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5年高考3年模拟课标Ⅲ卷)2019年高考地理第七单元人口与环境课件.pptx

    • 资源ID:1208203       资源大小:4.62MB        全文页数:102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5年高考3年模拟课标Ⅲ卷)2019年高考地理第七单元人口与环境课件.pptx

    1、第七单元 人口与环境,高考地理 (新课标专用),考点一 人口数量与人口容量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五年高考,1.(2014课标,10,4分,0.168)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 是 ( ),A. B. C. D.,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人口数量计算的能力。依据移民占总人口比例等于移民人数与总人 口数之比,可计算出各时期的人口数量,1930年约为125百万人、1950年约为143百万人、1970 年约为200百万人、1990年约为250百万人,据此可判断出图符合该国人口增长情况,故A正 确。,方法技巧 部

    2、分考生解题时的关注点不是理解本题的题意,而是图中的曲线形状,这样容易选 择出一幅与题干所给图相似的图。,2.(2014课标,11,4分,0.361)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答案 C 本题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的计算。人口自然增长也就是不考虑移民人数的增长,依 据上题计算出的各年代的总人口数,以及图中对应的移民人口数量,可计算出各时间段人口增 长的数量,如1910年总人口约为90百万人,而移民人口数约为13百万人,则不考虑移民的人口数 量为77百万人;再依次算出1930、1950、1970

    3、、1990年的人口数量,可看出19501970年间人 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故C项正确。,名师点拨 本题组以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图为背景,考查了人口数量与移 民人口、自然增长人口的计算,以及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一组信息量较大的能力型题目。 解题关键是理解人口数量与移民人数、移民占总人口比例、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的关系。,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下面 两题。,1.(2017江苏单科,13,2分)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 )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

    4、年人口占比均高 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答案 A 本题考查人口老龄化。读图可知,东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城镇65岁及其以上 人口占比超过7%,老年人口占比高,A项正确;贵州、甘肃、云南等西部地区农村65岁及其以 上人口占比较高,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低,B项错误;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农村、城镇65岁 及其以上人口均不到7%,没进入老龄化阶段,C项错误;吉林、黑龙江、辽宁城镇老龄化现象比 农村明显,D项错误。,2.(2017江苏单科,14,2分)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迁移 C

    5、.人口死亡率 D.人口密度,答案 B 本题考查人口老龄化。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比重高,结合我国 国情可知主要是因为这些省份经济落后,劳动力大量外迁所致,B项正确。,读图,回答下题。我国某省19902014年间常住人口数量变动示意图,3.(2016天津文综,5,4分)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答案 D 由图可知,19902000年之间人口数量是逐年增长的,但每年净增长的数量呈减少 趋势,反映出19902000年该省的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0002014年的人口数量变化不 是太大,反映出该时段的人口增长率相对平稳,故D项正确。,评析 本题难度中等,一

    6、是要注意把握图中信息,二是要注意增长量和增长率两者的关系。,4.(2016上海单科,19,2分)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 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答案 C 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尤其是资源短板;丙省水资源总量是最少的,即丙 省的人口容量最小。,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19802030 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下面两题。,5.(2014福建文综,5,4分)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

    7、的影响因素是 (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答案 D 本题考查人口构成和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2015年之后,老年抚养比增长明 显,主要是人口寿命的增长,老年人口数量增加所致,年龄结构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D项正 确。,评析 本题难度不大,但是容易误选B项,医疗水平只是影响老年抚养比变化的一个因素,而非 主要因素。从人口抚养比定义入手是获取正确答案的关键。,6.(2014福建文综,6,4分)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 )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答案 B 本题考查人口问题和学生读图分析问题

    8、的能力。2025年后,老年抚养比上升,少儿 抚养比下降,也就是新生儿减少,老年人口不断上升,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 逐渐不足,因此B项正确。,7.2018天津文综,13(3),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图 图,图 攀枝花市人口统计图 攀枝花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 据图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6分),答案 特点: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 区域迁入人口少。,解析 本题考查对地图信息的获取及对人口分布特点的描述。结合图例内容从人口密度和 人口迁入的情况来归纳。东区和

    9、西区人口总量大,面积小,故其密度大,而周边区县人口总量 少,面积大,故人口密度小,可知,攀枝花人口密度差异大;图中还显示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 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地区迁入人口少。 审题方法 本题的中心词是“特点”,故要求尽量利用归纳、总结的方式去回答。本题重要 的限定词是“两个”“人口分布”“据图中信息”等,所以要思考“人口分布”应该从哪些 方面回答,图中有哪些关键信息,等等。而图例又为解答问题进一步指明方向。,C组 教师专用题组 下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 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

    10、,且该国从20 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2010课标文综,4,4分)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 ) 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 C.2001年,2019年 D.2001年,2066年,答案 A 由题干可知该国从2001年起,每年新生人口都将比2000年减少20%,可知2000年出 生的人口是最多的,故18年后该国的劳动力人口最多,即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同理65年后他 们将转化为被负担人口,那时劳动力人口负担最重。,2.(2010课标文综,5,4分)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

    11、力人口的 ( ) A.数量 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答案 B 题目的问题方向是“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可以这样 来想,出生人口的减少,最先变化的是小于18岁的人口数量,这一年龄组人口将最先减少。故原 来为这一年龄组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将出现劳动力过剩,他们将向其他职业转移,故B正 确。,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 增长率变化图。,3.(2015上海单科,21,2分)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 ) A.2003年 B.2008年 C.2010年 D.2012年,答案 B 读图中自然和机械增长率曲

    12、线,两者数值相加即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图中2008 年两者相加数值最大。B正确。,4.(2015上海单科,22,2分)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 ) A.基本稳定 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 D.整体趋减,答案 B 因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一直大于0,故上海市人口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B正确。,5.(2015上海单科,23,2分)“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新政给上海社会 经济发展带来的长远影响可能是 ( ) 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 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 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 A. B. C. D.,答案 C 人口新政会增加新生儿数量,

    13、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减轻人口老龄化压力,使 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但对男女性别比失衡的现状影响不大。C正确。,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 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左图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右图是我 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6.(2014江苏单科,17,2分)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 )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答案 B 本题考查人口问题。由图可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先波动上升

    14、,然后 下降,但仍为正值,故人口规模仍增大,只是增速减慢,B项正确。,7.(2014江苏单科,18,2分)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答案 C 放开单独二孩,少年儿童比重有所增加,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C项 正确。,考点二 人口迁移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 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15、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 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2018课标,4,4分)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答案 C 本题考查区域人口问题。由图可知,该市户籍人口数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外出务工 人员多,A项错误;随着劳动力外迁,该市老年人口比例增大,B项错误;图中显示随时间推移,该 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之间的差距变小,说明外出人数减少,该市对劳动力需求增加,C项正确; 由户籍人口曲线的斜率变化情况可知,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减少趋势,D项错误

    16、。,读图指导 地理事物时间变化图的判读 一是明确变化趋势,特别是波动或持续性;二是判断不同曲线的关联性,如本题中常住人口较户 籍人口少是因为劳动力外迁;三是看变化值的改变,如本题中曲线分段斜率可以表示人口增长 率,两条线间距可以表示外迁人口数量的变化,等。,2.(2018课标,5,4分)该直辖市是 (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答案 D 本题考查我国人口分布。我国四个直辖市中,户籍人口数量最多的是重庆;同时,重 庆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有大量人口外出务工,而另外三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大量迁入, 户籍人口应少于常住人口,故选择D项。,规律总结 通过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

    17、数值大小可以推断该地区的经济状况。户籍人口少 于常住人口,则说明有大量人口迁入,该地区就业机会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下图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1.(2018江苏单科,13,2分)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 ) A.政局动荡 B.生育观念 C.产业结构 D.自然灾害,答案 C 图示该国2059岁人口中,男性人口比重明显大于女性人口比重,而该年龄段人口 均为劳动年龄人口,故可能是产业结构偏向于发展男性就业人口多的行业,从而吸引大量外来 男性人口迁入所致。,2.(2018江苏单科,14,2分)该国最可能位于 (

    18、) A.北美 B.西亚 C.西欧 D.南美,答案 B 西亚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工业,而该产业主要就业人口为男性。因国内男性人口不 足而使大量外国男性人口迁到此地就业,形成如图人口结构。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 式。完成下面两题。,3.(2016浙江文综,3,4分)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 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 城乡间人口流动 农业专业化发展 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 B. C. D.,答案 D 导致人口流动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因素。题中的因果关系应是:城市工业、服务 业发展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19、,引发了城乡间人口流动,这种流动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 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4.(2016浙江文综,4,4分)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有关人口流动的知识。人口流动会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区域协调 发展,区域的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的增长,故A项错误,C项正确。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 素是经济因素,故B项错误。小城镇人口流向大城市不利于小城镇的发展,不利于城市化水平 的提高,故D项错误。,近年来

    20、,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下面两题。 5.(2015山东文综,1,4分)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答案 C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由我国当前国情可知,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导致部 分农村人口迁往城市。,6.(2015山东文综,2,4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答案 A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说明劳动力迁往城市,农 村劳动力短缺,

    21、导致土地资源浪费,A项正确;该现象不利于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协调发 展,B 、C错误;该现象会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升高,D项错误。,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 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 的城市。读图,回答下题。,7.(2015北京文综,11,4分)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答案 C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由题意可知,“城市牵挂”程度越高,人口迁出比例越大。读 图可

    22、知,甲地受南方牵挂程度远大于北方,说明其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A项错误;北京、 上海和深圳附近的广州(省级行政中心)相比,甲地向其迁出的人口比例都较高,B项错误;珠江 三角洲样本城市数量比四川盆地多,且牵挂程度高,故甲地向珠江三角洲人口迁出比例比向四 川盆地人口迁出比例高,C项正确;同样,从样本城市数量及分布、牵挂程度分析,甲地向内陆城 市的人口迁出比例比向沿海地区人口迁出比例低,D项错误。,评析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城市牵挂”程度越高,甲地向 其迁出人口比例越高是解题关键。,8.(2014广东文综,6,4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

    23、工人员出现 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答案 C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会促进家乡城镇化进程,促进家乡 经济发展,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但春运期间长途客运量会减少,故C项正确。注意选“不利于” 的选项。,9.2017天津文综,12(1),4分读材料,回答问题。 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目前外来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37%。 说明义乌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请回答两项。(4分),答案 商贸发达(商品集散地);就业岗位多(收入高);生活水平高(服务设施完善)。,解

    24、析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一个地区人口迁入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包括经 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结 合材料中“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回答两条社会经济原因即可。,10.2014重庆文综,13(1)(2),12分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移民城市洛杉矶通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美国的“科技之都”和全球性经济中心, 其电影产业也久负盛名。下图是洛杉矶主导产业演进示意图。(1)读上图,填出A、B表示的经济发展主导驱动因素。(4分) (2)从人口数量和素质分析外来移民对洛杉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答案

    25、(1)A:资源;B:知识(技术)。 (2)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 新。,解析 (1)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根据图知A驱动对应的横坐标为19世纪发现矿产,故主导 驱动因素为资源。B驱动是高科技产业,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可判断主导驱动因素是知识 (技术)。(2)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数量主要影响高科技产业规模的大 小和企业数量的多少;人口素质主要影响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层次。,评析 (2)题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依据题意,从人口数量和素质两方面来答积极影响。,11.(2016海南单科,21,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

    26、求。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 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6分)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8分)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 由。(6分),答案 (1)(地理位置)邻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地区省份比例高。 (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 多。 (3)应该限制:外

    27、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 (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 的文化交流。 (所述理由需支持所持态度,否则不得分),解析 (1)结合插图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几个省份的共性分析。(2)从河南、四川、湖北3省份 到北京、上海、广州的距离、人口总量及文化特性等方面分析。(3)先明确观点,若限制外来 人口从人口迁移对输入地的不利影响角度分析;若不限制则从人口迁移对输入地的有利影响 角度回答。,C组 教师专用题组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28、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 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面两题。,1.(2013课标,1,4分,0.513)20052010年 (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答案 C 本题以人口迁移统计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读 图可知,贵州迁出人口比重略高于四川,但人口基数四川大于贵州,故迁出人口数量应是四川多 于贵州,故A项错误;迁入人口比重上海大于广东,但人口基数广东大于上海,故迁入人口数量广 东多于上海,故B项错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江苏、浙江相差不大,但人口的机械增长率浙江远 高于江

    29、苏,故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故C项正确;天津位于东部经济地带,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较低,故D项错误。,名师点拨 本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人口迁移数量和迁移比重的区 别;二是人口的增长率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两方面。平时教学时应注意概念 的区别。,2.(2013课标,2,4分,0.637)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答案 B 皖、赣、黔是人口迁出大省,且迁出的人口以青壮年为主,所以人口迁移加剧了这 几个省区

    30、的老龄化进程,故A项错误;沪、京、津是人口迁入区,且迁入的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 为主,故人口迁移延缓了这三个市的老龄化进程,故B项正确;农业人口的大量外迁,提高了皖、 赣、黔的城市化水平,故C项错误;人口的迁入促进了沪、京、津的城市化进程,故D项错误。,规律总结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1)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2)从 区域的角度来看,分为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3)从三大要素的角度来看,分为对 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4)从具体方面来看,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 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

    31、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 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3.(2013课标,7,4分,0.66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答案 D 本题以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的 图表分析和判读能力。根据总人口增长柱状图的变化可知,增长速度变慢,A项错误;总人口增 长速度虽变慢,但总人口数还在增加,B项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状态,C项错误;国际净迁 移量为正值,前后十年变化不大,而国内净迁移量均为负值,且19912

    32、000年期间比19811990 年增加很多,显示从该城市迁出人口增多,人口净迁入量减少,D项正确。 易误警示 不少考生认为人口增长率下降就会导致人口总数减少,事实上人口增长率下降时, 只要不低于零,其人口总数一直都是上升的,只不过增速放缓。当某地人口增长率由正值降为 零时,该地的人口总数达到最大值;当人口增长率由零变为负值后,该地的人口数量才开始减 少。,4.(2013课标,8,4分0.348)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答案 A 本题考查美、日、俄、德四国超级大城市的人口变化规律。该城市从19812000 年的二十年中,国际净迁移的人口数量与自然

    33、增长数量相当,人口国际净迁入量巨大,且当前总 人口约1 300万,符合美国的城市特征。美国20世纪90年代人口纷纷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 迁移,导致国内净迁移量变大。日本城市人口国际净迁入量较小,俄罗斯与德国无1 300万人口 的超级大城市。,方法技巧 本题也可以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来判断,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日本、俄罗 斯、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缓慢甚至是负增长,而美国因为外来移民多,自然增长率随之增高。,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观念、信息 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5.(2016上海单科,15,2分)2000

    34、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 ( ) A.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B.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C.中部地区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答案 A 由图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省际流动占40%,以省际流动为主;西部地区县内流动占4 5%,以县内流动为主;中部地区县内流动占60%,以县内流动为主;全国平均县内流动点45%最 大,以县内流动为主。,6.(2016上海单科,16,2分)图中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 特点是 ( ) 省际经济差异变小 县内经济差异变小 省际经济差异变大 县内经济差异变大 A. B. C. D.,答案 B 图示2000

    35、2010年十年间,东部地区县内和省际人口流动下降,说明县内经济差异 变小;省际间人口流动比例上升,说明省际间经济差异变大。选B正确。,名师点睛 这道题考查学生看图能力。直观的读图,加以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20002010 年十年间,人口流动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因素。省际间的人口、县际间人口及县内人口变化,只 要认真读图都可看出;经济发达,吸收外来人口;经济落后,人口外迁。,7.(2015广东文综,5,4分)下图为2005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 省是 ( )A.海南 B.四川 C.广东 D.浙江,答案 B 本题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由图可知,在20052012年间,该

    36、省常住人口数量 总体呈减少趋势,这说明该省可能出现了人口向外迁移现象。结合我国人口总体上由中西部 向东部沿海迁移的背景,可判断该省为四川。,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下 面两题。,8.(2014海南单科,14,3分)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 )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产值减少,答案 A 根据图文分析,该县2010年比2000年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大幅度 增长,意味着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劳动力紧张,劳动力价格有所提高,人均 生产规

    37、模扩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人均产值增加。综上所述,A项正确。,9.(2014海南单科,15,3分)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川渝地区,答案 D 该县人口大规模外出,表明该县经济落后,在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川渝地区经济较 落后,因此选D项。,我国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对迁移人口的妥善安置,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0.(2014上海单科,7,2分)从人口迁移类型看,下列情况属于生态移民的是 ( ) A.三峡库区居民外迁 B.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 C.农村人口进城务工 D.地震区灾民搬至异地,答案 B 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或

    38、者修复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而进行的人口迁移,或者是 因自然环境恶劣,当地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总之,是因生态环境因素 所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需要移民,属于生态移民;三峡库区移民是工程建设需要;农 村人口进城务工是经济因素导致;地震区灾民搬至异地是自然灾害导致,不属于生态移民。,11.(2014上海单科,8,2分)三峡库区部分移民东迁沿海某地后,迁入地采取了“杂居”安置方 式。其深远意义是 ( ) A.改善移民原有的生活习惯 B.增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接触 C.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D.便于移民的统一管理与服务,答案 C 题干关键词“深远意义”,故选C项。,12.(20

    39、14上海单科,9,2分)三江源移民大多被安置到距离原居住地不远的城镇,这主要考虑到 ( ) 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迁入迁出地交通的便捷性 风俗习惯的相似性 保持牧民的原有生产方式 A. B. C. D.,答案 C 题干中“不远”,所以C项正确;已经迁出,与迁出地无需便捷的交通;迁往城镇, 不会保持牧民的原有生产方式。,13.2016江苏单科,28(2)(3),9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 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 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年来此

    40、过冬养老人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 下图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下表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1)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 ;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 、 、 。(5分) (2)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4分),答案 (1)冬季气温较高 晴天多,光照充足 交通便利 环境优美 旅游资源丰富 (2)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 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解析 (1)本题考查人口迁移。读图可知攀枝花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结合表中

    41、数据可知 该市冬季气温高,晴天多,光照充足,适合养老。其他地理原因可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旅游 资源丰富等角度说明。 (2)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注意从“积极”方面回答。可考虑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 务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消费、促进文化交流等。,评析 (2)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 从表中获得关键数据进行分析是关键。,A组 20162018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 考点一 人口数量与人口容量 下图示意1982年和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级图(注: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 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

    42、县市为西部地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三年模拟,1.(2018贵州贵阳期末统考,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 ) A.东部最密,西部最稀 B.中部最密,东部最稀 C.中部最密,西部最稀 D.东部最密,中部次之,答案 C 据右图可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2010年人口超过1 000万的城市主要在中部地区,人 口小于50万的城市主要在西部地区,因此其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中部最密,西部最稀。故选 C。,2.(2018贵州贵阳期末统考,3)珠江三角洲中部地区人口级别提高快的原因是 ( ) 邻近港澳 基础设施好 经济发展水平高 自然增长率高 就业机会多 A. B. C. D.,答案

    43、 D 珠江三角洲中部地区人口级别提高快的原因是主要是迁入人口多,而迁入人口多 的原因主要是地理位置优越,邻近港澳,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等,而不 是因为自然增长率高。故选D。,东北地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从1980年的1 297.9万,锐减至2014年的473.9万。下图示意东北 地区近25年来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占全国小学在校学生数的比例。据此完成下面三题。,3.(2017四川绵阳二诊,4)东北地区人口出生率陡降时期始于 (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10年代,答案 B 本题考查坐标图的判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44、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 能力,注意题目中的三个关键词“出生率”“陡降”“始于”。坐标图中显示东北地区小学 生数量1990年开始陡降。结合生活经验可知,小学生数量的降低滞后于出生率的降低。文字 材料中提到“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从1980年的1 297.9万,锐减至2014年的473.9万”。因此答 案为B。,4.(2017四川绵阳二诊,5)19802014年东北地区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减少的主因是 ( ) A.老工业基地衰落 B.移民外迁 C.医疗水平较低 D.人口政策,答案 D 本题考查人口变化的原因,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的 能力。根据中国20世纪8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背

    45、景,可知人口政策是造成人口出生率降 低,进而造成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减少的主因。,5.(2017四川绵阳二诊,6)2030年后东北地区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 A.人口迁入压力增加 B.人口合理容量增大 C.劳动适龄人口陡减 D.社会养老负担减轻,答案 C 本题考查人口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注意关键词“2030年”。由于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东北地区人口出生率降低,至 2030年劳动力数量减少,人口迁入压力有所降低,A错,C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 重,D错。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而且人

    46、口合理容量不属于人口问题,排除B。,考古发现,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复活节岛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开始出现人类活动。下图为 “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6.(2017云南昆明一中四测,3)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 ) A.t1时期,纯自然状态提供的物资可养活人口不超过1 000人 B.t2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环境承载力提高 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稳定 D.t4时期,该岛屿的生态环境优于t2时期,答案 B 据图可知,t1时期,纯自然状态提供的物资大约可养活人口达2 000人;t2时期,农业生 产力的发展使资源得以开发,农产品产量增加,因而环

    47、境承载力提高;t3时期,实际人口数量远远 超过环境承载力,人类面临生存危机;t4时期,该岛屿生态环境仅优于t3时期。故选B。,7.(2017云南昆明一中四测,4)关于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口数量必须低于环境承载力 B.人口数量的变化只受环境承载力制约 C.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答案 D 据图可知,人口数量可以适当超出环境承载力;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自然因素和社 会经济因素很多,不局限于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较大。故选 D。,考点二 人口迁移 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

    48、-迁出人口)/总人口100%。读19852010年粤、豫、滇、京四省 市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8.(2018四川德阳三校联考,5)甲、丙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收入差异 B.资源状况 C.国家政策 D.交通条件,答案 A 改革开放以后,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机 会多,成为人口主要迁入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就业机会少,成为人口主要迁出地区。 甲、丙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收入差异,选择A。,方法技巧 解本题先要明确甲、乙、丙、丁代表的省市依次对应粤、豫、滇、京四省市中 的哪一个。甲、乙人口净迁

    49、移率较大,为净迁入地区,应该是京、粤,甲比乙更大,而且迁入人 口起步较晚,所以说甲是京,乙是粤;丙、丁人口迁入率几乎都是负值,说明都是以人口迁出为 主,应为豫、滇,豫迁出人口较多,应该是丙;滇迁出人口相对较少,应该是丁。,9.(2018四川德阳三校联考,6)1995年以后,乙地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B.环境污染严重 C.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D.限制人口迁入,答案 C 1995年以后,乙地人口净迁移率有减小趋势,主要原因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部转 移,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导致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相对减少,所以说乙地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选择C。,审题技巧 本题要求学生要熟悉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审题,明确是“1 995年以后”,我国进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


    注意事项

    本文((5年高考3年模拟课标Ⅲ卷)2019年高考地理第七单元人口与环境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syndromehi2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