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01.040.03 A 00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4402012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与管理标准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tandard for the Countryside Leisure Resort Area 2012 - 05 - 31 发布 2012 - 07 - 01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51/T 14402012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2 4 乡村休闲 度假旅游区特点与类型 3 5 规划控制 . . 4 6 开发模式 . . 5
2、 7 基本建设规范 . . 5 8 乡村休闲 度假旅游区评定 6 9 乡村休闲 度假旅游区申报、授牌与复核 9 DB51/T 1440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四川省旅游局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旅游局、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继春、王燕林、何中兴、刘旺 、成冬娟、雷敏。 本标准首次发布。DB51/T 14402012 1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与管理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管理的术语与定义、特点与类型、规划控制、开发模式、基本建设规范、评定、建设申报
3、和授牌。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区)、农业产业区、旅游特色村落、农家乐集中发展区域的转型升级的建设与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4-1996 安全标志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9663 旅店业卫生标准 GB 9664 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 GB 9667 游泳场所卫生标准 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
4、1部分:通用符号GB/T 10001.1-2000, ISO7001:1990) GB 12941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6153 饭店(餐厅)卫生标准 GB/T 16766 旅游服务基础术语 GB/T 17775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 1892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GB 18921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 18972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18973-200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DB5
5、1/D5059 四川省建筑防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 DB510100/T 004-2004 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 DB510100/T 005-2004 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 DB510100/T 006-2005 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 DB51/*2009 旅游景区建设规范 DB51/*2009 旅游城镇建设规范 DB51/*2009 旅游道路建设与管理规范 DB51/T 14402012 2 DB510100/T 0202008 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标准 所在区域的城市(镇)总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上层规划,以及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和所在地区域的城
6、镇或村镇规划等相关规划。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2004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 则公安部建设部1989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乡村 Rural Area 是指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人口比较分散的地理空间,以其自然生态、农事活动、民居建筑、民俗风情、生活方式等物质或非物质形态明显区别于城市。 3.2 乡村旅游 RuralTourism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乡
7、村旅游包括乡村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民俗风情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乡村自然生态旅游和乡村度假旅游。 3.3 乡村休闲 Countryside Leisure 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和乡村特有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观光、娱乐及体验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休闲形式,停留时间较短。 3.4 乡村度假 Countrys ide Resort 是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以舒适环境、趣味活动、特色服务、康体活动为吸引物的旅游方式,旅游者在乡村感受和体验乡村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一种度假行为,停留时间较长,以调整身心、放松自我、娱乐生活为目的,以体验和享受为主要形式, 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 3.5 乡
8、村休闲度假旅游区 Countryside Lei sure Resort Area 是指乡村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设施条件,旅游功能完善,服务规范,能够提供参观游览、康乐健身、休闲度假等多种活动功能,具有明确的地域范围和统一建设管理的经济组织,能够提供休闲度假设施与服务的乡村旅游社区。 3.6 乡村旅游资源 Rural Tour ism Resource DB51/T 14402012 3 指乡村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风光、规模化的农业
9、产业景观、乡村民居建筑、乡村民俗文化、独特的气候条件等。 3.7 乡村旅游产品 Rural Touri sm Product 乡村旅游产品是指通过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乡村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乡村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3.8 乡村旅游市场 Rural Tour ism Market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之一, 乡村旅游客源市场是指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内某一特定乡村旅游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 4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特点与类型 4.1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特点 良好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规模化的农业产业景观、浓郁的乡土文化景观、独特的度
10、假气候条件;交通便捷;以农家旅馆、乡村酒店和乡村别墅为载体,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农家风味美食;完善的康体和娱乐设施;高水准的服务和规范的管理。 4.2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类型 四川四周为山地环绕,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植被发育,生态环境优美,亚热带季风气候。除缺乏海洋沙滩和海岛外,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主题吸引物应有尽有。 4.3 山地丘陵型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 以山地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旅游资源为吸引物,以完善的山地旅游基础设施和家庭旅馆、乡村酒店和乡村别墅为载体,为旅游者提供山地运动休闲度假等服务。如龙门山国际山地生态休闲度假区。 4.4 温泉型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 以温泉资源为核心吸引
11、物,带动周边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形成温泉康体疗养与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温泉型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成为四川省乡村休闲度假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海螺沟、花水湾、周公山等。 4.5 森林型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 利用良好的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以森林资源为核心吸引物,形成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为旅游者提供森林休闲疗养、避暑度假、康体休闲度假等相应旅游服务项目。 4.6 湖滨/滨河型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 DB51/T 14402012 4 以湖泊或河流水体为核心吸引物,通过环境打造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者提供水上运动休闲与观光、垂钓、亲水、戏水等活动。如三岔湖、黑龙滩、升钟湖,以及嘉陵江流域相关
12、旅游地,可发展成为湖滨/滨河型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 4.7 古镇型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 依托古镇深厚的历时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生态宜居条件,通过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娱乐、度假等活动。如雅安上里古镇、平乐古镇、安仁古镇等,可发展成为古镇型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 4.8 阳光型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 阳光型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主要指攀枝花和西昌地区, 依托本区域的气候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纬度地区“冬暖”别具一格的特点(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气候温暖),结合山川美景、民俗风情、温泉、“反季节”果蔬鲜花资源,配置相关旅游服务设施项目,打造阳光生态型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为旅游者提供阳光生
13、态度假、疗养旅游、运动休闲、观光度假等服务。 4.9 平原林盘型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 平原林盘型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依托川西平原的自然环境、林盘景观和规模化的农业产业景观,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康体设施,以乡村客栈和乡村主题酒店为载体,为旅游者提供乡村休闲、观光、度假等旅游服务。 5 规划控制 5.1 总体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要素集成、产业同步、文化嵌入、市场开拓、社区参与六项原则,处理好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与当地社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5.2 布局要求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布局应充分结合所在地的乡村旅游发展基础、 自然景观、 地形地貌、 产业特征、村镇风貌以及提
14、供的度假项目等因素。以适度集中和规模布局为基本要求,以方便布局休闲、游憩、运动、康体等度假活动项目及设施。 区内各类设施建设用地不得超过总用地的30%。 5.3 功能分区 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分区设置应包括农业生产区、主题游乐区、度假住宿区、商业游憩区、体能活动区、综合服务区、原住民生活区等基本功能区。 农业景观区:规模化的农业产业景观是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乡村休闲度假提供农业景观吸引物,也是乡村休闲度假重要的背景条件,旅游者可以观光游览,也可以亲身体验农业生产活动。 主题游乐区:以乡村文化为根基,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主题游乐活动,满足旅游者的游乐需求。 度假住宅区:即度假兼
15、居住的游憩区,旅游者的第二个家,具有季节性或多次造访的特点,可以农家旅馆、乡村酒店、乡村别墅等形式作为度假住宅区的物质载体。 DB51/T 14402012 5 商业游憩区:通过茶肆、酒吧、特色美食小吃、民间工艺小品等商业形态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娱乐体验需求。 健身活动区: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重要的功能区。在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乡村,通过体育活动达到恢复体力、旺盛精力、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目的,是现代旅游者愈加重视的度假体验活动项目类型。主要活动包括登山、山地自行车、山地高尔夫、球类等。 配套服务区:旅游度假区中主体功能区外主要功能的附属空间和辅助设施,对土地使用、功能互补和度假管理具有辅助作用。包
16、括入口接待区、综合服务中心、停车场、供水排污、供电能源、邮电消防及其他辅助空间和配套设施体系。 原住民生活区:既是社区居民的生活区域,也是旅游者参观、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区域,是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5.4 景观控制 建筑景观(体量、形式、色彩等)总体要保持度假区所在地的乡村特色和传统文化风格;绿化景观要避免过度“城市化”和“园林化”。建筑和绿化应在最大程度保护度假区所在地原有的大地景观格局。 建筑高度不超过围合林盘(树木)的高度,单体建筑高度以檐口高度控制在10米以内,个别景观包括楼、阁、塔等的建(构)筑物高度可适当放宽,不得影响环境协调。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内应限
17、制普通商品房项目开发,控制性建设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 6 开发模式 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村民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根据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资源条件和客源条件,建立相应的开发模式。 在农家乐集中发展的区域,可建立由当地村民自主参与、政府宏观引导的开发模式,即由政府搭建平台, 村民自主参与, 由村民选举产生旅游协会或旅游合作社对度假区的经营行为进行统一管理和规范。 建立由农民参与的股份制开发模式,即把农民转变为股东,农民以自家的房屋或其它资产入股,由村民选举产生公司管理人员,公司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以聘请专业的管理公司进行托管。 建立公司农户的开发模式。引进企业集团投资
18、进行整体开发,打造农业产业景观和乡村休闲度假设施,企业进行专业化的统一管理,农民成为公司的员工。 7 基本建设规范 7.1 一般程序 其实施程序一般为: 可行性研究前期策划规划审核过程综合计划融资市场行销开发建设经营管理。 7.2 建设条件 7.2.1 选址依据 符合所在区域的城市(镇)总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上层规划,以及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和所在地区域的城镇或村镇规划等相关规划。 7.2.2 选址条件 DB51/T 14402012 6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应选择乡村旅游示范县(区)、市级或以上农业旅游示范点、市级或以上旅游特色村、农家乐集中区、市级或以上农业产业园、市级或
19、以上历史文化名镇(村)、或重大旅游产业化项目等区域进行重点发展。 要求环境幽静、风光秀美、气候宜人、空气新鲜,有设置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实质环境(如田园、果园、农庄、森林、湖泊、草场等),且度假区的构筑环境相对独立,有明确的自然边界;选址确定后,应纳入各市(州)、县域总体规划以及下一层次的各级法定规划。 7.2.2.1 生态环境条件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所在地区地质条件稳定,应避开山地自然灾害多发区,无地方病的潜在威胁。 7.2.2.2 吸引物条件 要有明确的主题吸引物,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地域范围内,应分布有符合开发条件的森林、滨河、湖泊、冰雪、温泉、乡村田园、大型农业产业化项目等乡村旅游吸引物体系
20、,或独特的气候条件。 7.2.2.3 交通条件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度假区与客源地的最佳车程在 4 小时以内,但最短距离至少在 10 公里以上(相当于.5 小时车程),或者有支线航班,换乘系统通达方便。 7.2.2.4 土地利用条件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可利用开发土地条件良好,具有相对独立和易于封闭的构筑用地空间,有足够的土地来布局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功能。 7.2.2.5 基础设施条件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供水、供电、排水、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具有开发可行性。 8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评定 8.1 基本要求 8.1.1 建设规模 a)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范围一般不小于 3 平方
21、公里,空间边界明显。 b) 具备鲜明的乡村主题吸引物(包括规模化、主题化的花卉种植基地、果林区、生态农业区、牧渔场、草原、森林、滨河、湖泊、冰雪、温泉等)。 c) 家庭旅馆、乡村酒店、乡村别墅等各类住宿设施的总床位应达到 400 个以上的度假住宿设施。 d) 具备年接待游客量 20 万人次以上的承载能力。 8.1.2 旅游经营和经济指标 a) 具有统一有效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 b) 具备 2 种以上季节性农事参与类活动(包括:种菜、水果采摘、种花等)和 3 种以上常态性休闲运动类(包括:球类、游泳、登山、骑行、走跑等)活动及服务设施,且设施日容量分别达度假区日游客接待量的 1/10 和 1/
22、2 以上。 c) 具备常年性或季节性度假,具有一种以上的全国性或两次以上的地方性特色节事活动。 d) 过夜游客平均停留天数不低于 1 天。 DB51/T 14402012 7 e) 年接待游客不少于 20 万人次。 f) 度假区年经营收入在 6000 万元以上。 8.1.3 度假环境评价 a) 环境质量达到相应国家标准。其中空气质量达到 GB3095 的二级标准,噪音达到 GB3096 的 I类标准,地表水质量达到 GB3838 的类标准,土壤质量达到 GB15618 的类标准。 b) 各种设施的卫生与安全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包括 GB9663、GB9664、DB510100/T004-200
23、4、DB510100/T005-2004、DB510100/T006-2005 等。 c) 房屋、桥梁等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 DB51/D5059-2008 规定。 8.2 基础设施评价 8.2.1 住宿设施 a) 新建或改造宾馆应达到三星级及以上的乡村酒店标准,单一经营主体的宾馆客房应达到 60 间以上。村民的农家旅馆每家应达到 6 间,配有独立的洗浴设施,且与居民自家的住宅相分离。 b) 村民自建新房或原有住房改造后用于对外住宿和接待的房屋, 应符合当地新农村自建房相关要求,且单间住所应配备独立卫生间。 8.2.2 餐饮设施 a) 餐饮设施具有乡村特色,类型丰富,环境舒适性好,能够满足不
24、同消费水平的市场需求。 b) 餐饮设施布局合理,总体规模与度假区能力相匹配。 c) 餐厅风味应以地方特色和传统农家菜为主,乡土特色菜品占总菜品的 70%以上;菜品选材和用料以乡土原料为主,按传统工艺制作。 d) 区内能提供 24 小时就餐服务,满足游客合理的消费需求。 e) 新建或改建餐厅设施标准达到四川省 5 星级乡村旅游景区标准。 8.2.3 交通设施 a) 对外交通可进入性强, 与主要客源城之间至少有一条以上的旅游快速通道或距离高速公路出口有 0.52 小时车程,或者所在市州有支线航空。具备紧急安全救援双循环交通公路。 b) 内部交通通达性强,具备机动车系统和步行系统,有独立的生产(消防
25、)通道、观光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步行专用道等,可提供代步租赁服务。具体建设标准可参照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标准设置。 c) 停车场容量应满足游客接待需要,按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进行停车场配置。主入口或游客接待中心附近区域应设置大型生态停车场(可供旅游大巴车停放),度假区内可根据需要设置小型生态停车场, 各类停车场的选址合理, 规模适中, 与周边环境协调。 泊车数量和标准可参照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的游览场所类设置。 8.2.4 卫生设施 a) 各类场所卫生达到 GB9664 规定的要求,餐饮场所达到 GB16153 规定的要求,游泳场所达到GB9667 规定要求。 b) 公厕数量与接待
26、能力相匹配,布局合理,设施设备应达到 GB/T18973 规定的三星级及以上旅游厕所标准。 c) 配备数量满足需要的垃圾箱,垃圾分类收集,日产日清,集中处理。 DB51/T 14402012 8 d) 食品卫生符合国家规定,配备卫生消毒设施,不使用造成污染的一次性餐具。 8.2.5 给排水设施 一般应采用集中方式供水,选择洁净的取水水源地或与城镇自来水管网连接,建设蓄水池、供水管道。生活污水排放应集中处理,一般应建设污水处理站,也可通过化粪池处理后与就近城镇地下污水管道连接集中排放。 8.2.5.1 供水 区内供水充足,满足度假产品需求,生活饮用水达到GB5749的规定,景观娱乐用水的水质达到
27、GB12941的规定。 8.2.5.2 排水 度假区区内应实行雨污分流,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完备,具有与接待规模相适宜的处理能力,处理后水质应符合GB/T18920和GB/T18921的要求。鼓励建设中水回用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8.2.5.3 供电设施 区内电力充足,供电设施建设能满足当地村民和旅游发展对容量的需求,重要供电设施宜采用双回路供电,保证供电不间断。一般电线网应埋入地下,避免空中视角污染。 8.2.5.4 通讯设施 通讯设施与接待规模相匹配,能满足当地村民和旅游发展对通信容量的要求。有国内、国际直播电话、传真及互联网络服务,移动信号全面覆盖;公共场所、家庭旅馆、乡村酒店、度
28、假别墅均应配备公共电话及互联网络端口;公用通讯设施服务标志醒目。 8.2.5.5 公共安全设施 a) 建立紧急救援机制,设立医务室,配备专职医务人员,提供全天候医疗服务。制定突发应急处理预案,应急处理及时、妥当,档案记录准确、齐全。 b) 执行公安、交通、劳动、质量监督、旅游等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安全法规,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配备必要的安全救助场所、应急疏散场所和设施,能提供全天候安全救助服务。消防、防盗等救护设备和防护设施齐全,交通、机电、娱乐等设备无安全隐患。 8.2.6 配套服务设施 a) 游客中心位置合理,规模适度,具备提供信息、咨询、游程安排、讲解、教育、休息等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
29、。 b) 公共服务导识系统完善,标识标牌布设合理,规范醒目。标识牌和景物介绍牌布置合理,能烘托整体环境。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应符合 成都市公共信息标志标准化管理办法 的要求。 c) 设立旅游购物场所,布局合理,环境整洁,秩序良好。旅游商品种类丰富,地方特色突出。 d) 建立电子商务系统平台,具备网上查询、预定、支付等服务功能。 e) 设置邮政、银行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外观易于识别,与环境协调性好。 8.3 管理评价 8.3.1 机构设置与制度建设 DB51/T 14402012 9 有统一的管理的管理机构和专业的管理队伍。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员应达到15%以上。 建立健全生产
30、、经营、质量、卫生、环保、统计等规章制度。 8.3.2 经营与服务质量 a) 建立度假区鲜明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有明确的质量目标、方针口号,有企业注册标志。 b) 服务质量应达到 GB/T17775 规定,鼓励企业产品质量通过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c) 建立市场营销机制,设立专项活动资金,巩固与发展客源市场,在最大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度假游客数量每年增幅达到 5%以上。 d) 持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度假旅游活动不影响农业生产,无闲置、荒芜农田。 e) 度假区经营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得到 90%以上村民认可。 f) 当地村民因旅游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 50%以上
31、。 g) 就业人员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占有率达到 30%以上。 h) 提高本地区农产品及纪念品销售等附加值 20%以上。 8.3.3 社区管理 a) 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生产、经营、质量、卫生、环保、统计等规章制度。 b) 定期开展安全、卫生、环保、统计、法制和质量、营销、服务、管理等培训,吸引 80%以上村民参加旅游从业技能、行为规范、经营管理知识的免费培训。 c) 定期宣传解释度假区发展的规划设想,让村民了解度假区的发展蓝图,社区村民认可度达到80%以上,建立良好的社区发展环境。 d) 建立与社区居民定期沟通的联系制度,让村民了解政府的政策,认可度假区的管理模式。 e) 处理好原住民与外
32、来业主的利益分配,原住民与外来业主之间未发生厉害冲突。 f) 定期开展旅游安全教育活动,安全责任制度健全,有安全应急机制和预案,每年至少组织 1次安全演习。 8.3.4 资源普查与管理 全面调查评价度假区内部以及周边旅游资源的类别、级别,绘制旅游资源分布图,建立旅游资源数据库,具体方法可参考GB/T18972的要求。 8.3.5 环境保护 a) 度假区建设应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且具有环评影响报告书。 b) 各种游乐、食宿设施设备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建筑物采用生态环保材料。 c) 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具有切实可行的监测机制和手段,设立环保和减灾防灾专项资金,保护景观、文物、古建筑、生态系统、珍稀
33、名贵动植物,防治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虫害等自然灾害。 d) 旅游最大容量控制在环境承载力阈值范围内。 e) 鼓励度假区进行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9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申报、授牌与复核 9.1 申报条件 DB51/T 14402012 10 申报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项目应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建设方案等技术资料,提供国土、规划、建设、旅游等部门审查意见及有关补充说明文件,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审批。 9.2 项目管理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应严格按审定方案和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实施, 项目所在地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项目协调、督促和监督实施。 9.3 授牌与复核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的标志、标牌、证书由四川省旅游局统一制作,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 对通过评定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建立复核机制,每3年复核一次,对于低于标准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首先责令整改,对于整改后仍然达不到标准的,予以取缔。 _ DB51/T 144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