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51 T 1363-2011 《扶桑绵粉蚧监测与鉴定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232589       资源大小:799.3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51 T 1363-2011 《扶桑绵粉蚧监测与鉴定技术规程》.pdf

    1、 ICS 65.020.01 B 16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3632011 扶桑绵粉蚧监测与鉴定技术规程 2011 - 12 - 28 发布 2012 - 03 - 01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51/T 13632011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原理 . . 1 4 仪器及用具 1 5 试剂及溶液配制 1 6 虫情监测 . . 2 7 实验室鉴定 2 8 结果判定 . . 2 9 样品保存及处理 3 附录 A(资料 性附录) 扶桑绵粉蚧介绍 4 附录 B(规范 性附录) 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形态特征 5 附录 C

    2、(规范 性附录) 扶桑绵粉蚧与近缘种的区别 8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玻片标本制作 9 DB51/T 13632011 II 前 言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厅植物检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志平、刘可、郭迪金、余坚志、帅波、陈素清、赵兰鸰、李维强、曾朝华、聂青松、杨重渝、袁曦。DB51/T 13632011 1 扶桑绵粉蚧监测与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扶桑绵粉蚧监测与鉴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扶桑绵粉蚧的监测鉴定。 2 术语和定义

    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监测 Monitoring 在某一规定时期内, 植物检疫机构为获取一个地区的某些地点有关扶桑绵粉蚧信息而对其喜食的寄主植物进行的官方持续调查。 3 原理 扶桑绵粉蚧形态特征、传播途径、生物学特性及受害寄主症状,是制定监测鉴定技术规程的依据。 4 仪器及用具 体视显微镜、生物显微镜、放大镜、捕虫网、白瓷盘、镊子、指形管、解剖针、烧杯、试管、试管架、载玻片、盖玻片。 5 试剂及溶液配制 除非另有说明,在检验中仅使用确认的分析纯试剂和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 浸渍保存液 量取 70%75%乙醇溶液 100mL,加入 2mL 甘油混匀备用。 乙醇溶液(30%)

    4、量取 70 mL 水加入 30 mL 无水乙醇(C 2H6O)中。 乙醇溶液(50%) 量取 50 mL 水加入 50 mL 无水乙醇(C 2H6O)中。 乙醇溶液(70%) 量取 30 mL 水加入 70 mL 无水乙醇(C 2H6O)中。 乙醇溶液(85%) 量取 15 mL 水加入 85 mL 无水乙醇(C 2H6O)中。 乙醇溶液(90%) 量取 10 mL 水加入 90 mL 无水乙醇(C 2H6O)中。 乙醇溶液(95%) 量取 5 mL 水加入 95 mL 无水乙醇 (C 2H6O)中。 二甲苯 阿拉伯胶混合液 称取阿拉伯树胶粉30 g于烧杯中,加入50 mL蒸馏水。溶解后,加入

    5、200 mL水合三氯乙醛及20 mL丙三醇,置于55 60 的干燥箱内保存。1d后,用玻璃棉在55 60 的干燥箱内过滤。 DB51/T 13632011 2 6 虫情监测 6.1 监测时间 3月 10月。 6.2 监测植物 农作物、园林植物为主的扶桑绵粉蚧喜食寄主植物。 6.3 监测其它物品 寄主植物调运时所携带的土壤、包装物、铺垫物、运载工具。 6.4 监测方法 6.4.1 访问调查 对照虫体、虫体标本、虫体图片及为害状图片询问农民、园林工人等。 6.4.2 田间踏查 扶桑绵粉蚧发生情况不详区域,田间踏查观察寄主植物幼嫩部位是否有明显的白色蜡粉,白色蜡粉可能是雌成虫及若虫单独或群集存在的表

    6、象。若发现可疑虫体,采集较大虫体使用放大镜观察,认为疑似的虫体,将其置入70%乙醇溶液中灭活,并带回实验室鉴定。 6.4.3 田间调查 扶桑绵粉蚧发生区域,选择有代表性田块,每田块采用5点取样,每点调查10株,计算有虫株率。 7 实验室鉴定 7.1 方法 将采集的雌成虫置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其虫体去蜡前形态;虫体去蜡后制作成玻片标本(按附录D方法)进行鉴定。 7.2 雌成虫形态特征 7.2.1 雌成虫去蜡前虫体初步鉴定 按附录 B.1进行初步鉴定。 7.2.2 雌成虫鉴定 雌成虫通过去蜡处理后,按附录 B.2 进行鉴定。 7.3 扶桑绵粉蚧与近缘钟的区别 按附录 C进行区别。 8 结果判定 D

    7、B51/T 13632011 3 扶桑绵粉蚧鉴定结果判定标准如下: 雌成虫虫体去蜡前形态特征符合附录 B.1,可作为辅助鉴定。 雌成虫去蜡后形态特征符合附录B.2,判定为扶桑绵粉蚧。 9 样品保存及处理 9.1 浸渍保存 将虫体投入沸水中约2min,取出晾干后投入70% 75%乙醇保存液中保存。 9.2 玻片保存 将采集的虫体放入二甲苯中约1 min;用蒸馏水清洗后放入30%乙醇 50%乙醇 70%乙醇 85%乙醇 90%乙醇 95%乙醇 无水乙醇逐级脱水,在乙醇中脱水时间逐级缩短,约5min 10min,最后一级不超过1min;将虫体放入二甲苯中透明处理后,使用阿拉伯胶混合液封片保存。 9.

    8、3 样品处理 样品检验完成后,除用作标本保存的样品外,其它样品连同采样时附着的寄主植物进行灭活处理。 DB51/T 13632011 4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扶桑绵粉蚧介绍 A.1 扶桑绵粉蚧分类地位 扶桑绵粉蚧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 隶属于半翅目 (Hemiptera) , 蚧总科 (Coccoidea)粉蚧科(Pseudococcidae),绵粉蚧亚科(Phenacoccinae),绵粉蚧属( Phenacoccus),英文名称为solenopsis mealybug。 A.2 扶桑绵粉蚧生殖方式及虫态 扶桑绵粉蚧多营孤雌生殖

    9、,经孤雌生殖产下的幼体多为雌虫,生育方式为卵胎生,属渐变态昆虫。雌虫经卵若虫(共3龄)成虫3个虫态,雄虫经卵若虫(共2龄)蛹(之前有预蛹阶段)成虫4个虫态。 A.3 扶桑绵粉蚧危害特征 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及若虫危害寄主植物,雌成虫及二龄以上若虫通常群集固定寄主植物表面取食,由于虫体表面附着白色蜡粉,易于发现和调查;一龄若虫善于爬行,寻找取食部位;雄成虫可飞行,不造成危害。 A.4 扶桑绵粉蚧寄主植物 扶桑绵粉蚧可为害100余种植物,包括粮食 作物、蔬菜作物、果树作物、园林观赏植物和林木、杂草。上述植物多隶属于锦葵科、茄科、菊科、大戟科、苋科、葫芦科,棉花、茄子、番茄、芝麻、向日葵、瓜类、柑桔、芒

    10、果、石榴等农作物受害较重。 A.5 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及传播方式 扶桑绵粉蚧在气候温暖地区无明显越冬现象,周年均可为害,一年发生1215代。虫体远距离传播是通过带虫苗木及土壤的运输而实现,周边短距离传播扩散途径和方式较多,包括一龄雌若虫的分散迁移,虫体随风、水、人类活动、动物携带、农具携带,雄成虫的飞翔等。 DB51/T 13632011 5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形态特征 B.1 雌成虫及去蜡后特征 雌成虫活体卵圆形,长 3.0 mm4.2 mm,宽 2.0 mm3.1 mm;通常淡黄色至桔黄色,体被有白色蜡粉;胸部背面可见 2对黑斑,腹部背面可见 3对黑斑;

    11、体缘有蜡突,腹部末端 45对较长;触角 9节,足红色,腹脐黑色。除去蜡粉后,在前、中胸背面亚中区可见两条黑斑。腹部1节 4节背面亚中区有两条黑斑。 a) 雌成虫背面观 b) 雌成虫去腊后背面观 c) 雌成虫去蜡后腹面观 d) 雌成虫去蜡后侧面观 说明:1白色蜡粉;2前胸、中胸2对黑斑;3腹部3对黑斑;4体缘蜡突 DB51/T 13632011 6 B.2 雌成虫鉴定(通过去蜡处理特征,鉴定时可与图 1、图 2 和图 3 对照) 背面:膜质,有大量的针状刚毛分布背面,刚毛长 5m20m;三格腺数量多,分布均匀,宽 5m;体缘分布刺孔群 18对,每个刺孔群有 2根针状刚毛,每根长约 23m,第 1

    12、8对群刺孔刚毛长 3346m,第117对刺孔群有 59个三格腺;背孔每唇瓣有 1318个三格腺和 26根小刚毛;肛环宽 86m96m,着生6根刚毛,每根长 145m 170m。 腹面:膜质,广布长刚毛,长为 25m50m,但在头部及腹部中央刚毛长 100m150m;三格腺与背面相同;领状管腺有两种大小:大管腺长 13m15m,宽 4m,触角柄节间无或 12个。唇基盾两侧或正上方 02个。前足基节与前气门间 14个。前气门与中足基节间 49个。后气门与后足基节间 37个。腹部 16节的亚缘区各 16个。腹部 78节边缘 02个。小管腺长 8m10m,宽 4m,在以下各腹节中区呈横带状排列:第 2

    13、4节 6个或更少,第 5节 629个,第 6节 827个,第 7节中央无分布,两侧各有24个,第 8节中央两侧也稍分布,第 6节与第 7节、第 7节与第 8节的边缘线附近也有分布;多格腺很大,直径 8m9m, 10格,在各腹节中区分布如下:阴门下方 1224个,阴门两侧各 312个,第 7节刚毛列后侧 2129个,前侧 519个,第 6节沿后边缘线 111个,第 52节 0个。腹脐椭圆,位于第 3与第 4腹节间,宽 10m127m。阴门明显,位于腹部第 7节与第 8节间。 触角:触角通常 9节,长 495m535m。鞭节的端节有 1013根发状刚毛, 3根肉质刚毛,在接近顶点处有 4根硬刚毛,

    14、端节刚毛长约 34m43m;非端节各有 47根刚毛。 后足:基节长 260m300m,转节 +腿节长 380m455m,胫节长 305m330m,跗节长120m128m,爪长 36m41m;胫节有大量透明孔,腿节末端有少量透明孔;跗冠毛刺毛状;爪冠毛细,长于爪,端部膨大。 DB51/T 13632011 7 图1 雌成虫模式图 DB51/T 13632011 8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扶桑绵粉蚧与近缘种的区别 1 虫体腹面有五格腺, 至少口器附近存在 绵粉蚧属的其他种类 ( Phenacoccus spp.) 虫体背、腹两面均无五格腺 2 2.多格腺分布虫体背、腹两面 考氏绵粉蚧

    15、( Phenacoccus kozari Williams) 多格腺仅分布虫体腹面 3 3.多格腺分布在第四至九腹节腹面中区,于各节后缘成横列或带;有个别个体在第六至七腹节亚缘区; 触角通常 8 节 石蒜绵粉蚧( Phenacoccus Solani Ferris) 多格腺分布在第四至九腹节腹面中区(少数个体在第五腹节有 1 2 枚),在第七腹节从节前缘至后缘 都有;亦常分布在腹部腹面亚缘区,在第 2 6 腹节数量大致相当;触角通常 9 节 扶桑绵粉蚧(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DB51/T 13632011 9 D D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扶桑

    16、绵粉蚧雌成虫玻片标本制作 D.1 杀死固定 将采集的部分虫体立即投入70%酒精中,杀死固定2小时以上。 D.2 透明 把已经在70%酒精中固定的虫体在双目解剖镜下用解剖针在虫体背面刺小洞数个,或用小刀、弯曲解剖针在腹面和背面交接处划开一条开口,然后将标本投入20%Na OH或KOH水溶液中浸泡612小时。若仍未透明可在水浴中加热1030分钟。已经透明的虫体呈白色。然后从碱性溶液中取出虫体,投入热水中清洗去碱,在放入清水中浸泡数小时,在这期间适当换水以充分洗去虫体上的碱液。 注:干制标本可直接投入20%Na OH或KOH水溶液中浸泡1024小时。若仍未透明可在水浴中加热直至透明,然后洗去虫体上的碱液。 D.3 染色 将透明的虫体投入品红酒精溶液(1克品红溶于10毫升90%酒精中,加入10滴冰醋酸和80%石炭酸溶液,再加入100毫升水)中,较硬化的虫体只需35分钟,较软的虫体需染色324小时。 D.4 脱水 把经过染色的虫体投入70%酒精中, 经10分钟后在投入90%酒精中, 再经10分钟投入无水酒精中浸25分钟,最后将虫体投入二甲苯内,约12分钟虫体即可完全脱水透明。 D.5 封片 用树胶(通常为加拿大树胶或中性树脂)滴在载玻片中央,放入已脱水的虫体,将虫体用解剖针整理姿势后,盖上盖玻片。如有气泡,可在酒精灯上缓缓烤除。 _ DB51/T 13632011


    注意事项

    本文(DB51 T 1363-2011 《扶桑绵粉蚧监测与鉴定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tireattitude36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