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GDW212 2008ICS 29.240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753.2 2012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第2部分:电子式互感器The guide for hand-over test of smart equipmentPart2: electronic instrumenttransformer2012-06-11发布2012-06-11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Q/GDWQ/GDW 2008IIQ/GDW 753.2 2012I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15 外观检查 16 现场试验 27 资料要求 58 交接验收及记录 5附录 A
2、(规范性附录)交接验收记录卡 6附录 B(规范性附录)配电装置安全净距 8编制说明 11Q/GDW 753.2 2012II前言为加强智能设备交接验收管理,严格控制智能设备安装调试质量,确保智能设备安全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以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 、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验收规范 、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安装验收规范 、 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导则 、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安装验收规范等标准为依据,形成四个部分:Q/GDW 753.1 2012 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 第 1 部分:一次设备状态监测;Q/GDW 753.2 2012 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 第 2 部分:电子式
3、互感器;Q/GDW 753.3 2012 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 第 3 部分:变电站智能巡视;Q/GDW 753.4 2012 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 第 4 部分: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本部分为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标准的第 2 部分。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生技部提出并解释;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生技部提出并解释;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电力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姚晖、王文浩、黄国方、吴锦华、汪卫国、周平、金海、顾克拉、钱平、刘明、李震宇、柳力、邵斌、孙翔、何文林;本部分首次发布。Q/GDW 753.2 20121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
4、范第2部分:电子式互感器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交接验收的基本要求、验收项目等内容。本部分适用于 110( 66) kV 750kV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交接验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900.15 电工术语 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和电抗器GB/T 2900.50 电工术语 发电、输电及配电 通用术语GB/T 2900.57 电工术语 发电、输电及配电 运行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
5、IP 代码)GB/T 20840.7 互感器第 7 部分:电子式电压互感器GB/T 20840.8 互感器第 8 部分:电子式电流互感器YD/T 981.2 接入网用光纤带光缆 第 2 部分:中心管式YD/T 981.3 接入网用光纤带光缆 第 3 部分:松套层绞式Q/GDW 383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Q/GDW/Z 410 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导则Q/GDW 414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Q/GDW 424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技术规范Q/GDW 425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 2900.15、 GB/T 2900.50、 GB/T 2900.57、 GB/T 20840.
6、7、 GB/T 20840.8、 Q/GDW/Z 410、 Q/GDW414、 Q/GDW 424、 Q/GDW 425 中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4总则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以下简称电子式互感器)依据本部分进行验收。合同技术要求如有特殊规定时,按照合同技术要求执行,相关技术文件应齐全、有效。应在满足安全要求的情况下开展验收工作,验收前应准备相关仪器设备。5外观检查5.1本体5.1.1 电子式互感器的参数应与技术协议相符,实际变比与计量要求、保护整定值相符。5.1.2 独立支柱电子式互感器应垂直安装,垂直偏差应不大于 1。5.1.3 电子式互感器安装可靠,基础牢固。Q/GD
7、W 753.2 201225.1.4 外绝缘表面应清洁、无损、无裂纹。5.1.5 电子式互感器密封可靠,无渗漏,压力指示正常。5.1.6 油漆完整无缺,相色正确。5.2一次引线5.2.1 引线连接可靠、松紧适当。对地和相间距离满足附录 B 的要求,各接触面应涂有电力复合脂。5.2.2 采用液压压接导线时:压接后不应使接续管口附件导线有隆起和松股,接续管表面应光滑、无裂纹;当设备线夹接续管口朝上 (适用于钢芯铝绞线标称截面中铝截面大于 500mm2的线夹)应有排水孔。5.2.3 导线与接线端子搭接(铜与铝)时:在干燥的室内,铜导体应搪锡,室外或空气相对湿度接近100的室内,应采用铜铝过渡设备线夹
8、。5.3光缆安装5.3.1 二次光缆应无损伤、连接可靠、封堵规范。5.3.2 光缆和尾纤的折弯半径应满足 YD/T 981.2 和 YD981.3 的相关要求。5.4接地5.4.1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末屏必须可靠接地(如有) 。5.4.2 电子式互感器本体接地a) 有两根接地引下线引至不同地点的水平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截面应满足设计要求。b) 对于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其金属件(如果有)应装有可靠的接地端子,具有一个或多个便于使用的紧固螺栓,供连接适合于规定故障条件的接地导线。c) 紧固螺栓的直径不小于 12mm。5.5二次出线端子盒5.5.1 二次出线端子盒应采用密闭壳体,外壳满足 GB 420
9、8 防护等级中 IP42 要求。5.5.2 二次出线端子盒安装可靠,装置的不带电金属部分应在电气上连成一体,接地良好。5.5.3 金属结构件应有防锈蚀措施。6现场试验6.1绝缘电阻试验2500V 兆欧表测量电子式互感器一次对地绝缘电阻值不小于 10M/1kV。6.2工频电压试验电子式互感器的工频耐压试验时间为 60s,试验电压取表 1 中的对应值。表1设备最高运行电压下的额定工频耐受电压设备最高运行电压 UmkV额定工频耐受电压(方均根值)kV72.5140160126 185/200252360395363460510550630680740Q/GDW 753.2 20123表1(续)6.3
10、极性校验电子式互感器的极性与设备铭牌相同,极性正确。6.4合并单元同步特性验证合并单元应能够接收 IEC61588 或 B 码同步对时信号。合并单元应能够实现采集器间的采样同步功能,采样的同步误差应不大于 1s。在外部同步信号消失后,至少能在 10 分钟内继续满足 4uS 同步精度要求。合并单元与电子式互感器之间没有硬同步信号时,合并单元应具备前端采样、处理和采样传输时延的补偿功能。6.5输出延时特性测试电子式互感器传感器测量转换延时应小于 2ms。电子式互感器与合并单元标定的额定时延之间误差应不大于 10us。6.6误差试验电子式互感器的误差满足测量、计量、保护要求。6.6.1电子式电流互感
11、器对 0.1、 0.2、 0.5 和 1 级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其额定频率下的电流误差和相位误差应不超过表 2所列值。表2误差极限对 0.2S 和 0.5S 级特殊用途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尤其是连接特殊电表, 要求在额定电流 1和 120之间的电流测量准确) ,其额定频率下的电流误差好相位误差应不超过表 3 所列值。表3特殊用途电子式电流互感器误差极限设备最高运行电压 UmkV额定工频耐受电压(方均根值)kV8009751100准确级在下列额定电流()下的电流(比值)误差在下列额定电流()下的相位误差( ) crad5 20 100 120 5 20 100 120 5 20 100 1200
12、.1 0.4 0.2 0.1 0.1 15 8 5 5 0.45 0.24 0.15 0.150.2 0.75 0.35 0.2 0.2 30 15 10 10 0.9 0.45 0.3 0.30.5 1.5 0.75 0.5 0.5 90 45 30 30 2.7 1.35 0.9 0.91.0 3.0 1.5 1.0 1.0 180 90 60 60 5.4 2.7 1.8 1.8准确级在下列额定电流 () 下的电流 (比值)误差 在下列额定电流()下的相位误差( ) crad1 5 20 100 120 1 5 20 100 120 1 5 20 100 1200.2S 0.75 0.7
13、5 0.35 0.2 0.2 30 15 10 10 10 0.9 0.45 0.3 0.3 0.30.5S 1.5 1.5 0.75 0.5 0.5 90 45 30 30 10 2.7 1.35 0.9 0.9 0.9注: 120额定电流下所规定的电流误差和相位误差,应保持到额定扩大一次电流Q/GDW 753.2 20124对 3 级和 5 级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在额定频率下的电流误差应不超过表 4 所列值。表4误差极限对 3 级和 5 级的相位误差不做规定。保护用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在额定频率下的电流误差、相位误差和复合误差,以及规定暂态特性时在规定工作循环下的最大峰值瞬时误差,应不超过表 5
14、 所列值。误差极限表中所列相位误差是对额定延时时间补偿后余下的数值。表5误差极限6.6.2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测量用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在 80 -120的额定电压及功率因素为 0.8(滞后)的 80 -120的额定负荷下,其额定频率时的电压误差和相位误差,应不超过表 6 规定的限值。表6测量用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电压误差和相位误差限值保护用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在在 5额定电压和额定电压因素相对应的电压下,两者的电压误差和相位误差相同。 2额定电压下的误差极限为 5额定电压下对应值的 2 倍,应不超过表 7 规定的限值。准确级在下列额定电流()下的电流(比值)误差 50 120333555注: 120额定电
15、流下所规定的电流误差和相位误差,应保持到额定扩大一次电流准确级在额定一次电流下的电流误差 在额定一次电流下的相位误差在额定准确极限一次电流下的复合误差在准确限值条件下的最大峰值瞬时误差( ) crad5TPE 1 60 1.8 5 105P 1 60 1.8 5 10P 3 10 电压(比值)误差相位误差( ) crad0.1 0.1 5 0.150.2 0.2 10 0.30.5 0.5 20 0.61.0 1.0 40 1.23.0 3.0 不规定注 1:相位误差的正常值应为零,但在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必须与其他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或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组合使用时,为了具有一个公共值,可以规定其他值。
16、Q/GDW 753.2 20125表7保护用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电压误差和相位误差限值6.7冲击合闸试验在额定电压下对电子式互感器进行冲击合闸试验,设备应运行可靠。6.8操作过电压试验可用隔离开关进行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拉合试验,检验电子式互感器及其相关设备耐操作过电压水平。7资料要求7.1资料审查智能设备交接验收前应审查如下资料:a) 智能设备采购合同;b) 型式试验报告、出厂试验报告、设备监造报告、设备合格证、设备运输记录、设备开箱记录;c) 设计联络会纪要、竣工图;d) 变更设计的技术文件;e) 智能设备安装、使用说明书;f) 安装调试报告;g) 备品备件移交清单、专用工器具移交清单。资料应完
17、整无缺,符合验收规范、技术协议等要求。7.2资料提交智能设备交接验收后应提供以下资料:a) 外观检查记录卡。b) 现场试验记录卡。c) 资料审查记录卡。交接验收记录卡应完整无缺。8交接验收及记录交接验收及记录按附录 A 执行。准确级在下列额定电压()下2 5 100 ( ) crad ( ) crad ( ) crad3P 6 240 7 3 120 3.5 3 120 3.56P 12 480 14 6 240 7 6 240 7若在 5额定电压下的误差限值不能满足要求时,由制造方和用户协商确定。Q/GDW 753.2 20126附录A(规范性附录)交接验收记录卡表 1 3 给出了电子式互感
18、器交接验收及记录内容和格式。表A.1电子式互感器外观检查记录卡变电站名称: 设备名称: 制造单位: 出厂日期: 设备型号: 出厂编号:填写说明:验收过程中如发现问题或存在疑问,请在验收结 果栏里填写具体问题并在备注栏里做补充说明,若无问题则无须填写。验收结果填写合格与不合格,如若不合格或存在偏差在备注栏说明。序号 验收项目 质 量 要 求验收结果整改意见复验结论备注1 本体1. 电子式互感器的参数应与技术协议相符, 实际变比与计量要求、保护整定值相符;2. 独立支柱电子式互感器应垂直安装, 垂直偏差应不大于 1;3. 电子式互感器安装可靠,基础牢固;4. 外绝缘表面应清洁、无损、无裂纹;5.
19、电子式互感器密封可靠, 无渗漏, 压力指示正常;6. 油漆完整无缺,相色正确。2 一次引线1. 引线连接可靠、松紧适当。对地和相间距离满足附录 B 的要求,各接触面应涂有电力复合脂;2. 采用液压压接导线时: 压接后不应使接续管口附件导线有隆起和松股,接续管表面应光滑、无裂纹;当设备线夹接续管口朝上 (适用于钢芯铝绞线标称截面中铝截面大于 500mm2的线夹)应有排水孔;3. 导线与接线端子搭接(铜与铝)时:在干燥的室内,铜导体应搪锡,室外或空气相对湿度接近 100的室内,应采用铜铝过渡设备线夹。3 光缆安装1. 二次光缆应无损伤、连接可靠、封堵规范;2. 光缆和尾纤的折弯半径应满足 YD/T
20、 981.2-2009和 YD981.3-2009 的相关要求。4 接地1.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末屏必须可靠接地 (如有) ;2. 有两根接地引下线引至不同地点的水平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截面应满足设计要求;3. 对于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其金属件(如果有)应装有可靠的接地端子,具有一个或多个便于使用的紧固螺栓,供连接适合于规定故障条件的接地导线;4. 紧固螺栓的直径不小于 12mm。5二次出线端子盒1. 二次出线端子盒应采用密闭壳体,外壳满足 GB4208 防护等级 IP42 要求;2. 二次出线端子盒安装可靠, 装置的不带电金属部分应在电气上连成一体,接地良好;3. 金属结构件应有防锈蚀措施。外
21、观检查总结论:验收负责人(签名) : 验收人员(签名) : 验收日期: 年 月 日Q/GDW 753.2 20127表A.2电子式互感器现场试验记录卡变电站名称: 设备名称: 制造单位: 出厂日期: 设备型号: 出厂编号:填写说明:验收过程中如发现问题或存在疑问,请在验收结 果栏里填写具体问题并在备注栏里做补充说明,若无问题则无须填写。验收结果填写合格与不合格,如若不合格或存在偏差在备注栏说明。表A.3电子式互感器资料审查记录卡变电站名称:填写说明:验收过程中如发现问题或存在疑问,请在验收结 果栏里填写具体问题并在备注栏里做补充说明,若无问题则无须填写。验收结果填写合格与不合格,如若不合格或存
22、在偏差在备注栏说明。序号 验收内容 质 量 要 求验收结果整改意见复验结论备注1 绝缘电阻试验2500V兆欧表测量电子式互感器一次对地绝缘电阻值不小于 10M/1kV。2 工频电压试验 工频电压满足要求。3 极性校验 极性满足要求。4合并单元同步特性验证同步特性满足要求。5输出延时特性测试绝对时延应小于 2ms,与合并单元标定的额定延时之间误差应不大于 10us。6 误差试验 误差满足要求。7 冲击合闸试验在额定电压下对电子式互感器进行冲击合闸试验,设备应运行可靠。8 操作过电压试验可用隔离开关进行电压互感器拉合试验,检验电子式互感器及其相关设备耐操作过电压水平。现场试验总结论:验收负责人 (
23、签名) :验收人员(签名) : 验收日期: 年 月 日序号 验收项目 质量要求 验收结果 整改意见 复验结论 备注1 智能设备采购合同 完整无缺2型式试验报告、出厂试验报告、设备监造报告、设备合格证、设备运输记录、设备开箱记录。完整无缺3 设计联络会纪要、竣工图。 完整无缺4 变更设计的技术文件 完整无缺5 智能设备安装、使用说明书。 完整无缺6 安装调试报告。 完整无缺7 备品备件移交清单、专用工器具移交清单。 完整无缺资料部分验收总结论: :验收负责人(签名) : 验收人员(签名) : 验收日期: 年 月 日Q/GDW 753.2 20128附录B(规范性附录)配电装置安全净距表 B1 和
24、表 B2 分别规定了电气装置的最小安全净距,各配电装置的室内、外电气最小安全净距应分别满足表 B1 和表 B2 的要求。表B.1室内配电装置的最小安全净距(m)注: 110J、 220J 系指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 网状遮栏至带电部分之间当为板状遮栏时,其 B 值可取 A1+30mm; 海拔超过 1000m 时, A 值应按图 B1 修正; 本表所列各值不适用于制造厂生产的成套配电装置。表B.2室外配电装置的最小安全净距(m)注: 110J、 220J、 330J、 500J、 750J 系指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 栅状遮栏至绝缘体和带电部分之间,对于 220kV 及以上电压,可按绝缘体电位的实际
25、分布,采用相应的 B值检验,此时允许栅状遮栏与绝缘体的距离小于 B1值。当无给定的分布电位时,可按线性分布计算。 500kV相间通道的安全净距,亦可用此原则; 带电作业时的带电部分至接地部分之间( 110J 750J) ,带电作业时,不同相或交叉的不同回路带电部分之间,其 B1值可取 A2+750mm; 500kV 的 A1值,双分裂软导线至接地部分之间可取 3500mm; 海拔超过 1000m 时,额定电压 500kV 时, A 值应按图 B1 进行修正,额定电压为 750kV,最小安全净距取斜线下数据。额定电压( kV)名称6 10 20 35 110J 110 220J带电部分至接地部分
26、( A1) 0.1 0.125 0.18 0.30 0.85 0.95 1.8不同相的带电部分之间( A2) 0.1 0.125 0.18 0.30 0.90 1.0 2.0带电部分至栅栏( B1) 0.85 0.875 0.93 1.05 1.60 1.70 2.55带电部分至网状遮栏( B2) 0.2 0.225 0.28 0.40 0.95 1.05 1.9无遮栏裸导体至地(楼)面( C) 2.4 2.425 2.48 2.60 3.15 3.25 4.1不同时停电检修的无遮栏裸导体之间的水平净距( D)1.9 1.925 1.98 2.10 2.65 2.75 3.6通向室外的出线套管
27、至户外通道的路面( E) 4.0 4.0 4.0 4.0 5.0 5.0 5.5额定电压( kV)名称6-10 20 35 110J 110 220J 330J 500J 750J带电部分至接地部分( A1) 0.2 0.3 0.4 0.9 1 1.8 2.5 2.8 5.5/5.95不同相的带电部分之间( A2) 0.2 0.3 0.4 1 1.1 2.0 2.8 4.3 7.2/8.0带电部分至栅栏( B1) 0.95 1.05 1.15 1.65 1.75 2.55 3.25 4.55 6.25/6.7带电部分至网状遮栏( B2) 0.3 0.4 0.5 1 1.1 1.9 2.6 3.
28、9 5.6/6.05无遮栏裸导体至地 (楼) 面 ( C) 2.7 2.8 2.9 3.4 3.5 4.3 5.0 7.5 12/12不同时停电检修的无遮栏裸导体之间的水平净距( D)2.2 2.3 2.4 2.9 3 3.8 4.5 5.8 7.5/7.95Q/GDW 753.2 20129图B.1海拔大于1000m时,A值的修正Q/GDW 753.2 201210Q/GDW 753.2 201211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第2部分:电子式互感器编制说明Q/GDW 753.2 201212目次一、编制背景 13二、编制主要原则 13三、与其它标准文件的关系 13四、主要工作过程 13五、标准结构
29、和内容 13六、条文说明 14Q/GDW 753.2 201213一、编制背景随着智能电网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被用于变电站内,这些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以及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目前,国内外关于这些智能设备的交接验收尚没有统一标准。为补充完善相关技术标准,确保智能设备投入电网的安全运行,由国家电网公司生产部提出,浙江省电力公司负责起草了本标准。本标准依据关于落实 2011 年公司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通知 (国家电网生变电函 2011 41 号)文的要求编写。二、编制主要原则本导则的编制依据了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 、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验收
30、规范 、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安装验收规范 、 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导则等文件。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遵循全面性、适用性和可靠性的原则,在总结智能变电站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对相关智能设备进行了分类梳理,形成了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第 2 部分:电子式互感器 。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 第 2 部分:电子式互感器规定了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和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交接验收的基本要求、验收项目等内容。三、与其它标准文件的关系本部分的编写参考了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导则 、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 、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安装验收规范 、 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导则等相关技术条款。四、主要工作过程2011 年 4 月,根据国家
31、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制订要求,成立了标准编写组。2011 年 5 月,在杭州召开了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编写讨论会,会议讨论了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编写事宜,明确了编写内容、形成了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模板、分解并落实了相关工作事宜。2011 年 6 月,编写组组织专家对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 第 2 部分:电子式互感器初稿进行了集中讨论,对电子式互感器验收项目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修改初稿。2011 年 7 月,修改后的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 第 2 部分:电子式互感器初稿递交给国网公司。2011 年 10 月,国网公司在北京召开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研讨会。对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第 2 部分:电子
32、式互感器的结构及部分条款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2011 年 10 月 14 日至 20 日,根据研讨会专家意见修改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 第 2 部分:电子式互感器初稿并形成征求意见稿。2011 年 10 月, 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 第 2 部分:电子式互感器的征求意见稿上报到国网公司生技部。2011 年 11 月,国网公司生技部发文对规范进行征求意见。2011 年 11 月 21 日至 12 月 4 日,收集、整理回函意见,提出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共收集到意见 15条,采纳 11 条,部分采纳 0 条,不采纳 4 条,并根据反馈意见完成规范修改,形成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 第 2 部分:电
33、子式互感器送审稿。2011 年 12 月 7 日 -2011 年 12 月 9 日,国网公司生产技术部在北京召开规范审查会议,对浙江公司的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 第 2 部分:电子式互感器送审稿进行了审查。2011 年 12 月 12 日 -19 日, 浙江省电力公司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规范送审稿进行修改, 形成了 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 第 2 部分:电子式互感器送审稿。2012 年 2 月 16 日,国网公司在杭州召开标准审查会议,对浙江公司的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 第2 部分:电子式互感器送审稿进行了第二次评审,经过与会专家讨论,同意报批。2012 年 2 月 24 日,编写组根据审查意见修改
34、完善形成报批稿。五、标准结构和内容本部分各部分结构和内容如下:Q/GDW 753.2 201214a)目次b)前言c) 本部分正文共设 8 章: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外观检查、现场试验、资料要求、交接验收及记录。d)附录 A、附录 B。六、条文说明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 第 2 部分:电子式互感器1. 范围本节规定了智能设备交接验收规范 第 2 部分:电子式互感器的适用范围。确定这部分适用于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现场交接验收。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节列出了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标准。引用的原则为:对与本部分内容有关的主要 GB、 DL 标准均逐条列出;当没有对应的标准
35、时,则引用国内的一些管理文件和规定。3. 术语和定义由于电子式互感器的术语在相关的规范性引用文件中都有涉及,故此处便不再单独列出。4. 总则强调了电子式互感器现场验收应遵循的总体原则。5. 外观检查规定了电子式互感器外观检查的具体要求,明确了了光纤和尾纤的折弯角度。6. 现场试验针对电子式互感器的特点,除互感器常规试验外,增加了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同步特性验证、输出延时特性测试、冲击合闸试验、操作过电压试验等验收项目。7. 资料要求规定了交接验收现场的资料要求,主要包括交接验收前的资料审查和交接验收后的资料提交。8. 交接验收及记录规范了交接验收及记录要求。其中附录 A 中交接验收记录卡明确为规范性附录。卡片台头增加了设备名称、制造单位和出厂日期,实现了状态监测设备的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