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14 T 673-2012 《工业类园区循环经济评价导则》.pdf

    • 资源ID:1230678       资源大小:363.92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14 T 673-2012 《工业类园区循环经济评价导则》.pdf

    1、ICS 03.080.10 A 20 DB14 山西省 地方标准 DB 14/ T673 2012 工业类园区循环经济评价导则 Guideline for Industrial Park Circular Economy Assessment 2012 - 10 - 08 发布 2012 - 11 - 08 实施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4/ T673 2012 I 目 次 前言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评价要求 2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循环经济评价方法 7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运行绩效指标计算方法 9 DB14/

    2、 T673 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质量认证审核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盛佃清 、 陈亮 、 武晋花 、 林翎 、 张永成 、 冀晓东 、 刘玫 、 付允 、 陶其鸿 、 魏善宇 。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14/ T673 2012 1 工业类园区循环经济评价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以工业活动为 主的各类园区循环经济评价的方法和要求 。 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 以 工业 活动为主的各类 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

    3、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580-2004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 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引自中华人民 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3.2 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由相互联系、相互独立、相互补充的系列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所组成的,用于评价循

    4、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集合。 3.3 产业共生 industrial symbiosis 是指一种 产业 组织形式,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副产品和废物,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及获利能力,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3.4 产业链 production chain 园区内不同企业依据 产业 共生原理,以工业 代谢的副产物为纽带形成的“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 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3.5 标杆 benchmarks DB14/ T673 2012 2 针对相似的活动,其过程和结果代表组织所在行业的内部或外部最佳的运作实践和绩效。 GB/T19580-2004,定义 3.3 4 评价要求 4.1

    5、 发展战略 园区应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a)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并确保减量化优先; b) 充分体现园区内企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使命、愿景以及发展方向。 4.2 发展规划 园区应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与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相 适应 。必要时可制定从属于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相关专项规划。 园区应鼓励企业积极制定符合本企业发展情况的企业级别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4.2.1 发展目标 园区应制定与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发展目标 , 应: a) 依据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参照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和标杆; b) 符合园区规模、区位、产业发展特点和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c) 促进园区资源和能源产

    6、出效率的提高; d) 促进园区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提升; e)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考核、可操作,体现发展规划实施效果。 4.2.2 潜力分析 应依据法律法规、标准、产业政策及其它要求,结合园区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园区内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对园区循环经济发展 潜力或延伸和拓展产业链的机会作出分析,包括但不限于: a) 评估现有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处置等方面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 b) 分析园区内信息资源的需求状况; c) 分析园区管理政策的需求状况; d) 分析园区内企业对公共基础设施资源的需求状况; e) 识别园区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产生的各类影响; f) 调查园区内企业副

    7、产品和废物产生和循环利用情况; g) 确定园区内企业急需的、支撑产业链条延伸或改造的循环经济共性技术,并组织研发或引进; h) 识别园区内部能够促进资源、能源合理利用和梯级利用的潜在因素; i) 识别园区外部能够促进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和 梯级利用的潜在机会; j) 针对园区重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出园区内产业链补链建议。 4.2.3 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 园区应根据潜力分析结果,确定相应的工作重点,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a) 技术标准的收集以及其他信息资源的获取、整合、分析; b) 园区管理政策的制定; c) 信息平台的构建; d) 确定重点任务,提出可行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措施; DB

    8、14/ T673 2012 3 e) 稳步提升研发经费所占比例,鼓励开展创新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f) 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 g) 必要时,对产业链进行循环化设计; h) 必要时,通过引进新的企业以完善现有的园区产业链结构; i) 明确拟实施的项目和 期限; j) 提出保障措施; k) 实施效果分析。 4.3 机构和职责 园区应在最高管理层指定循环经济管理负责人,并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建立循环经济工作管理办法、管理者评价考核办法和部门协调机制,明确园区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的职责分工。园区其它相关部门应履行职责,积极配合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完成工作任务,以保证实现园区循环经济的

    9、发展目标。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应具有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 组织制定并协调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b) 组织制定循环经济工作管理办法; c) 指导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管理部门; d) 监 督园区内企业落实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措施; e) 组织制定激励园区内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工作的办法和机制; f) 向园区最高管理者报告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g) 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h) 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i) 组织建立园区循环经济信息交流平台; j) 组织循环经济的宣传和培训。 4.4 信息 4.4.1 标准规范 园区应加强园区内企业用能、用水等资源

    10、管理, 在 园区内 实施 统一的技术规范,包括但不限于: a) 园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b) 园区循环经济统计体系; c) 能源消耗实物量的确定方法; d) 企业能源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e) 各种能源折算标准煤的原则和方 法; f) 企业用能分类; g) 企业用水分类; h) 企业用水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i) 废弃产品分类方法; j) 固体废弃物分类方法; k) 其它。 4.4.2 管理政策 4.4.2.1 基本政策 DB14/ T673 2012 4 园区应结合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同时根据相关国家、行业、地方的产业发展政策、标准 、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等 ,对不限于如下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11、: a) 入园企业的准入要求(包括技术、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 b) 入园企业强制性退出的规定(如入园企业达不到园区的某些要求,可强制性的要求企业退出); c) 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政策,优先用于支持园区企业研发和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 放、产业链接等相关技术 。 4.4.2.2 鼓励政策 园区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以鼓励园区内的企业开展但不限于如下活动: d)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e)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f)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g) 清洁生产审核; h) 环境绩效评价; i) 卓越绩效评价; j) 科技创新; k) 企业之间交换利用废物、循环利用废水、梯次利用能量和共享

    12、基础设施; l) 开展循环经济企业的评价。 4.4.3 信息平台 园区应建立并保持一个完善的信息平台,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平台应包括但不局限于: a) 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 b) 园区内各企业的生产信息; c) 园区的环境信息; d) 园区的科技管理信息; e) 相关国 家、地方和行业等标准信息; f) 园区的管理政策; g) 园区内主要行业的标杆; h) 园区循环经济管理机构及人员设置; i) 典型产品、废弃物等的供需信息。 4.5 公共基础设施 4.5.1 水处理及循环系统 园区应 积极 开展但不限于以下活动: a) 按照污水再生利用设计规范,建设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回用设施;

    13、 b) 如可行,鼓励园区和园区外的机构共建、共享、共同维护水处理设施; c) 如可行,按照不同用途的水质要求采取分质供水,工业生产用水与生活用水分供; d) 清洁、绿化等采用中水; e) 主要用水设备应采用节水设备; f) 如可行,合理铺设污水收集管网,实现雨污分流,工业废水和生活污 水的分流,提高处理效率。 4.5.2 能源利用系统 DB14/ T673 2012 5 园区应 积极 开展但不限于以下活动: a) 实现集中供热,积极开展热电联产、余热利用项目; b) 如可行,鼓励园区和园区外的机构共建、共享、共同维护能源供应设施; c) 如可行,构建企业间能量的梯级利用网络,并铺设相应的管网;

    14、 d) 主要用能设备应采用节能设备; e) 园区内新建的公共建筑等应按照节能设计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重点建筑要符合建筑节能标准。 4.5.3 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 园区应 积极 开展但不限于以下活动: a) 在园区内建立废弃物回收网络,并对废弃物的堆放、储存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b) 如可行,鼓励园区和园 区外的机构共建、共享、共同维护废弃物回收处理设施; c) 如有危险废弃物,应对其收集和处置做出单独规定和要求。 4.6 实施与运行 为保证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园区应开展但不限于如下活动: a) 制定可行的年度实施计划; b) 识别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关键绩效测量方

    15、法; c) 监督检查园区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相关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如企业能耗限额、污染物排放、清洁生产等标准); d) 按实施计划完成确定的重点任务、重点工程; e) 实施效果分析。 4.7 测量、分析与改进 园区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循环经济运行进行测量,并利用统计技术等方法 分析数据和信息,改进循环经济实施过程 ,包括但不限于: a) 监视和测量循环经济目标; b) 监视和测量循环经济实施的相关过程; c) 测量循环经济运行的关键绩效数据和信息; d) 必要时,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e) 开展对标活动; f) 加强计量器具的配备,对已有计量器具强化校准和维护; g) 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信息,确

    16、定改进方向,实施改进。 4.8 运行绩效 园区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共享等 4个方面的指标 ( 见表 1)。 DB14/ T673 2012 6 表 1 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1】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经济 ( 1) 工业 增加值 率 ( 2) 产值利税 率 资源能源利用 ( 3) 主要矿产 资源产出率 ( 4)能源产出率 ( 5)土地产出率 ( 6)水资源产出率 ( 7)重点产品单位能耗 ( 8)重点产品单位水耗 ( 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1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11)中水回用率 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管理 ( 1

    17、2) 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率 【 2】 ( 13)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14)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率 ( 15)单位工业增加值 COD排放量 ( 16)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 ( 17)单位重点产品氨氮排放量 ( 18)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比例 公共基础设施共享 ( 19)能源利用系统共享率 【 3】 ( 20)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共享率 【 4】 注 1: 指标计算方法见附录 B。根据园区类型和特征,可对表 1 中二级指标进行增减。 注 2: 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指依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18、标准对园区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处理处置的行为。 注 3: 能源利用系统主要是指园区内自有的供热、供电等设施或非园区自有,但与园区外企业或 机构组织等共享的供热、供电等设施。 注 4: 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指园区内专门针对园区内的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以及园区外的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设施、场地等,根据园区特点此项指标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 DB14/ T673 2012 7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循环经济评价方法 A.1 评价内容 评价要求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管理过程的类目包括 4.1、 4.2、 4.3、 4.4、 4.5、 4.6、 4.7,运行绩效的类目包

    19、括 4.8。 A.1.1 管理过程评价 A.1.1.1 应根据园区提供的书面材料或通过现场核实评价园区对管理过程( 4.1 4.7)的符合性,按照符合性程度进行打 分,总分为 100分。表 A.1给出了管理过程评价打分项和分值范围。 A.1.1.2 二级指标 的 实际分数 应 根据园区的水平与评分要求相接近的程度来 确 定。 表 A.1 管理过程评价打分表 一级指标内容及权重 二级指标内容及权重 一级指标 占总分值比例 二级指标 分值范围 发展战略 5% 发展战略 0-5 发展规划 20% 发展目标 0-5 潜力分析 0-5 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 0-10 机构和职责 5% 机构和职责 0-5

    20、信息 15% 标准规范 0-6 管理政策 0-4 信息平台 0-5 公共基础设施 20% 水处理及循环系统 0-6 能源利用系统 0-6 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 0-8 实施与运行 25% 实施与运行 0-25 测量、分析与改进 10% 测量、分析与改进 0-10 总分 100 DB14/ T673 2012 8 A.1.2 运行绩效评价 A.1.2.1 可参考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其它要求等,根据行业的具体特征确定指标分级标准,并对指标分级的依据 做 出解释。运行绩效评价指标值可分为 2级,即一级和二级水平。应根据表 1中园区的指标现状值确定其所属的运行绩效评价指标等级。指标计算方法见附录 B

    21、。 A.1.2.2 根据指标分级结果对其进行打分,其中一级得分 为 100分,二级得分为 60分。 A.1.2.3 根据园区的特点和评价需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运行绩效指标的综合得分 ,综合得分满分为 100分。 A.1.3 综合评价 A.1.3.1 根据园区的特点和评价需要,确定管理过程、运行绩效两类指标的权重值。 A.1.3.2 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见式( A.1)。综合得分满分为 100分。 EI =A0.3+B0.7 (A.1) 式中: EI 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A 管理过程指标评价综合得分; B 运行绩效指标评价综

    22、合得分; A.2 评 价结论 对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结束后可做出如下评价结论。必要时,可对园区提出改进建议。 a) 当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在 90分以上(含 90分),则该园区为循环经济先进园区; b) 当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在 75分以上(含 75分),则该园区为循环经济良好园区; c) 当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在 60分以上(含 60分),则该园区为循环经济合格园区。 园区评价结果达不到 c)时,则应对其提出整改建议,并对其整改效果进行验证。 DB14/ T673 2012 9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运行绩效指标计算方法 B.1 工业增加值率 工业增

    23、加值率按式( B.1)计算 : 100/)( 11 iii IIII . (B.1) 式中: I 工业增加值率(); Ii 第 i年的工业增加值(万元); Ii-1 第 i-1年的工业增加值(万元)。 B.2 产值利税率 产值利税率按式( B.2)计算: 100 /ZPR r (B.2) 式中: R 产值利税率( %); Pr 园区利税总额(万元); Z 园区工业生产总值(万元)。 B.3 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 矿产资源产出率按式( B.3)计算: Z/W C (B.3) 式中: C 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万元 /吨); Z 园区工业生产总值(万元); W 主要矿产资源消耗总量(吨)。 B.4 能

    24、源产出率 能源产出率按式( B.4)计算: Z/ENE . (B.4) 式中: NE 能源产出率 (万元 /吨 ); Z 园区工业生产总值(万元); E 能源消耗总量(吨标准煤)。 DB14/ T673 2012 10 B.5 土地产出率 土地产出率按式( B.5)计算: Z/LLA . (B.5) 式中: LA 土地产出率 (万元 /平方公里 ); Z 园区工业生产总值(万元); L 园区工业用地面积(平方公里)。 B.6 水资源产出率 水资源产出率按式( B.6)计算: Z/W NW (B.6) 式中: NW 水资源产出率 (万元 /吨 ); Z 园区工业生产总值(万元); W 园区内用于

    25、生产和生活的新鲜水量(吨)。 B.7 重点产品单位能耗 重点产品 单位能耗按式( B.7)计算: ED/WDD (B.7) 式中: D 单位产品能耗(吨标准煤 /吨); ED 某项产品能耗消耗量(吨标准煤); WD 某项产品产量(吨)。 B.8 重点产品单位水耗 重点产品单位水耗按式( B.8)计算: SD/WDD (B.8) 式中: D 单位产品水耗(吨 /吨); SD 某项产品新鲜水消耗量(吨); WD 某项产品产量(吨)。 B.9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按( B.9)计算: 100F/F1G . (B.9) 式中: G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F 工业固

    26、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吨); DB14/ T673 2012 11 F1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 量(吨)。 B.1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按( B.10)式计算: 100% Z/PR (B.10) 式中: R 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 (%); Z 工业循环用水量(吨); P 工业用水总量(吨)。 B.11 中水回用率 中水回用率按( B.11)式计算: %100/ WZZC (B.11) 式中: ZC 中水回用率( %); Z 中水回用量(万吨); W 污水处理厂排水水量(万吨)。 B.12 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率 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率按式( B.12)计算: %100)321/( D

    27、DDDVDC . (B.12) 式中: DC 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率( %); DV 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量(吨); D1 危险废物当年产生量(吨); D2 危险废物当年贮存量(吨); D3 危险废物上年贮存量(吨)。 B.13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按式( B.13)计算: %1002/1 WRWRWR . (B.13) 式中: WR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WR1 达标排放的生活污水量(吨); WR2 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吨)。 B.14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率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率按式 ( B.14)、( B.15)计算: DB14/ T673 2012 12 DD

    28、 WWWCD / . (B.14) 式中: CD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吨 /万元); WD 当年园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吨); WWD 当年园区工业增加值(万元)。 %1001/)21( CDCDCDC D R . (B.15) 式中: CDR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率( %); CD1 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吨 /万元); CD2 当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吨 /万元)。 B.15 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量 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量按式( B.16)计算: WV/W =WD (B.16) 式中: WD 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计量单位 /万元); WV 染物排放总量(污染物计量单 位); W 当年工业增加值(万元)。 B.16 单位重点产品氨氮排放量 单位重点产品氨氮排放量按式( B.17)计算: AD/WDD1 (B.17) 式中: D1 单位产品氨氮排放量(吨 /吨); AD 生产某项产品所产生的氨氮排放总量量(吨); WD 某项产品产量(吨)。 B.17 公共基础设施共享率 公共基础设施共享率按式( B.18)计算: NNPR P / . (B.18) 式中: CD 公共基础设施共享率; Np 某公共基础设施共享的企业数量(个); N 园区内企业总数量(个)。 _


    注意事项

    本文(DB14 T 673-2012 《工业类园区循环经济评价导则》.pdf)为本站会员(explodesoak29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