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B36B43 备案号: 11475-2001 江西省地方标准DB36/T 3682001无公害肉鸡生产技术规程 2001-04-23 发布 2001-05-01 实施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6/T 3682001 I 前 言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的环境保护与自身保健的意识不断增强,对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与安全消费的关注日渐强烈。制定无公害肉鸡生产技术规程,以指导全省肉鸡生产走可持续发长之路,大力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畜产品,抢占国内和国际市场;使畜牧业向高层次发展,取得理想的畜牧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本规程的制定,是基于现代养鸡科学,结合我省肉鸡生产实际和试点基地试验情况,并广泛参阅
2、国内外资料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完成的。 本标准由江西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江西省畜牧兽医局、江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起草。 本标准重要起草人:曾志明、谢金防、刘顺华。 DB36/T 3682001 1 无公害肉鸡生产技术规程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无公害肉鸡的生产过程中对饲养环境及种鸡与商品鸡苗、饲料与饲料添加剂、动物保健品等生产资料和饲养技术、动物保护技术、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等生产技术的要求和无公害肉鸡肌肉中有毒有害物的残留限量。 本规程适用于无公害肉鸡的生产与评定。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把标准中引用而构成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
3、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NY/T 3912000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GB 27101996 鲜(冻)禽肉卫生标准 GB 1307891 饲料卫生标准 GB 89788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定义 无公害肉鸡生产是指对肉鸡生产过程的饲养环境及饲料与饲料添加剂、动物保健品等生产资料和饲养技术、动物保护技术、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等生产技术进行全程质量控制,使肉鸡的肉质达到安全、优质、营养的要求和肉鸡产地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鸡肉中有毒有害物的残留限量 项目 指标 亚硝酸钠(以NaNO 2计)/ 3.0 氟(以F计)/ 2.0 铬(以Cr计)/ 1.0 挥发性盐基氮/100
4、10 汞(以Hg计)/ 0.02 镉(以Cd计)/ 0.05 砷(以As计)/ 0.2 六六六/ 0.1 滴滴涕/ 0.05 土霉素/ 0.05 素/ 0.1 金霉素/ 0.5 磺胺类总计/ 0.1 铜/ 5 锌/ 50 铅/ 0.2 DB36/T 3682001 2 喹乙醇 不得检出 呋喃唑酮 不得检出 盐酸氯苯胍 不得检出 注: 未列入的项目及其指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饲养环境 生产场地:无公害肉鸡的生产场地应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方,其环境中空气、用水、土壤等的质量应符合 NY/T 3912000 标准的规定。 环境条件:无公害肉鸡的生产还必须根据鸡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其栏舍
5、环境条件进行控制。 温度:环境温度对鸡的活动、饮食、生理与代谢均有影响。饲养环境的适宜温度要求如下:第一周 3335,第二周 3233,第三周 3032,第四周 2830,第五至第八周 2628,第九周后为2025,产蛋期为 20左右。 湿度:养鸡栏舍相对湿度要求:雏鸡约为 60%,育成鸡为 5560%,种鸡为 5055%。 光照:第一周 24 小时光照,第二至第四周 12 小时光照,以后依自然光照。种鸡产蛋期光照时间为 16小时,当自然光照不足时,采用早晚两头补足人工光照。 通风:通风影响鸡舍温度、湿度及空气中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的浓度等 。通风方法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通风在不同的季
6、节要求不同,冬季通风量不宜过大,夏季必须加大通风量。 生产资料 种鸡与商品鸡苗 种鸡:应来自规范生产的、无烈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无污染的合法经营的种鸡场,要求鸡群健康无病、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等均符合品种标准要求:所养品种应适应当地的生产条件。 商品鸡苗:应来自于生产性能好、健康、无污染、管理良好的种鸡群所产的种蛋及经严格消毒、科学孵出的健康鸡苗。 饲料与饲料添加剂 饲料应来源于无公害区域的草场、农区、无公害饲料种植地和无公害食品加工产品的副产品;其质量应达到各自质量标准和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91)要求。 饲料添加剂应是农业部农牧发19997 号文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所列入的
7、品种;饲料药物添加剂的使用按农业部农牧发19978 号文允许用做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严格执行。 动物保健品 选择使用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兽药,禁止使用国家明文规定停止使用或有争议的药物品种,并严格按药物使用说明控制用量和保证停药期。 生产技术 饲养技术 育雏育成鸡的饲养管理 1.1.1.1 育雏前的准备:育雏前应清理栏舍,将舍内的地面、墙面、顶棚、水槽(饮水器)、料槽等清扫、冲洗干净,选用广谱、高效、低毒的消毒剂进行严格消毒,墙壁可用 10%的生石灰水刷白消毒,地面可用 3%5%烧碱水消毒,育雏舍按每立方米空间用 30ml 福尔马林加热熏蒸 12 小时;并准备好所需的用具、
8、设备、饲料、药品等。 1.1.1.2 雏鸡的饮水与开食:雏鸡进入育雏舍休息一小时开饮,饮水中加入 5%葡萄糖和维生素 C1g,水温以 1620为宜, 5 天后改用清洁冷水,饮水器每天至少清洗和消毒一次。饮水 2 小时后即可开食,可用玉米粉或全价料抖拌湿(含水 30%)均匀撒在开食盘或垫纸上,少喂多餐,自由采食。 DB36/T 3682001 3 1.1.1.3 分群:23 周龄后开始分群,将强弱分开饲养。对种用后备鸡在 9 周龄后,必须根据鸡群的体重与品种标准的要求,适当进行限制饲喂;对作商品鸡饲养的鸡群可全程自由采食。 种鸡的饲养管理 1.1.1.4 鸡舍的准备:同育雏育成鸡。 1.1.1.
9、5 饲养方式和饲养密度:可采用平养和笼养; 地面平养每立方米 56 只, 网上平养每立方米 710 只。 1.1.1.6 日常管理:冬季气温低于 10时注意防寒保温,夏季气温超过 30时注意防暑降温;注意通风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自由采食,自由引水,定期刷洗水槽和料槽。光照原则上只能延长不能减少,但不宜超过 17 小时。 动物保护技术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更衣、换鞋、消毒。 保持舍内餐环境卫生清洁,选择高效、低毒、广谱的消毒剂,严格对鸡舍、场地和饮水进行消毒。 搞好疾病综合防治工作,制定并实行合理的预防免疫程序,杜绝人兽共患病和烈性传染病的发生。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采用科学配料,应用高效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中草药制剂等)和高新技术(如 膨化粒、热喷等),改变饲料品质、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排泄物中的磷、氮等对环境的污染。 控制饲料中微量元素和药物的添加量,减少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在肉鸡组织的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 应用兽用防臭剂和微生物发酵等技术,采用干清粪工艺、自然堆腐或高温堆处理粪便;采用沉淀液分离、曝气、生物膜以及消毒和光合细菌设施处理污水;降低粪屎的污染,使鸡场废水排放达到污水排放标准(GB 8978-88)所规定的“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要求。 做好环境自净工作,利用饲养场地的地形地势,植物种草立体生产模式等措施,就地吸收、消纳低污染,净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