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2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5,分数:25.00)1.讲到“文化”,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对“文”的认识是区分为天文和人文的。“人文”指的是_A自然现象和规律 B人的文化水平C社会现象和规律 D人体文身(分数:1.00)A.B.C.D.2.在中国历史上曾起到重要作用的族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都起源于_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C黄土高原 D长白山(分数:1.00)A.B.C.D.3.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_A戴震
2、 B魏源C顾炎武 D黄宗羲(分数:1.00)A.B.C.D.4.据商君书及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_A“尚公正” B“尚公德”C“尚公义” D“尚公益”(分数:1.00)A.B.C.D.5.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 780年),朝廷采纳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了_A租庸调制 B一条鞭法C两税法 D摊丁入亩(分数:1.00)A.B.C.D.6.中国的养蚕和陶瓷技术传到欧洲大约是在_A1605 年 B1705 年C1676 年 D1776 年(分数:1.00)A.B.C.D.7.元代文人发展出的一种新颖的诗歌形式是_A杂剧 B楚辞C鼓子词 D散曲(分数:1.00)A.B.C.D.8.下列选项中,属于北
3、方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的是_A以犁耕为主 B整修田埂C使用水车 D栽培水稻(分数:1.00)A.B.C.D.9.晚清时期,为了给外商外货提供场所,广州专设了_A四夷馆 B十三行C国宾馆 D迎宾楼(分数:1.00)A.B.C.D.10.古代天子与后妃乘坐的一种富丽堂皇的大马车,被称作_A栈车 B素轿C路 D轩(分数:1.00)A.B.C.D.11.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_A预测天气 B研究天体运行C研究四季变化 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分数:1.00)A.B.C.D.12.下列医学文献中,以针刺疗法为主的文献是_A素问 B灵枢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分数:1.00)A.B.C.D.
4、13.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_A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B它在文化体系中稳定性不强C它是精神文化的反映形式 D它是物质文化的物化形态(分数:1.00)A.B.C.D.14.风、云、雷、雨等气象神的祭祀,属于古代的_A天神祭祀 B地神祭祀C人神祭祀 D四时祭祀(分数:1.00)A.B.C.D.15.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_A会亲友 B踏青C祭祖扫墓 D散祭神(分数:1.00)A.B.C.D.16.“天人之分”观点的提出者是_A战国荀子 B汉代董仲舒C唐代刘禹锡 D宋代张载(分数:1.00)A.B.C.D.17.下列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是_A“中庸”是由孟子提出来的B“中庸”
5、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C“中和”意为“除掉两端只取中间”D“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分数:1.00)A.B.C.D.18.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是_A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格物、致知、诚意C诚意、正心、修身 D齐家、治国、平天下(分数:1.00)A.B.C.D.19.下列选项中,属于唐代流行的健舞的是_A凉州 B兰陵王C绿腰 D柘枝(分数:1.00)A.B.C.D.20.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著名诗人是_A李白 B孟浩然C王维 D杜牧(分数:1.00)A.B.C.D.21.“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鲁迅祝福)这句话中使
6、用的修辞格是_A排比 B顶真C回文 D复叠(分数:1.00)A.B.C.D.22.秦代的“书同文”就是把各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_A大篆 B小篆C隶书 D楷书(分数:1.00)A.B.C.D.23.佛教在中国的衰落阶段是_A东汉魏晋时期 B东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 D宋元明清时期(分数:1.00)A.B.C.D.24.提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是_A陈独秀 B章太炎C孙中山 D鲁迅(分数:1.00)A.B.C.D.25.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是在_A20 世纪 40年代 B20 世纪 50年代C20 世纪 60年代 D20 世纪 70年代(分数:1.00)A.
7、B.C.D.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26.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的是_(分数:2.00)A.宫廷礼仪B.民间文学C.文庙典礼D.宗庙音乐E.傩戏27.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包括_(分数:2.00)A.甲骨文的发掘出土B.青铜器的发掘出土C.石鼓文的发掘出土D.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E.大溪文化遗址的发现28.以下选项属于诞生礼俗的有_(分数:2.00)A.求子礼B.“洗三”礼C.“满月”礼D.“百日”礼E.“抓周”礼29.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中最有特色的是_(分数:2.00)A.逻辑思维B.整体思维C.类比思维D.辩证思维E.抽象思维30.中国制度文化中对世界文化产
8、生影响的主要有_(分数:2.00)A.文官制度B.赋税制度C.监察制度D.科举制度E.法律制度三、名词解释题(总题数:5,分数:15.00)31.清谈(分数:3.00)_32.坐商经营(分数:3.00)_33.“五服”(分数:3.00)_34.对偶(分数:3.00)_35.“返本开新”(分数:3.00)_四、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30.00)36.简述宋元时期大运河沿岸中小城市的兴起。(分数:6.00)_37.简述我国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分数:6.00)_38.简述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分数:6.00)_39.早期的汉字崇拜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分数:6.00)_40.简述 20世
9、纪五六十年代的新儒家的特征。(分数:6.00)_五、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20.00)41.试述唐王朝民族政策的意义。(分数:10.00)_42.试述庶族平民礼俗与社会上层礼制的关系。(分数:10.00)_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2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5,分数:25.00)1.讲到“文化”,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对“文”的认识是区分为天文和人文的。“人文”指的是_A自然现象和规律 B人的文化水平C社会现象和规律 D人体文身(分数:1.00)A.B.C. 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10、易贲卦中关于人文的论述。易贲卦里所说的“人文”是指社会现象和规律;而“天文”则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2.在中国历史上曾起到重要作用的族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都起源于_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C黄土高原 D长白山(分数:1.00)A.B. 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上在东北平原兴起的族群。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鲜卑、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3.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_A戴震 B魏源C顾炎武 D黄宗羲(分数:1.00)A. B.C.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
11、点是典范人物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如浙东一带重史学是受黄宗羲的影响,徽州一带尚经术是受戴震的影响。4.据商君书及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_A“尚公正” B“尚公德”C“尚公义” D“尚公益”(分数:1.00)A.B.C. D.解析:5.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 780年),朝廷采纳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了_A租庸调制 B一条鞭法C两税法 D摊丁入亩(分数:1.00)A.B.C. 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中期实行的两税法。为改变土地兼并、农民逃亡的局面,以及恢复北方经济,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对赋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6.中国
12、的养蚕和陶瓷技术传到欧洲大约是在_A1605 年 B1705 年C1676 年 D1776 年(分数:1.00)A.B. C.D.解析:7.元代文人发展出的一种新颖的诗歌形式是_A杂剧 B楚辞C鼓子词 D散曲(分数:1.00)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元朝时期的文人创作。散曲是元代文人新创作出来的一种诗歌形式。这些文人往往不怎么写正统意义上的诗,他们更倾向于表达自己,并且异乎传统所为。8.下列选项中,属于北方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的是_A以犁耕为主 B整修田埂C使用水车 D栽培水稻(分数:1.00)A. B.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北方麦黍型农耕文化的标志。我国南北
13、各地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形成了南北方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北方农业文化是麦黍型农耕文化,其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豆类等农作物,以耕犁为主和井渠双灌等。B、C、D 三项是南方农耕文化的标志。9.晚清时期,为了给外商外货提供场所,广州专设了_A四夷馆 B十三行C国宾馆 D迎宾楼(分数:1.00)A.B. C.D.解析:10.古代天子与后妃乘坐的一种富丽堂皇的大马车,被称作_A栈车 B素轿C路 D轩(分数:1.00)A.B.C. 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封建社会中车舆所显示出的尊卑等级。车舆在封建社会中表现出一定的地位等级。古代天子与后妃乘坐的华贵的大马车被称为“路”(此处为古字,“
14、路”字从足,念 g)。A 项,栈车是士乘坐的一种竹木编制的车;B 项,素轿是民间用来办丧事的轿子;D 项,轩是大夫以上的贵族乘坐的。11.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_A预测天气 B研究天体运行C研究四季变化 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分数:1.00)A.B.C.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古人认为天变是人事顺逆、吉凶的表象,因而人们期望通过观测天象变化来预卜人间的祸福。12.下列医学文献中,以针刺疗法为主的文献是_A素问 B灵枢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分数:1.00)A.B. C.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我国古代出现了一些经典医学著作
15、,其中,以针刺疗法为主的是灵枢。A、C 两项分别是以医学理论为主的专著和药物学的专著,D 项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的代表作。13.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_A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B它在文化体系中稳定性不强C它是精神文化的反映形式 D它是物质文化的物化形态(分数:1.00)A. B.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制度文化的概念。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制度文化作为有组织的社会规范系统,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制度文化服务与制约着人
16、类的群体活动它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故只有 A项是正确的。14.风、云、雷、雨等气象神的祭祀,属于古代的_A天神祭祀 B地神祭祀C人神祭祀 D四时祭祀(分数:1.00)A. B.C.D.解析:15.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_A会亲友 B踏青C祭祖扫墓 D散祭神(分数:1.00)A.B.C. 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清明节重在祭墓祭祖,以向逝者表达哀思,因此祭祀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16.“天人之分”观点的提出者是_A战国荀子 B汉代董仲舒C唐代刘禹锡 D宋代张载(分数:1.00)A. B.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天人之分”观点的提出者。“天人之分”
17、的观点是战国时代的荀子在他的天论篇中提出来的。他的原话是:“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在这里,“分”是“职分”的意思。17.下列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是_A“中庸”是由孟子提出来的B“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C“中和”意为“除掉两端只取中间”D“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分数:1.00)A.B. C.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庸之道。“中庸”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其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因此 A、C、D 三项均是错误的,只有 B项正确。18.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是_A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格物、致知、诚意C诚
18、意、正心、修身 D齐家、治国、平天下(分数:1.00)A. B.C.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大学开篇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不仅是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而且后来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19.下列选项中,属于唐代流行的健舞的是_A凉州 B兰陵王C绿腰 D柘枝(分数:1.00)A.B.C.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唐代的舞蹈。唐代的健舞主要来自西域,因此风格以爽朗快捷为主,其中,胡腾、胡旋、柘枝曾风靡一时。A、B、C 三项均属于软舞。20.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著名诗人是_A李白 B孟浩然C王维 D杜牧(分数:1.0
19、0)A.B.C. D.解析:21.“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鲁迅祝福)这句话中使用的修辞格是_A排比 B顶真C回文 D复叠(分数:1.00)A.B. C.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语汉字的修辞格。题干中引用了鲁迅小说祝福中的语句,该句采用了硕真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几件事情在时间上的紧密衔接。22.秦代的“书同文”就是把各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_A大篆 B小篆C隶书 D楷书(分数:1.00)A.B. C.D.解析:23.佛教在中国的衰落阶段是_A东汉魏晋时期 B东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 D宋元明清时期(分数:1.00)A.B.C.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
20、点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东汉魏晋时期是佛教的初传阶段,东晋南北朝时期是发展阶段,隋唐时期是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是衰落阶段,近代以来是革新阶段。24.提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是_A陈独秀 B章太炎C孙中山 D鲁迅(分数:1.00)A.B.C. D.解析:25.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是在_A20 世纪 40年代 B20 世纪 50年代C20 世纪 60年代 D20 世纪 70年代(分数:1.00)A.B. C.D.解析: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26.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的是_(分数:2.00)A.宫廷礼仪 B.民间文学C.文庙典
21、礼 D.宗庙音乐 E.傩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汉点是上层文化的内容。文化具有两个层面,即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其中,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因此,宫廷礼仪、文庙典礼、宗庙音乐均属上层文化的范畴,而民间文学、傩戏则属于底层文化。27.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包括_(分数:2.00)A.甲骨文的发掘出土 B.青铜器的发掘出土 C.石鼓文的发掘出土D.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E.大溪文化遗址的发现解析:28.以下选项属于诞生礼俗的有_(分数:2.00)A.求子礼 B.“洗三”礼 C.“满月”礼 D.“百日”礼 E.“抓周”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诞生礼。诞生礼是人生
22、第一礼,主要包括诞生前的求子仪式和以后的养育仪式。求子仪式、催生仪式、诞生庆贺的“洗三”礼、“满月”礼、“百日”礼、“周岁”礼等诞生礼仪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子嗣的重视。29.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中最有特色的是_(分数:2.00)A.逻辑思维B.整体思维 C.类比思维 D.辩证思维 E.抽象思维解析:30.中国制度文化中对世界文化产生影响的主要有_(分数:2.00)A.文官制度 B.赋税制度C.监察制度D.科举制度 E.法律制度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在世界上独具特色,尤其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三、名词解释题(总题数
23、:5,分数:15.00)31.清谈(分数:3.00)_正确答案:(这是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清谈时谈士手持麈尾,一主一客,主者陈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清谈在辩理时很讲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时则需要第三方出来作总结。)解析:32.坐商经营(分数:3.00)_正确答案:(坐商经营:即以定点店铺经营,是一种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从前的坐商经营都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形成了一些钱庄、银号、商行等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解析:33.“五服”(分数:3.00)_
24、正确答案:(按传统丧葬礼俗,亲属要依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穿戴不同的丧服“守制”。这本是周代的古礼,来自儒家礼制,汉代以后沿袭了这一丧服制度。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宗法人伦关系与等级制度在五服礼制中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解析:34.对偶(分数:3.00)_正确答案:(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卡“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解析:35.“返本开新”(分数:3.00)_正确答案:(“返本开新”是现代新儒学的文化主张,即复返儒家心性学之“本”,开出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之“新”。)解析:四、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30.00)36.简述宋元时期大运河
25、沿岸中小城市的兴起。(分数:6.00)_正确答案:(1)随着沟通南北东西大运河体系的开通,沿河兴起了一系列大小城市,如宋代首都开封、扬州等。(2)元朝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通州、河西务、临清、济宁、淮安、高邮等均是以水运之便而出现的较为繁荣的城市。)解析:37.简述我国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分数:6.00)_正确答案:(1)居住方式: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居民住房主要有五种形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式。(2)居住建筑格局:多为前院后屋或前园后室的居室风格,既方便生活,也方便生产。(3)居室的室外格局:院墙、院门、庭院。(4)居室的室内格局:睡处、神位、照明、
26、取暖和贮藏。在住宅格局中,正房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地方。(5)居住建筑仪式: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的仪式、祭灶仪式、搬迁仪式等。)解析:38.简述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分数:6.00)_正确答案:(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于:(1)大乘佛教强调普度众生,认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自利、利他并重,是“菩萨”之道。(2)小乘佛教则是指坚持“四谛”等原有教义、重于自我解脱的教派。)解析:39.早期的汉字崇拜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分数:6.00)_正确答案:(大慨汉字从作为一个系统初步形成之日起,我们的祖先就给它涂上了一层神秘的、尊严的色彩,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把它作为崇
27、拜的对象。文字崇拜主要表现在:(1)文字神赐说,其典型代表为“河图洛书说”。(2)圣人造字说,其典型代表为“仓颉造字说”。(3)利用刻有文字的甲骨进行占卜。(4)中国民间“敬惜字纸”的传统。(5)把一些带有“吉祥”意义的文字作为“吉祥”的象征。)解析:40.简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儒家的特征。(分数:6.00)_正确答案:(韦政通在当代新儒家的心态一文中对这一时期的新儒家特征作过如下慨述:(1)以儒家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干,在儒家传统里又特重心性之学。(2)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一精神实体,历史文化之流程即此精神实体之展现。(3)肯定道统,以道统为立国之本,文化创造之源。(4)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了
28、解应有敬意和同情。(5)富根源感,因此强调中国文化的独创性或一本性。(6)有很深的文化危机意识,但认为危机的造成主要在于国人丧失自信。(7)寓宗教情绪,对复兴中国文化有使命感。)解析:五、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20.00)41.试述唐王朝民族政策的意义。(分数:10.00)_正确答案:(唐王朝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1)在东亚出现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2)唐人也在热心地向他人学习,如胡服、胡床、胡乐等就在长安特别流行。(3)当时在亚洲有两大文明:一是迅速崛起的伊斯兰大帝国文明,另一个就是唐代文明。前者
29、出现不久即走向衰落,后者则更加持久地对亚洲及欧洲产生若影响。(4)唐朝首都长安堪称世界文化的融会场和集散地,这里可以看到来自亚洲各国的人员、文明、物产,也可以看到来自边地异国的留学生和遣唐使。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欧洲。)解析:42.试述庶族平民礼俗与社会上层礼制的关系。(分数:10.00)_正确答案:(在传统中国宗法政治文化的背景下,无论社会的哪一个层面,都脱离不了宗法伦理的制约。一庶族平民的礼俗虽然在形式与内容上同社会上层的贵族礼制有着显著的差异,但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它们来源于同一文化母体,所依托的是同一宗法社会结构。贵族不过是特殊家族,皇帝是特别的家长。贵族社会的礼制精神,以及相当比重的礼仪行为都是从家族文化中产生出来的,如“亲亲”、“尊尊”等宗法原则一直是传统社会礼法制度的思想基础。(2)统治阶层非常重视礼仪的示范作用,以严格的礼制规定与公开的盛大的礼仪形式,向社会显示礼法的森严,达到软控社会的目的。因此上层礼法思想渗透到民间,家族社会模仿国家礼制,制定自已的家法族规。(3)随着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士庶差异的消失,贵族礼制除保留在统治集团内部外,相当一部分俗化为庶民的行为规范,如“周公六礼”成为一般婚俗模式。)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