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毛泽东思想概论)模拟试卷 7 及答案解析 (总分: 50.00,做题时间: 90 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12,分数: 24.00) 1.城市建筑不协调,有些建筑个体不顾城市整体,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有些城市在建设规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这两种城市规划给我们的启示是 ( )。(分数: 2.00) A.要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 B.要注重量的积累 C.要树立整体观念,确定最优方案 D.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花开花落各有时” 。但今天“花开花落随人意,春去春来不相关”,北方春天才开的牡丹冬天能在南国
2、怒放。“花开花落随人意,春去春来不相关”表明 ( )。(分数: 2.00) A.规律是可以利用和改变的 B.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人们可以利用客观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长春市人民政府举办局长接待日活动多年来持之以恒,形成制度,深受百姓欢迎。政府各部门“一把手”亲自出面,倾听群众意见和诉求,对个案问题、共性问题和政治层面问题,抓住关键 和症结所在,落实政策;对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探讨,完善制度或制定新的措施,扎实解决好群众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分数: 2.00) _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
3、独立性,即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身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下列社会现象中,体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是 ( )。(分数: 2.00) A.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一些封建习俗在我 国依然存在 B.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C.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渐改变 D.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5.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来强调新老交替是自然规律,也是党的事业继往开来的必然要求。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分数: 2.00)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6.网络流行语。诸如“友谊的小船
4、说翻就翻”“使出了洪荒之力”等的出现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社会意识是对 社会存在的反映 物质与意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主观认识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 认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统一(分数: 2.00) A. B. C. D. 7.“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成长亦是如此,既要承受外在压力,更需具有内在动力。”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运动与变化 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分数: 2.00) A. B. C. D. 8.马克思的 一生有两大独创发现,分别是 ( )。(分数: 2.00) A.唯
5、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 C.唯物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D.辩证法和剩余价值学说 9.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两大基本派别,它们是 ( )。(分数: 2.00)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点是 ( )。(分数: 2.00) A.是否承认联系 B.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C.是否承 认发展 D.是否承认物质 11.在影响认识的各种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分数: 2.00) A.物质 B.实践 C.意识 D.大脑 12.把人的
6、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 )。(分数: 2.00)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法 二、多项选择题 (总题数: 5,分数: 10.00) 1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曾向媒体介绍,青蒿素研究的难点在于对青蒿科属的选择上,此外提取方法也需要突破,后来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改进了提取方法,采取了乙醚冷浸法低温提取,最终获得成功,这表明 ( )。(分数: 2.00)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该研究是一种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C.科学实验揭示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
7、律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4.关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分数: 2.00)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C.解放思想着眼于主体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D.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5.蒙娜丽莎这幅画,在儿童眼里看到的是母爱,在情侣眼里看到的是甜蜜,在朋友眼里看到的是真诚,这说明 ( )。(分数: 2.00) A.人的理性指导着感性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理性认识可以离开感性认识 D.理性认识是
8、感性认识的基础 16.下列论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分数: 2.00) A.理念生万物 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展开 C.万物归于理 D.物是观 念的集合 17.关于真理与价值,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分数: 2.00) A.有价值的东西一定符合真理 B.真理与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 C.真理与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真理侧重于认识论,价值侧重于有用性 三、判断题 (总题数: 2,分数: 4.00) 18.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理论条件。 ( )(分数: 2.00) A.正确 B.错误 19.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
9、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历史产物。 ( )(分数: 2.00) A.正确 B.错误 四、 1 材料处理题 (总题数: 1,分数: 2.00) 20.【材料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 社会主义的矛盾同旧社会主义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 和生产力之间的
10、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1957 年 2 月 27 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材料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时期 的主要矛盾。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
11、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在这里说了很长的一段话,现在不重复。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但是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1979 年 3 月
12、30 曰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历史背景及这些理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分数: 2.00) _ 五、 1 综合分析题 (总题数: 1,分数: 10.00) 【材料一】 削弱富农经济上的势力,与打击他们窃取土地革命果实的企图。没收他们多余的农具与好的田地,分给他们坏的“劳动分地”。 1933 年苏区中央局关于查田运动的决议【材料二】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须实行交租交息,并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 1942 年 1 月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材料三】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土地改革工作。因为战争已经在大陆上基本结束,和 1946 年至 1948 年的情
13、况 (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生死斗争,胜负未分 )完全不同了,国 家可以用贷款的方法去帮助贫农解决困难,以补贫农少得一部分土地的缺陷。因此,我们对待富农的政策应有所改变,即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变为保护富农的政策,以利于早日恢复农村生产,又有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保护中小土地出租者。 1950 年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斗争(分数: 10.00) (1).下列关于材料一中“没收他们多余的农具与好的田地,分给他们坏的”做法评述正确的是 ( )。(分数:2.00) A.这属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应保护富农经济 C.这种做法是错误
14、的 D.富农生产具有很重的封建剥削性质,富农应属于小资产阶级 (2).材料二中,中国共产党对富农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目的不包括 ( )。(分数: 2.00) A.集中力量打击封建地主 B.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更好地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 D.早日恢复生产 (3).党对富农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政策,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分数: 2.00) A.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B.抓主要矛盾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实事求是 (4).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颁布的 土地改革文件有 ( )。(分数: 2.00) 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B.井冈山土地法 C.兴国土地法 D.
15、中国土地法大纲 (5).中共六大对土地问题的贡献在于 ( )。(分数: 2.00) A.明确规定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B.确立土改的阶级路线 C.调整富农政策 D.解决土地所有权问题 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毛泽东思想概论)模拟试卷 7 答案解析 (总分: 50.00,做题时间: 90 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12,分数: 24.00) 1.城市建筑不协调,有些 建筑个体不顾城市整体,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有些城市在建设规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这两种城市规划给我们的启示是 ( )。(分数: 2.00) A.要正确处理主次矛盾
16、的关系 B.要注重量的积累 C.要树立整体观念,确定最优方案 D.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析:解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局部。整体和局部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局部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 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第一种城市规划过分重视局部,忽视了整体;第二种城市规划过分重视整体,忽视了城市的局部,没有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故本题答案选 C。 2.“花开花落各有时”。但今天“花开花落随人意,春去春来不相关”,北方春天才开的牡丹冬天能在南国怒放。“
17、花开花落随人意,春去春来不相关”表明 ( )。(分数: 2.00) A.规律是可以利用和改变的 B.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人们可以利用客观条件建立新的具体 联系 解析:解析:人们只能利用规律,而不能改变规律,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选项 A 说法错误。选项 C 同题干表达的意思不一致,不选。人们建立新的联系需要创造条件而不仅仅是用客观条件,选项 D 说法错误,不选。故本题答案选 B。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长春市人民政府举办局长接待日活动多年来持之以恒,形成制度,深受百姓欢迎。政府各部门“一把手”亲自出面,倾听群众意见和诉
18、求,对个案问题、共性问题和政治层面问题,抓住关键和症结所在,落实政策;对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探讨,完善制度或制 定新的措施,扎实解决好群众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分数: 2.00) _ 解析: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身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下列社会现象中,体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是 ( )。(分数: 2.00) A.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一些封建习俗在我国依然存在 B.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C.随着我国 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渐改变 D.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解析:解析: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
19、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A 选项,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一些封建习俗在我国仍然存在,封建习俗属于社会意识,虽然我国的社会存在不断提高,但是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落后于社会存在,所以一些封建习俗在 我国依然存在。 A 项正确。 B、 C、 D 项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本题答案选 A。 5.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来强调新老交替是自然规律,也是党的事业继往开来的必然要求。这体现的哲学道理
20、是 ( )。(分数: 2.00)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解析:解析:“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意思是,树林里新生的树叶催换着旧的树叶,流水中前面的波浪让位给后面的波浪。体现了发展的实质,即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题干没有 体现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联系的观点。故本题答案选 D。 6.网络流行语。诸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使出了洪荒之力”等的出现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物质与意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主观认识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 认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统一(分数: 2.00) A. B.
21、 C. D. 解析:解析: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与意识分离而独立存在的;但是意识不能够独立产生,不能够脱离物质而存在。正确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错误的认识只是主 观对客观的反映,但是却没有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以观点错误。故本题选 A。 7.“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成长亦是如此,既要承受外在压力,更需具有内在动力。”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运动与变化 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解析:“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
22、命”说明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辩证的否定是自己 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符合题意。错误,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错误,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故本题选 A。 8.马克思的一生有两大独创发现,分别是 ( )。(分数: 2.00)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 C.唯物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D.辩证法和剩余价值学说 解析:解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 9.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
23、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两大基本派别,它们是 ( )。(分数: 2.00)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解析: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因此,本 题正确答案是 A。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点是 ( )。(分数: 2.00) A.是否承认联系 B.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C.是否承认发展 D.是否承认物质 解析:解析: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
24、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 11.在影响认识的各种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分数: 2.00) A.物质 B.实践 C.意识 D.大脑 解析:解析:马克思 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性作用。 A、 C、 D 项都是影响认识的因素,但都不是决定性因素,故都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 12.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 )。(分数: 2.00)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法 解析:解析: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题干中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既不是
25、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也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更不属于辩证法。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二、多项选择题 (总 题数: 5,分数: 10.00) 1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曾向媒体介绍,青蒿素研究的难点在于对青蒿科属的选择上,此外提取方法也需要突破,后来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改进了提取方法,采取了乙醚冷浸法低温提取,最终获得成功,这表明 ( )。(分数: 2.00)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该研究是一种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C.科学实验揭示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 14.关
26、于解放 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分数: 2.00)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C.解放思想着眼于主体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D.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解析:解析: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 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
27、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性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只是二者的着眼点有所不同,解放思想着眼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 15.蒙娜丽莎这幅画,在儿童眼里看到的是母爱 ,在情侣眼里看到的是甜蜜,在朋友眼里看到的是真诚,这说明 ( )。(分数: 2.00) A.人的理性指导着感性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理性认识可以离开感性认识 D.理性认识是感性
28、认识的基础 解析:解析: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C、 D 两项明显错误,理性认识不能离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故本题答案为 AB。 16.下列论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分数: 2.00) A.理念生万物 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展开 C.万物归于理 D.物是观念的集合 解析:解析: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意识变成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29、。本题 A、 B、 C 项都符合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所以都选。而 D 项主张物质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7.关于真理与价值,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分数: 2.00) A.有价值的东西一定符合真理 B.真理与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 C.真理与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真理侧重于认识论,价值侧重于有用性 解析:解析: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真理和价值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即凡是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但真理与价值又是有区别的,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则强调客观事物满
30、足人的需要的特点,而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人的不合理需要的这类事物所体现的价值,与真理常常是相悖的。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 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甚至是最高价值,才能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三、判断题 (总题数: 2,分数
31、: 4.00) 18.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理论条件。 ( )(分数: 2.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解析: 1915 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本题说法正确。 19.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历史产物。 ( )(分数: 2.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解析: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 观需求和历史产物。它产生于 20 世纪二三十
32、年代的中国,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 (1)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的发展,呼唤着新的理论,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现实需要; (2)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以及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 (3)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 (4)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5)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 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历史产物,它是中国共产
33、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所作的理论概括。 四、 1 材料处理题 (总题数: 1,分数: 2.00) 20.【材料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 社会主义的矛盾同旧社会主义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 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
34、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1957 年 2 月 27 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材料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
35、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在这里说了很长的一段话,现在不重复。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 的具体的研究。但是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1979 年 3
36、月 30 曰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历史背景及这些理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分数: 2.00) _ 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 (1)历史背景: 1956 年底,我国完成三大改造之后,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摆在了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面前。 1956 年苏共二十大后,中国以苏联建设经验为借鉴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从 1956 年冬到 1 957 年春,由于苏共二十大以及随后爆发的波兰、匈牙利事件的影响,加上国内社会改造急促,经济建设上又未能完全 克服冒进,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出现某些紧张,农村出现了少数农民闹退社的风波,城市里出现了少数学生罢课、工人罢
37、工事件,层出不穷的人民内部矛盾日益显现和突出。有些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陷于被动;或者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把群众闹事和尖锐批评一概视为阶级斗争的表现,企图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进行压服。急切的现实迫切需要党从理论上加以指导。 1957 年 2 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2)重大意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篇十分重要的理论著作。在这篇著 作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分析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原则和方法。毛泽东
38、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存在形态、性质、特点和解决途径,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毛泽东关于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观点的提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这篇著作不仅在当时具有十分紧迫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解
39、析: 五、 1 综合分析题 (总题数: 1,分数: 10.00) 【材料一】 削弱富农经济上的势力,与打击他们窃取土地革命果实的企图。没收他们多余的农具与好的田地,分给他们坏的“劳动分地”。 1933 年苏区中央局关于查田运动的决议【材 料二】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须实行交租交息,并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 1942 年 1 月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材料三】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土地改革工作。因为战争已经在大陆上基本结束,和 1946 年至 1948 年的情况 (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生死斗争,胜负未分 )完全不同了,国家可以用贷款的方法去帮助贫农解决困难,以补
40、贫农少得一部分土地的缺陷。因此,我们对待富农的政策应有所改变,即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变为保护富农的政策,以利于早日恢复农村生产,又有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 农和保护中小土地出租者。 1950 年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斗争(分数: 10.00) (1).下列关于材料一中“没收他们多余的农具与好的田地,分给他们坏的”做法评述正确的是 ( )。(分数:2.00) A.这属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应保护富农经济 C.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D.富农生产具有很重的封建剥削性质,富农应属于小资产阶级 解析:解析: D 项前后矛盾,富农生产的性质是封建与
41、半封建剥削,属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 (2).材料二中,中 国共产党对富农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目的不包括 ( )。(分数: 2.00) A.集中力量打击封建地主 B.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更好地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 D.早日恢复生产 解析:解析: 1937 年至 1945 年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团结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切任务中的最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实行“富农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政策,正是从这一出发点制定的。故本题正确答案是 ACD。 (3).党对富农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政策,体现 的哲学道理是 ( )。(分数: 2
42、.00) A.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B.抓主要矛盾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实事求是 解析:解析:分析材料中党对富农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政策可知,其哲学依据在四个选项中均有体现。故本题正确答案应为 ABCD。 (4).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颁布的土地改革文件有 ( )。(分数: 2.00) 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B.井冈山土地法 C.兴国土地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析:解析: A 项是 1946 年 5 月 4 日发布 的; B 项是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 (湘赣边区苏区 )进行革命斗争时,总结 1927 年冬到 1928 年冬土地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第一部土地法,
43、很明显不是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予以排除; C 项是 1929 年 4 月,红四军到达兴国,在那里制定和颁发了兴国土地法,这个土地法是根据党的六大精神,在井冈山土地法的基础上修改制定的,这也不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排除; D 项是在 1947 年 9 月 13 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上通过,同年 10 月 10 日公布施行。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D。 (5).中共六大对土地问题的贡献在于 ( )。(分数: 2.00) A.明确规定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B.确立土改的阶级路线 C.调整富农政策 D.解决土地所有权问题 解析:解析:中共六大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同时批判了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明确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十大政治纲领,其中第7 条规定“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耕地归农民”,调整了富农政策,确立了土改的阶级路线。 D 项是1931 年前后解决的问题,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