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榆林 20182019 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试题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作为社会本身运行、发展的条件,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既涉及信任主体,也关乎信任对象;既与社会规范和体制相涉,也与主体人格和德性相关。在信任问题上,个体总是涉及两个方面,即为人所信与信任他人。就前一方面而言,如何形成境信的品格,无凝是首先面临的问题。孔子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孟于则进而将“朋友有信”规定为人
2、伦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有序的社会交往中,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既是这种交往秩序可能的条件,也是交往双方应尽的基本责任,一旦个体置身于这种交往关系,则同时意味着永诺了这种责任。就个体而言,作为信任条件的诚信关乎内在德性及人格。中国哲学对“信”与德性从及人格的关系很早就予以关注。儒家经典孟子强调“有诸己之谓信” ,信与诚相通,有诸己即真实地具有某种德性。 中庸进而将“诚”视为核心的范畴,以诚为人格的基本规定。 大学同样提出了“诚”的要求,把“诚意”规定为修身的基本环节。这种德性及人格,为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达到诚信,提供了内在的担保。伦理意义上的信任,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关系的层面看,信任以对象的
3、可信性为前提。在消极的意义上,当对象缺乏可信的品格时,便难以使人产生信任感,所谓“信不足焉,有不信秀” (老子 ,便表明了这一点。在积极的意义上,如果相关对象的所作所为始终诚信如一,那么,人们对其后续的行为,也将抱有信任之心。由此可见,信任并非仅仅源于主体心理,而同时与对象相关。从伦理学上说,妄疑一切、无端臆测他人的不诚,并对可信的对象始终缺乏信任感,这是一种道德的偏向。这种偏向不仅常常伴随着过强的怀疑意识,而且在片面发展下,容易引句“字我负人”的异化形态,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沟通成为问题,也使社会领域2中的信任关系难以建立。从更广的社会层面看,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并不仅仅基于个体的德性和人
4、格。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认为,中国传统的信任以血缘性共同体为基础,建立在个人关系或亲族关系之上,而新教的信任则基于信仰、伦理共同体,后者超越了血缘性共同体,并逐渐以理性的法律、契约制度为保障。历史地看,儒家所说的“信” ,事实上便与礼相联,在仁、义、礼、智、信的观念中,礼则既表现为一种普遍的规范系统,又涉及政治、伦理的体制。在此意义上,广义之“信”已与体制相关联。就信任关系而言,通过契约、信用等制度的建立,失信便不再是无风险的行为,相反,失信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总之,个体的人格和德性从内在的方面为社会信任关系的建立提供担保,公共领域的制度建设则在外在的方面构成了信任关系形成的现实根据。
5、(摘编自杨国荣信任及其伦理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个人有德行和人格,具备了信任的条件,就可以保证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达到诚信。B. 在有序的社会交往中,先置身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的交往关系,然后再承担责任。C. 信任以对象的可信性为前提的意义是,对象始终诚信如一,便可以产生持久的信任。D. 与中国传统的信任相比,新教的信任基于信仰、伦理共同体,超越了血缘性共同体。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A. 文章以建立信任关系为立论的基础,论述了确立信任关系的主体、对象的条件。B. 文章论述德行人格与诚信的关系时,引用或列举儒家经典著作的内容予以印证。C
6、. 与控制失信风险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论证了个人层面诚信塑成的重要性。D. 文章通过分析可信而不予以信带来的问题,对人与人的信任做出了新的论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表明,信任别人是有条件的,当对象缺乏可信的品格时,难以使人产生信任感。B. 如果对可信对象予以信任,就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沟通的问题,建立社会领域中的信任关系。C. “信”事实上与礼相连,而礼又跟政治、伦理的体制相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 “信”与政治伦理体制相关联。D. 如果契约、信用等制度建设不健全,不能及时、恰当惩罚失信者,就会影响到人与人之3间信任关系的形成
7、。【答案】1. D 2. C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 “就可以保证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达到诚信”表述不严密。结合文本内容“个体的人格和德性从内在的方面为社会信任关系的建立提供担保,公共领域的制度建设则在外在的方面构成了信任关系形成的现实根据”分析可知,个人有德行和人格,具备了信任的条件只是提供内在的保证,还需要外在的保证。B 项, “先置身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的交往
8、关系,然后再承担责任”错。结合文本内容“在有序的社会交往中,以诚相待和言而有信,既是这种交往秩序可能的条件,也是交往双方应尽的基本责任,一旦个体置身于这种交往关系,则同时意味着永诺了这种责任”分析可知,应是同时发生的。C 项, “意义是,对象始终诚信如一,便可以产生持久的信任”信息不全面。结合文本内容“在消极的意义上,当对象缺乏可信的品格时,便难以使人产生信任感信任并非仅仅源于主体心理,而同时与对象相关”分析可知,只有在积极的意义上的一面,缺少消极意义上的一面。故选 D。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
9、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
10、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 项, “文章主要论证了个人层面诚信塑成的重要性”错。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论述“信任关系的建立,既涉及信任主体,也关乎信任对象;4既与社会规范和体制相涉,也与主体人格和德性相关” ,多角度论证信任如何确立,不只论证个人方面的德性和人格。故选 C。【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 项, “如果,就”条件不成立。结合文本内容“并对可信的对象
11、始终缺乏信任感,这是一种道德的偏向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沟通成为问题,也使社会领域中的信任关系难以建立”分析可知,对可信对象不予以信任,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沟通的问题,以及社会领域中的信任难以建立,反过来说不成立。故选 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蓝皮书指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速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却呈现稳中有升的走势。2016 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64.6%,高于 2015 年 4.9 个百分点,高于 2014 年 15.8 个百分点。20132016 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为8.68%,而
12、同期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达到 9.15%。蓝皮书指出,近几年,以上海和江苏为表率,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服务化”趋势不断加强,各省市第一、第二产业占此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2017 年,上海、江苏和浙江第三产业占比都已经超过了 50%,上海更是突破了 70%。蓝皮书指出,随着“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 “大旅游时代”已经悄然来到。所谓“大旅游时代” ,绝不是区域内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简单的叠加拼接,而是要借力“大旅游产业”, “盘整山河、贯通产业、振兴文化、实现发展” 。西北地区在地理上有共通的特点:高海拔高温差,干早少雨、土地贫瘠,少数民族文化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旅游资源小集
13、中大分散特点明显。历史上是中华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的地位在当代更是意义非凡。(摘编自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62018) )材料二:地 项 2012 年 2013 2014 年 2015 20165区 目 年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2189.2 2406.7 2794.3 3072.3 3570.5北京占GDP 比重(%)12.3 13.1 13.4 14.3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2269.76 2500 2833.08 3020 上海占GDP 比重(%)11.29 11.5 12 12.1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2706.5 3011 3552.3 364
14、8.8 4256.63广东省占GDP 比重4.74 4.84 5.24 5.01 5.266(%)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2330 2701 3001 3167 3488江苏省占GDP 比重(%)4.3 5 5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1581.2 1880.4 2187.8 2490 3200浙江省占GDP 比重(%)4.56 5 5.45 5.81 5.8注: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稍显缓慢。古老的黄河文化、浓郁的回乡文化、神秘的西夏文化、光荣的红色文化等诸多优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要更加合理科学的顶层设计。7对于像宁夏这样文化起步晚、发展速度慢的省市地区,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更需要扎实做好“基
15、本功” ,注重与当地文化扶贫项目的精准对接。(摘编自搜狐网)材料三:文化领域在推进文化改革实现管理转轨过程中,还未能形成一个充分竞争性的市场,政府干预作用影响大,往往由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方保护造成了市场分割,历史性同类文化资源在不同地区间出现相似性开发利用,或者同一资源主体多地区恶性竞争。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当一个地方政府引进并发展某个文化产业行业门类,其他地方政府也会低成本地跟进模仿,以更低廉的成本或更优惠的政策诱导,直接导致文化产业结构趋同的动力机制。我国文化企业六成以上集中在东部地区。而特色文化资源富集的中西部地区在文化企业数量上明显不占优势,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往往
16、较低,缺乏专业化能力和对市场的宏观把握,容易跟风,盲目投资。(摘编自高宏存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实现“跨区域”治理 )材料四:文化企业应该将商业模式作为立身之本,分析自身商业模式的可行性,避免盲目跟风或者在整体上去模仿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必须以独特的商业模式来开发产品和服务,提高自主品牌产品的竞争力,以避免商业模式和产品上的雷同。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应当力求具有内容或者形式上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体现出差异化的市场细分要求。从产业形态差异化的角度来说,文化产业集聚园区内的文化企业、各类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不仅要求实现不同金业自身的价值最大化,还要总体上适应园区内的互补性,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结构。(摘编
17、自陈少峰文化产业同质化竞争透视 )4. 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122016 年,北京、上海、江苏三地的文化产业平稳发展,广东、浙江发展较快,尤其是浙江,几年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翻倍增长。B. 20122016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北京、上海基本超过 10%,比广东、江苏、浙江大,这反映出前者较后者重视文化产业。C. 20122016 年,宁夏文化产业增加值虽有增长,但与东部一些省、直辖市相比,差距很大,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波动较大。8D. 宁夏有丰富、优质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做好顶层设计,扎实做好“基本功” ,
18、或许可以改变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态势。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16 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 2014 年提高了近 16 个百分点,这表明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B. 20132016 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增速,超越了同期全国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速,成为居民消费支出中的一大亮点。C. 近几年,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第一、第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上海尤其突出,经济发展的“服务化”倾向凸显。D. 西北地区除了在地理上有优势外,因历史上是中华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化上也有优势,是在当代意义非凡的陆上丝绸
19、之路的重要节点。6. 文化产业区域同质化有哪些原因?有何解决对策?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答案】4. B 5. D 6. 原因:文化领域市场竞争不充分,政府干预作用大;文化产业领域东西部市场失衡,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解决对策;文化企业要将商业模式作为立身之本,以独特的商业模式来开发产品和服务: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应当力求独特性和创新性,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解析】【4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
20、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 项, “这反映出前者较后者重视文化产业”分析有错,原文无此信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与 GDP 总量有关系。故选 B 项。【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 项, “在地理上有优势”分析有错,原文的意思是西北地区地理上有共通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一定是优势。故选
21、D 项。9【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快速寻找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词句,归纳要点,顺应问题的方向,然后组织答案。本题两问,要求概括文化产业区域同质化的原因,并总结解决对策。原因:材料三中“文化领域在推进文化改革实现管理转轨过程中,还未能形成一个充分竞争性的市场” ,可以概括出,文化领域市场竞争不充分。材料三中“政府干预作用影响大,往往由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方保护造成了市场分割,历史性同类文化资源在不同地区间出现相似性开发利用” ,可以概括出政府干预作用大。材料三中“我国文化企业六成以上集中在东部地区。而特
22、色文化资源富集的中西部地区在文化企业数量上明显不占优势” ,可以总结出文化产业领域东西部市场失衡。材料三中的“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往往较低,缺乏专业化能力和对市场的宏观把握,容易跟风,盲目投资”可以概括出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对策:材料四中“文化企业应该将商业模式作为立身之本,分析自身商业模式的可行性,避免盲目跟风或者在整体上去模仿成功的企业” ,可总结出,文化企业要将商业模式作为立身之本,以独特的商业模式来开发产品和服务。材料四中“文化企业必须以独特的商业模式来开发产品和服务,提高自主品牌产品的竞争力,以避免商业模式和产品上的雷同” ,可以总结出,文化企业
23、的产品和服务应当力求独特性和创新性,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
24、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解语花刘正权开了药,出了药店,顾卫东忍俊不禁,到底笑出了声。10是苦笑,他自己知道。仕途不畅也就罢了,居然尿路也不畅,这热闹凑的。店里老中医告诉他,小使刺痛是尿路结石造成的。病休只是一个借口,又一次跟局长位置擦肩而过,顾卫东忽然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念头。带着老中医开的药,顾卫东开始了自己的南山之行。从广义的文化上来说,有菊花的地方,都是南山。一般中药熬起来麻烦,这个老中医很善解人意,给顾卫东开了一味半点都不麻烦的中药,马先蒿 20 克,研末,每服 6 克,开水送服,每日 2 次
25、。顾卫东喝茶,都比这个讲究。他在办公室和家里,都有置办一套茶具。顾卫东爱茶,跟小时见过一个茶查有关,老式的,上面写着五个字:心也可以清。这五个字,怎么排列读,都带着禅意,也可以清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说白了,顾卫东好的不是茶,是茶衍生出的文化。顾卫东天生不适合当官,局长帽子没落在他头上,是明智的,他太清高。水至清则无鱼。组织部长很含蓄告诉他,在官场就得按照官场的套路来,顾卫东回了一句,水可以干,但不能浑。那就清清白白做学问吧,组织部长说。他的副局长,就是靠做学问上来的。我们不差一个正处的局长,我们缺一个做学问的顾先生。这是组织部长跟他喝醉酒后掏心窝子说的话。顾卫东是土壤学专家
26、,偶尔也关注一下植物。马先蒿是没被顾卫东关注过的植物,因为自己的病,顾卫东在喝了一服药后百度了下,马先蒿居然有多个品种,什么奥氏马先蒿,多齿马先蒿,纤茎马先蒿,等等,不一而足,分布地也广。顾卫东是有心人,那些图片虽只扫了一下,就入眼入心了。怎么说自己尿路都指望人家在不遗余力做着疏通呢。顾卫东要看的菊花,是野菊,那种星星点点遍地金黄在山野肆意开放的。城币里的菊11花成,顾卫东是不屑的,人工培育的东西,过于精致,精致得都失去花之所以为花的乐趣。如同官场,会给你套上一个模子,想跳出那个禁锢,很难。缘于此,顾卫东的身影就出现在一个不知名的山中,山不是很大,都没好意思有正式名字,顾卫东叫它南山,是恰好它
27、就在顾卫东居住城市的南边。在一片冷杉树下,顾卫东意外发现一种花,开得像出浴的美人,出浴的美人身上无处不是风景,这种花也是,感觉就是为花而生似的,从底部依次往上开,芝麻开花是节节高,这花不是,它越往上,花蕾越小,中间一柱高擎,挂满花朵。顾卫东精神没来由为之一振。这花一定有什么讲究,同茶一样。顾卫东忍不住低下身子,仔细琢磨起来。知道这花名字吗?一个声音在顾卫东身后响起来。顾卫东担头,很意外,竟然是那个老中医,带着一柄锄头。不知道,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这是吃了果子忘了树,老中医笑。马先蒿?顾卫东心里一激灵。嗯,不过这是马先蒿中较为少见的一种,叫扭盔马先蒿!老中医点明说。扭盔马先蒿,这名字有什么高意
28、?顾卫东一怔。喏,富意应该在这,老中医指着马先高的花蕊示意顾卫东看。花蕊呈逆时针盘旋而起,顾卫东明白了,难怪叫扭盔,那些花像扭着的头盔。我倒觉得啊,它担转的是人体的机能,马先蒿常用于风湿节疼痛,尿路结石,小便不利,妇女白带,大风癞疾,疥疮等病。老中医娓娓道来,顾卫东心里却是有如醍醐灌顶。扭盔,扭亏,顾卫东在心里默念数遍,忽然笑了,关得如同眼前的扭盔马先蒿一样,阳光,亮丽,清新。花都晓得扭转逆势向上生长,何况万物之灵的人。难怪看到这花的第一眼,顾卫东会没来由地精神一振。世人皆叹解语花,不知花为谁解语啊。老中医一脸郑重,马先蒿的使命不单是让人欣赏把玩,更是要与世人解除苦痛的。(有删改)7. 下列对
29、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12A. 小说从顾卫东的视角,运用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山中冷杉树下开得明丽、清新的扭盔马先蒿花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对“解语花”的喜爱。B. 小说引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接着叙述顾卫东仕途不畅后开始的探寻之旅,这样写使小说具有古典的诗意,使人物形象更丰满。C. 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事,主要叙述了顾卫东官场失意后找老中医看病而得以深入认识“解语花”的经过,旨在表达作者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批判。D. 小说中设置了“南山” “野菊” ,刻着“心也可以清”字样的老式茶壶等意象,它们在叙事中具有凝聚意义与精神的功能,暗示了人物的思想性
30、格。8. 小说塑造的顾卫东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9. 有读者认为小说结尾一段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表明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答案】7. C 8. 清高自守,孤芳自赏,不愿同流合污。他持守清白为官之道,不愿拘泥官场俗套,不做违心之事。质朴、本真,通达、自省,能自我超脱。他钟情茶文化,喜好野菊,从扭盔马先蒿巾获得觉悟,排遣仕途失意的痛苦。 9. 要点示例一:不可删去。理由:从篇章结构看,小说结尾感叹“世人皆叹解语花,不知花为谁解语啊” ,呼应了标题,揭示了题旨,使文章结构严谨。从人物与主题关系看,小说结尾以“老中医一脸郑重”的点拨收束,既将标题“解语花”的含义指明了,也完成了
31、对次要人物老中医的形象性格的刻画,小说以老中医对主人公顾卫东的诊治、提醒来实现主题的表达。从小说意象设置看,结尾通过对解语花(马先蒿)这一核心意象的内蕴的揭示,起到提示文眼,聚焦主题的表达效果。要点示例二:可以删去。理由:从情节结构看,小说写到“难怪看到这花的第一眼,顾卫东会没来由地精神一振”这里,呼应了前文的“顾卫东一怔” ,行文脉络贯通,故事已经叙述完整,没有必要再添蛇足。从人物塑造看,以“顾卫东会没来由地精神一振”收束,揭示了主人公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展现了他自我反省、自我超脱的心性特点,有利于刻画其不愿同流合污的耿介、傲岸的性格。从审美意蕴看,删去后,小说结尾有戛然而止、余音袅袅的审美
32、效果。【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13定正误。C 项, “旨在表达作者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批判”对小说主旨的解读不完整,批判官场不正之风,只是其主题意蕴的一部分,这篇小说更重要的是在召唤一种清白为官、正直为人、坚守道德底线的德性与操守。故选 C。【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塑造的顾卫东这个人物有哪
33、些形象特点” ,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组织部长很含蓄告诉他,在官场就得按照官场的套路来,顾卫东回了一句,水可以干,但不能浑”分析可知,顾卫东清高自守,不愿同流合污;结合“顾卫东爱茶,跟小时见过一个茶壶有关,老式的,上面写着五个字:心也可以清。这五个字,怎么排列读,都带着禅意,也可以清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说白了,顾卫东好的不是茶,是茶衍生出的文化” “顾卫东要看的菊花,是野菊,那种星星点点遍地金黄在山野肆意开放的” “扭盔,扭亏,顾卫东在心里默念数
34、遍,忽然笑了,笑得如同眼前的扭盔马先蒿一样,阳光,亮丽,清新。花都晓得扭转逆势向上生长,何况万物之灵的人”分析可知,顾卫东质朴、通达、自省,能够自我超脱。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 。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
35、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有读者认为小说结尾一段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表明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需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如认为不可删去,可以结合标题“解语花” ,最后一段内容“世人皆叹解语花,不知花为谁解语啊” ,呼应标题内容。结尾内容“老中医一脸郑重,马先蒿的使命不单是让人欣赏把玩,更是要与世人解除苦痛的” ,指明标题“解花语”的含义,老中医诊治了顾卫东的毛病,同时也在生活上唤醒了顾卫东,来表现主题。结尾“世人皆叹解语花,不知花为谁解语啊”
36、“不单是让人欣赏把玩,更是要14与世人解除苦痛的” ,通过对马先蒿语花的解释,揭示主题,做好自己,不能同流合污,体现自己的价值等。如认为可以删去,需要结合倒数第二节内容“难怪看到这花的第一眼,顾卫东会没来由地精神一振”分析,呼应了前文的“顾卫东一怔” ,以“顾卫东会没来由地精神一振”收束,揭示了主人公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这样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毛喜字伯武,喜少好学,善草隶。陈武帝素知之。及镇京口,命喜与宣帝往江陵,仍敕宣帝谘禀之。及梁元帝即位,以宣帝为领直,喜为尚书功论侍郎。及魏平江陵,
37、喜与宣帝俱迁长安。文帝即位,喜自周还,进和好之策,陈朝乃遣周弘正等通聘。及宣帝反国,又遣喜入周,以家属为请。周冢宰宇文护执喜手曰:“能结二国之好者,卿也。 ”仍迎柳皇后及后主还。文帝尝谓宣帝日:“我诸子皆以伯为名,汝诸子宜用叔为称。 ”宣帝以访喜,喜即条自古名贤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余人以启之,文帝称善。文帝崩,废帝冲昧,宣帝录尚书辅政,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竞如其策。及帝即位,除给事黄门侍郎,兼中书舍人,典军国机密。宣帝议北侵,敕喜撰军制十三条,诏颁天下,文多不载。母忧去职,诏封喜母庾氏东昌国太夫人,遣员外散骑常侍杜
38、缅图其墓田,上亲与缅案图指画,其见重如此。及得淮南之地,喜陈安边之术,宣帝纳之,即日施行。帝又欲进兵彭、汴,以问喜,喜以为“淮左新平,边人未辑,难与争锋,未若安人保境,斯久长之术也” 。上不从。吴明彻卒俘于周。自吴明彻败绩,高宗深悔之,谓袁宪日:“不用毛喜计,遂令至此,朕之过也。 ”至德元年,授永嘉内史。喜至郡,不受奉秩,政弘清静,人吏安之。遇丰州刺史章大宝举兵反,郡与丰州接,而素无备,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遣兵援建安。贼平,授南安内史。祯明元年,征为光禄大夫,领左骁骑将军,道卒。(摘选自南史毛喜传 ,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
39、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15B. 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C. 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D. 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敕:本义是告诫,嘱咐。古代常与皇权联系在一起,故称帝王的诏书、命令为“敕令” 。B. 通聘:旧时称男家向女家致送订婚彩礼。文中指两国之间采取和亲的外
40、交政策。C. 废帝:常用来指被废黜的皇帝。废帝,有在位时被废的,有死后被追废的。D. 朕:秦以前,不论尊卑,皆可自称朕;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自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毛喜受到赏识。陈武帝一向赏识他;宣帝曾就有关名字的事情询问毛喜,毛喜列举二十多位古代贤士上报,文帝称好。B. 毛喜敢于进谏。他曾经多次向宣帝进谏,如进献陈朝和北周两国和好之策,又陈述安定边境的策略,宣帝大都采纳了。C. 毛喜为政清明。至德元年,他被授任永嘉内史,到达郡城后,不接受俸禄,政治宽弘清明,官吏和百姓全都安居乐业。D. 毛喜富有远见。宣帝想出兵彭、汴,毛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宣帝
41、没有听从,结果吴明彻被周俘获,宣帝事后很后悔。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遣员外散骑常侍杜缅图其墓田,上亲与缅案图指画,其见重如此。(2)淮左新平,边人未辑,难与争锋,未若安人保境,斯久长之术也。【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派遣员外散骑常侍杜缅绘制她的墓田图,皇上亲自和杜缅依照图画给予指点,毛喜就是如此被重视。(2)淮左新近平定,边民还没有安定,很难和它争锋,不如安定边民守卫边境,这是长久的计策。【解析】16【10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
42、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 “乎” “于”“而” “之” “也” “矣” “焉” “耳” “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 “遣”前面省略的主语是仆射,前面要断开;“当时疑惧”和“无敢”这两个动词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大臣们,因此,前要分别要断开;“喜”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曰”后面必须断开;“今日之言” “必非太后之意”是表否定的判断,主谓之间要断开;“愿加三思”是愿皇帝三思,前面要断开。故选 C 项。【11 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
43、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 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B 项, “文中指两国之间采取和亲的外交政策”分析错误,文中是指互相遣使交好。故选 B项。【12 题详解】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 项, “进献陈朝
44、和北周两国和好之策”不是向宣帝,而是向文帝。故选 B 项。【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图,名词作动词,绘制地图;上,指皇上;指画,指点;见,表被动;重,重视。第二句中,新平,刚平定;辑,安定;人,指民;斯,这;术,办法,计策;斯久长之术也,判断句。这些词句都是翻译关键处,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17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
45、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 ,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 (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 (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参考译文:毛喜字伯武,毛喜年少时好学,善写草书隶书。陈武帝一向
46、赏识他。等到陈武帝镇守京口,命令毛喜和宣帝前往江陵,且敕令宣帝有事向毛喜请教。等到梁元帝即位,以宣帝担任领直,毛喜任尚书功论侍郎。等到魏平定江陵后,毛喜和宣帝一同迁往长安。文帝即位后,毛喜从北周回来,进献两国和好的策略,陈朝于是派周弘正等人前去通问致意。等宣帝回国后,又派毛喜出使周,请求释放家属。周冢宰宇文护握住毛喜的手说:“能结成两国友好关系的,是你啊。 ”继而迎接柳皇后和后主回国。文帝曾对宣帝说:“我的每个儿子都用伯作为名字,你的每个儿子应用叔作为名号。 ”宣帝拿这事询问毛喜,毛喜立即列举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多位古代名人贤士上报,文帝阅后称好。文帝驾崩,废帝年幼无知,宣帝录尚书辅佐政事,仆
47、射到仲举等人假托太后的命令,遣送宣帝回东府,当时群臣心存疑虑恐惧,但没有谁敢置一词。毛喜立即驱马入朝,对宣帝说:“今天所下的命令,一定不是太后的意思,事关国家兴亡,望三思而行。 ”宣帝最终听从了毛喜的计策。等宣帝即位后,授任毛喜给事黄门侍郎,兼佐中书舍人,主管军队和国家的机密。宣帝计议北侵,敕令毛喜撰写军中制度十三条,下诏颁布天下,因文字太多不予录载。毛喜为母亲服丧而离职,诏封毛喜的母亲庾氏为东昌国太夫人,派遣员外散骑常侍杜缅绘制她的墓田图,皇上亲自和杜缅依照图画给予指点,毛喜就是如此被重视。等到夺得淮南之地后,毛喜陈述安定边境的策略,宣帝采纳了,当天就实行。宣帝又想出兵彭、汴,拿这事询问毛喜
48、,毛喜认为“淮左新近平定,边民还没有安定,很难和它争锋,不如安定边民守卫边境,这是长久的计策” 。皇上不听从。结果吴明彻(派去攻打的将领)被周俘获。自从吴明彻失败后,宣帝深深后悔没听毛喜的话,对袁宪说:“不听毛喜的计策,导致到这个地步,是我的过错啊。 ”18至德元年,授予毛喜永嘉内史。毛喜到达郡城后,不受俸禄,政治宽弘清明,官吏百姓全都安居乐业。遭遇丰州刺史章大宝起兵谋反,永嘉郡与丰州接壤,但一向没有防备,毛喜于是修筑城壕,修理器械,又派兵增援建安。贼人平定之后,授任毛喜南安内史。祯明元年,征入朝廷任光禄大夫,领左骁骑将军,在入京途中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
49、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北风刘子梁顾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范来。紫色蛙声真倔强,翠华龙哀暂徘徊。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菜。注紫色蛙声,代指金人于靖康二年所立的张邦昌和建炎四年所立的刘豫两个傀儡皇帝。衮(gun):古代君王等的礼服。遗策:失误,失策。草菜:指布衣,平民。这里指诗人。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用飞雁、平沙、晚角、北风等意象营造了悲凉的意境, “恨”字领起全篇。B. 颔联说淮河一带山地已经阻断金兵战尘,局势暂且和平稳定,流露出欣喜之情。C. 颈联“紫色蛙声“与“翠华龙衮”构成对比,字里行间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态度。D. 前两联写景,景中融情;后两联叙事、议论、抒情:全诗语言浑厚沉郁,感慨良深。15. 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尾联是委婉的反语,意为:也许只有我一个人在为国事哀伤(优虑),其实朝廷并没有失算。该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面对外敌侵略不思抵抗屈辱投降.昏庸无能之行径的痛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