的价值判断D.社会风俗习惯作为非正式的法律渊源,可以支持对法律所作的解释22.下列各选项属于当代中国直接法律渊源的有( )。(分数:2.00)A.宪法和法律B.司法解释C.中国共产党政策D.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23.关于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分数:2.00)A.普通法和衡平法是英美法系对法律的分类方式B.衡平法先于普通法出现于英国C.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也适用这种分类D.普通法是一种判例法,衡平法则是一些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理念24.关于法律的一般分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按照法的创制和表达形
10、式的不同,法可以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B.按照法规定的具体内容的不同,法可以分为实体法与程序法C.按照法的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法可以分为根本法与普通法D.按照法的效力范围的不同,法可以分为一般法与特别法25.西方两大法系的特殊法律分类分别是( )。(分数:2.00)A.公法与私法B.普通法与衡平法C.联邦法与联邦成员法D.根本法与普通法26.法律对人的效力原则包括( )。(分数:2.00)A.属人主义B.属地主义C.保护主义D.折中主义27.我国法律终止的效力形式有( )。(分数:2.00)A.新法律取代原有法律,同时宣布旧法律作废B.法律本身规定的有效期届满C.由有关机关颁布专门文件宣
11、布废止某个法律D.新的法律公布后,原有的法律即丧失效力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28.简答题第 64-66 小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分数:2.00)_29.简述立法的两种理解。(分数:2.00)_30.简述法律制定的特征。(分数:2.00)_31.简述我国现行立法体制。(分数:2.00)_四、分析题(总题数:3,分数:6.00)32.分析题第 67-69 小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分数:2.00)_33.材料:据新华社 4 月 13 日电:2006 年 4 月,中共中央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
12、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法制日报2008 年 2 月 1日报道:2007 年岁末,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时指出,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这“三个至上”所蕴含的精神,不仅体现了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3、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请根据以上材料,从法与政治和法的作用的角度简答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分数:2.00)_34.材料:2013 年 7 月,w 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父母诉请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民事案件。该院判决:被告人应自判决生效之日起,每两个月至少到父母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法定节假日均须履行探望义务。这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后的全国首例判决对此,有人认为,该判决保护了老年人权益,维护了传统伦理道德;有人则认为,不应当将道德法律化,探望父母虽符合伦
14、理道德,但不应成为法律上的强制义务。请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相关法理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棚互关系?(分数:2.00)_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试卷 91 答案解析(总分:6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分数:2.00)_解析:2.赵某与陈女订婚,付其 5000 元彩礼,赵母另付其 1000 元“见面礼”。双方后因性格不合解除婚约,赵某诉请陈女返还该 6000 元费用。法官根据婚姻法和最高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
15、解释(二)的相关规定,认定该现金属彩礼范畴,按照习俗要求返还不违反法律规定,遂判决陈女返还。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分数:2.00)A.法官所提及的“习俗”在我国可作为法的正式渊源B.在本案中,法官主要运用了归纳推理技术C.从法理上看,该判决不符合婚姻法第十九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之规定D.婚姻法和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均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 解析:解析:在我国,“习俗”不是法的正式渊源;法官首先查明案件事实,作为小前提;其次选择和确定与案件事实相符合的法律规范,作为大前提;最后从两个前提中推导出法律决定,这是典型的演绎推理。订婚是民间的一种仪式,并不能产
16、生婚姻关系,婚姻关系的产生必须经过登记。故二者之间还没有成立婚姻关系,也不存在约定财产归属的意图,所以并不违反婚姻法第十九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3.某法院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推理如下: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张某殴打他人造成轻伤,所以对其判处两年有期徒刑。这位法官所用的是下列哪一种推理( )。(分数:2.00)A.类比法律推理B.归纳法律推理C.演绎法律推理 D.设证法律推理解析:解析:大前提是“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小前提是“张某殴打他人造成轻伤”,结论是“对其判处两年有期徒刑”。所以法官所用的是演绎推理。4.我国
17、司法裁判中最常用的推理方式是( )。(分数:2.00)A.类比法律推理B.归纳法律推理C.演绎法律推理 D.设证法律推理解析:解析:演绎推理被称为司法三段论。5.下列关于法律论证的理解,错误的是( )。(分数:2.00)A.法律论证由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两部分组成B.法律论证的结论是绝对的 C.法律论证必须依据基本的法律和社会规范以及合理的逻辑规则达成D.法律论证的结果是否正当取决于是否被决策者和公众认同和接受解析:解析:法律论证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由于事实、法律、社会等因素的变化,论证的结论有可能被证伪或修正,因此,法律论证的结论不是绝对的,具有可废止性。6.下列关于法律
18、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A.法律关系的观念最早来源于罗马法中“法锁”的观念B.法律关系一直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而存在 C.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以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关系D.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解析:解析:19 世纪,法律关系才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存在。7.法律规范的特征不包括( )。(分数:2.00)A.合法性B.意志性C.以权利义务为内容D.强制性 解析:解析:强制性是法的特征。8.法律关系按照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否平等可分为( )。(分数:2.00)A.基本法律关系和普通法律关系B.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C.绝对法律
19、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D.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解析:解析:法律关系按照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否平等可分为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9.法律关系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作用和实现规范的内容不同可分为( )。(分数:2.00)A.基本法律关系和普通法律关系B.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C.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D.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解析:解析:蕊蕊法律关系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作用和实现规范的内容不同可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10.大多数行政法律关系是典型的( )。(分数:2.00)A.隶属型法律关系 B.平权型法律关系C.基本法律关系D.诉讼法律
20、关系解析:解析:大多数行政法律关系是典型的隶属型法律关系。11.下列关于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分数:2.00)A.法律规范是抽象的,法律关系是具体的B.法律规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法律关系不体现国家意志 C.法律规范是一般的,法律关系是个别的D.法律规范在逻辑上先于法律关系解析:解析: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法律规范是一般的、抽象的,法律关系则是个别的、具体的。法律规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法律关系则有当事人的意志参与其中。法律规范在逻辑上先于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结果。12.下列关于法律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法律关
21、系是人与物的关系B.法律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C.法律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D.法律关系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解析:解析:法律规范是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13.下列关于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A.法人的行为能力是有限的,由其成立宗旨和业务范围所决定B.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却是同时产生和同时消灭的C.法人的权利能力与公民的行为能力相同 D.法人的权利能力自法人成立时产生,至法人解体时消灭解析:解析:法人的权利能力与公民的权利能力不同。14.关于法律关系主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分数:2.00)A.法律关系
22、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B.主体包括居住在中国境内或在境内活动的外同公民和无国籍人C.国家不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主体 D.中国的国家机关和组织,可以是公法人,也可以是私法人解析:解析: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主体。例如,国家作为主权者是国际公法关系的主体,可以成为外贸关系中的债权人或债务人。15.下列关于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构成法律关系的内容B.权利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C.行为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
23、律关系并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D.公民具有行为能力必须首先具有权利能力,但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 解析:解析: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BC 理解反了。16.关于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A.权利的本质由法律规范所决定,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障B.义务具有强制履行的性质,义务人对于义务的内容不可随意转让或违反C.义务是人们事实上已经履行的行为 D.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解析:解析:义务所指出的,是人们的应当实施行为或未来行为,而不是人们事实上已经履行的行为。已履行的行为是义务的实现,而不是义务本身。二、多选题(总题
24、数:11,分数:22.00)17.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18.法的正式渊源通常包括( )。(分数:2.00)A.制定法 B.习惯法 C.判例法 D.国际条约 解析:解析:一般说来,法律的正式渊源通常包括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和国际条约等。19.法的非正式渊源通常包括( )。(分数:2.00)A.道德信念 B.习惯 C.公共政策 D.理性原则 解析:解析:法的非正式渊源则指那些具有法律意义的准则和观念,这些准则和观念尚未在正式法律中得到权威性的明
25、文体现,如正义标准、理性原则、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会思潮、习惯等。20.规范性法律文件至少必须具备以下( )基本特点。(分数:2.00)A.只能是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授权的组织制定发布 B.以条文形式规定 C.具有普遍约束力 D.不是法律渊源解析:解析: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法律渊源。21.关于法律语言、法律适用、法律条文和法律渊源,下列哪些选项成立( )。(分数:2.00)A.法律语言具有开放性,因此法律没有确定性B.法律适用并不是适用法律条文自身的语词,而是适用法律条文所表达的意义 C.法律适用的过程并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过程,而包括有法律适用者的价值判断 D.社会风俗习惯作为非正式的法律渊源,可
26、以支持对法律所作的解释 解析:解析:现代法律的主要形式是成文法,它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具有开放性,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会表示不同的含义,但不能因此就得出法律没有确定性的结论,因为法律语言是非常精确的,结合法律的上下文人们一般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确定性、明确性是现代法律的突出特点和优点。法律适用并不是适用法律条文自身的语词,而是适用法律条文所表达的意义,法律解释的目的就是寻找和确定法律条文的意义。由于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是法律工作者的思维活动,因此法律适用的过程并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过程,而体现着法律适用者的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尤其是在疑难案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另外,社会风俗习惯作为非正式的法律渊
27、源,可以支持对法律所作的解释,对法的正式渊源起到积极的作用。22.下列各选项属于当代中国直接法律渊源的有( )。(分数:2.00)A.宪法和法律 B.司法解释C.中国共产党政策D.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解析:解析:政策不是直接渊源;司法解释并非立法权的运用,而是司法活动中的内容,不属于我国法律的直接渊源。23.关于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分数:2.00)A.普通法和衡平法是英美法系对法律的分类方式 B.衡平法先于普通法出现于英国C.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也适用这种分类 D.普通法是一种判例法,衡平法则是一些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解析:解析:衡平法后于普通法产生。普通法和衡平法都
28、是判例法。24.关于法律的一般分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按照法的创制和表达形式的不同,法可以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B.按照法规定的具体内容的不同,法可以分为实体法与程序法 C.按照法的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法可以分为根本法与普通法 D.按照法的效力范围的不同,法可以分为一般法与特别法 解析:解析:以上选项均正确,不再赘述。25.西方两大法系的特殊法律分类分别是( )。(分数:2.00)A.公法与私法 B.普通法与衡平法 C.联邦法与联邦成员法 D.根本法与普通法解析:解析:根本法与普通法是法律的一般分类。26.法律对人的效力原则包括( )。(分数:2.00)A.
29、属人主义 B.属地主义 C.保护主义 D.折中主义 解析:解析:在世界各国的法律实践中先后采用过四种对人的效力的原则:属人主义,即法律只适用于本国公民,不论其身在国内还是国外;非本国公民即便身在该国领域内也不适用。属地主义,法律适用于该国管辖地区内的所有人,不论是否本国公民,都受法律约束和法律保护;本国公民不在本国,则不受本国法律的约束和保护。保护主义,即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本国法律的依据;任何侵害了本国利益的人,不论其国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该国法律的追究。折中主义,即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27.我国法律终止的效力形式有( )。(分数:2.00)A.新法律取代原有法
30、律,同时宣布旧法律作废 B.法律本身规定的有效期届满 C.由有关机关颁布专门文件宣布废止某个法律 D.新的法律公布后,原有的法律即丧失效力 解析:解析:我国法律终止效力的形式有:新的法律公布后,原有的法律即丧失效力。新法律取代原有法律,同时宣布旧法律作废。法律本身规定的有效期届满。由有关机关颁布专门文件宣布废止某个法律。法律已完成其历史任务而自行失效。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28.简答题第 64-66 小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分数:2.00)_解析:29.简述立法的两种理解。(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立法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的立法概念与法律
31、制定的含义是相同的,泛指一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它既包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的活动,也包括有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还包括国务院和有权的地方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狭义上的立法是国家立法权意义上的概念,仅指享有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即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法制定、修改和废止宪法和法律的活动。)解析:30.简述法律制定的特征。(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法律制定是国家的一项专有活动。 (2)法律制定的主体是特定的国家机关。 (3)法律制定是专门机关按照法定的程序
32、进行的活动。 (4)法律的制定是一种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解析:31.简述我国现行立法体制。(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具有“一元两级多层次”的特征。“一元”是指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一个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此我国的立法体制是统一的、一元化的,全国范围内只存在一个统一的立法体系,不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立法体系。“两级”是指根据宪法规定,我国立法体制分为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两个等级。“多层次”是指根据宪法规定,不论是中央级立法,还是地方级立法,都可以分成若干个层次和类别。)解析:四、分析题(总题数:3,分数:6.00)32.分析题第 67-69
33、小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分数:2.00)_解析:33.材料:据新华社 4 月 13 日电:2006 年 4 月,中共中央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法制日报2008 年 2 月 1日报道:2007
34、年岁末,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时指出,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这“三个至上”所蕴含的精神,不仅体现了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请根据以上材料,从法与政治和法的作用的角度简答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法与政治都属于上层建筑,都受制于和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关系。政治对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法对政治具有确认、调整和影响作用。 法的作用泛
35、指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法不仅具有规范作用也具有社会作用,其社会作用是由法的本质和目的所决定,社会主义法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具有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实现,离不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个方而,即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进一步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的作用的发挥与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解析:34.材料:2013 年 7 月,w 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父母诉请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民事案件。该院判决:被告人应自判决生效之日起,每两个月至少到父母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法定节假日均须履行探望义务。这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
36、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后的全国首例判决对此,有人认为,该判决保护了老年人权益,维护了传统伦理道德;有人则认为,不应当将道德法律化,探望父母虽符合伦理道德,但不应成为法律上的强制义务。请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相关法理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棚互关系?(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评价标准:道德为法律提供了理论基础,一定的道德伦理观点和学说是法律理论、观点和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前提。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基础,是评价和判断法律的价值尺度。道德是人们评价善与恶、是与非、公正与偏私的重要尺度,它通常直接来自社会生活,比制定法有更深厚和广泛的实践和社会基础。道德
37、是法律运作的社会基础。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观念指导的,社会道德观念的状况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因此,法律的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持。出现法律漏洞时,道德可以作为行为规范调控人们的行为,弥补法律的不足。 (2)法律是传播道德、保障道德要求实现的有效手段:通过立法可以将一定道德原则和理念制度化、法律化,赋予道德要求以法律的权威和强制性,有效保障其实现。法律是道德要求的承载者,它以法律形式体现了道德理念和原则,并以法律特有的方式将其确定化、具体化、规范化,使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标准。法律是促进道德发展,形成新的道德风貌和新的精神文明的强大力量。法律的能动性和统一性可以使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观念普遍化,推动道德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更新和发展,为新的精神文明的形成提供有效的制度性机制和保障。)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