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化(含解析).doc

    • 资源ID:1227316       资源大小:3.22M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化(含解析).doc

    1、1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 城市化一、选择题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局部收缩现象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从城镇发展要素的集聚与流动出发,结合经济、人口与用地三个维度,可将城镇发展分为持续增长、转型增长、潜在收缩、显著收缩四种类型(如图所示,图中虚线为原有水平,实线阴影为现发展水平)。据此完成 12 题。1图中所示类型中,属于城镇转型增长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2图中丁类型城市往往( )A吸引人口大量迁入 B土地空置现象突出C土地利用效率下降 D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解析:1.A 2.A 第 1 题,图甲人口在收缩,但经济与用地都在增长,可能是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不再依赖劳动密

    2、集型产业,则应是转型增长,故 A 正确。图乙人口、用地增长,但经济收缩,是潜在收缩型;图丙经济、人口在收缩,用地基本不变,应是显著收缩型;图丁三个维度同时增长,应是持续增长型。第 2 题,图丁是持续增长型,三个要素同步增长,保持良性循环。即通过经济持续发展,吸引资金和劳动力大量流入,从而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因人口增长而土地空置率不高;这类城市多为现代型城市,以高科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 ,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涵式” ,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

    3、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回答 34 题。3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主要是基于( )A城市化水平 B人口密度2C人口数量 D经济发展水平4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A城市中心萎缩加剧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C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D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解析:3.B 4.D 第 3 题, “外延式”城市扩容模式占地面积大,故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人口密度相对小的国家。第 4 题,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会使城市建设占用土地过多,降低土地资源的利

    4、用率,D 对;与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失业人数增多关系不大,A、B 错;城市面积扩大,会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C 错。半城市化地区指的是已经初步具备城市的某些特点和功能,但尚未被划为城市的地区,在中国主要指城乡接合部、小镇、乡和非农产业发达的村。据此回答 56 题。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半城市化的原因是郊区大力发展农业B外来资本的投入推动乡村半城市化的发展C乡村工业化不是中国半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D半城市化地区大多是规划形成的6为促进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加快中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缩小地区差距B加大对半城市化地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的投入C加大对中心城市的投入,提高中心城市

    5、的吸引力D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劳动力的均衡分配解析:5.B 6.C 第 5 题,外来资本的投入可以促进乡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使乡村成为半城市化地区;随着中心城市地价的上涨和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很多企业选择在工业并不发达的小城镇或者乡村地区投资建厂,工业的发展是这些地区半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半城市化地区大多不是规划形成的。第 6 题,半城市化主要集中在乡镇,加快中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可行;加大对半城市化地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的投入,也可促进其城市化发展;加大对中心城市的投入,提高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对城乡结合部、小镇、乡和非农产业发达的村影响不大;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劳动力的均

    6、衡分配,也可以促进乡镇城市化发展。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城市森林花园被誉为“住房 4.0”,在建筑设计中每家都有单独的庭院,外墙长满绿色植物,还有一处两层楼高的空中室外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种树、种花、种菜、3遛狗、养鸟等。城市森林花园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实现“回归大自然”的梦想。读图 1“住房 3.0”和图 2“住房 4.0”景观对比图,完成 78题。7建设“住房 4.0”可以( )增加城市绿地 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 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 改善市内大气环境A BC D8从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角度看, “住

    7、房 4.0”可以( )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增大城市风强度 增加城市地下径流 增加城市空气湿度A BC D解析:7.B 8.C 第 7 题,建设“住房 4.0”可以增加城市绿地,绿地的调节功能可以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市内大气环境,但由于增加的土地是空中的建筑,不占用陆地实体空间,因此不能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第 8 题, “住房 4.0”增加了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减小城市风强度,对城市地下径流影响较小。新城市主义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针对北美城市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

    8、0 m(510 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下图示意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步行化城区。据此完成 911 题。9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重点解决城市( )A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B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困难4C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D房价昂贵导致的住房紧张10步行化城区的规划设计适宜于( )A小城镇的远期人口规划B中等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C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D城市群的合理布局11步行化城区对外联系的交通方式,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A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需求B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C密布商业网点,

    9、发展中心商务区D避免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解析:9.A 10.C 11.D 第 9 题,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成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高密度、紧凑布局,说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重点解决城市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不能解决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困难、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房价昂贵导致的住房紧张问题。第 10 题,新城市主义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针对北美城市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步行化城区的规划设计是为了解决城市化问题,适宜于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问题越严重,主要针对的是大城市。城市

    10、内规划,不是城市群的合理布局。第 11 题,步行化城区对外联系的交通方式,以公交站点为中心,带来的有利影响是避免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公交是客运,不能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需求。与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无关。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区,没有中心商务区。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地铁建设开始明显加快,除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外,这种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铁路系统,已在南京、沈阳、成都、武汉、西安、重庆、深圳、苏州等10 余个城市开通。据此完成 1213 题。12上述大城市积极兴建地下隧道铁路交通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机会B缓解交通拥堵,节省通勤时间C减少能源消耗,保护城市环境D节省地面空间,

    11、美化地表景观13针对近些年一些大城市出现的实际问题,地铁在设计与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 )A停水断电预案制定 B隧道塌方修复机制C防水排水设施 D防火通风设施解析:12.B 13.C 第 12 题,针对当前大中城市交通拥堵状况,积极兴建地下隧道铁5路交通系统的主要目的是缓解交通拥堵,节省通勤时间。第 13 题,近年来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严重“内涝”现象,所以在设计与规划地铁时必须充分考虑防水排水设施。二、非选择题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图为某城市 19602010 年人口和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图。材料二 如图为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水资源情况统计图。(1)据材料一分析该城市 19602010

    12、 年人口和用地变化情况。(2)材料一中的现象被称为_,这种现象对该市郊区农业发展有何影响?(3)据材料二分析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解析:第(1)题,直接据图读出即可,该城市 19602010 年非农业人口整体呈增加趋势,城市人口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用地面积不断增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2)题,根据材料一的人口和用地变化,可判断该现象为城市化,这种现象会大量占用郊区农业用地,使郊区非农业生产活动不断扩大。第(3)题,读图可知,在降水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城市中心区地表径流量大于郊区而地下径流量小于郊区,说明城市易形成内涝。治理措施可以从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小城市地面硬化面积、

    13、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等方面阐述。答案:(1)非农业人口整体呈增加趋势;城市人口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大;耕地面积减小。(2)城市化 影响:促进郊区农业结构调整,使粮食种植面积减小,蔬菜、花卉、养殖等产业的比重增加;耕地面积减小,农业用地紧张;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减少。(3)问题:城市建筑面积扩大,雨水下渗量减小;地表汇水速度加快,地表径流量增大,易形成城市内涝。措施: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615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完成下列问题。(1)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请说明其原因。(2)请

    14、从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3)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你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推进?解析:第(1)题,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原因可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状况等方面分析。第(2)题,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会造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如环境污染加重),交通、住房条件变差等。第(3)题,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镇经济等方面进行。答案:(1)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2)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3)将城镇的务工人员转化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扩大城镇用地规模等。7


    注意事项

    本文((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化(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Iclinic17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