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模拟试卷2 及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1.中国武术太极拳的特点是“动时存静势,静时又寓动机”。太极拳的特点体现了( )。(分数:2.00)A.动亦静,静亦动,两者没有区别B.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C.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D.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2.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就是由于 16 世纪和 17 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分数:2.00)A.实践
2、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说明( )。(分数:2.00)A.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B.人的认识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C.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D.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4.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本质意义上是使人( )。(分数:2.00)A.提供认识社会的一个选择模式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正确认识社会现象C.正确掌握一切科学文化知识D.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5.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分数:2.
3、00)A.唯物论和辩证法相脱离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分数:2.00)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7.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分数:2.00)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8.真理的具体性体现在( )。(分数:2.00)A.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B.任何客观
4、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C.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D.真理是否符合事物客观事实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9.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的是( )。(分数:2.00)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创新源于人们想象D.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11.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 )。(分数:2.00)A.人的本质问题B.社会存在的问题C.
5、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D.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12.宋代陆象山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句话体现了( )观点。(分数:2.00)A.辩证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分数:2.00)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14.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名言告诉人们的哲理是( )。(分数:2.00)A.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
6、会引起质变B.没有质变,就不会有量变,质变优于量变C.没有质量互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D.没有量,就没有质,质是量的积累1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现了( )。(分数:2.00)A.因果联系B.内外因关系C.对立统一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16.被誉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英国科学家斯蒂文霍金说,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将要像人的大脑一样发达,甚至能够自行设计出新的“智能”电脑。这表明( )。(分数:2.00)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电脑与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D.电脑能够模拟人脑1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
7、是在强调( )。(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18.“性善”、“性恶”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对立的概念,讨论的是人的本性天生是善良的还是恶的。下列话语属于性恶论的是( )。(分数:2.00)A.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B.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C.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D.仁义忠信,乐此不倦,此天爵也19.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
8、种观点是( )。(分数:2.00)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2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分数:2.00)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C.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D.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21.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分数:2.00)A.人的认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通过实践改变世界B.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物C.数学和逻辑是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D.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22.越来越多的城郊农民发现,
9、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家情趣等,“种这种那,不如综合开发”,这一观念更新,农民们在原有土地上创造出了更多财富,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分数:2.00)A.掌握系统化方法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3.下列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具体运用的有( )。(分数:2.00)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24.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是( )。(分数:2.00)A.哲学的贫困B.资本论C.共产党宣言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三
10、、判断题(总题数:3,分数:6.00)25.“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分数:2.00)A.正确B.错误26.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主要是推动历史发展。( )(分数:2.00)A.正确B.错误27.国家消亡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的自行消亡,即随着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消灭,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自行退出历史舞台。( )(分数:2.00)A.正确B.错误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模拟试卷2 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1.中国武术太极拳的特点是
11、“动时存静势,静时又寓动机”。太极拳的特点体现了( )。(分数:2.00)A.动亦静,静亦动,两者没有区别B.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C.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解析:解析:太极拳的特点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统一,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故本题答案选 C。2.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就是由于 16 世纪和 17 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
12、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解析: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本题答案选 D。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说明( )。(分数:2.00)A.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B.人的认识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C.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 D.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解析:解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渊,就不知道地有多厚。这说明了只有亲身登过高山、下过深溪才能认识到天的高度、地的厚度,强调了实践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的决定作用,C 项正确;D 项表
13、述片面。人的知识可以从直接经验中获得,也可以从间接经验中获得;A 项内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B 项表述错误,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故本题答案选 C。4.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本质意义上是使人( )。(分数:2.00)A.提供认识社会的一个选择模式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C.正确掌握一切科学文化知识D.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解析:解析: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意义是: (1)有助于促进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 (2)为人们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方法,能够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
14、识和运用能力。5.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分数:2.00)A.唯物论和辩证法相脱离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解析:解析:旧唯物主义具有三大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主要是由于它的不彻底性,它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则坚持唯心主义。故本题答案为C。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分数:2.00)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解析:解析: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
15、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揭示了发展和联系的本质,其他规律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进一步补充和展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7.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分数:2.00)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解析:解析: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要把度和关节点、临界点区分开来。在实践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火候,防止“过犹不及”。8.真理的具体性体现在( )。(分数:2.
16、00)A.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B.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C.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D.真理是否符合事物客观事实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解析:解析: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9.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的是( )。(分数:2.00)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
17、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解析:解析: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其中,社会意识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通常称之为意识形态,如艺术、道德、宗教、哲学、政治法律思想;另一类是不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可称之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如自然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等。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创新源于人们想象D.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解析:11.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 )。(分数:2.00)A.人的本质问题B.社会存在的
18、问题C.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D.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解析:解析: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12.宋代陆象山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句话体现了( )观点。(分数:2.00)A.辩证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解析: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产生于人自身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世界的本原,整个物质世界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陆象山认为“吾心”是整个宇宙的本原,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1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分数:2.00)A.否认人的意识
19、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解析:解析: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列宁的前半句话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4.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名言告诉人们的哲理是( )。(分数:2.00)A.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 B.没有
20、质变,就不会有量变,质变优于量变C.没有质量互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D.没有量,就没有质,质是量的积累解析:解析: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并非所有的量变都能达到质变,必须要注重量的积累。题中积跬步、积小流就是量的积累,至千里、成江海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变。B 项说法错误,C 项与题目无关,D 项说法错误,故本题正确选项为 A。1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现了( )。(分数:2.00)A.因果联系
21、 B.内外因关系C.对立统一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解析:解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确认识因果联系,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16.被誉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英国科学家斯蒂文霍金说,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将要像人的大脑一样发达,甚至能够自行设计出新的“智能”电脑。这表明( )。(分数:2.00)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电脑与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D.电脑能够模拟人脑 解析: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于物质的反作用。而电脑或“智能”
22、电脑的出现,电脑模拟人脑,这就是意识反作用的具体体现。1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解析:解析:题干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8.“性善”、“性恶”是我国古
23、代哲学中的一对对立的概念,讨论的是人的本性天生是善良的还是恶的。下列话语属于性恶论的是( )。(分数:2.00)A.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B.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C.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D.仁义忠信,乐此不倦,此天爵也解析:解析:孟子主张性善论。A、C、D 三项都出自孟子告子上。均是性善论的言论。与孟子相对立的是荀子,他提出“性恶论”,“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就出自于荀子性恶。他认为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
24、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19.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种观点是( )。(分数:2.00)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析:解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彻底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观世界,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因此,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了唯心主义。题中观点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否认世界和物质的变化、运动;承认
25、了人的自然属性,但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即人在本质上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2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分数:2.00)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C.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解析:解析: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而方法论是指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世界观中包含方法论,方法论中渗透着世界观。所以。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致的。2
26、1.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分数:2.00)A.人的认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通过实践改变世界B.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物 C.数学和逻辑是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D.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解析:解析:有些考生容易把 A 项也选上,A 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恰恰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表明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创造出原来客观世界不存在的东西。22.越来越多的城郊农民发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家情趣等,“种这种那,不如综合开发”,这一观念更新,农民们在原有土地上创造出了更多财富,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分数:2.00)A.掌握系统化方法有利于实现
27、整体最优目标 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解析:解析: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对土地的综合开发有利于实现系统优化,实现整体最优目标。A 项正确。 农民自身观念更新,带来农业的变化,表明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 项正确。 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一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 项说法太绝对。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是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过去“种这种那”到现在的“综合开发”,
28、正体现出这一点,故 D 项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 ABD。23.下列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具体运用的有( )。(分数:2.00)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解析:解析:物极必反,相反相成是指矛盾的对立和统一。ABD 是对矛盾特殊性的运用。故本题答案选ABD。24.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是( )。(分数:2.00)A.哲学的贫困 B.资本论C.共产党宣言 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解析:解析: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世。三、判断题(总题数:3,分数:6.00)25.“人性自私”观点的错
29、误在于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解析: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资产阶级人性论却制造了许多错误的理论,他们从抽象的人出发,说人性自由,人性自私,这一观点恰与马克思所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相违背。故本题判断正确。26.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主要是推动历史发展。( )(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解析:历史人物是指那些给重大历史事件打上明显印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个人。可以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前者推动历史发展,后者阻碍历史进步。27.国家消亡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的自行消亡,即随着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消灭,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自行退出历史舞台。( )(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解析:国家消亡是指无产阶级国家的自行消亡,即随着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消灭,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自行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