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B 35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 52/T 6262010 贵州高产优质茶园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high yield and good quality tea plantation in Guizhou 2010 - 08 - 18发布 2010 - 08 - 18实施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52/T 6262010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茶园高标准建园技术要点 1 4.1 选地 1 4.1.1 环
2、境条件 1 4.1.2 土壤条件 2 4.2 基地规划 2 4.2.1 总则 2 4.2.2 土地规划 2 4.3 道路网建设 2 4.4 水利系统建设 2 4.5 茶园生态建设 3 5 茶树种植 3 5.1 茶园开垦及施肥 3 5.2 种苗选择 3 5.3 适时移栽 3 5.4 茶苗定植 3 5.5 苗期管理 3 6 茶园施肥 3 6.1 肥料 3 6.2 施肥原则 4 6.3 施肥时期 4 6.4 施肥量及各期分配 4 6.5 施肥方法 4 7 土壤管理 4 7.1 茶园耕作 4 7.1.1 浅耕 4 7.1.2 深耕 4 7.2 茶园铺草 5 7.3 茶园免耕 5 8 茶树修剪 5 8.
3、1 定型修剪 5 DB52/T 6262010 II 8.1.1 定型修剪的对象.5 8.1.2 幼龄茶园.5 8.1.3 台刈茶园.5 8.2 轻修剪.5 8.3 深修剪、重修剪、台刈.5 9 茶园水分管理.5 9.1 旱害预防.6 9.2 渍害预防.6 10 冻害防治6 10.1 冻害预防6 10.2 受冻后的护理6 11 病虫害防治6 12 茶叶采摘6 12.1 采摘要求6 12.2 手工采摘6 12.3 机械采摘7 13 生产档案记录7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8 A.1 假眼小绿叶蝉.8 A.2 茶叶螨类.8 A.3 茶棍蓟马.8 A.4 黑刺粉虱.8 A.5 蚧
4、类.8 A.6 茶毛虫.8 A.7 蓑蛾类.9 A.8 茶白星.9 A.9 茶饼病.9 A.10 茶苗根结线虫9 A.11 茶轮斑病9 DB52/T 6262010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浙江大学、贵州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梁远发、易勇、梁月荣、赵志清、周国兰、尹杰、孙继海。 DB52/T 626
5、2010 1 贵州高产优质茶园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新茶园建设、茶树种植、茶园施肥、土壤管理、茶树修剪、土壤水分管理、冻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及茶叶采摘等栽培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贵州省高产优质茶园栽培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767 茶树种苗 DB52/T 4712004 无公害农产品肥料使用准则 DB52/T 621 贵州无公害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DB52/T 622 贵州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DB52/T
6、624 贵州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规程 DB52/T 625 贵州有机茶栽培技术规程 DB52/T 6272010 贵州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程 DB52/T 628 贵州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蓬心土壤 Soil beneath central tea canopy 在宽窄行排列种植的茶园中,树冠内窄行之间的土壤。 3.2 氮素供应强度 Nitrogen supply intensity 土壤氮素养分中能被茶树直接吸收利用的氮素供给程度。以碱解氮/全氮的百分比表示。 4 茶园高标准建园技术要点 4.1 选地 4.1.1 环境条件 DB52/T 6
7、262010 2 宜选择坡度25,除土壤以外的环境条件符合DB52/T 621或DB52/T 622的要求,附近有较丰富的 水源,周围生态环境较好之地。 4.1.2 土壤条件 4.1.2.1 土壤 pH 值为4.55.5,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DB52/T 621 或DB52/T 622 的要求。 4.1.2.2 剖面形态:上层疏松透水透气,下层稍紧保水保肥,50cm土层内无硬盘等障碍层。 4.1.2.3 茶园中“蓬心土壤”占地比例应26%。 4.1.2.4 土壤三相容积比:0cm20cm 土层容重 1.0 g/cm 3 1.2g/cm 3 ,孔隙度55%,固、液、气三相 容积比例为45%:30
8、%:20%;宜选用质地以砂质壤土或壤质土。20cm40cm 土层较紧实而不坚实, 能保水保肥,容重在 1.2 g/cm 3 1.45g/cm 3 ,孔隙度50%,固、液、气三相容积比为50%:25%: 15%;宜选用质地以重壤或轻粘土。 4.1.2.5 0cm20cm 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氮素供应强度应达表 1 要求。 表1 0cm20cm 土壤土层养分含量及氮素供应强度要求 项 目 要 求 有机质/(g/kg) 20 全氮/(g/kg) 12 碱解氮/(mg/kg) 150 有效磷/(mg/kg) 20 养分含量 有效钾/(mg/kg) 100 氮素供应强度/(%) 10 4.2 基地规划 4
9、.2.1 总则 园地规划设计包括土地规划、道路网、排蓄水系统及茶园生态建设等项目。按照所选地块的地形、 地势、土壤、水源及林地的分布情况,对茶、林、沟渠、道路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做到有利于水土 保持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区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排灌、机械作业和 田间日常作业,且成园后生态环境良好。 4.2.2 土地规划 根据茶园规模和地形、地貌合理划分区、片、块。 4.3 道路网建设 根据茶园规模和地形、地貌,以干道、支道和步道建立合理的道路系统,连接场部、茶厂、茶园和 场外交通,便于运输和茶园管理。干道路面宽 4m5m,支道路面宽 2.5m3m,步道路面宽 1m1.
10、5m。 4.4 水利系统建设 4.4.1 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做到能蓄能排。有条件的茶园宜建立节水灌溉系统。 4.4.2 茶园与森林或荒地交界处、茶园的边缘设隔离沟。隔离沟深 0.50m、宽 0.60m,沟壁为 60 度倾 斜的隔离沟。 4.4.3 平地茶园在步道边开沟,坡地茶园在直步道两侧和横步道内侧开排灌蓄水沟,沟宽 0.20m 0.30m、深 0.20m。横沟每隔 3m5m 挖一小水坑,以积蓄雨水。 DB52/T 6262010 3 4.4.4 每 25 亩35亩茶园建一容积为 5m 3 8m 3 的蓄水池。一般设在纵沟及横沟的出口处,或设在排 水不良的积水处。 4.5 茶园生态建设 4
11、.5.1 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植树造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 草。 4.5.2 茶园内宜间作柳杉、银杏、板栗等经济林木,每隔 35 行茶树间作一行,株距 3m5m,遮光 率控制在 30%35%。 4.5.3 对缺丛断行严重、密度较低的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率。 5 茶树种植 5.1 茶园开垦及施肥 5.1.1 缓坡地由下而上等高进行。生荒地分初垦和复垦两次进行,初垦深度 0.50m,并清除柴根、杂 物,复垦深度 0.25m0.30m;熟地经深翻平整即可。 5.1.2 园地经开垦整理形成茶行后,沿茶行开种植沟,宽 0.30m,深 0.
12、50m。在种植沟内施入底肥,每 667m 2 施有机肥 1000kg 以上, 磷肥 100kg 左右。 施肥后覆土, 并将其平整, 盖土离地面约 0.15m0.20m。 5.2 种苗选择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所制茶类的茶树品种,种苗质量符合GB 11767中规定的1、2级标准。茶苗 规格基本一致。 5.3 适时移栽 10月至次年3月移栽。高寒山区避开严寒移栽。 5.4 茶苗定植 5.4.1 种植茶苗前,先将种植沟内土壤浇湿,然后将茶苗置于种植沟中。栽种时一手扶正茶苗,一手 填土;分层将土填实。当填土至不露须根时,用手轻提茶苗,使根系自然舒展,再适当加细土压实,随 即浇足“定根水”。 5.4.
13、2 采用双条植法进行定植。栽植深度 10cm15cm;定植密度为: a) 中小叶种:大行距 1.50m,小行距 0.40m0.45m、丛距 0.30m0.35m,每丛种植茶苗 2 株, 每 667 用茶苗约 4500株6000 株; b) 大叶种:大行距 1.70m,小行距 0.45m0.50m、丛距 0.35m0.40m,每丛种植茶苗 2 株,每 667 用茶苗约 3000 株4000 株。 5.5 苗期管理 5.5.1 及时补苗:发现缺丛缺株,及时补苗。 5.5.2 清除杂草:采用人工或除草剂除去杂草。 6 茶园施肥 6.1 肥料 DB52/T 6262010 4 有机肥一般有菜饼、禽畜栏
14、肥及沤制的土杂肥等,作基肥用;无机肥主要用于追肥。肥料品种选择 及要求应符合DB52/T 624或DB52/T 625的规定。 6.2 施肥原则 重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重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重春肥,春肥与夏、秋肥相结合; 重氮肥,氮肥与磷、钾肥相结合;重根肥、根肥与叶面肥相结合。 6.3 施肥时期 6.3.1 春茶前催芽肥,依当时的气候情况、茶树品种的发芽迟早及采制的茶类在 2 月中、下旬至 3月 中旬施入。 6.3.2 夏茶前追肥,春茶结束后的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 6.3.3 秋茶追肥,夏茶结束后的 6 月下旬至 7 月中旬。 6.3.4 秋冬季施基肥,结合深耕在 10
15、11月施入。 6.4 施肥量及各期分配 6.4.1 幼龄茶园,施肥应氮、磷、钾并重,年用量如下: c) 12 年生茶园, 每667m 2 施纯氮8 kg12 kg, 氮、 磷、 钾三要素用量比例为 1:1:1或 2:1.5:1.5; d) 34 年生茶园,每 667m 2 施纯氮 13 kg15 kg,氮、磷、钾三要素用量比例为 2:1.5:1.5 或 2:1:1。 6.4.2 生产茶园,以氮为主,辅以磷钾,施肥量参照产量确定。干茶产量在 200kg667m 2 以下茶园, 每生产 100 kg 干茶施用纯氮 15 kg18 kg,三要素用量比例为 2:1:1或 3:1:1。200 kg667
16、m 2 以上茶 园每生产 100 kg 干茶施纯氮 1620kg, 三要素用量比例为 3:1:1 或4:1:11.5, 生产红茶时要增加磷、 钾肥用量。 6.4.3 氮肥分基肥及各季追肥多次施用,磷钾肥一次性的作基肥施入。 6.4.4 氮肥施用量分配,基肥和追肥之比为 3040:6070,茶叶单产高的茶园,追肥比重高于单产 低的茶园。追肥分配,春、夏、秋三季为 40:30:30。 6.5 施肥方法 6.5.1 根际施肥:均匀撒施于蓬心,也可在行间沟施。 6.5.2 根外追肥:各轮新梢生长初期,选阴天、多云天气或晴天早上和傍晚进行。将树冠叶片正背面 均匀喷湿,以叶背为主。根外追肥以速效肥为主,微
17、量元素一般宜作根外追肥。 7 土壤管理 7.1 茶园耕作 7.1.1 浅耕 结合除草施肥进行,次数依杂草蔓生情况及土壤松紧状况而定。通常在春茶前(3月上、中旬)进 行一次,结合追肥以提高地温、疏松土壤;春茶末(5月中、下旬)进行第二次,结合追肥以疏松因采 春茶踏实的表土,增加肥料、消除杂草;夏茶末(7月中、下旬)进行第三次,结合追肥以疏松土壤, 破坏土壤中毛细管,减缓盛夏土壤水分的蒸发,补充土壤养分,消灭旺盛的夏草。 7.1.2 深耕 DB52/T 6262010 5 宜在衰老茶园和种茶前未深垦过的茶园中进行。以深度不超过30cm、宽度不超过40cm50cm为宜。 并施用有机肥,隔行、隔年轮流
18、进行,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进行。衰老茶园的深耕结合树冠改造进行。 行距1.5m的单行茶园,深耕的深度不超过50cm、宽度不超过50cm;密植免耕茶园(双行行距1.5m),宽 度不超过40cm。深耕时间在树冠更新的前一年秋季和初冬进行。 7.2 茶园铺草 全年都可进行,厚度以不见土面为宜。要严防发生火灾,造成重大损失。幼龄茶园行间最好能间作 绿肥,以绿肥茎蔓作铺草材料效果尤佳。 7.3 茶园免耕 具备以下条件的茶园,可以实行免耕:在种茶前土壤进行高质量的全面深耕,施用足够的有机肥, 土体结构良好;茶树生长好,蓬面覆盖度大,行间郁闭,杂草无生长条件,恶性杂草少;每年有足够的 有机肥料铺在行间,土
19、壤表层疏松、绵软,富有弹性。免耕不是绝对不耕,要根据土壤和茶树生长及产 量的实际情况,结合周期性的修剪、台刈改造等,进行周期性的深耕。 8 茶树修剪 8.1 定型修剪 8.1.1 定型修剪的对象 幼龄期茶树和经台刈后重新抽枝的茶树。 8.1.2 幼龄茶园 分三次完成。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用整枝剪剪去离地0.15m0.20m以上部分;第二次在 第一次修剪一年后进行, 在离地0.25m0.35m处用篱剪剪去, 或在上次剪口上提高0.15m0.20m处修剪; 第三次在第二次修剪后的一年后进行, 在第二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0.10m0.15m, 用篱剪或修剪机修剪。 8.1.3 台刈茶园 当枝条
20、生长到0.40m以上时,在当年秋季10月份或翌年早春2月进行第一次修剪,修剪时高度为离地 面0.35m0.40m,修剪后疏去细、弱枝,次年在前次剪口处提高0.10m0.15m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要 求剪口平滑。 8.2 轻修剪 8.2.1 轻修剪的对象是投产茶园。 8.2.2 轻修剪每年或隔年一次,在春茶前(2 月底至3月初)或春茶后(5 月中、下旬)进行。冬季无 冻害的茶区,亦可在秋末(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时修剪。修剪方法:用篱剪或修剪机剪去树冠面上 部 0.03m0.05m 的枝叶。 8.3 深修剪、重修剪、台刈 按DB52/T 627第5.1条的规定执行。 9 茶园水分管理 D
21、B52/T 6262010 6 在茶树生长期,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80%90%,空气相对湿度80%。 9.1 旱害预防 9.1.1 坡地茶园上方和园内加设横沟,保持水土。 9.1.2 抗旱保苗:视旱情的不同采用行间铺草、浅耕保水、灌溉等办法进行抗旱。 9.1.3 在茶树生长期,当土壤含水率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70%时进行灌溉。 9.2 渍害预防 低洼积水地块,开设排水沟,使地面径流不能在低洼处滞留。 10 冻害防治 10.1 冻害预防 10.1.1 新建茶园宜选择良好的地形,采用抗寒良种,营造防护林带,深垦施肥。 10.1.2 越冬期冻害预防,可根据情况,或增施有机肥、磷钾肥;或加培客土,
22、增厚活土层;或将留叶 时期定在夏季留叶,以成叶越冬;或适当提前、推后轻修剪时间;或在寒冷季节来临前,进行行间铺草, 或在秋季套种绿肥。亦可多种措施并用。 10.1.3 晚霜冻预防,可在晚霜来临前,用稻草、杂草等覆盖茶树蓬面;或在气温降至 1左右时熏烟 驱霜。 10.2 受冻后的护理 10.2.1 按照受冻害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剪,包括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及台刈。 10.2.2 及早进行浅耕施肥,越冬期发生冻害的,要重施春茶催芽肥;萌芽期发生冻害的,及时进行根 外追肥。 10.2.3 受冻后进行轻修剪的茶树,春茶应留叶采摘,以培养树冠。 11 病虫害防治 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及机械防治
23、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防重于治,且应符合DB52/T 624 或DB52/T 625的规定,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见附录A。 12 茶叶采摘 12.1 采摘要求 采摘应根据所制茶类对鲜叶细嫩程度的要求进行。采摘同批鲜叶要求匀度好,净度高,芽叶完整, 保持新鲜。 12.2 手工采摘 12.2.1 采用提手采、弹采等合理采摘手法,不应强抓滥采。 12.2.2 采制名优绿茶的茶园,当茶树蓬面每 0.1m 2 有 1015 个茶芽符合采摘标准时为开采适期。采 制大宗红、绿茶的茶园,当新梢中有 10%15%符合采摘标准为开采适期。 12.2.3 应分批多次采茶,及时下树。 DB52/T 6262010 7 1
24、2.2.4 幼龄茶园和成年茶园均应选择适当时期适量留叶,幼龄茶树以养为主,采养结合。成年茶园以 采为主,采养结合。 12.3 机械采摘 按DB52/T 628的规定进行。 13 生产档案记录 应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栽培过程中如农药、肥料的使用情况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DB52/T 6262010 8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A.1 假眼小绿叶蝉 A.1.1 清除茶园杂草。 A.1.2 及时分批采茶。 A.1.3 在越冬成虫产卵前期及虫口发生高峰期之前,选用25%扑虱灵1000倍液、10%天王星60008000 倍液喷杀。喷药时应同时喷叶面、叶背及杂草
25、。 A.2 茶叶螨类 A.2.1 及时分批采茶。 A.2.2 秋季将枯枝落叶清理出茶园,秋末进行修剪的亦应将剪下枝条清理出去。 A.2.3 加强水分管理,改变茶园小气候条件。 A.2.4 在发生高峰之前选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喹硫磷8001000倍液、25%扑虱灵10 001500倍液和10%天王星60008000倍液喷杀。 A.3 茶棍蓟马 A.3.1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合理采摘和强采。 A.3.2 当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选用20%的菊马乳油1000倍液、50%的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杀。 A.4 黑刺粉虱 A.4.1 做好茶园管理工作,通过修剪疏枝、松土、中耕
26、除草,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 A.4.2 在各代幼虫孵化盛末期和成虫盛发期,选用50%马拉硫磷、50%辛硫磷1000倍液、25%扑虱灵100 0倍液、10%天王星60008000倍液进行喷治。 A.5 蚧类 A.5.1 加强肥培管理,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 A.5.2 被害严重、树势衰弱的茶园进行台刈更新,同时加强肥培及化学防治。 A.5.3 在幼虫孵化盛末期进行防治,可选用25%亚胺硫磷、50%马拉硫磷800倍液、25%扑虱灵1000倍液 喷治;秋茶结束后可喷用1015倍松酯合剂。 A.6 茶毛虫 A.6.1 人工捕杀,摘除卵块或结合田间操作随时摘除虫群。 A.6.2 在化蛹末期中耕培土、
27、消灭虫蛹。 DB52/T 6262010 9 A.6.3 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生物防治。 A.6.4 在幼龄幼虫期用90%敌百虫、50%马拉硫磷、50%辛硫磷1500倍液、2.5%溴氰菊酯60008000倍喷 杀。 A.7 蓑蛾类 A.7.1 人工摘除虫囊。 A.7.2 在幼龄幼虫期,选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60008000倍液、10%天王星150 0020000倍液喷治,喷药时应将护囊喷湿。 A.8 茶白星 A.8.1 及时分批采茶。 A.8.2 增施有机肥及钾肥,增强树体抗病力。 A.8.3 加强茶园管理,及时中耕除草。 A.8.4 更新衰老茶园,增强树体
28、抗病力。 A.8.5 在春季发病前期,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福 美双、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治。 A.9 茶饼病 A.9.1 加强茶园管理,及时中耕除草。 A.9.2 适时修剪,加强肥培,增强树势。 A.9.3 减少遮阴,增强光照。 A.9.4 及时采摘和强采。 A.10 茶苗根结线虫 A.10.1 选择无茶苗根结线虫的地块建立苗圃。 A.10.2 销毁病株,防止病苗扩散。 A.10.3 茶苗种植前,深翻土壤,将线虫翻至表土层曝晒。 A.10.4 用二溴氯丙烷进行土壤消毒。 A.11 茶轮斑病 防止强采、捋采造成伤口,以减少病原菌侵染。发病初期,采茶后立即喷药防治;选用50多菌灵 80010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800倍液喷施,1周后再喷1次。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