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分类模拟题 24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20,分数:55.00)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 (分数:2.00)_2.天人合一 (分数:2.00)_3.中庸 (分数:2.00)_4.知行合一 (分数:2.00)_5.中和 (分数:2.00)_6.祖先崇拜 (分数:3.00)_7.前兆迷信 (分数:3.00)_8.天师道 (分数:3.00)_9.“四谛” (分数:3.00)_10.空宗 (分数:3.00)_11.有宗 (分数:3.00)_12.五伦十教 (分数:3.00)_13.三纲 (分数:3.00)_14.五常 (分数:3.
2、00)_15.五伦 (分数:3.00)_16.仁爱孝悌 (分数:3.00)_17.兼爱 (分数:3.00)_18.教学相长 (分数:3.00)_19.楚辞 (分数:3.00)_20.汉乐府民歌 (分数:3.00)_二、简答题(总题数:15,分数:45.00)21.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哪几种? (分数:3.00)_22.易经的结构布局是怎样的?这种结构布局有什么意义? (分数:3.00)_23.吕氏春秋是一个什么样的思想体系? (分数:3.00)_24.简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 (分数:3.00)_25.中国古代天地万物类别的书分哪几类? (分数:3.00)_26.什么叫“观物比
3、德”?它属于哪一种思维模式? (分数:3.00)_27.什么叫辩证思维?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来源如何? (分数:3.00)_28.中国古代关于矛盾的认识有哪些? (分数:3.00)_29.简述老子对事物转化的规律是怎样概括的。 (分数:3.00)_30.宋代张载对事物发展的内因有何认识? (分数:3.00)_31.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方面主要有哪几种观点?各观点的提出者是谁? (分数:3.00)_32.“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有什么积极影响? (分数:3.00)_33.什么叫“中庸”?什么叫“中和”?中庸之道是一种怎样的原则?它是由谁提出来的? (分数:3.00)_34.中国古代关于知行关系方
4、面的主要有哪几种说法?其代表人物各是谁? (分数:3.00)_35.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有什么特点? (分数:3.00)_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分类模拟题 24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20,分数:55.00)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它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2.天人合一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
5、,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3.中庸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4.知行合一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古代哲学家主张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
6、”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5.中和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6.祖先崇拜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祖先崇拜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他被当做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死后才被奉为祖先而受到崇拜。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7.前兆迷信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
7、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8.天师道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倡导道教于鹤鸣山,因入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此为道教定型化之始。又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9.“四谛”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谛”的含义是真实深刻,“四谛”是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指“苦、集、灭、道”。10.空宗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空宗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系之一。公元 3 世纪时,龙树、提婆创立了“一切皆空”的大乘空宗,即般若空宗,称中观宗,认为事物是因缘(条件)造成的假象、幻影,没有自性,
8、都是“空”的,因而强调以“空”求解脱,故名“空宗”。11.有宗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有宗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系之一,即由无著、世亲创立的“万法唯识”的大乘有宗,称瑜伽宗,认为虽然世间诸法都是空无自性的,但作为诸法本原之“识”则是真实本有的,故名“有宗”。12.五伦十教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五伦十教是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13.三纲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三纲是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即“君为臣纲,
9、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14.五常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15.五伦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五伦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即指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16.仁爱孝悌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仁者,爱人也;悌者,顺也。仁爱孝悌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处理家庭成员乃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大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17.兼爱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兼爱是墨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兼爱的要求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
10、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的理想境界是“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18.教学相长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一命题是礼记学记首先提出来的,它指出教学活动并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19.楚辞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楚辞是指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由于屈原的离骚是这种诗体最有名的代表作,所以后世又称楚辞为骚体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
11、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20.汉乐府民歌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汉乐府民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它是由汉代的音乐机关乐府从民间采集而来的,其目的除了供统治者娱乐以外,还具有“观风俗、知厚薄”的政治意图。主要包括“相和歌辞”、“鼓吹歌辞”、“杂曲歌辞”三种类型。二、简答题(总题数:15,分数:45.00)21.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哪几种?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22.易经的结构布局是怎样的?这种结构布局有什么意义?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易经以代表天的乾卦和代
12、表地的坤卦领头,以象征天的阳爻和象征地的阴爻作为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单元,以解说人事祸福的卦爻辞附着于象征天地变化的卦象之后,以表明天地和同,万物化生,人与天地分而相合。易经的六十四卦结构布局初步确定了宇宙系统论的模式,以及人如何与宇宙系统相统一的规范。23.吕氏春秋是一个什么样的思想体系?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战国至秦汉时代,吕氏春秋以儒家为核心,将道、法、墨、兵、农、名诸家加以改造,糅合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图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它抛弃了易经的卦象,采用了“十二月纪”的形式。24.简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
13、:(1)中国古代类比思维是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中,有一种叫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25.中国古代天地万物类别的书分哪几类?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上古时代集中记载汉民族划分出的天地万物类别的专书,主要有尔雅和说文解字。现存尔雅十九篇,表述了不同的类别,计有五大类:第一是语言类,包括释诂、释言、释训,是古代文献词语训释的汇编。第二是人文关系类,有释亲,是解释亲属关系的称谓。第三是建筑器物类,释宫、释器、释乐。第四是天文地理类,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第五是
14、植物动物类,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分别对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昆虫、水生动物、鸟类、兽类、家畜的名称进行解释。说文解字中字词记录的类别,依照许冲上说文表,有“六艺群书之诂”、“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等。26.什么叫“观物比德”?它属于哪一种思维模式?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所谓“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它属于类比思维的模式。27.什么叫辩证思维?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来源如何?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
15、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28.中国古代关于矛盾的认识有哪些?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先秦时期的人们认识到,客观事物是两两相对、相合的,每一事物都存在着相对、相合的两个方面。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又说:“万物负阴而抱阳”,“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老子指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因此观察事物既要注意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两个方面都兼顾到,才算对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孔子也强调把握“两端”的必要性。29.简述老子对事物转化的规律是怎样概括的。 (分数:3.00)
16、_正确答案:()解析:老子对事物转化的规律概括为三条:(1)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说“有余”与“不足”经过损与补而走向平正统一;(2)利而不害,是说转化与统一有益无害;(3)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是说转化与统一是自然发生的、无为而成的。30.宋代张载对事物发展的内因有何认识?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宋代学者张载对于事物发展的内因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说:“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所谓“机”,是指“不齐”,不仅异类“大分不齐”,同类也“极有不齐”,一物之内也“无一同者”。“不齐”即两物、两端之不平衡。由“不齐”而导致对立物的转化。31.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方面主要有哪几种观
17、点?各观点的提出者是谁?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主要有:(1)“天人合一”,提出者为宋代张载;(2)“天人交胜”,提出者为唐代刘禹锡;(3)“天人之分”,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荀子。32.“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有什么积极影响?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有:(1)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2)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3)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33.什么叫“中庸”?什么叫“中和”?中庸之道是一种怎样的原则
18、?它是由谁提出来的?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中庸”意为“中(执中、用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长短、高低、大小、先进与落后等)的调整而达到和谐”。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它是由孔子提出来的。34.中国古代关于知行关系方面的主要有哪几种说法?其代表人物各是谁?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中国古代关于知行关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知易行难”说,提出者为尚书说命上;(2)“知轻行重”说,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荀子;(3)“知先行后”说,提出者为宋代程颐,朱熹继承了这一主张,并对此作了重要补充和修正,提出知行“并进互发”说;(4)“知行合一”说,代表人物为王阳明;(5)“行先知后”说,提出者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35.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有什么特点?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有:(1)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2)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3)“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