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题三十四宋明理学讲义(含解析).doc

    • 资源ID:1219114       资源大小:2.72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题三十四宋明理学讲义(含解析).doc

    1、1课题三十四 宋明理学注 理学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天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融合佛、道二教部分教义与传统儒学的新思想体系,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哲学化阶段的儒学就是“理学” 。辩 理学礼学宋明理学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 ,以“理”为核心,但不是以“礼”为核心。注 王阳明认为社会动荡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充分体现了其观点。拓 理学的世俗化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 “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可以这样说,汉代儒学强

    2、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 。1理学 形成的背景(1)政治条件: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为巩固政治局势,需要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科举制度 逐渐完善,有利于儒学的发展。(2)物质条件: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3)思想条件: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了儒学、佛教、道教“三教合一 ”的局面。北宋儒学家既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思想主张代表 哲学观 认识论 道德观二程(程

    3、颢、程颐)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提出“格物致知” ,把知识、道德、天理联系起来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而非“求科学之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陆九渊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 反省内心就可得 将人心与心外2“心”即“理” 到天理 无物联系起来王阳明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将人心与道德联系起来3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影响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心学打破理学

    4、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 之风。联 科举制以儒学经典为命题素材,客观上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但也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变革。拓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是由道家学派宗教化而来,于东汉末年在民

    5、间兴起。 “三教并行”体现了唐文化的兼容并包,虽冲击了儒学地位,但并未改变其正统地位。注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体现了心是万物的本原。联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英雄气节的诗句,流芳百世,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3于谦注 颜元在批判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时说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重难点 宋明理学(一 )史 料 探 史 宋 明 理 学 兴 起 的 条 件史料一 城市与生活史料二 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摘编自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

    6、,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摘编自梦粱录卷十八史料三 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他们彼此融合、相互渗透。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突起和势力膨胀,儒学内部就如何应对佛教的挑战,存在着分歧。一派以韩愈为代表,他认为佛老不讲君臣礼仪、伦理纲常,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扰乱了封建的等级秩序,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另一派以柳宗元为代表,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家获得新生。唐代的思想论争开启了宋学的新局面。摘编自李伏清柳宗元:唐宋思想转型与宋明儒学复兴的先驱探

    7、究 (1)分析说明上述史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愈、柳宗元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影响。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史料一图片中反映了城市打破了坊市的空间限制;4史料二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观的变化;史料三中: 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儒学受到冲击,内部存在分歧 传统伦理思想出现混乱。韩愈主张排除异学,建立儒家道统,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柳宗元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采各家所长,重新塑造儒家 开启宋学新局面(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抓住史料一、二从经济角度分析儒学面临的挑战,抓住史料三所获信息从思想角度分析儒学危机。提示 (1)说明

    8、: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2)背景: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儒学地位受到挑战,传统伦理思想出现混乱。影响:有力地回应了佛道的挑战,儒学得到复兴,为儒学的发展开启了新局面。系统认知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1适应唐末以来重建纲常伦理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开始。2宋代

    9、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稳定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生活的变化以及科学文化的进步,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4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二 )史 料 探 史 程 朱 理 学 与 陆 王 心 学 的 异 同史料

    10、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王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5摘编自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派思想家观点的不同。提示 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系统认知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理学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

    11、省达到良知不同点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本质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 ,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相同点 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三 )读 图 明 史 宋 明 理 学 对 人 性 的 扼 杀注:上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解读 宋元至明清,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等级名分制度,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导致节妇烈女人数大幅度增加。(四 )归 纳 总 结 宋 明

    12、 理 学 的 特 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 “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 “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6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

    13、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随堂巩固训练一、高考题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1(2018天津高考)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读懂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朱熹的言论实际上是对孟子主张的阐释,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中的“民惟邦本”思想。做对 选 B2(2014全国卷)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

    14、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读懂 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之后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虽然唐代时儒学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冲击,但儒家的政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体现了其稳固性。做对 选 C3(2014全国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读懂 朱熹认为“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但容易被后天的

    15、欲望所蒙蔽,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是一种“本善习远”的观点。做对 选 D二、模拟题抓题眼抓关键,解题更快更准1宋代某理学家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 ”由此可知,该理学家( )7A.强 调 培 养 个 人 社 会 责 任 感B.主 张 强 化 封 建 等 级 秩 序C.认 为 君 主 德 行 是 治 国 根 本D.吸 收 了 道 家 的 治 国 思 想点 拨 : 抓 住 主 题 , 找 破 题 关 键 点 。解析:选 C 题干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的根本,不是强调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故A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封建等级秩序,故

    16、 B 项错误;题干是说治国之道的根本在于君主的德行,君心正则天下安,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故 C 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故 D 项错误。2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南宋书院的繁荣( )A.推 动 了 理 学 传 播 和 发 展B.促 使 各 派 思 想 趋 于 合 流C.源 于 儒 学 正 统 地 位 动 摇D.体 现 儒 学 陷 入 矛 盾 困 境点 拨 : 书 院 扩 散 助 推 思 想 的 传 播 。解析:选 A 题干中“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

    17、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 ,推知书院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故 A 项正确;题干中“各立学舍,聚徒讲学”并结合朱熹属于理学、陆九渊属于心学,可知各派并未合流,故 B 项错误;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故 C 项错误;南宋书院的繁荣体现了理学的兴盛,故 D 项错误。3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 ) A.属 于 唯 物 主 义 哲 学B.带 有 封 建 迷 信 色 彩C.汲 取 了 佛 道

    18、的 思 想D.完 成 儒 学 重 建 任 务点 拨 : 佛 道 用 语 。解析:选 C 周敦颐的学说认为意识在物质之前,不符合唯物主义哲学,故 A 项错误;太极图说是对宇宙的解释,其内容与封建迷信色彩无关,故 B 项错误;太极图说汲取了佛道的思想,对世界的本原进行了解释,故 C 项正确;陆王心学完成儒学重建的理论任务,故 D 项错误。4思想家陈亮曾言:“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 ”作者批评的是( )A.道 学 空 谈 心 性 无 益 于 世B.士 人 耻 于 修 养 世 风 日 下C.程 朱 理 学 尽

    19、 废 天 下 之 实D.官 者 以 实 践 理 学 为 风 尚8点 拨 : “天 下 之 实 ”缘 何 尽 废 ?解析:选 A 材料中“耻言文章行义耻言政事书判”体现理学的空谈义理,故 A 项正确;士人耻于修养世风日下过于片面,故 B 项错误;程朱理学“尽废天下之实”也是过于片面,故 C 项错误;官者以实践理学为风尚与材料相反,故 D 项错误。5王阳明曰:“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这说明王阳明( )A.重 视 道 德 修 养B.强 调 “格 物 致 知 ”C.倡 导 “知 行 合 一 ”D.主 张 人 性 本 恶点 拨 : “四

    20、 者 ”: 殃 、 罪 、 恶 、 辱 。解析:选 A 殃、罪、恶、辱皆出于心中之私,这四样都不能克制的人必定遭受灾难。所以,人应该杜绝这四者发生在自己身上,保持心灵纯净,体现其重视道德修养,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探究,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知和行的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人本性的探讨,故 D 项错误。课时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4 分)1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约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据此可知,朱子学( )A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 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C蕴含着自

    21、然科学的理念 D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解析:选 C 无论是日本学者的观点,还是李约瑟的观点,都指出了朱子学中蕴含着自然科学理念,故 C 项正确。2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由此可推知朱熹( )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C强调纲常理论以维护社会秩序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解析:选 A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材料中“理有善恶” ,因此要扬善抑恶,故 A 项正确;朱熹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并非难以调和,故 B 项错误;材

    22、料中“人生气禀,理有善恶”未涉及纲常理论,故 C 项错误;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而非初步完成,故 D 项错误。3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9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 )A反映了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的地位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解析:选 C 材料中反映了当时的人们的思想发展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不是君主专制,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理学的影响,B 项因果倒置,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说明了其责任感,文学创作注重“义

    23、理”说明文学创作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不是市民阶层,故 D 项错误。4(2018浙江 11 月选考)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旨在强调( )A知行合一 B本心即天理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解析:选 D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思想,朱熹强调学习要讲究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故本题选 D 项。A 项“知行合一”为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思想,B 项“本心即天理”为心学开创者陆九渊的思想,C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为明代李贽的主张,排除 A、B、C 三项。5陆九渊说

    24、:“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 ,结合所学,意指陆九渊“心即理也” ,强调内心的作用,故 A 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的体现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的束缚,故 B 项错误;“心即理也” ,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良知” ,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 C 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的地位,故 D 项错误。6朱熹认为“盖

    25、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他们意在( )A提倡节俭思想 B批判君主专制C主张依法治国 D强调民本思想解析:选 D 材料中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导致天下治乱的根源,与提倡节俭思想无关,故 A 项错误;朱熹认为统治者要节用爱民,与批判君主专制无关,故 B 项错误;他们的主张都与依法治国无关,故 C 项错误;朱熹“爱民必先于节用”和黄宗羲“万民之忧乐” ,10都强调民本思想,故 D 项正确。7(2019聊城一模)清代学者往往重考据,尊崇汉儒而诋毁宋儒。但姚文田“独持议,谓三代以下,其道皆本孔孟,得程朱而传自五季,以后

    26、人道不至陵夷者,宋诸儒之力也” 。姚文田的这一说法( )A肯定了程朱理学的历史作用B糅合了儒道思想发展了儒学C理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脉络D旨在借古讽今提倡经世致用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得程朱而传自五季,以后人道不至陵夷者,宋诸儒之力也”可知,姚文田肯定了程朱理学的历史作用,故 A 项正确,C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道家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内容并非借古讽今,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15 分)8家庭与国家高度同构是中国传统家国共同体的一个根本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 12 条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

    27、也” 。第 86 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第 128 条 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吾何害哉!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 。 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 。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 ,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 。王阳明镇守南赣三年, “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 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三

    28、州县贤,则民安。贤者视民为子,不忍伤也。约之使人人守法。太守,约州县者也;司道,约府州县者也;抚按无所不约,则天下治矣。臣谨条画州县所当持行者,如课农桑须衷心诚恳,欲开民衣食之源,使民兴起。令自抚按而下,以递相约,庶几皇上之仁恩,得实究之民也。 摘编自高攀龙申严宪约责成州县疏 (1)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11积极影响。(5 分) (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5 分) (3)州县官吏是将家庭与国家连接为一体的枢纽与关键。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大儒高攀龙就加强州县官员管理所提出的建

    29、议。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传统家国共同体建构的当代价值。(5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孝悌、毋踏贪黩、吾俭”等概括其要求;第二小问,从维系家族的关系、发展等方面分析其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从教化百姓、稳定统治秩序上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抚按无所不约,则天下治矣令自抚按而下,以递相约”概括其建议所在;第二小问,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社会现实分析。答案:(1)要求: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影响:弘扬传统美德,规范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规范;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2)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思想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3)建议:以法律约束官员,层层监督;明确官员职责,逐级考核。当代价值: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家国情怀。12


    注意事项

    本文((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题三十四宋明理学讲义(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outsidejudge26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