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升本(教育理论)-试卷 101 及答案解析(总分:7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教育学部分(总题数:22,分数:36.00)1.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_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实物或模型,或者向学生做示范性实验,以使学生获得有关感性知识的方法叫 ( )(分数:2.00)A.实验法B.参观法C.演示法D.练习法3.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提示我们应注意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 )(分数:2.00)A.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C.尊重信任与严格
2、要求相结合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4.从作用的对象划分,教育功能可分为 ( )(分数:2.00)A.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B.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C.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D.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5.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 )(分数:2.00)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有 ( )(分数:2.00)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B.精深的专业知识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7.下列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的是 ( )(分数:2.00)A.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B.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C.高中阶
3、段以分科课程为主D.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 ( )(分数:2.00)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D.传授知识与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9.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 )(分数:2.00)A.说服教育法B.实际锻炼法C.榜样示范法D.陶冶教育法10.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分数:2.00)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B.做好个别教育工作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D.做好后进生工作11.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下,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
4、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都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要受 ( )(分数:2.00)A.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B.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影响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D.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经验的影响12.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 ( )(分数:2.00)A.自愿、自主、自立B.自愿、灵活、实践C.自主、自立、自理D.自主、自立、灵活13.在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中,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 ( )(分数:2.00)A.结构主义教学理论B.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C.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理论D.范例方式教学理论14.辨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首先请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_
5、15.教育决定人的发展。(分数:2.00)_16.集体舆论是班主任倡导的言论。(分数:2.00)_17.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_18.我国中小学德育应完成哪几个方面的任务?(分数:2.00)_19.课外校外教育有什么重要意义?(分数:2.00)_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分数:2.00)_21.论述题本大题。_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分数:2.00)_二、心理学部分(总题数:22,分数:36.00)23.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_24.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一
6、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是 ( )(分数:2.00)A.分析B.抽象C.概括D.综合25.人们常常以日出日落来判断东西方向,以人体为参照来判断左右,这属于 ( )(分数:2.00)A.形状知觉B.大小知觉C.深度知觉D.方位知觉26.有目的、无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分数:2.00)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随意注意27.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 )(分数:2.00)A.直接性B.间接性C.广阔性D.创造性28.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的一般趋势是 ( )(分数:2.00)A.随练习次数而提高B.随练习次数而降低C.初期进
7、步快,以后渐慢D.初期进步慢,以后渐快29.心理咨询遵循的理论体系属于 ( )(分数:2.00)A.社会意识形态领域B.自然科学的领域C.心理科学的范畴D.哲学领域30.智力多元论的提出者是 ( )(分数:2.00)A.吉尔福特B.卡特尔C.加德纳D.斯坦伯格3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 ( )(分数:2.00)A.感觉B.知觉C.记忆D.表象32.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 )(分数:2.00)A.激情B.应激C.心境D.热情33.记忆过程包括 ( )(分数:2.00)A.识记、保持、遗忘B.识记、再认、回忆C.识记、再认、联想D.识记、保持
8、、回忆和再认34.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分数:2.00)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社会过滤效应D.最近效应35.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 ( )(分数:2.00)A.成就动机理论B.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C.成就结构理论D.强化理论36.辨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首先请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_37.幻想是指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分数:2.00)_38.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分数:2.00)_39.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
9、_40.简述技能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分数:2.00)_41.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分数:2.00)_4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分数:2.00)_43.论述题本大题。_44.试分析态度的理论。(分数:2.00)_专升本(教育理论)-试卷 101 答案解析(总分:7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教育学部分(总题数:22,分数:36.00)1.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_解析: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实物或模型,或者向学生做示范性实验,以使学生获得有关感性知识的方法叫 ( )(分数:2.00)A.实验法B.参观法C.演
10、示法 D.练习法解析:3.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提示我们应注意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 )(分数:2.00)A.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C.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解析:4.从作用的对象划分,教育功能可分为 ( )(分数:2.00)A.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B.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C.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D.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解析:5.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 )(分数:2.00)A.生产劳动B.模仿 C.语言D.动物本能解析: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
11、中应有 ( )(分数:2.00)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B.精深的专业知识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解析:7.下列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的是 ( )(分数:2.00)A.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B.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C.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D.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解析: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 ( )(分数:2.00)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D.传授知识与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解析:9.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 )
12、(分数:2.00)A.说服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C.榜样示范法D.陶冶教育法解析:10.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分数:2.00)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B.做好个别教育工作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做好后进生工作解析:11.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下,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都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要受 ( )(分数:2.00)A.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B.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影响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D.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经验的影响解析:12.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 ( )(分数:2.00)A.自愿、自
13、主、自立B.自愿、灵活、实践 C.自主、自立、自理D.自主、自立、灵活解析:13.在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中,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 ( )(分数:2.00)A.结构主义教学理论B.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C.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理论D.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解析:14.辨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首先请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_解析:15.教育决定人的发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该观点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忽视其他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解析:16.集体舆论是班主任倡导的言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
14、误。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是集体生活和集体成员意愿的反映,而不是班主任所倡导的言论。)解析:17.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_解析:18.我国中小学德育应完成哪几个方面的任务?(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我国中小学德育总的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具体任务是: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解析:19.课外校外教育
15、有什么重要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新知识;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解析: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解析:21.论述题本大题。_解析: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
16、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问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汁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
17、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解析:二、心理学部分(总题数:22,分数:36.00)23.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_解析:24.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是 ( )(分数:2.00)A.分析B.抽象 C.概括D.综合解析:25.人们常常以日出日落来判断东西方向,以人体为参照来判断左右,这属于 ( )(分数:2.00)A.形状知觉B.大小知觉C.深度知觉D.方位知觉 解析:26.有目的、无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分数:2
18、.00)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解析:27.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 )(分数:2.00)A.直接性B.间接性 C.广阔性D.创造性解析:28.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的一般趋势是 ( )(分数:2.00)A.随练习次数而提高 B.随练习次数而降低C.初期进步快,以后渐慢D.初期进步慢,以后渐快解析:29.心理咨询遵循的理论体系属于 ( )(分数:2.00)A.社会意识形态领域B.自然科学的领域C.心理科学的范畴 D.哲学领域解析:30.智力多元论的提出者是 ( )(分数:2.00)A.吉尔福特B.卡特尔C.加德纳 D.斯坦伯格解析:31
19、.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 ( )(分数:2.00)A.感觉 B.知觉C.记忆D.表象解析:32.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 )(分数:2.00)A.激情B.应激C.心境 D.热情解析:33.记忆过程包括 ( )(分数:2.00)A.识记、保持、遗忘B.识记、再认、回忆C.识记、再认、联想D.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 解析:34.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分数:2.00)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 C.社会过滤效应D.最近效应解析:35.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
20、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 ( )(分数:2.00)A.成就动机理论B.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C.成就结构理论D.强化理论解析:36.辨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首先请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_解析:37.幻想是指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正确。幻想是指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解析:38.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正确。心境是一种缓和而又微弱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持续的时间较长,少则数日,长则数年之久。而且它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
21、情绪体验,它并不指向特定对象。)解析:39.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_解析:40.简述技能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技能按其性质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操作技能(或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大类。(1)操作技能的特点: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智力技能的特点: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解析:41.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1)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它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 (2)判断是指概念和
22、概念之间的联系,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3)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解析:4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解析:43.论述题本大题。_解析:44.试分析态度的理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态度的学习理论。霍夫兰等人认为,态度大致同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所谓联想就是两个或者多个观念(概念)之间构成联结通道,由
23、一个观念可引起另一个观念的活动表现。强化对态度形成有相当的作用。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的赞许,它就会得到强化,否则就得不到强化。态度的强化更多地依赖于赞许,或者同时受到两种相反的强化,其作用则取决于两者相对的强度。模仿是通过榜样人物形象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即初级学习形式。榜样如果是强有力的、重要的或者亲近的人物,引起模仿的作用更大,甚至在没有榜样言语教诲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2)态度的分阶段形成理论。凯尔曼指出,态度形成以及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顺从,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这里还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识或者情绪成分。这种态度是表面的、外控的(受奖惩原则
24、支配),一旦外因消失,它就中止。因此是暂时的。第二个阶段:认同,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者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者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它虽然谈不上有多深刻的认识作基础,但已经比较主动了。第三个阶段:内化,即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做出是非判断。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它已经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因此一经产生就比较持久,不容易改变。 (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是 20 世纪 50 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不协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度或者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他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相互一致和协调的;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无关的。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人就会感受到不舒适或者紧张,并力求减缓。这种由于认知冲突(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一致)导致其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作“认知不协调”现象。人出现了认知不协调,就会不由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盾,力求恢复或者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致性。它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改变或者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者同时改变二者的重要性或者强度;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者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者理由。)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