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DB21 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DB21/T1643-2008 JXXXXX-XXXX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Specification code for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 2008-08-26 发布 2008-09-26 实施 辽 宁 省 建 设厅 联 合 发 布 辽 宁省 质 量技 术监 督局 2 辽宁省建设厅 辽建发 XXXXXX 号 关于发布辽宁省地方标准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的通知 各市建委、各有关单位: 由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业经审定,批准为辽宁省地方标准,编号为
2、DB21/T 1643-2008, 其中 3.1.1 条和 5.1.1 条为强制性条文, 现予以发布,自 2008 年 9 月 26 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辽宁省建设厅负责管理,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解释。 辽宁省建设厅 XXXX 年 XX 月 XX 日 3 前 言 为进一步 贯彻国家节能政策 ,保护环境, 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节约型社会的城乡建设,推动辽宁省建筑节能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根据辽宁省建设厅辽建 2007145 号文件的要求,在贯彻实施国家现行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366 2005)的基础上,结合辽宁地区的实际情况,由辽宁省建设厅组织,沈阳建筑大学建
3、筑设计研究院负责,会同有关单位,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在省内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专家论证,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有: 1、总则; 2、术语; 3、工程 勘察; 4、 地埋管换热系统 ; 5、 地下水换热系统 ; 6、 建筑物内系统 ; 7、 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 本规程由辽宁省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到辽宁省建设厅或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沈阳市东陵区文化东路十七号,邮政编码 110015)。 主编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沈阳建筑大学空调热泵研究所 沈阳建筑大
4、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沈阳市地源热泵管理办公室 辽宁省建筑 设计研究院 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连理工大学 际高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地质工程勘察施工集团 沈阳第一冷冻机公司 海尔集团海尔中央空调 山东富尔达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沈阳华维空调工程公司 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江苏省第一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主 编:张晓明 副主编:林 豹 梁云发 参编人:王岳仁 张 云 马黎明 叶金华 陈凤君 端木林 晏可奇 刘忠昌 顾迎春 高亚民 冯国会 杨 光 高 翀 游善才 4 目 录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工程 勘察 4 3.1 一般规定 4 3.2 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 4 3.3 地下水换热系
5、统勘察 5 4 地埋管换热系统 8 4.1 一般规定 8 4.2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 8 4.3 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 9 4.4 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检验与验收 10 5 地下水换热系统 11 5.1 一般规定 11 5.2 地下水换热系统设计 11 5.3 地下水换热系统施工 12 5.4 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检验与验收 12 5.5 管井的维护与管理 13 6 建筑物内系统 14 6.1 建筑物内系统设计 14 6.2 建筑物内系统施工、检验与验收 14 7 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 15 附录 A 16 附录 B 17 本规程用词说明 19 条文说明 20 5 1 总 则 1.0.1为使地源热泵系统
6、工程 勘察、 设计、施工 及验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 1.0.2本规程 适用于以岩土体、地下水为低温热源,以水或添加防冻剂的 水溶液为传热介质,采用蒸汽压缩热泵技术进行供热、空调或加热生活热水的系统工程的 勘察、 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地源热泵系统工程 勘察、 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 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 2 术 语 2.0.1地源热泵系统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 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 水源热泵机组、地热 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根据地热能交
7、换系统 形式 的 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2.0.2水源热泵机组 water-source heat pump unit 以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为低温热源的热泵。通常有水 /水热泵、水 /空气热泵等形式。 2.0.3地热能交换系统 geothermal exchange system 将浅层地热能资源加以利用的热交换系统。 2.0.4浅层地热能资源 shallow geothermal resources 蕴藏在浅层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 中 的热能资源。 2.0.5传热介质 heat-transfer fluid 地源热泵系统中
8、,通过换热管与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进行交换的一种液体。一般为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 2.0.6地埋管换热系统 ground heat exchanger system 传热介质通过竖直或水平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进行热交换的地热能交换系统,又称土壤热交换系统。 2.0.7地埋管换热器 ground heat exchanger 传热介质与岩土体换热用的, 由埋于地下的密闭循环管组 构成的换热器,又称土壤热交换器。根据管路埋置方式不同,分为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和竖直地埋管换热器。 2.0.8水平地埋管换 热器 horizontal ground heat exchanger 换热管路埋置在水平管沟
9、内的地埋管换热器,又称水平土壤热交换器。 2.0.9竖直地埋管换热器 vertical ground heat exchanger 换热管路埋置在竖直钻孔内的地埋管换热器,又称竖直土壤热交换器。 2.0.10地下水换热系统 groundwater system 与地下水进行热交换的地热能交换系统,分为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和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 2.0.11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 direct closed-loop groundwater system 由抽水井取出的地下水,经处理后直接流经水源热泵机组热交换后返回地下同一含水层的地下水换热系统。 2.0.12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 indirect c
10、losed-loop groundwater system 由抽水井取出的地下水经中间换热器交换后返回地下同一含水层的地下水换热系统。 2.0.13环路集管 circuit header 连接各并联环路的集合管,通常用来保证各并联环路流量相等。 2.0.14含水层 aquifer 导水的饱和岩土层。 2.0.15井身结构 well structure 构成钻孔柱状剖面技术要素的总称,包括钻孔结构、井壁管、过滤管、沉淀管、管外滤料及止水封井段的位置等。 2.0.16抽水井 production well 用于从地下含水层中取水的井。 7 2.0.17回灌井 injection well 用于向含
11、水层灌注回水的井。 2.0.18热源井 heat source well 用于从地下含水层中取水或向含水层灌注回水的井,是抽水井和回灌井的统称。 2.0.19抽水试验 pumping test 一种在井中进行计时计量抽取地下水,并测量水位变化的过程,目的是了解含水 层富水性,并获取水文地质参数。 2.0.20回灌试验 injection test 一种向 井中连续注水,使井内保持一定水位,或计量注水、记录水位变化来测定含水层渗透性、注水量和水文地质参数的试验。 2.0.21岩土体 rock-soil body 岩石 和松散沉积物的集合体,如砂岩、砂 砾石、土壤等。 2.0.22异井回灌系统 d
12、ifferent well injection system 取水井与回灌井分别独立设置的水源热泵系统。 2.0.23同井回灌系统 same well injection system 取水 与回灌 处 于同一井内的水源热泵系统。 8 3 工程 勘察 3.1 一般规定 3.1.1 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并应对浅层地热能资源进行勘察。 3.1.2 在工程场区内或附近有水井的地区 调查收集已有的工程 勘 察 及 水井资料,了解工程场区地貌、地下水分布和运动的基本规律等 。 3.1.3 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场地规划面积、形状及坡度; 2 场地内已有建筑物和
13、规划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及其分布; 3 场地内树木植被、池塘、排水沟及 架空输电线、电信电缆的分布; 4 场地内已有的、计划修建的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及其埋深; 5 场地 及其 附近已有水井的位置、结构、井深、出水量、水温、水质、动静水位等。 3.1.4 当需查明岩土的性质和分布,采取岩土试样或进行现场测试时,可采用钻探、井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勘探方法的选取应符合勘察的目的和岩土的特性。 3.1.5 布置勘察工作时应考虑勘察对工 程 场区自然环境的影响,防止对地下管线、地下工程和自然环境的破坏。钻孔、坑探、钎探和探槽完工后应妥善回填。 3.1.6 工程 勘察应 由具有 相应 资质的专业队
14、伍承担。 工程 勘察完成后,应编写勘察报告 。3.1.7 水井凿井、地埋管施工前应由有设计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并经审图单位审查通过后方可进行施工。 3.2 地埋管换热系统勘察 3.2.1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对工程场区内岩土体地质条件进行 查明或 勘察。 3.2.2 地埋管换热系统 查明及 勘察应包括下列 主要工作内容: 1 查明场地岩土层的岩性、结构、埋藏深度 ; 2 查明地下水静水位、迳流方向、水流速度、水温、水质及分布, 且 宜分别给出冬季和夏季的数据 ; 3 对于 冻土地区,应查明冻土层厚度 ; 4 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热物性参数 , 确定岩土层换热能力,预
15、测浅层地热能换热量 ; 5 提出埋管方式、施工方案的建议 。 3.2.3 勘察现场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工程场地勘察采用钻探进行,钻孔深度应比设计的热交换器最大埋置深度至少深 5m;当采用竖向地埋管时,勘察钻孔数量应结合建筑面积确定,但不宜少于 2个 。 进行现场测试点的数量,应根据岩土层的结构、均匀性和设计要求确定 ; 2 勘探孔结构的设计,应根据勘察场区的地层特性、测试要求及钻探工艺等因素综合考虑,以能满足获取当地的热物性参 数为宜 。 3.2.4 岩土体的导热系数按以下方法进行现场测试: 1 在已钻好的钻孔中埋设导管,形成封闭回路,并按设计要求回填; 2 有条件情况下,应在勘探孔周围
16、布置观测孔 ; 3 在回路中充满水,让水在回路中循环流动; 4 现场测试一般应在测试埋管安装完毕 72h 后进行 ; 5 现场测试 的仪器设备在测试前应进行检验和标定 ; 9 6 现场测试前,应首先做没有加热的测试,获取地层初始温度 ; 7 加热测试时 间 应 使地埋管换热器进出口水温及温差达到稳定 ,并测量加热功率、回路中水的流量和水的温度及其所对应的时间 ; 8 现场测 试时,加热功率变化的次数根据试验目的确定,应 不 少 于 2 次;测试时间在60h 左右。每次加热测试应做停止加热的地温恢复测试; 9 分析原位测试成果资料时,应注意试验条件如温度等对试验的影响,剔除异常数据 ; 10 根
17、据已测定的数据 得 出钻孔周围岩土的导热系数。 3.2.5 采取土试样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采取土试样点的数量应根据岩土层结构、均匀性和设计要求确定 ; 2 每一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不宜少于 1 件(组); 3 土试样质量应为 级以上 ; 4 岩石试样可利用钻探岩芯制作,采取的毛样尺寸应满足试块加工的 要求 ; 5 实验测试应保证试验块的原位值。 3.3 地下水换热系统勘察 3.3.1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根据地源热泵系统对水量、水温和水质的要求,对工程场区进行水文地质勘察。 3.3.2 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应完成下列工作内容 : 1 查明场区含水层的特征、分布范围、埋藏条件,
18、地下水的类型和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2 确定取水地段,建议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和布局; 3 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及其水质、水温,确定单井出水量; 4 查明工程场地在满足同层回灌原则下的回灌能力 ,提出回灌井形式和布局的建议 ; 5 研究地下水的动态变化,预测地下水取 水及回 灌 后对地下水可能产生的影响; 6 提供场区最大系统循环水量,确定抽水井的数量。 3.3.3 水文地质勘察前应进行勘察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 1 根据勘察场区的特点和勘察任务有目的、有选择的进行资料搜集 工作; 2 进行现场踏勘、对搜集的有关资料实地考证; 3 编制勘察纲要 。 3.3.4 地下水换热系统的勘察应
19、进行水文地质试验。试验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抽水试验; 2 回灌试验 ; 3 测量出水水温; 4 区分层水样并化验分析分层水质; 5 水流方向试验 . 3.3.5 钻探工作量的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勘察试验井的数量,应根据场地情况水文地质条件、需水量、单井出水量、单井回水量等因素确定。勘察试验井的数量不应少于一组( 2眼, 1抽 1回); 2 试验观测孔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每组勘察试验井不宜少于 2个 ; 3 勘察试验井的距离视场地条件等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不宜 小于 60m. 3.3.6 勘察试验井的钻孔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勘察试验井的钻孔深度,应钻穿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 ; 2
20、勘察试验井的钻孔直径,应根据可能的出 水量或回灌量、准备采用的抽水设备、过滤器的类型 和直径等综合确定。 3.3.7 勘察试验井的钻探工艺应 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10 3.3.8 钻探中岩样的采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钻探中取出的岩样应正确反映岩层的颗粒组成, 土试样质量应为 级以上; 2 粘性土类、砂土类岩层应用取样器取样; 3 钻进中,非含水层宜每 3 5m取一个鉴别岩样。含水层宜每 2 3m取一个。变层时应加取一个; 4 含水层中应 对 取土试样进行筛分,土试料的重量宜满足 :砂 1.0kg,圆砾 3.0kg,卵石 5.0kg; 5 对 取出的岩样及时编录、保存。 3.3.9
21、试验观测孔的施工宜 采用冲击套管钻进工艺,其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 以勘察试验井为原点,宜布置 1 2 条观测线。当一条观测线时,观测线宜垂直地下水流向;当两条观测线时,另一条观测线宜平行地下水流向; 2 每条观测线上的观测孔宜为 2 3个; 3 靠近勘察试验井的观测孔,宜避开三维流的影响,最远观测孔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各个观测孔内有一定的水位下降值; 4 观测孔的深度应大于勘察试验抽水井最大水位降深位置 ; 5 观测孔的过滤器长度宜相同,且上部、下部皆有过滤器。 3.3.10 工程场地及其附近已有详细的水文地质资料,能够满足系统 建设运行所需的地质、水文地质回灌能力等资料时,可根据实际情
22、况,直接引用现有资料进行系统设计。 3.3.11 勘察 抽水试验井的结构应根据地层、地下水埋深及钻进工艺进行设计,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1 井径应根据管井设计出水量、允 许井壁进水流速、含水层埋深、过滤器类型及钻进工艺等因素综合确定; 2 井深应根据拟开采含水层的埋深、厚度、水质、富水性、出水能力及地层的形成时代等因素综合确定; 3 井壁管及沉淀管的材料,应根据地下水水质、井深、管材强度、无污染和经济合理等因素综合确定; 4 过滤器应根据含水层的性质采用 钢筋骨架缠丝、钢管条缝缠丝、钢管穿孔、钢管穿孔缠丝、钢管穿孔贴砾、钢管桥式等类型 。 3.3.12 勘察 回灌试验井的结构与抽水试验井基本相同
23、,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地下水埋深以上部分,要安装适当长度的过滤器; 2 过滤器不宜选择钢筋骨架缠丝过滤器; 3 井口部位应 封闭止水。 3.3.13 勘察试验井的护筒埋设及钻进方式的选择 应符合下列 施工 要求: 1 护筒埋设深度宜穿过回填土进入原生土层 ; 2 护筒坑的开挖直径宜大于护筒外径 200mm 以上 ; 3 护筒外宜用粘土分层捣实,防止钻进时渗水,造成坍孔事故 ; 4 当地层为砂类土质时,钻进方式以冲击成孔方式为宜;当地层中含有较厚的粘土层时,钻进方式以回转反循环成孔方式为宜。 3.3.14 勘察试验井 井管安装应符合下列 施工 要求: 1 井管安装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24、: 1) 根据井管结构设计,进行配管; 2) 检查井管质量,并应符合要求; 3) 下管前,应进行探井; 4) 泥浆护壁的井,应用清水置换泥浆,并清除井底的沉渣。 2 下管方法,应根据管材强度、下置深度和起重设备能力等因素选定,并宜符合下列要 11 求: 1) 提吊下管法,宜用于井管自重(或浮重)小于井管允许抗拉力和 起重的安全负荷; 2) 托盘(或浮板)下管法,宜用于井管自重(或浮重)超过井管允许抗拉力和起重的安全负荷。 3 下置井管时,井管必须直立于井口中心,上端口应保持水平。过滤器安装深度的允许偏差宜为 300mm。 4 沉淀管应封底。 沉淀管长度应根据拟开采含水层的岩性和井深确定且不宜小
25、于 5m。当钻孔深度超钻时,钻孔深度大于井管长度,井管应在孔口固定,防止下沉。 5 井管下入时,应设置找中器。 3.3.15 勘察试验井 填砾与管外封闭应符合下列 施工 要求: 1 井管安装后,应及时进行填砾。填砾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 井内泥浆应稀释(高压含水层除外); 2) 按设计要求准备滤料。 2 滤料的质量宜符合下列要求: 1) 滤料应取样筛分,不符合规格的数量,不得超过设计数量的 15%; 2) 颗粒的磨圆度较好,严禁使用棱角碎石; 3) 不应含粘土和杂物; 4) 滤料宜用硅质砾石。 3 填砾时,滤料应沿井管四周均匀连续填入,随填随测。当发现填入数量及深度与计算有较大出入时,
26、应及时找出原因并排除。 4 井管外围用粘土封闭止水时,应选用优质粘土做成球(块)状,大小宜为 20 30mm,并应在半干(硬塑或可塑)状态下缓慢填入。 5 井管外围用水泥 封闭时,水泥的性能指标及封闭方法,应根据地层岩性、地下水水质、管井结构和钻进方法等因素确定 ;封闭高度宜超过拟封闭含水层,且上下不宜小于 5m. 6井口管外围应封闭。 封闭深度不宜小于 3m。 7井管封闭后,应检查效果,当未达到要求时,应重新进行封闭。 3.3.16勘察试验井 洗井应符合下列 施工 要求: 1 洗井方法应根据含水层特性、管井结构及管井强度等因素选用,并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洗井方法联合进行。 2 松散层的管井在
27、井管强度允许时,宜采用活塞、压缩空气、水泵三联合洗井。 3 用泥浆护壁成孔的管井,当井壁泥皮不易排 除时,宜采用化学洗井与其他洗井方法联合进行。 4 洗井效果的检查,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出水量应接近设计要求或连续两次单位出水量之差小于 10%; 2) 水的含砂量应小于 1/200000体积比 。 3.3.17 抽水试验可按稳定流抽水试验或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方法进行。 3.3.18 回灌试验的试验方法应与抽水试验相同,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抽水井及回灌井同时观测; 2 回灌试验的稳定延续时间应在 36小时以上; 3 回灌水位上升幅度不宜超过 5m; 4 回灌水质应优于或等于原地下水水质,含砂
28、量不应超过 1/50000重量比 ,必须在进行水质验证之后进行回灌试验。 3.3.19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见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 50027。 12 4 地埋管换热系统 4.1一般规定 4.1.1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前,应根据 工程 勘察结果评估地埋管换热系统实施的可行性及经济性。 4.1.2 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时,严禁损坏既有地下管线及构筑物。 4.1.3 地埋管换热器安装完成后,应在埋管区域做出标志或 标 明管线的定位带,并 应采用 两个现场的永久目标进行定位。 4.2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 4.2.1 地埋管 换热器 设计 前 应 明确埋管 区域内各种地下管线的种类、位置 、 深度及
29、埋管区域进出重型设备的车道位置和荷载 ,并为未来可能的管线施工 预留空间 。 4.2.2地埋管换热器 设计的 安装位置应远离水井及室外排水设施,并宜靠近机房或以机房为中心设置。 4.2.3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 应对其供应的建筑物 进行 全年动态 负荷计算, 最小计算 周期 宜为1年 。 应根据计算周期内 地源热泵系统 总释热量与其总吸热量来确定系统的形式。 4.2.4 地埋管换热器换热量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实际最大吸热量或释热量的要求。在 技术经济合理 时, 宜 采用辅助热源或冷却源与地埋管换热器并 用 的调峰形式。 4.2.5 应确定不同换热量对地温场的影响。 4.2.6 地埋管换热器应根据可
30、使用地面面积、 工程 勘察结果及挖掘 情况 等因素确定埋管方式 ,并根据 岩土的热物性确定埋管深度与间距。 4.2.7 地埋管换热器 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计算时应考虑管材、岩土体及回填材料热物性的影响,宜采用专用软件进行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 的设计也 可按 本规范 附录 B的方法进行 计算 。 4.2.8 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时,环路集管不应包括在地埋管换热器长度内。 4.2.9 水平 地埋管换热器 可不设坡度。 地埋管换热器 最上层埋管 的 埋深 均应 在 最大 冻 土层以下 0.4m, 4.2.10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埋管深度 宜 大于 20m,钻孔孔径不宜小于 0.11m, 钻孔间距 宜
31、大于3m。水平连接管的深度应在冻土层以下 0 6m, 4.2.11 地埋管换热器管内流体应 保持 紊流 流态 。 水平环路集管坡度 不应小于 0 002 4.2.12 地埋管环路两端应分别与供、回水环路集管相连接,且 宜 同程布置。每 对供、回水环路 集管 连接的 地埋管 环路数宜相等。供、回水 环路 集管的间距不应小于 0.6m。 4.2.13 地埋管换热系统应根据地质特征确定回填料配方, 回填料的导热系数不应低于钻孔外或沟槽外岩土体的 导热系数。 4.2.14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时应根据实际选用的传热 介 质的水力特性进行水力计算。 4.2.15 规模较大的地 埋管换热器系统宜分区设置检查
32、井,设计时要考虑地下换热器的分区与机组运行时开启台数相对应。 4.2.16 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地埋管换热器的承压能力,若建筑物内系统压力超过地埋管换热器的承压能力时,应设中间换热器将地埋管换热器与建筑物内系统分开。 4.2.17 地埋管管材 及管件 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地埋管应采用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导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的塑料管 材 及管件,宜采用聚乙烯管( PE80或 PE100)或聚丁烯管( PB) 等 , 不 宜采用 聚氯乙烯( PVC)管。 管 13 件与管材应为相同材料 ; 2 地埋管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中的各项规定,管材 的公称压力及使用 温度应 满足设 计要求 。
33、管材 的公称压力 不应小于 1.0MPa。地埋管 外径及壁厚可按本规范 附录 A 的规定选用 。 4.2.18地埋管 换热器系统的 总供、回水管道在设计时 宜考虑流量及温度的检测。 4.2.19 地埋管换热系统 宜 设置反冲洗系统,冲洗流量 宜 为工作流量的 2倍 。 4.3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 4.3.1 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前应具备埋管区域的工程勘察资料 、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并完成施工组织设计。 4.3.2 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前应了解埋管场地内已有地下管线、其它地下构筑物的功能及其准确位置,并应进行地面清理,平整地面。 4.3.3 地埋管及管件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应具有质量检验报告和生产厂的合
34、格证。 4.3.4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检查并做好管材保护工作。 4.3.5 选用传热介质时应 符合下列要求: 1 腐蚀性弱, 与地埋管管材无化学反应 ; 2 较低的冰点; 3 良好的传热特性,较低的摩擦阻力; 4 易于购买、运输和储藏 。 5 安全, 环保,不会因泄漏对周边环境造 成污染。 4.3.6 在有可能冻结的地区,传热 介 质应添加防冻 剂 。 防冻剂的类型、浓度应在充注阀处注明。 4.3.7 添加 防冻 剂后的传热介质 的冰点宜 低于设计最低运行水 温 3 5 。 选择防冻 剂 时,应同时考虑防冻 剂 对管道、管件的腐蚀性 , 防冻 剂 的安全性 、 经济性及其对换热的影响。 4.3
35、.8 管道连接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埋地管道应采用热熔或电熔连接。聚乙烯管道连接应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 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101的有关规定。 2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 U型弯管接头,宜选用定型的 U型弯头成品件,不 宜 采用直管道煨 制弯头 ,也不宜采用以两个 90 弯管 对接方式构成的 U型弯 管接头 3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 U型管的组对长度应能满足插入钻孔后与环路集管连接的要求,组对好的 U型管的两开口端部, 应 及时 作好封闭措施,防止进入杂物。 4.3.9 水平地埋管换热器 铺设前,沟槽底部应先铺设不小于 100mm厚的细沙。 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安装时,应防止石 块 等重物
36、撞击管身。管道不应有折断、扭结等问题,转弯处应光滑,且应采取固定措施。 4.3.10 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回填 料 应细小、松散、均匀 , 且不 应 含石块及土块。回填压实过程应均匀,回填 料 应与管道接触紧密,且 不得损伤管道。 4.3.11 钻孔设备宜根据岩土层的主要结构来选配;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 U 型管安装应在钻孔钻好且孔壁固化后立即进行 ; 当钻孔孔壁不牢固或者存在孔洞、洞穴等导致成孔困难时,应进行护壁处理或 设护壁套管 , 保证换热器下管顺利。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下管过程中, U型管内宜充满水,并 宜 采取措施使 U型管 换热器中各 支管处于分开状态 。 4.3.12 竖直 地埋管换
37、热器 U 型管安装 完成后应立即用灌浆材料 采用专用设备 回灌封孔。灌浆应密实,无空腔 。 4.3.13 灌浆 回填 料宜采用膨润土和细 砂 (或水泥)的混合浆或专用灌浆材料。当地埋 管换热器设在密实或坚硬的岩土体中时,宜采用水泥基料灌浆 回填 。 灌浆 回填 后应与原结构结合 14 牢固不应有间隙或隔层。 4.3.14 地埋管换热器安装前后 均 应对管道进行冲洗 ; 充液前,应进行排气。 4.3.15 当室外环境温度低于 0时,不宜进行地埋管换热器的施工。 4.4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检验与验收 4.4.1 地埋管换热系统安装过程 中 ,应进行现场检验,并提供检验报告。检验内容应符合以下规定: 1
38、 管材、管件等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2 钻孔 、水平埋管 的位置 和 深度 、 地埋管的 直径、壁厚及 长度 均 应符合设计要求 ;回填料及其配比应符合设计要求; 3 水压试验应合格; 4 各环路流量应平衡且应满足设计要求; 5 防冻 剂 和防腐剂的特性及浓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6 循环水量及进出水温差应符合设计要求; 4.4.2 水压试验应符合以下规定: 1 试验压力 : 当工作压力小于等于 1.0MPa 时,应为工作压力的 1.5 倍,且不应小于0.6MPa; 当工作压力大于 1.0MPa时,应为工作压力加 0.5 MPa。 2 水压试验步骤: (按照国家规范) 1) 竖直地埋管换
39、热器 在下管 前,应做第一次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 15min,稳压后 压 力降 不应大于 3 , 且无泄 漏 现象 ;将其密封后 ,在有压状态下 插入钻孔,完成灌浆之后 保 压 1h。水平地埋管换热器放入沟槽前,应做第一 次 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 15min, 稳压后 压力降不应大于 3,且无泄漏现象 ; 2)竖 直或水平 地埋管换热器与环路集管装配完成后,回填前应进行第二次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 30min, 稳压后 压力降 不应大于 3 , 且无泄 漏 现象 ; 3) 环路集管与机房分集水器连接完成后,回填前应进行第三次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 2
40、h, 压力不降 且无泄 漏 现象 ; 4) 地埋管换热系统全部安装完毕 ,且冲洗、排气及回填完成后,应进行第四次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 3h, 稳压后 压力降 不应大于 3 ; 5) 水压试验宜采用 加压 泵 (手动泵) 缓慢升压,升压过程中应随时观察与检查 , 不得有渗漏;不 得 以气压试验代替水压试验。 4.4.3 回填过程的检验应与安装地埋管换热器同步进行。 15 5 地下水换热系统 5.1 一般规定 5.1.1 地下水换热系统应根据水文地质勘察资料进行设计。必须采取可靠回灌措施,确保置换冷量或热量后的地下水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层,并不得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浪费及污染。必须 在每口抽
41、水井与回灌井的检查室内设置累积式流量表。系统投入运行后,应对抽水量、回灌量及其水质进行定期监测。 流量表宜使用远传式。 5.1.2 地下水的持续出水量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最大吸热量或释热量的要求。 5.1.3 地下水供水管、回灌管不得与市政 管道连接。 5.1.4地下水换热系统应尽可能保持 全年内 冷、热量提取及回灌的平衡。 5.2 地下水换热系统设计 5.2.1地下水换热系统的设计应包括热源井的设计及热源井供水系统的设计。 5.2.2热源井的设计单位应具有水文地质勘察资质。 5.2.3 热源井 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 50296 的相关规定,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热源井抽
42、水量和回灌量、水温和水质; 2热源井数量、井位分布及取水层位; 3井管配置及管材选用,抽灌设备选择; 4热源井的凿钻和洗井的设备和工艺 ; 5井身材质与结构、填砾位置、滤料规格及止水材料; 6抽水试验和回灌试验要求及措施; 7井口装置及附属设施。 5.2.4热源井设计时应采取减少空气侵入的措施。 5.2.5抽水井与回灌井宜能相互转 换。抽水管和回灌管,其间应设排气装置。抽水管和回灌管上均应设置水样采集口及监测口。 5.2.6热源井数目应满足持续 设计 出水量和完全回灌的需求。 多井抽水或多井回灌,要考虑到井的集群影响。 5.2.7热源井位的设置应避开有污染的地面或地层。热源井井口应严格封闭,井
43、内装置 及地下水流经的所有管道、设备及其保温防腐均应使用对地下水无污染的材料。 热源井与有污染源的最小间距: 30米 ; 热源井与化粪池或污水池最小间距: 30米 ; 热源井与中水处理站最小间距: 30米 。 5.2.8 热源井井口处应设检查井。井口之上若有构 筑物,应留有检修用的足够高度或在构筑物上留有检修口。 5.2.9热源井的形式应根据当地具体的水文地质情况选择采用管井、大口井、辐射井等不 同形式。 5.2.10.热源井供水系统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直接供水方式和间接供水方式的选择; 2 井及井群管路的设计; 16 3 间接供水系统的换热器选型设计及二次管路的设计; 4 井泵的选型
44、设计。 5.2.11 地下水换热系统应根据水源水质条件采用直接或间接系统; 地下水供水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 敷设在最大冻土厚度内的地下水供水管道必须保温,敷设在最大冻土层厚度下的 地下水供水管道宜保温。 分散式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应采用间接供水系统,当地下水水质标准符合如下标准时集中式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可采用直接供水系统: 可采用直接供水系统的地下水水质标准 含砂 量 PH值 CaO含量mg/L 矿化度g/L CL-含量mg/L SO2+4含量mg/L Fe+2含量mg/L H2S含量mg/L 1/200000 体积比 6.58.5 200 3 100 200 1 5 5.2.12 热源井
45、供水系统管道与其他管线和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及垂直净距应符合室外给水设 计规范 GB 50013-2006的要求。 5.3 地下水换热系统施工 5.3.1 热源井的施工队伍应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 5.3.2 地下水换热系统施工前应具备热源井及其周围区域的工程勘察资料、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并完成施工组织设计。 5.3.3 热源井施工过程中应同时绘制地层钻孔柱状剖面图。 5.3.4 热源井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 50296 的规定。 热源井的施工过程中应分阶段检查验收,并分别填写对应的检查验收报告。检查验收分为:成井工艺的检查;井壁 管、过滤器(含滤料)及沉降管等安装前
46、的验收和安装过程的监察;检查井 井室 的检查。 5.3.5 热源井在成井后应及时洗井。洗井结束后应进行抽水试验和回灌试验。 5.3.6 抽水试验应稳定延续 12h,出水量不应小于设计出水量,降深不应大于 5m;回灌试验应稳定延续 36h以上,回灌量应大于设计的回灌量。 5.4 地下水换热系统 的 检验与验收 5.4.1 热源井应单独进行验收,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 50296 及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 CJJ13的规定。 5.4.2 热源井持续最 小的出水量和回灌量应 稳定,并应 满足设计要求。持续出水量和回灌量应符合本规范第 5.3.6 条的规定。 5.4.3 抽
47、水试验结束前应采集水样,进行水质测定和含砂量测定。经处理后的水质应满足系统设备的使用要求。 其含砂量应小于 1/200000(体积比) 。 5.4.4 地下水换热系统验收后,施工单位应提交热源井成井报告和热源井分阶段检查验收报告。报告应包括管井综合柱状图,洗井、抽水和回灌试验、水质检验、热源井分阶段检查验收及其它验收资料。 5.4.5 输水管网设计、施工及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 50013及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68 的规定。 热源井抽 水井及回灌井均应设有有效的监测孔,或其它监测装置。 17 5.5 管井的维护与管理 5.5.1 保持井室内的环境,不得积水。 5.5.2 建立和健全管井运行记录和维护管理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