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党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哲学(四)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295501       资源大小:102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党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哲学(四)及答案解析.doc

    1、党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哲学 (四 )及答案解析 (总分: 100.00,做题时间: 90 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25,分数: 25.00) 1.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_。(分数: 1.00) A.劳动发展史 B.阶级斗争史 C.思想发展史 D.国家发展史 2.生产方式是 _。(分数: 1.00) A.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 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 理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 _。(分数: 1.00)

    2、A.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 B.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 D.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 4.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在认识论上说明 _。(分数: 1.00)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没有抽象的真理 ,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_。(分数: 1.00)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

    3、样性的统一 6.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长期是 _。(分数: 1.00) A.生产力落后 B.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C.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7.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_。(分数: 1.00)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 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8.矛盾的两

    4、种基本属性是指 _。(分数: 1.00) A.同一性和斗争性 B.运动性和静止性 C.时间性和空间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9.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 _。(分数: 1.00)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10.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从哲学上分析,体现了 _。(分数: 1.00)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C.矛盾普遍性的观点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 11.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是 _。(分数: 1.00) A.阶级斗争规律 B.上层建筑适

    5、合经济状况的规律 C.生产关 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_。(分数: 1.00)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D.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1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_。(分数: 1.00) A.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B.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C.人与劳动对象的关系 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_。(分数: 1.00) A.经 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规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

    6、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_。(分数: 1.00) A.在阶级社会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B.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C.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D.在任何社会都受历史条件制约 16.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 _。(分数: 1.00) A.社会存在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17.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_。(分数: 1.00)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1

    7、8.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_。(分数: 1.00)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 所决定的 19.社会形态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根源于 _。(分数: 1.00) 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D.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 20.“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 _。(分数: 1.00)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历史

    8、机械论观点 D.历史辩证法观点 21.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_。(分数: 1.00) 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 B.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 C.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D.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 22.辩证唯物论认为运动是 _。(分数: 1.00) A.物质的承担者 B.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 C.物体的位置移动 D.事物的显著变化 23.1894 年 1 月 3 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

    9、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 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面一段话外,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了。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_。(分数: 1.00)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24.“客体”这一概念是指 _。(分数: 1.00) A.客体就是客观世界 B.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 观事物 C.客体产生并决定主体 D.由主体自由创造的对象 25.下列活

    10、动属于精神生产实践的是 _。(分数: 1.00) A.科学实验 B.阶级斗争 C.地质考察 D.天文观察 二、多项选择题 (总题数: 20,分数: 20.00) 26.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所包括的两个方面是 _。(分数: 1.00) 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27.古希腊有位哲人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 人”,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_。(分数:1.00)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B.感性认识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C.离开理性的

    11、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 D.感性认识对正确认识事物是没有意义的 28.19 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_。(分数: 1.00)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 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2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_。(分数: 1.00) A.人的主观意识 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3

    12、0.从上世纪 70 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做了修改。例如 1971 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 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 1992 年版删去“反动“二字, 1998 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 2008 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_。(分数: 1.00)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

    13、达出来 31.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表明 _。(分数: 1.00) A.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统一性 B.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性 C.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D.时间、空间是感觉系统整理了的体系 32.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 _。(分数: 1.00) A.个性中包含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3.增强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有 _。(分数: 1.00)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 B.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C.辩证否定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34.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_。(分数: 1.00) A.决定事物的特殊 本质 B.在一定条

    14、件下向普遍性转化 C.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均有其特点 D.人的认识从矛盾特殊性开始 35.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它的含义是 _。(分数: 1.00) A.任何事物内部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的发展过程仅是纵向联系 D.不同的事物经过一系列中介统一起来 36.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_。(分数: 1.00) A.科学技术是否发达 B.生产力是否先进 C.上层建筑不同 D.生产关系不同 37.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是 _。(分数: 1.00) A.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B.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关系和社会思想关系的统一 C.

    15、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政治结构的统一 D.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8.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_。(分数: 1.00) A.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B.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C.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39.一切科学的定律、学说、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因为 _。(分数: 1.00) A.它们对实践有反作用 B.它们的内容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C.它们为大多数人所公认 D.它们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认识 4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 _。(分数: 1.00) A.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感性认

    16、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理性认识 _。(分数: 1.00) A.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B.接受实践的检验 C.起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D.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42.认识论是一定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思想路线的 _。(分数: 1.00) A.哲学依据 B.具体运用 C.理论基础 D.基本出发点 43.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客观真理的前提是 _。(分数: 1.00)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在实践基础上主观能够反映客观 C.唯物主义一元论 D.承认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内容 4

    17、4.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的三个关系是 _。(分数: 1.00) A.社会财富的 积累和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关系 B.劳动者自身的发展和劳动者对社会财富占有的关系 C.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D.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的关系 45.马克思说:“权力永远也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 _。(分数: 1.00) A.我国的民主建设应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民主权利越真实、越广泛 C.社会文化条件制约着民主的发展 D.民主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 三、判断题 (总题数: 15, 分数: 1

    18、5.00) 46.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它们彼此无实质区别。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 4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作用于经济基础。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 48.脱离了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丧失科学性和革命性。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 4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包罗万象,最终完成的知识体系。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 50.物质是标志自然界客观存在物的哲学范畴。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 51.农民种庄稼属于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实践形式。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 52.根据其存

    19、在和活动的方式和范围,主体可以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这三个层次。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 53.意识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 54.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样两次飞跃构成的。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 55.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们的客 观存在和物质运动一样,也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 56.认识来源于实践,先实践,然后才能产生认识,因此,人的认识落后于实践活动。 (分数: 1.00) A.正确 B.错

    20、误 57.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 58.科学实践是从生产实践中产生并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 59.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 60.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 四、简答题 (总题数: 3,分数: 12.00) 61.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什么 ? (分数: 4.00) _ 6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些内容 ? (分数: 4.00) _ 63.为什么说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分数

    21、: 4.00) _ 五、辨析题 (总题数: 3,分数: 12.00) 6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分数: 4.00) _ 6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分数: 4.00) _ 66.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分数: 4.00) _ 六、论述题 (总题数: 2,分数: 8.00) 67.试分析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 (分数: 4.00) _ 68.运用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分数: 4.00) _ 七、材料分析题 (总题数: 2,分数: 8.00)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苹果

    22、公司传奇人物乔布斯溘然逝世,世界一片哀悼之声。一个公司的创始人因病逝世,为何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 不少人将乔布斯称之为神话,其实,他的出现更像是一个奇迹。他的才华可以复制,他的产品可以复制,他的管理可以复制,他的企业也可以复制,但唯独他 的成功不能复制。 不少人把乔布斯没有通过复杂的技术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改造,使电子产品更加复杂化,而是通过改进电子产品的使用方式,增加电子产品的一些日常实用功能,从而使电子产品成为融入人们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时尚用品。他的成功,是因为他坚持了工业化时代的一些基本原则,将产品的美观与简洁融为一体,将技术与生活融为一体,从而使产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离。这是一种

    23、典型的工业化的思维方式,他追求的不是技术的高精尖,而是一种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可以这样说,工业化后期的创造性思维被乔布斯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在别人都可 以预见的情况下,通过工业化的生产和市场化的销售模式,将一个传统的产品变成了一个人人疯狂追求的时尚用品。 材料 2: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对企业的放权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要求企业要加强价格管理。价格管理在生产经营中具有促进企业发展生产、调整产品结构、调节分配、改善企业内部经济关系等作用,但目前企业价格管理中存在企业内部价格体系不合理、严重脱离市场价格、缺乏机动灵活的价格管理机制和层次分明的价格决策体系等问题。 大量事实和实践证明,没有好的健全的科学

    24、机制,要想使企业产生本质的、长久的变化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国有 大型企业、中央企业的体制改革都有一个限度,不可能像小型企业那样整体出售。改制、上市几乎就是体制改革的终点。很显然,大型国有企业未来活力的源泉必然来自于构建和实施科学的机制,只有不断创新和执行科学的机制,才能保证国有企业基业长青。 请回答:(分数: 4.80) (1).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说明,为什么乔布斯的成功“无法复制” ?(分数: 1.60) _ (2).结合认识论的相关原理说明,为什么乔布斯能“将一个传统的产品变成了一个人人疯狂追求的时尚用品” ?(分数: 1.60) _ (3).古代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

    25、以撬起整个地球。”今天,乔布斯证明了“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改变世界”。从哲学角度分析,乔布斯用以改变世界的“支点”是指什么 ?(分数: 1.60) _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家对认识 (知识 )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看法。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 1: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 2: 孟子说:“人之所不能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 兄也。” 材料 3: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

    26、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为的意思 ),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 4: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为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材料 5: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 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27、。 请回答:(分数: 3.20) (1).材料 2、 3 同材料 1 的共同点是什么 ?(分数: 1.60) _ (2).根据材料 1 5 的内容,论 述怎样才能做到“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分数: 1.60) _ 党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哲学 (四 )答案解析 (总分: 100.00,做题时间: 90 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25,分数: 25.00) 1.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_。(分数: 1.00) A.劳动发展史 B.阶级斗争史 C.思想发展 史 D.国家发展史 解析: 解析 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人类社会中全部社会关系形

    28、成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决定各种社会形态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劳动实践的发展史。 2.生产方式是 _。(分数: 1.00) A.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 解析: 解析 A 项是劳动资料的内容; C 项是社会形态的内容。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 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 _。(分数: 1.00) A.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

    29、造成 B.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 D.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中的主客关系。题干中的“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就表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发生的认识结果可能都是对本质的正确把握,只是角度 不同而已,并非真象与假象的区别、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也并非主观认识的错觉。 4.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在认识论上说明 _。(分数: 1.00)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 D.实践是认识发

    30、展的动力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这句话的理解关键在于前半句,特别是其中的“技术”一词,在此应该从应用性与实践的角度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社会 (实践 )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关键的时刻更能够将科学 (认识、真理 )推向前进。 5.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_。(分数: 1.00)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解析: 解析 A 项错在只有经过理性认识才能达到真理; B 项错在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C 项错在题干句子的

    31、意思只在说明真理认识的具体性,没有牵涉到真理与具体利益的关系。 6.1981 年党的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长期是 _。(分数: 1.00) A.生产力落后 B.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C.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解析: 解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特殊本质。从社会需

    32、要方面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在旧社会被压抑的社会需求被广泛释放出来,人民对于崭新的社会制度能够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经过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有了相当发展,但是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所以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选项 A 为正确答案。 7.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_。(分数: 1.00)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 D.

    33、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解析: 解析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选项 A 是虚无主义的,选项 C 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性,选项 D 是不成熟的命题,只有命题 B 是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思想的。 8.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指 _。(分数: 1.00) A.同一性和斗争性 B.运动性和静止性 C.时间性和空间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解析: 解析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9.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 _。(分数: 1.00)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解析: 解

    34、析 主客体关系本身就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客体是实践的客体,因此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10.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从哲学上分析,体现了 _。(分数: 1.00) A.事物是普遍 联系的观点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C.矛盾普遍性的观点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 解析: 解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这正好在哲学上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11.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是

    35、_。(分数: 1.00) A.阶级斗争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状况的规律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解析: 解析 阶级斗 争的规律只是在阶级社会中起作用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状况的规律是从属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关于发展、变化最一般规律的哲学概括。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_。(分数: 1.00)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D.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解析: 解析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 C 项是生产关系所涵盖的

    36、; D 项不准确:人类社会也属于物质世界。 1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_。(分数: 1.00) A.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B.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C.人与劳动对象的关系 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解析: 解析 生产关系包含两层涵义:第一层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_。(分数: 1.00)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规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 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

    37、制约 解析: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有能动反作用。本题中经济基础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上层建筑不能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只能体现、反映这一道路和方向。至于命题 D,否定了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矛盾,显然也是不对的,所以不选。命题 C 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这一过程的实质,所以本题选 C。 1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_。(分数: 1.00) A.在阶级社会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B.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C.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D.在任何社会都受历史条件

    38、制约 解析: 解析 任何社会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都是有条件的,因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是具体的,也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时刻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16.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 _。(分数: 1.00) A.社会存在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解析: 解析 根据辩证唯物主 义: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其他选项包括在社会存在里面,社会存在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括。 17.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_。(分数: 1.00)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

    39、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解析: 解析 社会发展是社会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一方面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另一方面,社会是人的活动,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这 两个方面都是正确的,只有两个方面的统一才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18.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_。(分数: 1.00)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解析: 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40、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如果只停留在主观认识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如果不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就无法判定它是否符合实际。同样,只停留在客观实际范围内也不行,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回答人们的某种认识是否与它相一致。要检验真理就必须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正确答

    41、案为D 项。 19.社会形态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根源于 _。(分数: 1.00) 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D.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 解析: 解析 对于社会形态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原理,有些考生不熟悉。但对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这一定义,考生是熟知的,由此一部分考生就会误选 C 项。实际上题干是问一般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即共性问题。社会发展道路无论是统一性还是多样性,都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故本题选 A。 20.“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 _。(分数: 1.00) A.历史唯物主义

    42、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历史机械论观点 D.历史辩证法观点 解析: 解析 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是对立统一关系。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领袖等英雄人物也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21.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_。(分数: 1.00) 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 B.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 C.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 能实现 D.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 解析: 解析 社会规律的特点在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是通过人的活动进行的,这是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最大的区别。 22.辩证唯物论认为运动是 _。(分数: 1.00) A.物质

    43、的承担者 B.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 C.物体的位置移动 D.事物的显著变化 解析: 解析 辩证唯物论认为运动是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23.1894 年 1 月 3 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 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面一段话外,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了。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44、的条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_。(分数: 1.00)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 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的考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即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正确答案是 A 选项。 24.“客体”这一概念是指 _。(分数: 1.00) A.客体就是客观世界 B.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C.客体产生并决定主体 D.由主体自由创造的对象 解析: 解析 客体是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即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所以客体不是客观世 界,是客观世界中的一部分;客体也不是主体的自由创造,反过来,也不能说客体产生并决定主体。 25.下列活动属于精神生产实践的是 _。(分数: 1.00) A.科学实验 B.阶级斗争 C.地


    注意事项

    本文(【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党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哲学(四)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rimleave22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