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升本(政治)-试卷 211 及答案解析(总分:90.00,做题时间:90 分钟)单选1.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分数:2.00)A.古希腊罗马哲学B.德国古典哲学C.17 世纪英国哲学D.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3.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 ( )(分数:2.00)A.客观存在的物体B.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C.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D.一切自然现象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分数:2.00)A.否定之否定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因果关系规定5.偶然性对事
2、物发展的作用是 ( )(分数:2.00)A.决定性的支配作用B.可有可无的作用C.促进或延缓的作用D.破坏性的作用6.量变是指事物 ( )(分数:2.00)A.渐进过程的中断B.矛盾双方的分解C.平衡、静止状态的破坏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7.认识的本质在于 ( )(分数:2.00)A.能动反映B.自由选择C.科学评价D.主观创造8.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 )(分数:2.00)A.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B.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思维认识世界C.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D.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对经济基础的 ( )(分数:2.00)A.决定作用B
3、.支配作用C.服务作用D.促进作用10.社会意识结构的核心是 ( )(分数:2.00)A.意识形态B.上层建筑C.政治制度D.国家政权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分数:2.00)A.人们需要的不断增长B.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2.下列选项中关于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分数:2.00)A.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B.改革就是改革社会不合理的经济体制C.改革属于社会的质变D.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3.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 )(分数:2.00)A.辛亥革命中B.新文化运动中C.五四运动中D.五卅运动中14.中国
4、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 ( )(分数:2.00)A.武装斗争B.工人斗争C.农民斗争D.经济斗争15.在 1956 年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表述是 ( )(分数:2.00)A.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立的阶级B.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C.知识分子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D.知识分子不属于工人阶级16.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 ( )(分数:2.00)A.八七会议B.古田会议C.遵义会议D.洛川会议17.毛泽东在发刊词中所说的“伟大工程”是指 ( )(分数:2.00)A.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B.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建设广大
5、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D.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国家、新社会18.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 ( )(分数:2.00)A.工农武装问题B.领导权问题C.政策和策略问题D.政治纲领与路线问题19.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 ( )(分数:2.00)A.是否以爱国主义为内容B.是否以民族形式出现C.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D.是否为人民大众服务20.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文章是 ( )(分数:2.00)A.论十大关系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D.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21.邓小
6、平在恢复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方面,不仅恢复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还突出强调了 ( )(分数:2.00)A.开拓创新B.与时俱进C.解放思想D.勇于变革2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 )(分数:2.00)A.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B.科学制定党的历史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C.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D.科学判断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 ( )(分数:2.00)A.大城市B.农村C.中小城市D.小城镇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 ( )(分数:2.00)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C.经济建设D.对外开放25.中
7、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 ( )(分数:2.00)A.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改革开放2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分数:2.00)A.发展生产力B.提高综合国力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实现现代化27.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分数:2.00)A.劳动者共同富裕B.生产资料公有制C.社会化大生产D.市场经济体制2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 )(分数:2.00)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计划和市场相结
8、合29.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 ( )(分数:2.00)A.按资分配收入B.劳动收人C.按劳分配收人D.风险收入30.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 ( )(分数:2.00)A.权宜之计B.必然造成两极分化C.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3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 ( )(分数:2.00)A.基本政策B.基本方针C.基本路线D.基本国策3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 ( )(分数:2.00)A.民主B.集中C.民主集中制D.人民当家作主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动力是 ( )(分数:2.00)A.坚持科学发展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以人为
9、本D.坚持民主法治34.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是 ( )(分数:2.00)A.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B.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C.彻底扫除文盲半文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D.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合格的专门人才35.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修改权属于 ( )(分数:2.00)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国务院C.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D.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36.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 )(分数:2.00)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B.提高中国国际地位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简答37.简答
10、题(分数:2.00)_38.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分数:2.00)_39.简述“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分数:2.00)_4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什么?(分数:2.00)_辨析41.辨析题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42.物质即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分数:2.00)_43.“三个有利于”标准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必问姓“资”姓“社”,只要为我所用即可。(分数:2.00)_论述44.论述题(分数:2.00)_45.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并说明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分数:2.00)_专升
11、本(政治)-试卷 211 答案解析(总分:90.00,做题时间:90 分钟)单选1.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分数:2.00)A.古希腊罗马哲学B.德国古典哲学 C.17 世纪英国哲学D.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解析:解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故选“B”。3.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 ( )(分数:2.00)A.客观存在的物体B.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C.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D.一切自然
12、现象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哲学范畴中的物质的理解。要注意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物质概念的区别。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分数:2.00)A.否定之否定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 D.因果关系规定解析:解析: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且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所以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5.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是 ( )(分数:2.00)A.决定性的支配作用B.可有可无的作用C.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D.破坏性的作用解析:解析:偶然性是指事物
13、联系和发展过程中非必然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起加速或延缓作用,故选“C”。6.量变是指事物 ( )(分数:2.00)A.渐进过程的中断B.矛盾双方的分解C.平衡、静止状态的破坏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解析:7.认识的本质在于 ( )(分数:2.00)A.能动反映 B.自由选择C.科学评价D.主观创造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认识本质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所以选“A”。8.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 )(分数:2.00)A.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B.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思维认识世界C.
14、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D.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解析:解析: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故选“D”。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对经济基础的 ( )(分数:2.00)A.决定作用B.支配作用C.服务作用 D.促进作用解析:解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故选“C”。“D”说法错误,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
15、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反之亦然。10.社会意识结构的核心是 ( )(分数:2.00)A.意识形态 B.上层建筑C.政治制度D.国家政权解析:解析:政治制度属于社会的政治结构,“C”排除。“D”是社会政治结构亦即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排除。社会意识形态也称思想上层建筑,是整个社会意识的核心,“A”正确。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只有思想上层建筑才是整个社会意识的核心,故“B”排除。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分数:2.00)A.人们需要的不断增长B.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解析:解析: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
16、矛盾性。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交互作用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B”不符合题意;“C”中的阶级斗争则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也不合题意。12.下列选项中关于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分数:2.00)A.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 B.改革就是改革社会不合理的经济体制C.改革属于社会的质变D.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析:解析:社会改革是指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革与革新,故“A”正确,“B”错误;社会革
17、命是社会的质变,“C”错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错误。故选“A”。13.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 )(分数:2.00)A.辛亥革命中B.新文化运动中C.五四运动中 D.五卅运动中解析:解析: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摆脱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追随者的地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发挥了主力军和领导阶级的作用,使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14.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 ( )(分数:2.00)A.武装斗争 B.工人斗争C.农民斗争D.经济斗争解析:解析:中国革命的斗争形式各种各样,但不管有何种形式,最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
18、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B”、“C”、“D”讲的是具体的斗争形式。15.在 1956 年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表述是 ( )(分数:2.00)A.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立的阶级B.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C.知识分子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D.知识分子不属于工人阶级解析:16.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 ( )(分数:2.00)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C.遵义会议D.洛川会议解析:17.毛泽东在发刊词中所说的“伟大工程”是指 ( )(分数:2.00)A.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B.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建设广大群众性的马
19、克思主义政党 D.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国家、新社会解析:解析:能否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具有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党。因此,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故“C”正确。18.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 ( )(分数:2.00)A.工农武装问题B.领导权问题 C.政策和策略问题D.政治纲领与路线问题解析:解析: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也有很多具体的问题,但最根本的问题是领导权问题。党对统一战线实行坚强的领导,是中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特点,也是中
20、国统一战线得以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最基本保证。“A”、“C”、“D”中提到的内容均不是统一战线中的根本问题。19.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 ( )(分数:2.00)A.是否以爱国主义为内容B.是否以民族形式出现C.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D.是否为人民大众服务解析:解析:考生要清楚新、旧民主主义文化的界限。五四运动前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科学,五四运动后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20.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文章是 ( )(
21、分数:2.00)A.论十大关系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D.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解析:21.邓小平在恢复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方面,不仅恢复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还突出强调了 ( )(分数:2.00)A.开拓创新B.与时俱进C.解放思想 D.勇于变革解析:解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不仅恢复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还突出地强调了解放思想,故选“C”。2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 )(分数:2.00)A.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B.科学制定党的历史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C.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
22、来的 D.科学判断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条件,要记住。2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 ( )(分数:2.00)A.大城市B.农村 C.中小城市D.小城镇解析:解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增收,故选“B”。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 ( )(分数:2.00)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解析: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我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摆脱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
23、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25.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 ( )(分数:2.00)A.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改革开放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丰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们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出发点,故选“C”。2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分数:2.00)A.发展生产力B.提高综合国力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实现现代化解析:解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我国建
24、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本题考查了掌握“三个有利于”的知识点,“A”、“B”是“三个有利于”的内容,“D”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27.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分数:2.00)A.劳动者共同富裕B.生产资料公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D.市场经济体制解析:解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B”符合题目要求。2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 )(分数:2.00)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社会主
25、义市场经济体制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计划和市场相结合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29.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 ( )(分数:2.00)A.按资分配收入B.劳动收人 C.按劳分配收人D.风险收入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从事个体工商业、服务业以及农副业生产等经济活动,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人。30.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 ( )(分数:2.00)A
26、.权宜之计B.必然造成两极分化C.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解析:解析: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原因决定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故选“D”。3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 ( )(分数:2.00)A.基本政策B.基本方针C.基本路线D.基本国策 解析:3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 ( )(分数:2.00)A.民主B.集中C.民主集中制 D.人民当家作主解析: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动力是 ( )(分数:2.00)A.坚持科学发展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以人为本D.坚持民主法治解析:解析:坚持
27、改革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动力,故选“B”。科学发展是工作方针;以人为本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民主法治是工作保证。故排除“A”、“C”、“D”。34.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是 ( )(分数:2.00)A.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B.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C.彻底扫除文盲半文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D.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合格的专门人才解析:解析:“A”、“C”、“D”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的内容;“B”是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35.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修改权属于 ( )(分数
28、:2.00)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C.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D.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解析:解析: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其中包括立法权,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但这种立法是地方性的,故“C”、“D”不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而法律的修改属于全国人大的立法权,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不具有立法权,故选“A”,排除“B”。36.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 )(分数:2.00)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提高中国国际地位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解析:解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维护世界和平、谋求人类的
29、共同繁荣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也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简答37.简答题(分数:2.00)_解析:38.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党的思想路线是指导实际工作的认识路线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党
30、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和具体体现。)解析:39.简述“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这是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士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2)土地革命是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基础,武装斗争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保障,根据地建设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存在和发展的战略依托。 (3)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成为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组成
31、部分。)解析:4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卜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新举措。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史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总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要求。)解析:辨析41.辨析题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
32、0)_解析:42.物质即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1)这种观点没有正确理解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概括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是共性;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个性。共性和个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简单地等同。 (3)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既有能直观地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也有不能直观地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如“场”、“社会关系”、“微观粒子”等物质形态。显然,把某种具体物质形态说成是物质的共同标志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解析:4
33、3.“三个有利于”标准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必问姓“资”姓“社”,只要为我所用即可。(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针对当时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凡事都要问一问姓“资”还是姓“社”的“左”倾思潮,针对人们因思想受到束缚而迈不开改革步子的状况,明确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决不可以把那些既可以为“资”也可以为“社”服务的东西,错误地加以排斥。 讲“三个有利于”,有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三个有利于”不是实用主义,它本身是社会主义的。事实上,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
34、主义的,或者说是为社会主义所允许的。)解析:论述44.论述题(分数:2.00)_解析:45.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并说明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
35、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或加速社会存在的发展。 (3)掌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