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周周清(含解析)(建议用时:45 分钟)一、选择题1.王是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也可泛指国君、帝王。儒家所提倡的“王道”是指A. 以武力征服天下B. 以道德行仁义使天下归顺C. 以仁义治天下D. 天子的教化【答案】C【解析】【详解】所谓“王道”应该是指成为王之后如何做王,据此可以推断出 AB 不符合题意,因为 AB 是指成为王的手段,所以排除 AB;题干要求选择的是儒家所提倡的“王道” ,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可知,儒家主张统治者要施行仁政,故其“王道”是指以仁义治天下,所以选 C;儒家虽然强调教化的作用,
2、但是王治理天下不可能完全靠天子的教化,故 D 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再学习能力。这类题目往往是题干中给定一个概念,然后考生必须先根据题干中关于这一概念的阐述,明确其含义,然后根据这一含义再去判断选项是否符合上述概念的内容。所以考生必须具有自己学习新概念的能力,然后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也是高考中展示考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考查方式,这可以有效避免读死书、死读书的学史方式。希望能够引起大家足够的关注。这一题涉及到了“王”和“王道”两个概念。2.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由此,孟子强调A. 性本善B. 教育的教化功能C. 学以
3、至圣,致良知D. 民贵君轻【答案】A【解析】- 2 -试题分析:据材料“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所以能够不学而能、不虑而知,A 正确;材料未涉及教育的教化功能,排除 B;致良知,属于王阳明思想,排除 C;材料无法体现民贵君轻,排除 D。所以选 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的思想【名师点睛】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孟子根据战国时
4、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3. 春秋时期,有人强调“日困而还,月盈而匡” 。这一说法体现了( )A. 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 B. 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C. 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D. 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 “日困而还,月盈而匡”的意思是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体现了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故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
5、想4.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A. 道家B. 儒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文学作品的风格,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 “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材料主旨体现的是“顺其自然” ,这与道家思想相一致,A 项正确;题干“顺其- 3 -自然”与儒家思想不符,排除 B;题干“顺其自然”与墨家思想不符,排除 C;题干“顺其自然”与法家思想不符,排除 D。故选
6、 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5.不同的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孔子“不问不答,少问少答,多问多答” ,老子不在意别人能否理解自己的意思,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墨子老是追着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 “强聒而不舍” 。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个人性格差异B. 个人职业不同C. 个人品德参差D. 生活环境差别【答案】D【解析】孔子、老子和墨子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导致认识的差异,D 正确;A、B 和 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6.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
7、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这显露出A. 百家融合的趋势 B. 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C. 专制统治的特征 D. “尚同”的治世理想【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 ”可知墨子提倡人与人之间要注重“义” ,而不是百家融合,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人性进行阐释,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不合题意,故 B 项排除;专制统治的特征不合题意,故 C 项排除;为了避免出现“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 ”的结果,据所学可知墨子为此提出了“尚同”思想,故 D 项正确。点晴:试题涉及到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
8、“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 ”是解题的关键信息。7.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帐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 ,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4 -A.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 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C. 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D. 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题干中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 春秋具有伦理教育的功能,才被统治者推崇,故 B 项正确;孔子的春秋不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故 A 项错误;儒学汉代时才被统治者所推崇,当时是已是官僚政治,故 C
9、项错误;春秋是编年体,故 D 项错误。8. 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A.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B.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C.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D.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思想,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体现了大一统集权思想,故 A 正确。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体现兵不厌诈思想,与材料无关,故 B 错误。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10、”体现以法治国,反对贵族特权的思想,材料未涉及,故 C 错误。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反映了保密思想,与材料无关,故 D 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韩非子思想【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韩非子的思想相关知识。属于备考的重点之一。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9.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
11、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 ,吕- 5 -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A. 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B. 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C. 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D. 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答案】D【解析】“兼儒墨,合名法”体现出思想的融合趋势,故 D 正确;此时法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故 A错误;材料还提及其他思想,故 B 错误;C 中共识不符合百家争鸣时期特点。10.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 。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A. 重在教化
12、病人的心理B.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C.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D.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答案】B【解析】据材料“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仁”属于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 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调适病人的心理的问题,故 A 项错误;古代中国医术有其医药学的基础,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故 C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医术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故 D 项错误。故选 B。11. 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 3000 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 ,就剩下了 305 篇。对孔子“删诗
13、”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A.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B. 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C. 时间久远脱离现实D. 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答案】D- 6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诗经是属于现实主义,排除 A;诗经是西周到春秋时期,这时还没有儒家思想,排除 B;时间久远并不是孔子删除的原因,排除 C;孔子主张教化民众,因此孔子删诗反映了这些诗歌体现的是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所以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诗经12.在半坡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了共 50 多种整齐划一并有一定规律性的刻画符号。类似的符号还有规律地普遍出现在河
14、北、甘肃等地。这些符号A. 具有记事、传达信息的特点B. 表明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C. 是商周甲骨文字的范式D. 是原始人类无意义的涂鸦【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干中“共 50 多种整齐划一并有一定规律性的刻画符号” 、 “类似的符号还有规律地普遍出现在河北、甘肃等地”等信息可知,这些有规律的刻画性符号应该是有一定的意义,在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代,应该具有记事或者传递信息的功能,故选 A 而排除 D;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当时还没有文字出现,商代甲骨文的出现才表明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所以 BC 都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王者禘(宗庙祭祀
15、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 。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礼记丧服小记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礼记大传材料二 春秋战国是民间势力逐渐兴起的时代。殷周宗法贵族社会的两大支柱国野制与世卿制趋于瓦解,国人与野人、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日渐消失,礼乐制度下移,公子公孙- 7 -对卿大夫的世袭被打破,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士和庶人可以晋升
16、至大夫乃至卿相。孔子门下由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组成的儒家团体,正是新兴的“游士”阶层的最初代表。正是儒家与其他学术团体和流派之间的“百家争鸣” ,造成了华夏文化区域内一种跨国界的公共舆论。这种公共舆论一方面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扩大了政治参与,使“君子”不再是一种身份限制,而成为一种政治抱负、一种人生典范,有心从政的人可以通过求学问礼,为迈入仕途创造条件。陈子明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材料三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1)根据材料
17、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百家争鸣”的政治、经济背景。(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答案】 (1)内容:祭祖的同时祭天。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 ,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2)作用:促进了民间势力兴起;冲击了商周宗法
18、贵族社会秩序;促进了民间教育和学术的发展;造成华夏文化区域内跨国界的公共舆论;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拓展了民间力量参与国家政治的空间(扩大了民间力量的政治参与度) 。背景: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争霸称雄;宗法等级秩序瓦解;“游士”的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小生产者队伍壮大;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形成。经济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渐形成;封建经济的逐渐形成;小农经济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3)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8 -【解析】【详解】
19、 (1)内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 ”可得出祭祖的同时祭天。由“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 、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可得出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 ,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由“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可得出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特点: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所学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这是其最主要的
20、特点;宗法制下有“大宗”与“小宗”之分,但是大小宗之间是相对的;由于嫡长子继承制下,除嫡长子之外的余子则被分封,故可以得出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宗法制既适用于周天子的家族也适合其他家族,故可得出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2)作用: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回答。由材料二中的“春秋战国是民间势力逐渐兴起的时代”可以得出促进了民间势力兴起;由“殷周宗法贵族社会的两大支柱国野制与世卿制趋于瓦解”可以得出冲击了商周宗法贵族社会秩序;由“学而优则仕” 、 “儒家与其他学术团体和流派”可得出促进了民间教育和学术的发展;由“造成了华夏文化区域内一种跨国界的公共舆论”可以直接得出造成华夏文化区域内跨国界的公
21、共舆论;由“这种公共舆论一方面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可知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由“一方面扩大了政治参与,使君子不再是一种身份限制,而成为一种政治抱负、一种人生典范,有心从政的人可以通过求学问礼,为迈入仕途创造条件”可以得出拓展了民间力量参与国家政治的空间(扩大了民间力量的政治参与度) 。背景: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注意题目要求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回答即可。具体来说,政治上,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争霸称雄;宗法等级秩序瓦解;“游士”的兴起;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小生产者队伍壮大;所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形
22、成的时期,这是其时代特征。经济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得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渐形成,封建经济的逐渐形成;与此同时,小农经济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3)说明:题目要求“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干中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指的是“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 9 -出现,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可知,经济上,由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这导致了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思想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4.阅读材料,完
23、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墨经中的抽象科学知识与古希腊的理论科学的大起大落,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超越时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历史命运。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水平与社会发育水平下,经历深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 ”这是墨家科技思想被排斥和湮没的又一个原因。墨家学说的思想渊源较为深广,他们具有儒家、道家等没有的优势,一开始就与生产实践十分接近,因而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最正确而无片面性的思想。如果避开墨家与周易、老庄的分歧不谈,墨家思想恰好将三个方面的积极面融为一体。在这里,
24、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基础:经验、直观、逻辑、人工语言、现实检验,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包括的环节。摘编自墨家科技产生的背景及其湮没原因等材料二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至少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在经历了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的开创时期”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 “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迅速发展的时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 “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入发展并日趋成熟的时期” 。伴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当前中国科技史的研究需要从思想源头上来获得解决许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是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度上获得重大突破的迫切需求所在,科学技术思想史的研究成为
25、中国科技史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不搞清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科技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地解决。正如科技史家胡道静所说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应是科学史研究的核心层 ”。摘编自昊智先秦诸家主流技术思想之分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墨家科技思想湮没及现今中国重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原因。(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墨家为代表的古代科技思想对现今中国科技发展的借鉴意义。【答案】 (1)湮没原因:封建统治的“君贵民贱”和“贵道贱器”思想的抑制和扼杀;墨子科技思想超越了时代的认识和接受的程度;墨家科技思想自身的抽象性,使人难以理解;古- 10 -代
26、传播方式和技术非常有限。重视原因:古代科技博大精深,创造了世界古代科技的辉煌,而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较为落后;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中国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新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一定进步;科技思想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前提条件;政府倡导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2)意义: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中最正确的思想,进一步了解墨家思想,能为现代中国科技研究提供理论基石和向导;掌握古代科技思想的脉络,才能做到知古通今,深刻认识墨家等古代科技的湮没,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有重要借鉴作用。 (其他答案逻辑清晰且言之有理亦可)【解析】第一小问“墨家科技思想湮没的原因” ,根据材料一中“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水平与
27、社会发育水平下,经历深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 ,结合所学从封建统治者“贵道贱器”思想的抑制、古代传播方式和技术非常有限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现今中国重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原因” ,依据材料一“墨家科技思想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基础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包括的环节”及材料二“伴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需要从思想源头上来获得解决许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答案”的理解,结合所学相关知识从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较为落后、改革开放后思想的解放、中国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新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一定进步、科技思想发展是科技进步前提条件、政府倡导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等方面来回答。 (2)根据材料“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最正确而无片面性的思想” 、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基础:经验、直观、逻辑、人工语言、现实检验,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包括的环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中最正确的思想,进一步了解墨家思想,能为现代中国科技研究提供理论基石和向导;掌握古代科技思想的脉络,才能做到知古通今,深刻认识墨家等古代科技的湮没,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有重要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