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8 年下学期衡阳市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题,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1.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 ,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A.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 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D. 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2.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下表时期类别西汉初年(高帝景帝)西汉中期(武帝宣帝)西汉后期(元帝平帝)东汉(光武
2、献帝)合计博士 1 4 8 12 25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 3 8 18 29未任博士的名儒 1 5 37 43合计 1 8 21 67 97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27 157 323 303 259这反映了两汉时期A. 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B. 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C. 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 D. 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3.唐代法律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 “奴婢既同资财即合由主处分” ,而到宋代中期后法律上则将“奴婢”之名改为“人力” “女使” ,佃户、雇工、人力、女使等皆为国家“编户齐民” 。这一变化说明A. 国家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B. 儒家仁政思想得到
3、提升2C. 经济发展促进身份平等 D. 封建等级秩序趋向瓦解4.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 ,佛教“大无为”而“治心” ,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5.明代中后期地方上设立巡抚 30 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三司”则处于巡抚下属地位。上述举措有助于A. 统一协调地方权力 B.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C. 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D. 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6.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
4、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文化的整合 B. 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C. 扩大了统治的疆域 D. 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7.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 ”“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 。这反映出当时A.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 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C. 政府提倡工商皆本 D. 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8.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 ;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A.
5、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 实行宽松商业政策C. 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 重建官营商业制度9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 “仁政” ,墨子倡导“非攻”“尚贤” ,庄子提出“无为而治” ,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他们共同的着眼点在于A. 创建全新思想体系 B. 顺应时代变革潮流C. 争夺思想学术阵地 D. 谋划政治统治策略10.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 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3是A. 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 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 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
6、“亲亲” D. 老子主张世袭为官制度11. 汉书宣帝传:“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 。 ”据此可知A. 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B.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功能C. 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D.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12.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 。
7、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A.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 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13.王阳明传习录中载:“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这一主张表明王阳明A. 不再认同内心自省的认知途径 B. 强调以实践去促进良知的发展C. 片面强调用良知指导实践的开展 D. 强调实践是实现良知的唯一途径14.明夷待访录被称为 17 世纪中后期另一部“人权宣言 ”,下列有关该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作者为明末清初的黄宗羲 B. 该书影响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C. 该书强烈地抨击君主专制 D. 该书是中国社会转
8、型的产物和见证1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A. 实行节度使制度 B. 创立三省六部制C. 任命文官做知州 D.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16.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这是鲍照的决心和4誓言。 “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是李白的宏伟之志。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 、 “志” 、 “力”去标举它。这反映了
9、A.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B. 儒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C. 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 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17.古希腊建筑师们在设计伊瑞克提翁神庙时,计划把 6 根单调的石柱雕刻成少女形象,但少女的脖子纤细,无法承受神庙的重量,如果加粗少女颈部,则会影响美观。建筑师们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给每个少女颈后保留一缕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这主要体现了古希腊A. 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 B. 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 建筑师具有活跃思维和高超技艺 D. 希腊艺术人才辈出成就斐然18.下表中关于甲乙两人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进行的比较,表述正确的是A. 二者的论点、论据都正
10、确 B. 二者的论点、论据都不正确C. 甲的论点错误 D. 乙的论点错误19.1912 年 2 月 17 日,南京临时政府在剪辫通告中规定:“如有逾期不剪者,即将其公民权剥夺,并严加惩治。 ”这说明,当时南京临时政府A. 致力提高国民民权觉悟 B. 重视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C. 注重塑造主流文化意识 D. 强化了政府法令的权威性20. “观念形态的革命以批判传统为条件,但实现观念形态的变革又不仅仅在于批判传统。它表现为破坏旧传统与正面重建的同一。 ”下列选项能准确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梁启超发表 变法通义 B. 康有为发表 孔子改制考C. 胡适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 D. 李大钊发表 庶民的胜
11、利21.读下图,据此可知5A. 经济特区间的发展存在着差异 B. 经济特区带动了全国的发展C. 对外开放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 D. 对外开放呈现多层次的特点22.据统计,中国农村 1984 年获得了创纪录大丰收,产量从 1983 年的 305 亿吨达到407 亿吨,人均粮食产量超过了 1957 年,乃至解放前的最高水平;粮食增产率从 19571978 年间的 21提高到了 19791984 年间的 49。这可以佐证A. 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建设上 B. 农业实现了现代化生产C. 市场经济对农业具有推动的作用 D. 经济改革助推农业发展23.有学者认为,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才是他一生思
12、想和事业的真正转折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真正转折点。这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A. 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 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C. 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D. 总结了前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成就24.一个欧洲人谈及其在美国的见闻时说:“这种地方真令人难以置信:这里有工人的帐篷营,尤其是还有无数在建铁路的护路工此外还有缠作一团的电报和电话线缆,错综复杂的在建电力铁路线延伸至看不到边际的遥远城镇。 ”他描述的这一现象最早发生于A. 17 世纪末 B. 18 世纪末 C. 19 世纪初 D. 20 世纪初25.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6A.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 促成世
13、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26在 14 世纪中叶至 16 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西方在三个领域,即思想文化(包括宗教) 、地理知识和商业贸易方面开始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并初步决定西方在未来的世界体系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体现这一领先地位的历史事件是A.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临时约法的颁布C.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D. 法国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27.读下图。1983 年英国发行的张唱片封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世界政治局势缓和与动荡并存 B. 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C. 核威慑下的人民渴望和平安定 D.
14、美苏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动荡28.二战后,在法国看来,建立包括法、德参加的欧洲联合组织,有利于将联邦德国纳入共同的利益之中和欧洲的监督之下,加强欧洲的世界地位,而法国在欧洲联合组织中的主导7作用则有助于凸显其世界大国地位;在联邦德国看来,加入欧洲联合组织,有利于消除法国对德国的成见和疑虑,取信于国际社会以重新崛起。基于这种观念的转变,法德两国A. 共同协商以推进德国实现统一 B. 共同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C. 联合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 通过主权让渡推进区域一体化29.下表中 1876 年、2010 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的变化表明时间 国家 代表性展品中国 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
15、景泰瓷器等1876 正美国 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中国 载人航天技术、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2010 年美国 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A. 中国国际地位有较大提升 B. 中国传统手工业日渐凋零C. 环境保护引起更多关注 D. 两国产业结构逐渐趋同30. .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培根认为:经验主义者好像蚂蚁,他们只是收集起来使用。理性主义者好像蜘蛛,他们从自身把网子造出来。但是蜜蜂则采取一种中间的道路。它从花园和田野里面的花中采集材料,但是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材料表明培根A 主张从人文主义角度进行科学研究 B.主张经验与科学相结合的
16、研究方法C 推崇经验主义式的科学研究方法 D 主张从理性主义角度进行科学研究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题,共 40 分。31 题 15 分,32 题 13 分,33 题 12 分)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 分)材料一 19 世纪 40 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 ,租界中“华洋杂居” ;60 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 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8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 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 。1949 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
17、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 16 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 年已有棉纺厂 99 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 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 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 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 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 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
18、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4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8 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3 分)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3 分)材料一 项目 中国与西方的比较时钟近代科学革命的关键仪器就是时钟,而其灵魂是擒纵装置,过去认为是十四世纪欧洲人的发明。中国在 723 年僧一行已制出这种装置铸铁1380 年前,欧洲人还无法制造出一小块铸铁,而中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已在工业规模上生产铸铁了9天花种痘法葛
19、洪于公元 300 年最早记载了天花这种疾病,中国在 1000 年已经发明天花预防接种。十九世纪初,欧洲人才发现牛痘苗可安全预防天花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 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有掌医之政令的医师, 周礼春官宗伯中有掌握历法工作的冯相氏,有掌握观测天象和占星术的保章氏后世的历朝历代,都在国家机构中设立有类似的科学技术机构和职能部门。官办科技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算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其掌握者多是与之有关的衙门。李时珍不恋富贵,曾辞去太医院院判一职,临终之时,还嘱咐后人将其刚刚完成的巨作本草纲目献给朝廷。摘编自丁海斌陈凡社会科学战线2005 年第 4 期李约瑟现象的“官科技”解读材料三 乾
20、隆末年,浙东学者章学诚就对烦琐考据提出中肯批评:“近日学者风气,徵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蚕食桑叶而不能抽丝。 ”他认为“君子之学术”应当能“持世而救偏”所谓“学业,将以经世也” 。陈国庆晚清社会与文化材料四 梁启超认为,国人对于科学抱有不正确的态度,除了受传统的“道器”观影响而轻视科学外,便是“把科学看得太呆太窄了” ,梁认为:“科学所要给我们的,就争一个真字,中国文化正因缺乏此种科学精神。 ”郑师渠梁启超的科学观(1)概括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据材料二说明其主要原因。 (4 分)(2)材料三、四反映了我国“科学”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些变化? (5 分)3
2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从某一角度说,历史就是从有趣的故事中悟出生活的智慧。典故名称故事内容半费之讼古希腊有一个名叫欧提勒士的人,他向著名的辩者普罗达哥拉斯学法律。两人曾订有合同,其中约定在欧提勒士毕业时付一半学费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则等欧提勒士毕业后头一次打赢官司时付清。10但毕业后,欧提勒士并不执行律师职务,总不打官司。普罗达哥拉斯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向法庭状告欧提勒士,他提出了以下二难推理:如果欧提勒士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按合同的约定,他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欧提勒士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按法庭的判决,他也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他这场官司或者胜诉或者败诉,所以,他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而欧提勒士则针对老师的理论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二难推理:如果我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按法庭的判决,我不应付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如果我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按合同的约定,我也不应付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我这场官司或者胜诉或者败诉,所以我不应付给他另一半学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典故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