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试卷19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294272       资源大小:51.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试卷19及答案解析.doc

    1、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 -试卷 19 及答案解析 (总分: 58.00,做题时间: 90 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19,分数: 38.00) 1.在认识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 )。(分数: 2.00)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的是 ( )。(分数: 2.00) A.感觉 B.直觉 C.表象 D.概念 3.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论断是 ( )。 (分数: 2.00)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诡辩

    2、论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分数: 2.00) A.互相割裂的 B.两种真理 C.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 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分数: 2.00) A.它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它的内容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主体 C.它是社会发展规律 D.它是自然界规律 6.真理的具体性体现在 ( )。(分数: 2.00) A.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 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B.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C.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D.真理是否符合事物

    3、客观事实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 )。(分数: 2.00)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分数: 2.00) A.实践主体的素质的差异 B.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C.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实践受到实践主体的认识水平的制约 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关系问题。(分数: 2.00) A.物质与意识 B.认识与实践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D.真理与实践

    4、10.上层建筑是指 ( )。(分数: 2.00)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设施 11.社会政治结构或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分数: 2.00) A.哲学 B.宗教 C.政治法律思想 D.国家政权 12.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的是 ( )。(分数: 2.00)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13.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分数: 2.0

    5、0)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14.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 总和,是 ( )。(分数: 2.00)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的关系是 ( )。(分数: 2.00)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16.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分数: 2.00)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资料的生

    6、产方式 D.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 17.有人说:“有时失去是一种拥有,有时跌倒是一种站起”,这蕴含的哲理是 ( )。(分数: 2.00) A.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有失就有得,有得就有失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促进物质发展 1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 )。(分数: 2.00)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创新源于人们想象 D.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19.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 ( )。(分数: 2.00) A.唯 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辩证法 D.辩证法 二

    7、、多项选择题 (总题数: 8,分数: 16.00) 20.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一致的是 ( )。(分数: 2.00)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集合 C.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 D.绝对观念是世界本原 21.越来越多的城郊农民发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家情趣等,“种这种那,不如综合开发”,这一观念更新,农民们在原有土地上创造出了更多财富,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分数: 2.00) A.掌握系统化方法 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2.历史唯物主义

    8、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 )。(分数: 2.00) A.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3.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群众,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分数: 2.00) A.有个人和集体之分 B.个人是有自觉能动性的、具有独特的肉体 生命的社会存在 C.个人是社会的一员,分属于大大小小的群众集体 D.集体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并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 24.“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 )。(分数: 2.00) A.

    9、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D.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25.“原因和结果是我们思维的创造物”,“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 )。(分数: 2.00) A.符合唯物辩证法 的基本观点 B.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C.否定了原因和结果的客观性 D.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客观依据 26.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认为:“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对他的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分数: 2.00) A.否认了认识的客观来源 B.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C.使认识神秘化从而歪曲了认识的本质 D.

    10、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 27.下列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具体运用的有 ( )。(分数: 2.00)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三、判断题 (总题数: 2,分数: 4.00) 28.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重要特征。 ( )(分数: 2.00) A.正确 B.错误 29.真理的相对性通常也称作相对真理,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都不能获得真正的真理,真理是不可知的。 ( )(分数: 2.00) A.正确 B.错误 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 -试卷 19 答案解析 (总分: 58.00,做题时间:

    11、 90 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19,分数: 38.00) 1.在认识过程 中具有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 )。(分数: 2.00)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解析:解析: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阶段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是因为: (1)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2

    12、.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的是 ( )。(分数: 2.00) A.感觉 B.直觉 C.表象 D.概念 解析:解析: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 (感觉、直觉、表象 )和理性认识 (概念、判断、推理 )。所以答案为 D 选项。 3.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论断是 ( )。(分数: 2.00)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 解析:解析:真理与谬误是人类认识中一对普遍存在的矛盾,二者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 ,真理与谬误是人类认识中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认识,真理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

    13、特征,谬误则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的违背。主观性是谬误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真理与谬误又是人类认识中一对永恒的矛盾,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情况。属于典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故选 A。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分数: 2.00) A.互相割裂的 B.两种真理 C.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 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 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分数: 2.00) A.它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它的内容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主体 C.它是社会发展规律 D.它是

    14、自然界规律 解析:解析: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 (1)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真理所研究的对象 客观事物是客观的; (3)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本题 B 项是对“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曲解。真理不等同于客观规律 CD 也是错误的。 6.真理的具体性体现在 ( )。(分数: 2.00) A.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B.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C.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D.真理是否符合事物客观事实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解析:解析: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

    15、、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 )。(分数: 2.00)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解析:解析:实践是把人们的主观意识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过程,人们的主观意识是否符合客观事实需要通过真正的实践来检验。 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分数: 2.00) A.实践主体的素质的差异

    16、 B.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C.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实践受到实践主体的认识水平的制约 解析:解析:实践标准 的确定性就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它强调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不移的凡是在实践中被证明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凡是被实践推翻的见解就是谬误。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条件性。它强调的是辩证地理解实践标准,不能把它绝对化。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完全证实或推翻现存的一切思想和理论;因为客观世界是变化发展的,实践也在随之不断发展因而实践的检验不是一次性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选项。 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

    17、题是 ( )关系问题。(分数: 2.00) A.物质与意识 B.认识与实践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D.真理与实践 解析:解析: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0.上层建筑是指 ( )。(分数: 2.00)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设施 解析: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 建筑。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

    18、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常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 11.社会政治结构或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分数: 2.00) A.哲学 B.宗教 C.政治法律思想 D.国家政权 解析:解析: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规章等制度性要素。在 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政治结构是整个社会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部分,而国家政权则是它的控制中心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设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选项。 12.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

    19、的是 ( )。(分数: 2.00)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解析:解析: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其中,社会意识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通常称之为意识形态, 如艺术、道德、宗教、哲学、政治法律思想;另一类是不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可称之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如自然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等。 13.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分数: 2.00)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

    20、因素 D.生产方式 解析:解析:社会存在主要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是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和社会形态的更替。而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所以最能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故答案为 D。 14.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是 ( )。(分数: 2.00)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解析:解析: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

    21、和,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其中,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前提,人口因素是社 会存在的主体,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1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的关系是 ( )。(分数: 2.00)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解析:解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选项。 16.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分数: 2.00) A.地理环境

    22、B.人口 因素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 解析:解析: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表现为: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而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加速和延缓社会发展的作用。而非决定作用。 17.有人说:“有时失去是一种拥有,有时跌倒是一种站起”,这蕴含的哲理是 ( )。(分数: 2.00) A.两点论和重点 论是统一的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有失就有得,有得就有失 D.物

    23、质决定意识,意识促进物质发展 解析: 1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 )。(分数: 2.00)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创新源于人们想象 D.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解析: 19.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 ( )。(分数: 2.00) A.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辩证法 D.辩证法 解析:解析:德国哲学家黑格 尔创立的关于“绝对理念”辩证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故本题答案选 D。 二、多项选择题 (总题数: 8,分数: 16.00)

    24、20.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一致的是 ( )。(分数: 2.00)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集合 C.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 D.绝对观念是世界本原 解析:解析:题干与 ABC 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选 ABC。 21.越来越多的城郊农民发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 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家情趣等,“种这种那,不如综合开发”,这一观念更新,农民们在原有土地上创造出了更多财富,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分数: 2.00) A.掌握系统化方法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5、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解析:解析: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对土地的综合开发有利于实现系统优化,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A 项正确。 农民自身观念 更新,带来农业的变化,表明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 项正确。 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一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 项说法太绝对。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是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过去“种这种那”到现在的“综合开发”,正体现出这一点。故 D 项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 ABD。 2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

    26、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 )。(分数: 2.00) A.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 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解析:解析: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23.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群众,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分数: 2.00) A.有个人和集体之分 B.个人是有自觉能动性的、具有独特的肉体生命的社会存在 C.个人是社会的一员,分属于大大小小的群众集体 D.集体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并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 解析:解析: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群众,有个人和集

    27、体之分。个人是有自觉能动性 的、具有独特的肉体生命的社会存在。个人是社会的一员,分属于大大小小的群众集体。集体是由某种共同纽带联系起来的个人所构成的群体它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并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 24.“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 )。(分数: 2.00)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D.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解析:解析: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 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

    28、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5.“原因和结果是我们思维的创造物”,“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 )。(分数: 2.00) A.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B.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C.否定了原因和结果的客观性 D.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客观依据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因果的认识。题干的观点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认为因果关系只存在于思维中,这违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项正确。决定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题干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存在,是一种非决定论,

    29、认为因果存在于思维之中,是一种唯心主义, B 项正确。同时由于题干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使科学认识丧失了客观依据, D 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 BCD。 26.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认为:“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对他的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分数: 2.00) A.否认了认识的客观来源 B.是一种典 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C.使认识神秘化从而歪曲了认识的本质 D.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 解析:解析:柏拉图的这种观点是把认识看作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

    30、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唯心主义先验论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不但没有正确揭示认识的本质,反而使认识神秘化了。故本题答案选 ABCD。 27.下列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具体运用的有 ( )。(分数: 2.00)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解析:解析:物极必反,相反相成是指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ABD 是对矛盾特殊性的运用。故本题答案选 ABD。 三、判断题 (总题数: 2,分数: 4.00) 28.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

    31、学的最重要特征。 ( )(分数: 2.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解析: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重要特征。故 本题判断错误。 29.真理的相对性通常也称作相对真理,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都不能获得真正的真理,真理是不可知的。 ( )(分数: 2.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解析:本题错误,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1)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注意事项

    本文(【公务员类职业资格】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试卷19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ideacase15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