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刷题押题卷(四) 押题创新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S32,Na23,Mg24,Fe56第卷(选择题,共 42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7小题,每小题 6分,共 42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7KNO 3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黑火药”的主要成分之一,该物质的提取方法在古文献中的记载为:“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 。该文献中涉及的化学实验操作有( )A升华 B蒸馏C萃取 D结晶答案:D解析:“冬月地上有霜”中的“霜”实质为硝酸钾的结晶, “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描述的是通过溶解、蒸发结晶得到硝酸钾晶
2、体,故选 D。8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异丁烷也称为 2甲基丁烷B糖类、油脂、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均能水解C乙二醇、苯乙烯在一定条件下均可聚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D 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原子数最多为18个答案:C解析:异丁烷也称为 2甲基丙烷,A 项错误;糖类中的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B 项错误;乙二醇和二元羧酸通过缩聚反应可以生成聚酯高分子化合物,苯乙烯通过加聚反应可以生成聚苯乙烯高分子化合物,C 项正确;苯环、碳碳双键为平面结构,碳碳叁键为直线结构,且 CH键可以旋转,故 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原子数最多为 20个,D 项错误。9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 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2 g
3、NaHSO 4晶体含阳离子的数目为 0.2NAB1 L 0.5 molL 1 Na3PO4溶液中含 PO 数目为 0.5NA34C标准状况下,1 mol 环己烷含非极性键的数目为 6NAD16.8 g Fe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时转移的电子数为 0.9NA答案:C2解析:A 项,NaHSO 4晶体中阳离子为 Na ,故 0.1 mol NaHSO4晶体含 0.1 mol阳离子,错误;B 项,PO 在溶液中发生水解,故 1 L 0.5 molL1 Na3PO4溶液中含 PO 数目34 34小于 0.5NA,错误;C 项,1 个环己烷分子中含 6个碳碳非极性键,正确;D 项,铁在氧气中燃烧发生反应:3
4、Fe2O 2 Fe3O4,16.8 g Fe的物质的量为 0.3 mol,完全= = = = =点 燃 燃烧时转移 0.8 mol电子,错误。10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答案:D解析:甘油和水互溶,不分层,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二者,A 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蔗糖与浓硫酸反应除了生成 CO2外,还生成 SO2,SO 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 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当液面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 12 cm时,应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C 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向工业酒精中加入生石灰,然后蒸馏可以得到无水酒精,D 项能达到实验目的。11水杨酸、冬青油、阿司匹林的结构简式如图,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水杨酸制冬青油的反应是取代反应B阿司匹林的分子式为 C9H8O4,在一定条件下水解可得水杨酸C冬青油苯环上的一氯取代物有 4种D可用 NaOH溶液除去冬青油中少量的水杨酸答案:D解析:水杨酸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可生成冬青油,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A 项正确;3阿司匹林的分子式为 C9H8O4,阿司匹林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可得水杨酸,B 项正确;冬青油苯环上有 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故其苯环上的一氯取代物有 4种,C 项正确;冬青油中含有的酚羟基和酯基都能与 NaOH溶液反应,故不能用 NaOH溶液除去冬青油中少量的水杨酸,D 项错误。122019山东烟台刷题押题卷短周
6、期主族元素 W、X、Y、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K、L、M、N 均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甲、乙分别是元素 X、Y 的单质,甲是固体,乙是气体,K 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0.05 molL1 丙溶液的 pH为 1,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WXYZB元素的非金属性:YZX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WXYZDK、L、M、N 四种物质中沸点最高的是 N答案:B解析:0.05 molL1 丙溶液的 pH为 1,可知丙为二元强酸,应为 H2SO4,K 是无色气体,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且可生成 H2SO4,则应为 SO2,可知乙为 O2,N 为 SO3,L 为H
7、2O,由转化关系可知甲为 C,M 为 CO2,则 W为 H元素,X 为 C元素,Y 为 O元素,Z 为 S元素。原子半径:XY,A 错误;酸性:碳酸硫,因此元素的非金属性:YZX,B 正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WXYZ,C 错误;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K、L、M、N 四种物质中沸点最高的是 L,D 错误。13常温下,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 Al片、Cu 片插入浓 HNO3中组成原电池(图 1),测得原电池的电流强度( I)随时间( t)的变化如图 2所示。反应过程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4A t1时刻前,Al 片的电极反应为:2Al6e 3H 2O=Al2O36H B t1时,因 A
8、l在浓硝酸中钝化,氧化膜阻碍了 Al继续反应C t1时刻后,负极 Cu失电子,电流方向发生改变D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NO22OH =2NO H 2O3答案:D解析:由题图 1、2 知, t1时刻前,即铝钝化前,铝片作负极,发生反应:2Al6e 3H 2O=Al2O36H ,A 项正确; t1时,因 Al在浓硝酸中钝化,氧化膜阻碍了Al继续反应,B 项正确; t1时刻后,Cu 片作负极,失电子,电流方向发生改变,C 项正确;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NO22OH =NO NO H 2O,D 项错误。3 2第卷(非选择题,共 58分)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2
9、6题28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第 35题36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 3题,共 43分)26(15 分)苯佐卡因(对氨基苯甲酸乙酯)常用于创面、溃疡面及痔疮的镇痛。在实验室用对氨基苯甲酸( )与乙醇反应合成苯佐卡因,有关数据和实验装置图如下:相对分子质量密度/(gcm3)熔点/ 沸点/ 溶解性乙醇 46 0.79 114.3 78.5 与水任意比互溶对氨基苯甲酸 137 1.374 188 339.9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对氨基苯甲酸乙酯 165 1.17 90 172难溶于水,易溶于醇、醚类产品合成:在 25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 8.2 g对氨基苯甲酸
10、(0.06 mol)和 80 mL无水乙醇(约 1.4 mol),振荡溶解,将烧瓶置于冰水中并加入 10 mL浓硫酸,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在 80 热水浴中加热回流 1 h,并不断振荡。5分离提纯:冷却后将反应液转移到 400 mL烧杯中,分批加入 10% Na2CO3溶液直至pH9,转移至分液漏斗中,用乙醚(密度 0.714 gcm 3)分两次萃取,并向醚层加入无水硫酸镁,蒸馏,冷却结晶,最终得到产物 3.3 g。(1)仪器 A的名称为_,在合成反应进行之前,圆底烧瓶中还应加入适量的_。(2)该合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3)将烧瓶置于冰水中的目的是_。(4)分液漏斗使用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
11、乙醚位于_(填“上层”或“下层”);分离提纯操作加入无水硫酸镁的作用是_。(5)合成反应中加入过量的乙醇的目的是_;分离提纯过程中加入 10% Na2CO3溶液的作用是_。(6)本实验中苯佐卡因的产率为_(保留 3位有效数字)。该反应产率较低的原因是_(填标号)。a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和脱水性,导致副反应多b催化剂加入量不足c产品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d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答案:(1)球形冷凝管(1 分) 沸石(或碎瓷片)(1 分)(3)散热降温,减少副反应,减少乙醇挥发损失(2 分)(4)检查是否漏液(1 分) 上层(1 分) 干燥吸水(1 分)(5)作溶剂,提高对氨基苯甲酸的转化率(1 分
12、) 中和过量的浓硫酸和调节 pH(1分)(6)33.4%(或 33.3%)(2分) ad(2 分)解析:(1)仪器 A的名称为球形冷凝管。在合成反应进行之前,圆底烧瓶中还应加入适量的沸石(或碎瓷片),以防止暴沸。(2)书写该合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可以类比乙酸和乙醇合成乙酸乙酯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浓硫酸在稀释时放热,所以将烧瓶置于冰水浴中的目的是散热降温,减少副反应,减少乙醇挥发损失。(4)分液漏斗使用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检查是否漏液。乙醚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乙醚位于上层。无水硫酸镁是有机实验中常用的干燥剂,故分离提纯的过程中加入无水硫酸镁的作用是干燥吸水。(5)增加乙醇用量,可以增大
13、对氨基苯甲酸的转化率;对氨基苯甲酸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故乙醇还6可以作溶剂。由题意知,分离提纯过程中加入 10% Na2CO3溶液的作用是中和过量的浓硫酸和调节 pH。(6)根据题意可知,对氨基苯甲酸少量,故应根据其用量计算苯佐卡因的理论产量: (或 0.06 mol)165 gmol1 9.88 g(或 9.90 g),苯佐卡因的产8.2 g137 gmol 1率为 100%33.4%(或 33.3%)。该反应产率较低的原因是:浓硫酸具3.3 g9.88 g 或 9.90 g有强氧化性和脱水性,导致副反应多;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本题选 a、d。27(14 分)“低碳经济”备受关注,CO 2
14、的有效开发利用成为科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1)已知:CO 2(g)2H 2(g)C(s) 2H 2O(g) H90.0 kJmol1 ;H 2O(l)=H2O(g) H44.0 kJmol1 ;C(s)的燃烧热 H394.0 kJmol 1 。则表示 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2)在 0.1 MPa、Ru/TiO 2催化下,将 H2和 CO2按投料比 n(H2):n(CO2)4:1 置于恒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反应 CO 2(g)4H 2(g)CH 4(g)2H 2O(g) H1反应 CO 2(g)H 2(g)CO(g) H 2O(g) H2测得 CO2转化率、CH 4和 CO选择性随温
15、度变化情况分别如图 1和图 2所示。(选择性:转化的 CO2中生成 CH4或 CO的百分比)反应的 H1_(填“” “”或“”)0;理由是_。温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原因是_。350 时,反应的平衡常数 Kp_(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为减少 CO在产物中的比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列举一条)。(3)为探究反应的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向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浓度均为 1.0 molL1 的 H2与 CO2。根据相关数据绘制出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曲线: v 正 c(CO2)和 v逆 c(H2O)。7则曲线 v 正 c(CO2)对应的是图 3中的曲线_(填“甲”或“
16、乙”);该反应达到平衡后,某一时刻降低温度,反应重新达到平衡,则此时曲线甲对应的平衡点可能为_(填字母,下同)。曲线乙对应的平衡点可能为_。答案:(1)H2(g) O2(g)=H2O(l)12 H286.0 kJmol 1 (2分)(2)(1 分) 反应在 350 达到平衡状态后,随温度升高 CO2的平衡转化率降低,所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2 分) 温度过低,化学反应速率慢;温度过高,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且 CH4的选择性减小(2 分) 2.8910 4(MPa)2 (2分) 降低温度或增大压强(2 分)(3)乙(1 分) D(1 分) C(1 分)解析:(1)由题意知 CO2(g)2H 2(g
17、)C(s) 2H 2O(g) H90.0 kJmol1 、H 2O(l)=H2O(g) H44.0 kJmol1 、C(s)O 2(g)=CO2(g) H394.0 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由(2) 可得 H2(g) O2(g)=H2O(l) 12 12 H286.0 kJmol 1 。(2)由题图 2可知,温度400 时,容器中只发生反应,结合题图 1可知,反应在 350 达到平衡状态后,随温度升高 CO2的平衡转化率降低,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过低,反应速率慢;温度过高,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且 CH4的选择性减小,故温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反应的进行。设 CO2的起始投料量为 x
18、mol,则CO 2(g)4H 2(g)CH 4(g)2H 2O(g)起始(mol) x 4 x 0 0转化(mol) 0.8 x 3.2x 0.8x 1.6x平衡(mol) 0.2 x 0.8x 0.8x 1.6x平衡时 CO2的分压为 0.1 MPa,H 2的分压为 0.1 MPa,CH 4的分压为 0.1 0.23.4 0.83.4 0.83.48MPa,H 2O(g)的分压为 0.1 MPa,故反应的平衡常数1.63.4Kp 2.8910 4(MPa)2 。降低温度或增大压强都能减少 CO在产p CH4 p2 H2Op4 H2 p CO2物中的比率。(3)由题意及题图 3可知,曲线乙为
19、v 正 c(CO2);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平衡正向移动,重新达到平衡时,H 2O的浓度增大,CO 2的浓度减小,则此时曲线甲对应的平衡点可能为 D,曲线乙对应的平衡点可能为 C。28(14 分)工业上用钒炉渣(主要含 FeOV2O3,还含有少量 SiO2、P 2O5等杂质)提取V2O5的流程如下:(1)焙烧的目的是将 FeOV2O3转化为可溶性的 NaVO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浸出渣的主要成分为_(填化学式)。(2)用 MgSO4溶液除硅、磷时,滤渣的主要成分为 Mg3(PO4)2、MgSiO 3。若滤液中 c(SiO )0.08 molL 1 ,则 c(PO )_。(已知: Ksp
20、(MgSiO3)23 342.410 5 , KspMg3(PO4)22.710 27 )随着温度升高,Mg 2 的水解程度增大,导致除磷率下降,但除硅率升高,其原因是_。随温度升高,MgSiO 3、Mg 3(PO4)2的溶解度变化忽略不计(3)元素钒在溶液中主要以 V2 (紫色)、V 3 (绿色)、VO 2 (蓝色)、VO (浅黄色)等形式存2在。钒液可充电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已知溶液中 c(H )1.0 molL 1 ,阴离子为 SO 。24充电时,左槽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黄色,则左侧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放电过程中,右槽溶液颜色变化为_。放电时,若转移的电子数为 3.011022
21、,则左槽溶液中 n(H )的变化为_。9答案:(1)4FeOV2O34Na 2CO35O 2 8NaVO32Fe 2O34CO 2(2分) Fe 2O3(2= = = = = 分)(2)1.010 8 molL1 (2分) 温度升高促进 SiO 水解生成硅酸沉淀(2 分)23(3)VO 2 H 2Oe =VO 2H (2分) 由紫色变为绿色(2 分) 减少 0.05 2mol(2分)解析:(1)由流程图和题意可知,反应物有 FeOV2O3、Na 2CO3、O 2,生成物有 NaVO3,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元素守恒可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FeOV2O34Na 2CO35O 28NaVO32Fe
22、2O34CO 2,Fe 2O3不溶于水,故浸出渣的主要成分为 Fe2O3。= = = = = (2)滤液中 c(SiO )0.08 molL1 , Ksp(MgSiO3) c(Mg2 )c(SiO )23 232.410 5 ,则 c(Mg2 )3.010 4 molL1 ,又 KspMg3(PO4)2 c3(Mg2 )c2(PO )342.710 27 ,故 c(PO )1.010 8 molL1 。温度升高促进 SiO 水解生成硅酸34 23沉淀,从而导致除硅率升高。(3)充电时,左槽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黄色,说明左侧电极上 VO2 (蓝色)失去电子生成 VO (浅黄色),电极反应式为
23、2VO2 H 2Oe =VO 2H 。由知,充电时左侧电极为阳极,则放电过程中,右侧电2极为负极,右侧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V2 e =V3 ,故右槽溶液颜色变化为由紫色变为绿色。放电时,左侧电极上发生反应:VO 2H e =VO2 H 2O,当2转移的电子数为 3.011022时,左槽溶液中消耗 0.1 mol H ,同时右槽溶液中有 0.05 mol H 转移到左槽,故左槽溶液中 n(H )减少 0.05 mol。(二)选考题(请考生从给出的 2道化学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小题计分)35物质结构与性质(15 分)钛酸钡耐高温材料的制备原理为 BaCO3TiO
24、 2 BaTiO3CO 2。二氧化= = = = =高 温 钛、钛酸钡晶体的晶胞结构分别如图 I、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基态钛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有_个未成对电子。(2)CO2分子中 C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1 mol CO2中含_个 键(设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与 CO2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有_(填一种)。10(3)二氧化钛晶胞(图 I)中,钛原子的配位数为_。金红石型二氧化钛的熔点为1 850 ,则金红石型二氧化钛的晶体类型是_ ,该晶体中粒子之间的作用力类型是_。(4)钛酸钡晶体中,钛原子与周围 n个氧原子等距离且最近,连接这 n个氧原子可构成_(填代号)。A正四面体B正
25、八面体C三角锥形D平面三角形(5)MgCO3、CaCO 3、BaCO 3的分解温度分别为 402 、900 、1 360 ,造成这种差异的本质原因是_。(6)已知:钛酸钡晶体的密度为 d gcm3 ,它的摩尔质量为 M gmol1 ,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该晶胞参数 a为_cm。答案:(1)1s22s22p63s23p63d24s2或Ar3d 24s2(2分) 2(1 分)(2)sp(1分) 2 NA(1分) SCN (或 N 、CNO 等)(2 分)3(3)6(1分) 原子晶体(1 分) 极性共价键(1 分)(4)B(1分)(5)Mg2 、Ca 2 、Ba 2 的半径依次增大(或 M
26、gO、CaO、BaO 的晶格能依次减小,2 分)(6) (2分)3 MNAd解析:(1)钛的原子序数为 22,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63s23p63d24s2或Ar3d 24s2,有2个未成对电子。(2)1 个 CO2分子中有 2个 键,2 个 键,C 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CO 2与 N 、SCN 、CNO 等离子互为等电子体。(3)由题图 I知,1 个钛原子与 6个氧3原子直接相连,故钛原子的配位数为 6。由金红石型二氧化钛的熔点知,金红石型二氧化钛是原子晶体,钛原子和氧原子靠极性共价键构成该晶体。(4)由题图知,钛原子周围最近且等距离的氧原子有 6个,连接这六个氧原子可构成正
27、八面体。(5)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钡的晶格能依次减小,故其对应碳酸盐的分解温度依次升高。(6)题图晶胞中含 1个“BaTiO3”,则 a cm。3 MNAd36有机化学基础(15 分)PBA是一种生物降解聚酯类高分子材料,它的合成路线如图所示:11已知:A 为烃,且 A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上只有一组峰,A 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 分子只有一个官能团。RCH= =CHR1 RCOOHR 1COOH。 KMnO4/H 回答下列问题:(1)C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EF 的反应类型是_。(2)D的名称是_;PBA 的结构简式为_。(3)若 PBA的平均聚合度为 80,则 PBA的摩尔质量为_。(4)
28、写出 BC 的化学方程式_。(5)T是 D的同分异构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 T有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能发生水解反应;1 mol T 与足量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最多生成 4 mol银。(6)参照上述原理,以 2丙醇、丙炔为原料(其他无机试剂任选)通过三步制备化合物332 CH=设计合成路线:_。答案:(1)碳碳双键(1 分) 加成反应(1 分)(2)1,6己二酸(2 分)(2分)(3)16 018 gmol1 (2分)12(4) (2分)(5)9(2分)(6)解析:依题意及已知信息知,A 为环己烷( )。又因为 C只有一个官能团,所以A与氯气发生一氯取代反应。依次推断出 B、C、D 的结构简式分别为由已知信息及 F的分子式知,E 为 HOCH2CCCH 2OH,F 为 HOCH2CH2CH2CH2OH。则PBA的结构简式为(3)链节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00,平均聚合度为 80,则 PB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0801816 018。(5)由、知,符合条件的 T分子中含 2个 HCOO,可将 T看成丁烷分子中的 2个氢原子被 2个甲酸酯基取代,又正丁烷分子中 2个氢原子被两个甲酸酯基取代,有 6种结构,异丁烷分子中 2个氢原子被两个甲酸酯基取代,有 3种结构,故符合条件的 T的结构有 9种。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