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7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5,分数:25.00)1.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_ A.道德规范 B.品德修养 C.文治教化 D.礼治教化(分数:1.00)A.B.C.D.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事象的是_ A.词盛行于宋代 B.行业禁忌 C.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 D.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分数:1.00)A.B.C.D.3.在中国境内,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的走向是_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北高南低 D.
2、南高北低(分数:1.00)A.B.C.D.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_ A.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分数:1.00)A.B.C.D.5.被司马迁称为有“先王之遗风”的地区是_ A.四川盆地 B.关中地区 C.山东地区 D.河套地区(分数:1.00)A.B.C.D.6.氏族制度形成于_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夏代 D.商代(分数:1.00)A.B.C.D.7.在中国,首先实行“九品中正制”的皇帝是_ A.汉武帝 B.魏文帝 C.晋武帝 D.唐太宗(分数:1.00)A.B.C
3、.D.8.王安石变法时期,对变法主张进行猛烈批判和抵制的“旧党”领袖是_ A.苏轼 B.欧阳修 C.范仲淹 D.司马光(分数:1.00)A.B.C.D.9.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距今四千余年的_遗址中已经出现了初具规模的农业定居场所。 A.仰韶文化 B.龙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屈家岭文化(分数:1.00)A.B.C.D.10.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_ A.夏朝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分数:1.00)A.B.C.D.11.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形式比较普遍的是_ A.四合院 B.天井院 C.石室 D.坞壁院(分数:1.00)A.B.C.D.12.明代
4、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_ 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C.素问 D.本草纲目(分数:1.00)A.B.C.D.13.宗法制度瓦解的时期是_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朝 D.汉朝(分数:1.00)A.B.C.D.14.秦朝,中央主管兵权的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的是_ A.太宰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分数:1.00)A.B.C.D.15.用儒家经义改造法律的最好方式是通过立法把儒家精神、礼制原则以及礼的规范直接融入法律之中。因此,东汉以后持续地开展了引礼入法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至唐代得以完成。这一过程完成的标志是_ A.春秋断狱的完成 B.唐律的颁布 C.
5、唐律疏议的颁行 D.法经的颁布(分数:1.00)A.B.C.D.16.无论是先秦的儒家还是道家,都是把人与天地万物看做是一个_ A.整体系统 B.综合系统 C.系统工程 D.阴阳体系(分数:1.00)A.B.C.D.17.荀子提出“天人之分”观点的文章是_ A.礼论 B.正论 C.天论 D.乐论(分数:1.00)A.B.C.D.18.佛教的基本教义是_ A.“二谛”法 B.“四谛”法 C.轮回法 D.十二因缘(分数:1.00)A.B.C.D.19.“礼”在中国古代可以指整个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叫_ A.礼制 B.礼让 C.礼仪 D.礼貌(分数:1.00)A.B.C.D.20.杂剧窦娥冤的作者是
6、_ A.汤显祖 B.关汉卿 C.王实甫 D.洪昇(分数:1.00)A.B.C.D.21.语言是什么的媒介?_ A.信息传播 B.文化传播 C.经验传播 D.文字传播(分数:1.00)A.B.C.D.22.现在北京的许多地名对原地名改进所用的方式是_ A.谐音 B.删字 C.拆字 D.缺笔(分数:1.00)A.B.C.D.23.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一次从汉到唐这段时间是佛教的传入,它是由哪个国家传入的?_ A.印度 B.阿富汗 C.泰国 D.尼泊尔(分数:1.00)A.B.C.D.24.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中一批具有新观念的知识分子提出的口号是_ A.孔孟之道不可变 B.中学为体,西学为
7、用 C.全盘西化 D.打倒孔家店(分数:1.00)A.B.C.D.25.最早提出“中体西用”一词的人是_ A.张之洞 B.沈寿康 C.孙家鼐 D.冯桂芬(分数:1.00)A.B.C.D.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5,分数:10.00)26.以下几种表述,正确反映“文化现象”和“文化事象”两个概念区别的是_ A.文化现象具有经验性;文化事象已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 B.文化现象属于物质的;文化事象属于精神的 C.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D.文化现象是个别、具体的;文化事象则是概括
8、的、抽象的 E.文化现象偏重感性的体验,有些现象带有单一性;文化事象是理性认识,有一定规律性(分数:2.00)A.B.C.D.E.27.下列思想属于儒家的是_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仁者,人也” C.“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E.“为物不贰,生物不测”(分数:2.00)A.B.C.D.E.28.我国古代居民的庭院,其用途是_ A.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人神相处 C.迎神祭祖 D.日常生活 E.近待友朋(分数:2.00)A.B.C.D.E.29.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把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这“三纲”是_ A
9、.神为君纲 B.君为臣纲 C.夫为妻纲 D.父为子纲 E.兄为弟纲(分数:2.00)A.B.C.D.E.30.诗经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_ A.风 B.赋 C.比 D.兴 E.颂(分数:2.00)A.B.C.D.E.三、B名词解释题/B(总题数:5,分数:15.00)31.狭义文化(分数:3.00)_32.重本抑末(分数:3.00)_33.服饰的环境标志(分数:3.00)_34.法律制度(分数:3.00)_谚文_四、B简答题/B(总题数:5,分数:30.00)3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分数:6.00)_37.简述中国古代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分数:6.00)_38.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文化
10、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什么?(分数:6.00)_39.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有什么特点?什么叫整体思维?(分数:6.00)_40.简述汉字的特点。(分数:6.00)_五、B论述题/B(总题数:2,分数:20.00)41.试述西周分封制实施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分数:10.00)_42.通过传统社会礼与俗的关系,试述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分数:10.00)_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7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5,分数:25.00)1.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_
11、A.道德规范 B.品德修养 C.文治教化 D.礼治教化(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文”的本义“错画”,即花纹的意思,因为花纹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答案为 B。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事象的是_ A.词盛行于宋代 B.行业禁忌 C.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 D.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选项 A不属于文化事象,其余选项属于文化事象。答案为 A。3.在中国境内,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的走向是_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北高南低 D.南高北低(分数:1.00)A.B. C
12、.D.解析:解析 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地方是位于中国的境内的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答案为 B。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_ A.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是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的特点。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答案为 C。5.被司马迁称为有“先王之遗风”的地区是_ A.四川盆地 B.关中地区 C.山东地区 D.河套地区(分数:1.00)A.B. C.D
13、.解析:解析 司马迁曾说:关中地区,沃野千里,那里的人民好稼穑,殖五谷,有“先王”之遗风。答案为 B。6.氏族制度形成于_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夏代 D.商代(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都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答案为 B。7.在中国,首先实行“九品中正制”的皇帝是_ A.汉武帝 B.魏文帝 C.晋武帝 D.唐太宗(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答案为 B。8.王安石变法时期,对变法主张进行
14、猛烈批判和抵制的“旧党”领袖是_ A.苏轼 B.欧阳修 C.范仲淹 D.司马光(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王安石变法时,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以“扰民”、“生事”、“与民争利”为理由反对这种变法。答案为 D。9.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距今四千余年的_遗址中已经出现了初具规模的农业定居场所。 A.仰韶文化 B.龙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屈家岭文化(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距今四千余年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初具规模的农业定居场所。答案为 B。10.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_ A.夏朝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
15、秋时期 D.战国时期(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商业是农业社会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市商贸易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我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答案为 B。11.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形式比较普遍的是_ A.四合院 B.天井院 C.石室 D.坞壁院(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居民多建筑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的房屋,比较普遍的是四合院。答案为 A。12.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_ 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C.素问 D.本草纲目(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素问、神农本草经
16、、伤寒杂病论是古代经典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是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答案为 D。13.宗法制度瓦解的时期是_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朝 D.汉朝(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庶子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答案为 B。14.秦朝,中央主管兵权的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的是_ A.太
17、宰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从中央政权机构看,自秦朝统一之后,皇帝随即就建立起一套以三公、九卿为主要官员的中央官吏系统,以帮助处理日常政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名义上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其职责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太尉是中央主管兵权的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事务。三公之下有九卿即太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公理中央事务。答案为 C。15.用儒家经义改造法律的最好方式是通过立法把儒家精神、礼制原则以及礼的规范直接融入法律之中。因此,东汉以后持续地开展了引礼入法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
18、至唐代得以完成。这一过程完成的标志是_ A.春秋断狱的完成 B.唐律的颁布 C.唐律疏议的颁行 D.法经的颁布(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通过立法把儒学精神、礼制原则以及礼的规范直接融入法律之中是用儒家经义改造法律的最好方式。因此,东汉以后持续地开展了引礼入法的运动过程,唐律疏议标志着这一过程在唐代的完成。答案为 C。16.无论是先秦的儒家还是道家,都是把人与天地万物看做是一个_ A.整体系统 B.综合系统 C.系统工程 D.阴阳体系(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我们把“上下与天地同流”跟“万物与我为一”联系起来看,可以知道无论是先秦的儒家还是道家,都是把
19、人与天地万物看做是一个整体系统的。答案为 A。17.荀子提出“天人之分”观点的文章是_ A.礼论 B.正论 C.天论 D.乐论(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天人之分”的观点是战国时代的荀子在他的天论篇中提出来的。他的原话是:“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在这里,“分”是“职分”之意。答案为 C。18.佛教的基本教义是_ A.“二谛”法 B.“四谛”法 C.轮回法 D.十二因缘(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四谛”是指“苦、集、灭、道”四个基本道理。答案为B。19.“礼”在中国古代可以指整个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叫_ A.礼制
20、B.礼让 C.礼仪 D.礼貌(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礼让是指整个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答案为 B。20.杂剧窦娥冤的作者是_ A.汤显祖 B.关汉卿 C.王实甫 D.洪昇(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窦娥冤是其代表作。答案为 B。21.语言是什么的媒介?_ A.信息传播 B.文化传播 C.经验传播 D.文字传播(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是文化传播的媒介。答案为 B。22.现在北京的许多地名对原地名改进所用的方式是_ A.谐音 B.删字 C.拆字 D.缺笔(分数:1.00)A. B.C.D
21、.解析:解析 现在北京的许多地名是用谐音的方式对原地名的改进,如甘雨胡同,原名干鱼胡同。答案为 A。23.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一次从汉到唐这段时间是佛教的传入,它是由哪个国家传入的?_ A.印度 B.阿富汗 C.泰国 D.尼泊尔(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是从汉到唐这段时间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答案为 A。24.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中一批具有新观念的知识分子提出的口号是_ A.孔孟之道不可变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全盘西化 D.打倒孔家店(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鸦片战争以后,“中西古今
22、”论争不休,由此演成顽固派和洋务派两派。洋务派标榜“自强”,在与西方近代文化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出一批具有新观念的知识分子,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答案为 B。25.最早提出“中体西用”一词的人是_ A.张之洞 B.沈寿康 C.孙家鼐 D.冯桂芬(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据史料,“中体西用”一词最早则见于 1896年 4月沈寿康在万国公报上发表的匡时策中:“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答案为 B。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5,分数:10.00)26.以下几种表述,正确反映“文化现象”和“文化事象”两个概念区别的是_ A.文化现象具有
23、经验性;文化事象已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 B.文化现象属于物质的;文化事象属于精神的 C.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D.文化现象是个别、具体的;文化事象则是概括的、抽象的 E.文化现象偏重感性的体验,有些现象带有单一性;文化事象是理性认识,有一定规律性(分数:2.00)A. B.C. D. E. 解析:解析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文化现象有的带有单一性,有的表现为多种事物的联系性。文化事象是指当一种现
24、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答案为 ACDE。27.下列思想属于儒家的是_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仁者,人也” C.“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E.“为物不贰,生物不测”(分数:2.00)A. B. C.D. E. 解析:解析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并就此留下了很多说法,比如“仁者,人也”、“他人也是人”、“己所不
25、欲,勿施于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为物不贰,生物不测”、“修身、治国、平天下”等。“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是道家的学说。答案为 ABDE。28.我国古代居民的庭院,其用途是_ A.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人神相处 C.迎神祭祖 D.日常生活 E.近待友朋(分数:2.00)A. B. C. D. E.解析:解析 我国古代居民庭院的用途:(1)迎神祭祖,人神相处;(2)日常生活,人与自然(动物、植物、阳光、空气、水)和谐相处。答案为 ABCD。29.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把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这“三纲”是_ A.神为君纲 B.君为臣纲 C.夫为妻纲 D.父为子纲
26、E.兄为弟纲(分数:2.00)A.B. C. D. E.解析:解析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把汉儒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答案为 BCD。30.诗经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_ A.风 B.赋 C.比 D.兴 E.颂(分数:2.00)A.B. C. D. E.解析:解析 诗经创造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奠定了中国诗歌审美体系和抒情模式的基本格局。答案为 BCD。三、B名词解释题/B(总题数:5,分数:15.00)31.狭义文化(分数:3.00)_正确答案:(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
27、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解析:32.重本抑末(分数:3.00)_正确答案:(重本抑末是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小农是王朝统治的基础,重农主义(本)抑制工商业(末)作为国策,即重本抑末。)解析:33.服饰的环境标志(分数:3.00)_正确答案:(服饰的环境标志,中国服饰与文化的关系,首先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大,服饰的单、夹、皮、棉,各有地理与季节气候要求。服饰要随地理、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更换。)解析:34.法律制度(分数:3.00)_正确答案:(法律制度是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
28、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解析:谚文_正确答案:(谚文是古代朝鲜仿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解析:四、B简答题/B(总题数:5,分数:30.00)3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分数:6.00)_正确答案:(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存在地理通道的优势。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解析:37.简述中国古代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分数:6.00)_正确答案:(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这种观念视农业为“本”、工
29、商业为“末”。它使秦国获得了统一的成功,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解析:38.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什么?(分数:6.00)_正确答案:(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是在私有制和私有观念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形成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是:既有创造性,又有依附性;个性与集体性、等级性与秩序性、平均性与民主性的界限不大清楚,等等。)解析:39.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有什么特点?什么叫整体思维?(分数:6.00)_正确答案:(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
30、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解析:40.简述汉字的特点。(分数:6.00)_正确答案:(1)汉字有悠久的历史; (2)汉字属于表意文字; (3)汉字属于音节一语素文字; (4)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解析:五、B论述题/B(总题数:2,分数:20.00)41.试述西周分封制实施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分数:10.00)_正确答案:(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由此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即分封制。分封制的实施主要在周初,以后陆续也有,直至晚期的宣王朝。 实施特点:(1)作为一种制度,它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2)旨在维护王室
31、统治的分封实际上形成了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文化意义:分封制超出制度本身的意义,是多姿多彩的上古文化局面的开辟,到春秋战国时期,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重新汇集、相互吸收,激荡出了灿烂的“百家”文化。)解析:42.通过传统社会礼与俗的关系,试述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分数:10.00)_正确答案:(礼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文化混沌未分时,不存在俗与礼的区别;伴随着阶级分化、文化分层的过程,礼逐渐从原始习俗中提纯出来。礼起源于俗,但礼不同于俗。礼最初是人神关系的调节,后来扩展到人,最后扩展到社会,成为严格的社会行为规范。礼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的重要作用。 因此,历代统治者出于社会控制的需要,强调礼仪原则,礼仪制度的化导与示范作用,以教化或强制的形式,使人们自觉遵循礼制的约束,“化民成俗”成为大小官吏的治政目标。在统治阶层不遗余力地灌输下,传统社会的礼仪制度大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礼制化为民俗,与中国古代家族势力通过家法、家规对礼制的维护有关,古代社会的家礼是国家礼制精神与庶民日常生活的结合。在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下,家族制度上升为国家礼制,然后又由国家礼制下降为民间家礼俗规。礼俗的这种升沉变化反映出传统中国社会的伦理特性。)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