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王何必曰利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弑其君者(sh) 2.不夺不餍(yn)3孳孳为善者(z) 4.蹠之徒也(zh)二、通假字愿闻其指 通旨,意旨,意向三、古今异义1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连词2利与善之间也古义:的差别 今义:中间四、一词多义1接Error!2去Error!3遗Error!4说Error!5于Error!6之Error!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1)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事:侍奉(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2名词使动用法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 2 -3名词意动用法(1)苟为后义而先利 后:意动用法,以为后(
2、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后:意动用法,以为后(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远千里而来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者,也”表判断)(二)状语后置句1孟子遇于石丘 (“于石丘”作状语,后置)2秦、楚之王悦于利 (“于利”作状语,后置)(三)宾语前置句1先生将何之(疑问代词“何”做“之”的宾语,前置)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代词“之”做“有”的宾语,前置)3何以利吾国(疑问代词“何”做“以”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孟 子 见 梁 惠 王 。 王 曰 : “叟 , 不 远孟 子 拜 见 梁 惠 王 。 梁 惠 王 说 : “老 先 生 , 您 不 怕 路 途E
3、rror!千 里 而 来 , 亦 将 有 以 利 吾 国 乎 ? ”遥 远 前 来 , 将 有 使 我 的 国 家 获 得 利 益 的 方 法 吧 ? ”称。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不远千里”就是“不觉得千里很远”的意思,即不怕路途遥远,不辞长途跋涉的辛劳。而:表Error!孟 子 对 曰 : “王 何 必 曰 利 ? 亦 有 仁 义孟 子 回 答 道 : “大 王 为 什 么 一 定 要 说 利 呢 ? 只 是 有 仁 义而 已 矣 。罢 了 。 只 讲 仁 义 就 行 了 何 必 : 为 什 么 一 定要 。 而 已 : 罢 了 。 王 如 果 大 王曰 : 何 以 利 吾 国 ? 大
4、夫 曰 : 何 以 利 吾说 : 用 什 么 使 我 的 国 家 获 利 ? 卿 大 夫 说 : 用 什 么 使 我 的 封 地家 ? 士 庶 人 曰 : 何 以 利 吾 身 ? 上 下 交获 利 ? 士 人 和 平 民 百 姓 说 : 用 什 么 使 我 自 己 获 利 ? 上 层 下 层 互 相Error!征 利 , 而 国 危 矣 !从 对 方 那 里 谋 求 利 益 , 国 家 就 危 险 了 !Error!万 乘 之 国 , 弑 其 君 者 ,拥 有 一 万 辆 兵 车 的 国 家 , 杀 害 国 家 君 主 的 人 ,必 千 乘 之 家 ; 千 乘 之 国 ,一 定 是 拥 有 一
5、 千 辆 兵 车 的 卿 大 夫 ; 拥 有 一 千 辆 兵 车 的 国 家 ,- 3 -Error!弑 其 君 者 , 必 百 乘 之 家 。杀 害 国 家 君 主 的 人 , 一 定 是 拥 有 一 百 辆 兵 车 的 卿 大 夫 。Error!万 取国 家 有 一 万 而 大 夫 就 拥 有 其千 焉 , 千 取 百 焉 , 不 为 不 多 矣 。中 的 一 千 , 国 家 有 一 千 而 大 夫 就 拥 有 其 中 的 一 百 , 不 是 不 多 啊 。苟 为 后 义 而 先 利 , 不 但 如 果 把 道 义 放 在 后 却 把 利 益 放 在 先 , 那 么 大 夫 不 杀 死Er
6、ror!夺 不 餍 。国 君 夺 取 他 的 全 部 利 益 , 就 不 会 感 到 满 足 。Error!未 有 仁 而 遗没 有 有 仁 德 却 抛 弃其 亲 者 也 , 未 有 义 而 后 其 君 者 也 。自 己 的 父 母 的 人 , 没 有 讲 道 义 却 把 自 己 的 国 君 放 在 次 要 位 置 上 的 人 。Error!王 亦 曰 仁 义 而 已 矣 , 何 必 曰 利 ? ”大 王 只 讲 仁 义 就 行 了 , 为 什 么 一 定 要 说 利 呢 ? ”Error!(2)宋 将 之 楚 , 孟 子 遇 于 石 丘 , 曰 :宋 将 要 到 楚 国 去 , 孟 子 在
7、石 丘 遇 到 了 他 , 问 道 :“先 生 将 何 之 ? ”“先 生 将 要 到 什 么 地 方 去 ? ”将 : 将 要 。 之 : 到 去 。 于 :在 。 遇 : 相 逢 , 遇 到 , 碰 到 。 曰 : “吾 闻 秦 、 楚 构 兵 , 我 将 见 楚 王 说 宋 说 : “我 听 说 , 秦 、 楚 两 国 交 战 , 我 要 去 拜 见 楚 王 劝 说 他而 罢 之 。 楚 王 不 悦 , 我 将 见 秦 王 说并 使 他 停 止 战 争 。 如 果 楚 王 不 高 兴 , 我 要 去 拜 见 秦 王 , 劝 说 他而 罢 之 。 二 王 我 将 有 所 遇 焉 。 ”并
8、使 他 停 止 战 争 。 两 位 大 王 中 将 会 有 与 我 志 趣 投 合 的 人 。 ”构 兵 : 交 兵 , 交 战 ; 构 , 交 结 , 联 结 。 说 shu : 劝 说 。 罢 之 : 使 之 罢 , 使之 停 止 战 争 ; 罢 , 使 动 用 法 , 之 , 代 词 , 代 战 争 。 遇 : 投 合 , 符 合 。 曰 : “轲 也 请 无 问 其 详 , 愿 闻 孟 子 说 : “我 孟 轲 不 敢 问 你 去 劝 说 的 详 细 情 况 , 希 望 能 听 听Error!其 指 。 说 之 将 何 如 ? ”你 做 这 件 事 的 大 致 意 向 。 你 将 怎
9、样 去 劝 说 他 们 呢 ? ”Error!曰 : “我 将 言 其 不 利 也 。 ” 宋 说 : “我 将 向 他 们 讲 述 两 国 交 兵 是 没 有 好 处 的 。 ”言 : 谈 论 , 讲 述 。 其 : 代 两国 交 兵 。 不 利 : 没 有 好 处 。 曰 : “先 生 之 志 则 大 矣 , 先 生 之 号 则 不 可 。 孟 子 说 : “先 生 的 志 向 是 远 大 的 , 但 是 先 生 打 着 利 这 一 名 号 却 不 行 。 之 : 结 构 助 词 “的 ”。 则 : 前 一 个 是 副 词 兼 有 判 断 作用 , 后 一 个 是 转 折 连 词 “却 ”
10、。 号 : 劝 说 的 说 法 、 理 由 。 先 生 以先 生 用- 4 -利 说 秦 、 楚 之 王 , 秦 、 楚 之 王 悦 于 利 , 以利 益 来 劝 说 秦 国 、 楚 国 的 国 王 , 秦 王 、 楚 王 喜 爱 利 益 , 因 而Error!罢 三 军 之 师 , 是 三 军 之 士 乐 罢 而 悦 于 利 也 。撤 回 所 有 的 军 队 , 这 会 使 军 中 的 士 兵 乐 意 休 战 却 喜 爱 利 益 啊 。Error!为 人 臣 者 怀 利 以 事 其 君 , 为 人 子 者 怀做 臣 子 的 心 里 想 着 私 利 来 侍 奉 自 己 的 国 君 , 做 儿
11、子 的 心 里 想利 以 事 其 父 , 为 人 弟 者 怀 利 以 事着 私 利 来 侍 奉 自 己 的 父 亲 , 做 弟 弟 的 心 里 想 着 私 利 来 侍 奉其 兄 , 是 君 臣 、 父 子 、 兄 弟 终 去 仁 义 , 怀自 己 的 哥 哥 , 这 样 君 和 臣 、 父 和 子 、 兄 和 弟 最 终 舍 弃 仁 义 , 心 里利 以 相 接 , 然 而 不 亡 者 , 未 之 有 也 。想 着 私 利 来 相 互 交 往 , 这 样 却 不 使 国 家 灭 亡 的 , 还 从 未 有 过 。Error!Error!先 生 以先 生 用仁 义 说 秦 、 楚 之 王 , 秦
12、 、 楚 之 王 悦 于 仁 义 , 而 罢仁 义 来 劝 说 秦 、 楚 两 国 的 国 王 , 秦 王 和 楚 王 喜 爱 仁 义 , 因 而 撤 回三 军 之 师 , 是 三 军 之 士 乐 罢 而 悦 于 仁 义 也 。所 有 的 军 队 , 这 会 使 军 中 的 士 兵 乐 意 休 战 , 并 且 喜 欢 仁 义 啊 。为 人 臣 者 怀 仁 义 以 事 其 君 , 为 人 子 者 怀做 臣 子 的 心 里 想 着 仁 义 来 侍 奉 自 己 的 国 君 , 做 儿 子 的 心 里 想 着仁 义 以 事 其 父 , 为 人 弟 者 怀 仁 义 以 事 其仁 义 来 侍 奉 自 己
13、的 父 亲 , 做 弟 弟 的 心 里 想 着 仁 义 来 侍 奉 自 己兄 , 是 君 臣 、 父 子 、 兄 弟 去 利 , 怀的 哥 哥 , 这 样 君 和 臣 、 父 和 子 、 兄 和 弟 舍 弃 利 益 , 心 里 想 着Error!仁 义 以 相 接 也 , 然 而 不 王 者 , 未 之 有 也 。仁 义 来 相 互 交 往 , 这 样 却 不 能 称 王 的 , 还 没 有 过 。Error!何 必 曰 利 ? ”为 什 么 一 定 要 说 利 益 呢 ? ”(3)孟 子 曰 : “鸡 鸣 而 起 , 孳 孳 为 善 者 , 舜孟 子 说 : “鸡 叫 就 起 来 , 勤 勉
14、 地 做 善 事 的 人 , 是 舜之 徒 也 。 鸡 鸣 而 起 , 孳 孳 为 利 者 , 蹠这 一 类 的 人 。 鸡 叫 就 起 来 , 勤 勉 地 谋 求 利 益 的 人 , 是 蹠 这之 徒 也 。 欲 知 舜 与 蹠 之 分 , 无 他 , 利一 类 的 人 。 要 想 知 舜 跟 蹠 的 区 别 , 没 有 别 的 , 只 是 谋 求 利 益Error!与 善 之 间 也 。 ”跟 做 善 事 的 差 别 啊 。 ”Error!- 5 -1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评析
15、做臣下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自己的国君,做儿子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自己的父亲,做弟弟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自己的哥哥,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之间舍弃私利,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成就王业的,还从未有过。孟子历来倡导人与人之间、任何群体之间都应该把“施仁义”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而极力反对谈及什么利害关系。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才能关系融洽,友好相处,社会各项事业也才能和谐发展,国家才能强大。2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评析 鸡叫就起来勤勉行善的人,跟舜是一类;鸡叫就起来一刻不停地求利的人,跟蹠是一类。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勤勉行善,他的
16、德行就是高尚的,因此跻身于君子的行列,即“舜之徒也” ;如果一个人一心追逐私利,其德行就难以提升,始终与人格卑下的人为伍,即“蹠之徒也” 。因此在生活中,不能过分关注“利” ,甚至为了利不择手段。为了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我们应把践行正义、培养善德放在自身修养的第一位。3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评析 这样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最终舍弃仁义,心里想着私利来相互交往,这样却不使国家灭亡的,还从未有过。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竞争的社会,一些人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却空虚得一无所有
17、。问题 1 选文 1,孟子列举王、大夫、士庶人的目的何在?明确 列举按从高到低的顺序论证,从王到士庶人,代表整个国家。这些人都为了各自获利的话,国家也就危险了。问题 2 选文 1中的“不夺不餍”一句有何含意?明确 “夺”指夺取全部利益, “餍”指满足。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取利”的贪欲,暗示了国亡的结局。问题 3 选文 3,为什么将舜与蹠对比?明确 言明“为善”与“为利”的区别,表明自己“为善”的主张。问题 4 如何理解孟子所谓的“义”?明确 孟子所谓的“义” ,本质上也是一种“利” ,它注重统治者长治久安的大利,反- 6 -对的是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利。问题 5 你认为文中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有何危害?
18、明确 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完全忽视了“义”的要求,把求利作为终极目标,为了追求“利”的最大化,必然会使人不择手段及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关爱、不体恤他人。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必将陷入无序状态,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孟子遇于石丘 秦、楚之王悦于利B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 何以利吾家C以罢三军之师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D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苟为后义而先利解析:A.介词,在;介词,对。B.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C.均为结构助词,的。D.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1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何必曰利C先生将何之 D何以利吾家解析:A 项, “然而” ,这样却;B 项, “何必” ,为什么一定;D 项, “家” ,古代卿大夫的封邑。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B不远千里而来C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动词使动用法。B.形容词意动用法。D.名词活用为动词。答案:C4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先生将何之 B秦、楚之王悦于利C孟子见梁惠王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A 项与例句均是宾语前置句。B 项为状语后置句。C 项为正常语序。D 项为状语后置句。答案
20、:A二、阅读理解- 7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叟,不远千里而来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B上下交征利 (索取)C弑其君者 (杀害)D苟为后义而先利 (苟且)解析:
21、D 项中的“苟”意为“如果” 。答案:D6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A不远千里而来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C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D王何必曰利解析:A 项,意动用法,以为远;B 项,使动用法,使获利;C 项,意动用法,以为后。答案:D7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解析:A 项
22、中“绝对不要考虑”说法错误。答案:A8如何理解文中“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这两句话的含意?答:_- 8 -_答案:这是孟子对“利”字对国家的危害的阐述。孟子认为,如果给卿大夫太多的财利,就会使他们产生无尽的贪欲,有了贪欲就会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财利,所以,虽然拥有了国君的十分之一的财利,也会试图杀害国君,并全部夺取国君的财利。(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 913 题。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
23、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9这段文字在说理上,除取譬之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理方法?这样说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_答案:类比、对比;类比揭示实质,对比以显鲜明。10这段文字阐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试简要论述(结合课文)。答:_答案:阐述了作者的仁政思想。论述略。11用现代汉语翻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谈谈孟子引用这句话的作用。翻译:_作用:_答案:第一个制造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绝后代吧!表明孟子对始作俑者特别憎恨,
24、并视以政杀人者为始作俑者。- 9 -12下列对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杀人以梃与刃 左右欲刃相如 兽相食,且人恶之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A和相同,和不同B和不同,和相同C和不同,和也不同D和相同,和也相同解析:名词,刀子;动词,杀;厌恶;何,怎么,读 w。答案:C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译文:_(2)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译文:_答案:(1)(您的)老百姓面带饥色,城外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2)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参考译文:梁惠王说:“寡人很乐于听从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杀人用木棍和用刀子,有什么
25、区别吗?”梁惠王说:“没什么区别。 ”孟子说:“杀死人用刀子和用政治,有什么区别吗?”梁惠王说:“也没有区别。 ”孟子接着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健马,可百姓却是面带饥色,城外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百姓啊。兽类自相残食,人尚感厌恶。身为百姓父母,主持政事却免不了率兽吃人的情况出现,又怎么能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制作人偶来殉葬的人,该断子绝孙了吧!孔子所痛恨的,是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用人偶殉葬,尚且不可,又怎能让百姓活活地饿死呢?”三、语言表达14近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我国传统的“节气”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律动。(
26、1)请你根据示例猜一节气名。示例:谜面:雾散之后冰消融(打一节气)谜底:雨水谜面:三人同日相别离(打一节气)- 10 -谜底:_(2)模仿示例,从“立春” “惊蛰” “清明” “夏至” “寒露” “霜降” “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对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字数相等,意蕴贴切,用上一种修辞手法。示例:大暑骄阳似火,热到极致,繁荫蔽日,蝉歌如雨。_解析:(1)“三人同日”即“春”字, “相别离”有“分开”的意思,即“春分” 。(2)描写的内容要契合节气的特点。答案:(1)春分 (2)立春春已归来,收尽余寒,草长莺飞,花香鸟语。 惊蛰轻雷隐隐,凝聚雨露,万物苏醒,虫叫蛙鸣。15 “微雨过,小
27、荷翻。榴花开欲燃”是苏轼阮郎归初夏中的词句,请展开合理想象,对词句进行生动描写,突出“雨”的作用。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 个字左右。答:_解析:本题属情景再现型扩展语句题,解题时,首先要把握词句的情景,结合句子中的景物描写,将情景再现出来。 “微雨” “小荷” “榴花”是扩展的关键对象,且要突出“雨”的作用。另外,要注意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答案:(示例)初长成的小荷叶,碧绿娇嫩,一阵细雨飘过,荷叶翻转,翩翩起舞;鲜红欲滴的石榴花,经雨一洗,更红得像火焰一般。听南怀瑾讲孟子自古关于“利”的成语很多,例如追名逐利、见利忘义、利欲熏心。提到这个“利”字,似乎所有君子都嫌它是一块烫手山芋,不
28、敢明着去招惹,可是有几人仔细想过,究竟什么是利?南怀瑾先生这样说:“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事,当某一时间、某一空间中,能够产生利用安身的功能效果,那么它就具有利用安身的价值;也就是在当用、该用、- 11 -要用、可用、适用、值得用的条件下,那么对这人或事或物来说,就构成了价值;也就是对这人或事或物的利。 ”讲得明白些,就是人生在世,怎能不讲利?人类文化思想包含了政冶、经济、军事,乃至人生的艺术、生活,等等,都是以求利为目的。如果不求有利,又何必去学?做学问也是为了求利,读书认字,不外乎是为了获得生活上的方便或是自求适意。即使出家学道,是为了成仙成佛,这何尝不是求利?其实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已
29、经思考过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义与利这千古一辨。孟子来到魏国,见到魏国国君梁惠王,于是遭遇了这句问话:“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先生,你能为我们国家谋什么利益吗?)孟子听后,没有拍案而起,针锋相对,而是颇有风度、庄重地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意思是说,大王您何必只图目前的利益?其实只有仁义才是永恒的大利。按照孟子的说法,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可见,人们追求有用或没用的东西都是利,只不过有大利、小利之别而已。人与人的追求不同,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能够对自己产生“利用安身”的价值的东西也不同。有的人求子孙满堂,得之,心满意足;有的人求福如东海,得之,心中无憾;有的人求无上智慧,得之,最是得意;有的人求万事如意,得之,甚为欢喜;有的人求名扬四海,得之,心中风光无限;有的人求家财万贯,得之,幸福无比。但是无论是求喜求乐求名求财,说穿了,求的还是一个利。知识链接:南怀瑾(19182012),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今翁垟街道地团社区桥头村)。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中国当代国学大师之一。代表作论语别裁 ,1976 年出版,香港、新加坡也争相翻印。于儒、释、道三类国学当中拥有广泛著作,其成就造诣凸显于周易易理的详解上,因博学广闻而被众多学子尊称为“南师”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