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试卷 6 及答案解析(总分:6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一、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分数:2.00)_2.下列有关宋朝法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宋朝首次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折狱龟鉴B.宋朝首次将“六赃图”编入法典中C.宋朝首次创立了凌迟刑D.宋朝在科举考试上实行糊名考校法3.清朝最重要的会审制度是( )。(分数:2.00)A.朝审B.热审C.三司会审D.秋审4.下列关于古代民事、经济立
2、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汉朝为了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制定了酎金律B.我国第一次实行征收实物税的朝代是宋朝C.宋朝已经出现了有关“活卖”和“绝卖”的区分D.清朝明确了典和卖的区分,但没有规定有关出典物风险责任的负担原则5.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顺序是取自( )民法典的体例编纂而成的。(分数:2.00)A.德国B.日本C.法国D.瑞士6.关于明朝刑法适用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B.重其轻罪,轻其重罪C.重其所重,轻其所轻D.从重兼从旧7.唐律对于犯十恶大罪的罪犯( )。(分数:2.00)A.适用连坐B.不适用八议C.不区分首从D.
3、不得为同居共财者隐罪8.晋代所确定的五刑是( )。(分数:2.00)A.死刑、髡刑、完刑、作刑、杂抵B.杖刑、鞭刑、徒刑、流刑、死刑C.死刑、徒刑、笞刑、罚金刑、赎刑当古D.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9.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3 年)又称为( )。(分数:2.00)A.“段记宪草”B.“五五宪草”C.“天坛宪草”D.“袁记约法”10.南陈创立了测立之法。下列关于测立之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对受审者先鞭笞,再令其负枷械刑具站立于顶部尖圆且仅容两足的一尺土垛上B.对拒不招供者断绝饮食,三日后才许进食少量粥C.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且刺面D.剥皮实草11.中国历史上首
4、次创立了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篇章体例结构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分数:2.00)A.禹刑B.铸刑书C.秦律D.法经12.关于革命根据地法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了“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土地政策B.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了“三三制”的政权组织原则C.最早规定“减租减息”政策的文件是抗日救国十大纲领D.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规定了没收四大家族财产的政策13.下列关于古代回避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汉朝的三互法是有关官吏考课的回避制度B.唐朝的司法官审判回避制度称为别推制C.宋朝科举考试中创造了回避的考试方法和规则,以防科举
5、舞弊D.明朝对京官实行籍贯回避制度14.明代申明亭不能受理决断的案件是( )。(分数:2.00)A.子孙别籍异财B.斗殴相争C.民间户婚D.田土二、多选题(总题数:11,分数:22.00)15.二、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出现的制度有( )。(分数:2.00)A.法律形式上首次出现了格和式B.罪名上首次出现了重罪十条C.特权制度上首次出现了八议、官当D.刑罚执行上首次出现了死刑复奏17.以都察院作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的朝代有(
6、 )。(分数:2.00)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18.下列属于清朝制定的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行政法规是( )。(分数:2.00)A.蒙古律例B.台湾善后事宜C.西宁青海番夷成例D.钦定八旗则例19.下列关于中华民国民法内容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采用民商分立的民事立法体例B.采取社会本位的立法原则C.重在维护私有财产所有权和地主土地经营权D.在具体制度上体现了对固有法的全面继承20.根据唐律的规定,下列犯罪中可以适用赎刑的情形是( )。(分数:2.00)A.某人在长安城内三次犯有判处徒刑的窃盗罪的B.某人因坐赃犯罪被处以加役流而流放岭南的C.某将军因参与侯君
7、集谋反而被判处斩刑的D.某人在东都洛阳因三次犯有处流刑的强盗罪的21.下列有关法经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法经为李悝所制定B.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C.法经开创了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篇D.法经中最能体现立法宗旨的是盗法和贼法两篇22.清末制定的大理院审判编制法确立的司法原则有( )。(分数:2.00)A.实行四级三审制B.确认司法独立原则C.引进西方审判监督机制D.建立陪审制23.下列关于唐朝“上请”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上请制度首立于隋朝B.五品以上官员犯死罪者上请皇帝裁决C.八议者之亲属犯死罪者须上请D.受财枉法者不适用上请24.清政府为实
8、施预备立宪活动而设立的咨询机关有( )。(分数:2.00)A.谘议局B.宪政编查馆C.资政院D.修订法律馆25.关于清末和中华民国司法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有( )。(分数:2.00)A.清末初步规定了法官、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B.南京临时政府首次承认律师制度的合法性C.实行刑事公诉制度始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D.清末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以司法部作为全国司法行政机关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6.00)26.三、简答题第 64-66 小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分数:2.00)_27.简述南京国民政府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分数:2.00)_28.简述大清民律草案的立法原则、结构、内容特点和地位
9、。(分数:2.00)_四、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29.四、分析题第 67-69 小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分数:6.00)_后汉书章帝纪:“律十二月立春,不以报囚。(月令)冬至以后,在顺阳助生之文,而无鞠(音居编者注)狱断刑之政。朕咨访儒雅,稽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宜顺时气。”盐铁论论蕾(音资一一编者注):“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分数:6.00)(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汉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历史渊源是什么?(分数:2.00)_(2).汉朝实行该制度的原因
10、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思想?(分数:2.00)_(3).汉朝实行该制度有何例外规定?为什么?(分数:2.00)_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试卷 6 答案解析(总分:6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一、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分数:2.00)_解析:2.下列有关宋朝法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宋朝首次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折狱龟鉴B.宋朝首次将“六赃图”编入法典中C.宋朝首次创立了凌迟刑D.宋朝在科举考试上实行糊名考校法 解
11、析:解析:宋朝首次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而不是折狱龟鉴。故 A 项错误。明朝首次将“六赃图”编入法典中,而不是宋朝,“六赃”犯罪首次出现于唐朝,是指非法攫取公私财物的六种犯罪行为。故 B 项错误。凌迟刑首创于五代,而不是宋朝。故 C 项错误。D 项正确,糊名考校法的意思是,在科举考试中,举子姓名全部封粘,考试卷另由他人统一抄写上报,以防止科举舞弊。3.清朝最重要的会审制度是( )。(分数:2.00)A.朝审B.热审C.三司会审D.秋审 解析:解析:清朝继承了明朝的会审制度。清朝的会审制度类型包括秋审、朝审、热审、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但是最重要的会审制度是秋审,被清朝奉为“国家大
12、典”。4.下列关于古代民事、经济立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汉朝为了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制定了酎金律B.我国第一次实行征收实物税的朝代是宋朝C.宋朝已经出现了有关“活卖”和“绝卖”的区分 D.清朝明确了典和卖的区分,但没有规定有关出典物风险责任的负担原则解析:解析:宋朝已经出现了有关“活卖”和“绝卖”的区分,对于“活卖”,宋朝称之为“典卖”,对于“绝卖”,宋朝视为买卖契约。故选 C 项。A 项错在:汉朝为了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颁布了告缗令,而不是酎金律,酎金律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法律。B 项错在:我国第一次实行征收实物税的朝代是唐朝,而不是宋朝。D 项错在:清朝不仅明确了典和卖
13、的区分,而且还规定了有关出典物风险责任的负担原则。5.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顺序是取自( )民法典的体例编纂而成的。(分数:2.00)A.德国 B.日本C.法国D.瑞士解析:解析:大清民律草案虽是以日本民法典为蓝本制定的,但其编纂结构却采取了德国民法典的体例。故选 A 项。6.关于明朝刑法适用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B.重其轻罪,轻其重罪C.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D.从重兼从旧解析:解析:A 项属于唐朝刑法适用原则。B 项没有此说法,不过秦朝有“重其轻罪”,但没有“轻其重罪”。D 项错在:汉唐以来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刑法适用原则,但明代改为“从重从新”,表
14、明专制主义的恶性发展。7.唐律对于犯十恶大罪的罪犯( )。(分数:2.00)A.适用连坐B.不适用八议 C.不区分首从D.不得为同居共财者隐罪解析:解析:唐律对犯十恶重罪的罪犯处刑极重。不选 A 项:并非十恶所犯均须连坐,而是对于“三谋”(谋反、谋叛、谋大逆)犯罪,一般要适用连坐。选 B 项:犯十恶者,不适用八议、上请、减刑、赎刑和官当法。不选 C 项:十恶大罪中,仅“三谋”犯罪不区分首犯和从犯。不选 D 项:十恶大罪中,仅“三谋”犯罪不适用同居相为隐。8.晋代所确定的五刑是( )。(分数:2.00)A.死刑、髡刑、完刑、作刑、杂抵B.杖刑、鞭刑、徒刑、流刑、死刑C.死刑、徒刑、笞刑、罚金刑、
15、赎刑当古 D.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解析:解析:曹魏律首次提出了新五刑制度的概念,包括死刑、髡刑、完刑、作刑、赎刑、罚金刑、杂抵罪七种刑名三十七等。晋律将其简化为死刑、徒刑、笞刑、罚金刑和赎刑五种刑名二十余等。北魏确立了死、流、徒、鞭、杖的五刑制度。北周五刑体系的排列由轻及重,为杖、鞭、徒、流、死五刑制度。开皇律定五刑为死、流、徒、杖、笞五刑制度,封建五刑制度正式确立。唐律将五刑排列由轻及重,为笞、杖、徒、流、死五刑制度。可见,选 C 项。9.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3 年)又称为( )。(分数:2.00)A.“段记宪草”B.“五五宪草”C.“天坛宪草” D.“袁记约法”解析:解析:中
16、华民国宪法草案(1913 年)因在北京天坛祈年殿起草而成,因此又称为“天坛宪草”。故选 C 项。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25 年)因在段祺瑞执政期间起草而成,因而又称为“段记宪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36 年)因于 1936 年 5 月 5 日起草而成,因而又称为“五五宪草”。“袁记约法”指的是袁世凯于 1914 年制定的中华民国约法。10.南陈创立了测立之法。下列关于测立之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对受审者先鞭笞,再令其负枷械刑具站立于顶部尖圆且仅容两足的一尺土垛上 B.对拒不招供者断绝饮食,三日后才许进食少量粥C.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且刺面D.剥皮实草解析:解析:
17、A 项表述的是测立之法,故选 A 项。B 项表述的是南梁创立的测罚法。C 项表述的是宋朝的刺配刑。D 项表述的是明太祖对贪墨罪犯适用的刑罚,明太祖对于贪墨 60 两银以上的官员剥去人皮,灌上水银,充实草料,并悬于衙左,以警示后任诸官。11.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篇章体例结构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分数:2.00)A.禹刑B.铸刑书C.秦律D.法经 解析:解析:法经中已经有总则与分则、实体法与程序法、刑事法律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等各方面内容,首次创立了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篇章体例结构,为后世各代成文法典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 D 项。12.关于革命根据地法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18、。(分数:2.00)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了“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土地政策B.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了“三三制”的政权组织原则 C.最早规定“减租减息”政策的文件是抗日救国十大纲领D.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规定了没收四大家族财产的政策解析:解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是土地革命后期影响最大、实施地区最广、适用时间最长的土地法。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在土地分配制度上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故 A 项表述正确。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了“三三制”的政权组织原则。故 B 项表述错误。1937 年,陕甘宁边区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最早提出了“减租减息”政策。故 C 项表述正
19、确。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规定了三项内容: 第一,打倒蒋介石反动政府; 第二,没收四大家族和其他首要战犯的资本;第三,组成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故 D 项表述正确。13.下列关于古代回避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汉朝的三互法是有关官吏考课的回避制度B.唐朝的司法官审判回避制度称为别推制C.宋朝科举考试中创造了回避的考试方法和规则,以防科举舞弊 D.明朝对京官实行籍贯回避制度解析:解析:汉朝的三互法是有关官吏任职的回避制度,而不是考课回避制度。故 A 项表述错误。唐朝的司法官审判回避制度称为换推制,而不称为别推制,别推制属于宋朝鞫谳分司制的内容。故 B 项表述错误。宋
20、朝科举考试中创造了糊名考校法、誊录制和回避的考试方法和规则,以防科举舞弊。可见,选 C 项。明朝对地方官实行“北人南官、南人北官”的籍贯回避制度,对于京官并不适用此制度。故 D 项表述错误。14.明代申明亭不能受理决断的案件是( )。(分数:2.00)A.子孙别籍异财 B.斗殴相争C.民间户婚D.田土解析:解析:为“申明教化”,“明刑弼教”,明太祖朱元璋特在各州县乡间设立申明亭,亭内树立板榜,定期张贴榜文,公布本地有过错人的姓名和过错行为:,以示惩戒;并受理决断有关户婚(婚姻)、田土、斗殴相争和轻微刑事案件。根据大明律规定,对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以不孝罪论,杖八十。综上所述,选 A 项。二
21、、多选题(总题数:11,分数:22.00)15.二、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出现的制度有( )。(分数:2.00)A.法律形式上首次出现了格和式 B.罪名上首次出现了重罪十条 C.特权制度上首次出现了八议、官当 D.刑罚执行上首次出现了死刑复奏 解析: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首次”,包括曹魏政权的“八议”、死刑复奏,两晋政权的服制定罪、登闻鼓直诉制度,北魏政权的“官当”、格、杖刑,西魏的式、北齐的法典篇章体
22、例定型化、大理寺、重罪十条等。故备选项都是正确答案。17.以都察院作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的朝代有( )。(分数:2.00)A.宋朝B.元朝C.明朝 D.清朝 解析: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将前朝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使得都察院成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清朝沿用。故选 C 项和 D 项。宋朝和元朝都以御史台作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18.下列属于清朝制定的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行政法规是( )。(分数:2.00)A.蒙古律例 B.台湾善后事宜 C.西宁青海番夷成例 D.钦定八旗则例解析:解析:清朝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法规,这些法规主要包括:蒙古律例、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苗汉杂居章程、湘苗事宜、西宁
23、青海番夷成例(又称为西宁番子治罪条例或番例条款)、钦定西藏章程、西藏禁约十二事、台湾善后事宜,等等。可见,选 A、B、C 项。不选 D 项,因为满洲八旗贵族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钦定八旗则例自然不能视为少数民族方面的法规。19.下列关于中华民国民法内容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采用民商分立的民事立法体例B.采取社会本位的立法原则 C.重在维护私有财产所有权和地主土地经营权 D.在具体制度上体现了对固有法的全面继承解析:解析:中华民国民法采用了民商合一的民事立法体例,故 A 项表述错误。中华民国民法采用社会本位的立法原则,故 B 项表述正确。中华民国民法重在维护私有财产所有
24、权和地主土地经营权,尤其以物权编规定得最为详细。可见,C 项表述正确。中华民国民法在具体制度上,将外国民法之最新学理、最新立法例加以吸纳、整合,萃成本国民法。民法典既有对固有法的继承,也有对外国法的吸收,表现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受法与固有法结合的特点。可见,D 项表述错误。20.根据唐律的规定,下列犯罪中可以适用赎刑的情形是( )。(分数:2.00)A.某人在长安城内三次犯有判处徒刑的窃盗罪的 B.某人因坐赃犯罪被处以加役流而流放岭南的C.某将军因参与侯君集谋反而被判处斩刑的D.某人在东都洛阳因三次犯有处流刑的强盗罪的 解析:解析:唐律疏议贼盗律规定:“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
25、千里;三犯流者,绞。”该规定称为累犯加重原则,依据该原则,A 项表述的情形应判处流 2000 里,D 项表述的情形应判处绞刑。根据唐律疏议名例律的规定,适用赎刑的范围限于流刑以下(包括流刑),而对于判处加役流、会赦犹流、反逆缘坐流、不孝流和子孙犯过失流等“五流”不适用。虽然死刑可以适用赎刑,但对于犯有谋反等十恶大罪的,不适用八议、上请、减刑、赎刑和官当制度。综上分析,选 A、D 项。21.下列有关法经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法经为李悝所制定 B.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C.法经开创了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篇 D.法经中最能体现立法宗旨的是盗法和贼法两篇 解析:解析:春秋时期郑
26、国子产铸刑书于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而不是法经。故 B 项错误。22.清末制定的大理院审判编制法确立的司法原则有( )。(分数:2.00)A.实行四级三审制 B.确认司法独立原则 C.引进西方审判监督机制 D.建立陪审制解析:解析:大理院审判编制法是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法院编制法,该法明确了民刑分理体制,确认司法独立原则,规定了四级三审制,引进了西方的审判监督机制。可见,选 A、B、C 项。有关建立陪审制度最早规定于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中,故不选 D 项。23.下列关于唐朝“上请”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上请制度首立于隋朝B.五品以上官员犯死罪者上请皇帝裁决 C
27、.八议者之亲属犯死罪者须上请D.受财枉法者不适用上请 解析:解析:上请制度首立于汉朝,而非隋朝,故 A 项表述错误。上请的适用范围包括: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八议者期亲以上亲属和五品以上官员,犯死罪者上请皇帝裁决;犯流罪以下例减一等。但犯十恶、反逆缘坐、杀人,监守内奸、盗、略人、受财枉法者,不适用上请。可见,选 B、D 项,不选 C 项。24.清政府为实施预备立宪活动而设立的咨询机关有( )。(分数:2.00)A.谘议局 B.宪政编查馆C.资政院 D.修订法律馆解析:解析:清政府为了筹备立宪,在中央设立资政院作为预备立宪的中央咨询机关,设立谘议局作为地方咨询机关。宪政编查馆不是咨询机关,而是筹备
28、机关。故选 A 项和 C 项。25.关于清末和中华民国司法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有( )。(分数:2.00)A.清末初步规定了法官、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B.南京临时政府首次承认律师制度的合法性 C.实行刑事公诉制度始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清末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以司法部作为全国司法行政机关 解析:解析:清末已经承认律师制度的合法性,而不是南京临时政府。故 B 项错误。刑事公诉制度始于清末,而不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故 C 项错误。清末的全国司法行政机关是法部,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行政机关是司法部。故 D 项错误。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6.00)26.三、简答题第 64-66 小题。请将答案写在答
29、题纸指定位置上。(分数:2.00)_解析:27.简述南京国民政府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实行严密的侦查制度。 (2)实行“自由心证”的诉讼原则。法律不预先设定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的判断,而是由法官依据其法律意识和内心确信,自由进行判断。 (3)实行秘密审判和公开陪审制度。对于政治案件实行秘密审判,经秘密审判的裁判不得上诉和抗告;对于反革命案件实行陪审评议制。 (4)扩大并强化军事和军法机关的审判。对于违反刑事特别法规定的犯罪,以及其他刑事和民事案件,军事机关有权审判,从而扩大和强化了军事和军法机关的审判职能。 (5)维护帝国主义侵华军队的特权。)解析:
30、28.简述大清民律草案的立法原则、结构、内容特点和地位。(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立法原则: 1)采纳各国通行的民法原则。 2)以最新、最合理的法律理论为指导。 3)充分考虑中国特定的国情民风,确定适合中国风俗习惯的法则,并适应社会演进的需要。 (2)结构:大清民律草案体例结构取自德国民法典,分为总则、债权、物权、亲属和继承五编,其中,前三编由修订法律馆起草,后两编由礼学馆起草。 (3)内容特点: 1)民律前三编以“模范列强”为主。这三编的内容主要以西方各国通行的民法理论和原则为依据,对中国旧有习惯未加参酌,因而体现出明显的资产阶级民法的特征。 2)民律后两编以“固守国粹
31、”为主。根据民律草案的起草原则,涉及亲属关系和与之相关联的财产关系,以及继承方面的规定,均以中国传统为主,体现了浓厚的传统色彩。 (4)地位。从整体上说,法典在许多方面与中国实际严重脱节。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对以后的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四、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29.四、分析题第 67-69 小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分数:6.00)_解析:后汉书章帝纪:“律十二月立春,不以报囚。(月令)冬至以后,在顺阳助生之文,而无鞠(音居编者注)狱断刑之政。朕咨访儒雅,稽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宜顺时气。”盐铁论论蕾(音资
32、一一编者注):“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分数:6.00)(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汉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历史渊源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两段文字反映的是汉朝的刑罚执行制度秋冬行刑。秋冬行刑,是指中国古代将死刑的执行安排在秋冬两季进行的制度。这种做法起源于先秦,周礼中就有相关记载,而先秦阴阳五行家“赏以春夏,刑以秋冬”的理论,则是这种思想最完整的体现。)解析:(2).汉朝实行该制度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思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汉朝在刑罚执行上实行秋冬行刑,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死刑执行必须合乎天意,如若违背天意,就会遭到惩罚。 汉朝在刑罚执行上实行秋冬行刑,也与考虑不误农时有关。因为秋冬一般为农闲季节,此时断狱行刑,不致耽误农业生产,这对巩固统治秩序是有利的。 汉朝实行秋冬行刑,是汉朝法律儒家化在刑罚执行上的反映,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向法律原则的转化。)解析:(3).汉朝实行该制度有何例外规定?为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刑罚都要等待秋后执行,对于“决不待时”的重犯,以及谋反、大逆之罪,须立即执行,这表明,维护封建统治和稳定社会秩序是高于一切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