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灌南华侨高中分校 20172018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00 分钟;时间:75 分钟)第 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题是正确答案,每小题 3分总计 60分)1.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 自给自足B. 土地私有C. 铁犁牛耕D. 男耕女织【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都属于早期农业的耕作技术,发展到小农经济时代,耕作技术进步,表现为铁犁牛耕,故 C选项正确;自给自足不属于耕作技术,故 A选项错误;土地私有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故 B选项错误;男耕女织属于家庭生产的模式,也不
2、属于耕作技术,故 D选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早期农业”和“小农经济”等相关概念,能够区分“耕作技术” 、 “生产资料” 、 “生产模式”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四个选项中明显只有铁犁牛耕属于耕作技术和方式,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 唐末徐夤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A. 质地纯净,官府垄断B. 色泽光亮,晶莹如雪C. 造型优美,釉色粉彩- 2 -D. 技术精良,面向市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可知制作的瓷器为青瓷,且产品优先供给君主使用,A 项正确;晶
3、莹如雪为白瓷与题意不符,故 B项错误;釉色粉彩与题意青瓷不符,C 项错误;面向市场与“先得贡吾君”供给君主不符,D 项错误。所以正确的答案是A项。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瓷器3. 下图是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这一发明用于A. 冶铁B. 灌溉C. 耕作D. 纺织【答案】A【解析】由图片信息中的水力作为动力鼓风和冶铁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发明为冶铁工具水排,它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东汉时由南阳太守杜诗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而成,故 A项正确。水排是鼓风冶铁工具,不是灌溉、耕作和纺织工具,故 BCD项错误。点睛:对于水排,很多学生望文生义,认为水排
4、是灌溉工具,其实水排是一直冶铁工具。它是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发明,是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约早于欧洲一千多年。最初的鼓风设备叫人排。继而用蓄力鼓动,因多用马,所以也叫马排。直到杜诗时改用水力鼓动,称水排。4. 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A. 草市中有夜市- 3 -B. 江南市镇兴起C. 村寨出现草市D. 专业市场出现【答案】A【解析】根据“夜船归草市”可知,A 正确;B、C、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经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的能力
5、,解题关键信息“夜船归草市” 。5. 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 ,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交子”广泛使用B. 坊市界限严C. 商业发展繁荣D. 商帮活动频繁【答案】C【解析】宋朝出现交子,明清出现商帮,A、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坊市界限严,不利于城市发展,B 错误;商业发展繁荣,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故选 C。6.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 “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 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B. 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
6、 加强了对市场的直接监管D.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答案】B【解析】结合南宋都城临安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的信息可知,南宋时期的商业与唐代相比,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正确选项为 B。A、C 项信息材料没有显示;选项 D既不符合材料信息,也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史实不符,故可排除 D项。【名师点睛】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唯一秘籍,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坊市制度严格,南宋时期坊市制度已经瓦- 4 -解。7. 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做成了动画,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下列现象在宋代都城街市不可能出现的是A. “大店
7、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满目琳琅”B.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C. “买卖昼夜不觉,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D.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答案】D【解析】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D 符合题意,故选 D;A、B、C 现象在宋代都城街市都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8.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 “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 “
8、海禁”政策的实施B. 社会矛盾尖锐C. 倭寇为患D. 土地兼并严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沿海居民“生理无路” ,生活所迫,不得不入海为盗,A 项符合要求;B 项是海禁政策的影响;倭寇是明朝后期的,故 C项错误;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9. “由洋务运动所造成的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乃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深刻地动摇了建立在小生产方式上的封建专制政体的根基。 ”这段材料A. 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B. 说明了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
9、影响C. 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客观发展D. 叙述了近代主流意识形态【答案】C- 5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 19世纪 6090年代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与题目中所阐述的“深刻动摇了封建专制政体的根基”不符,故 A项错误;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刺激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教育近代化以及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产生了重要的作用,B 项只阐述了洋务运动的经济作用,故 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 C项正确;题目主要阐述了洋务运动在经济近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上的作
10、用,与主流意识形态无关,故 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10. “民族资本主义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最初的改革和后来的革命有所依托。 ”这一物质基础出现于A. 明朝中后期B. 十九世纪 60、70 年代C. 19世纪末D.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 60、70 年代,故 B 正确; A、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名师点睛】根据所学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知识解答。11.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
11、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与材料反映的观点无直接关系的是A. 江南制造总局B. 轮船招商局C. 开平煤矿D. 京师同文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民用工业促进了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A、B、C 都是洋务运动创办的工业,都起到“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的作用,排除;京师同文馆属于教- 6 -育方面的措施,与“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无直接关系,D 符合题意,故选 D。12. 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
12、7 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 50万两白银。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A.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B. 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C. 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情况,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原因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故A正确;BC 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D 是抗战前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BCD 。【名师点睛】根据 1896年、1907 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情况,BCD 时间均不符合,排
13、除。13. 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在A. 18951911 年B. 19121919 年C. 19271936 年D. 19451949 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 不对,这一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C 不对,这两个时期日本加快侵华步伐,因此都不可能看到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的局面;D 符合题意,1945 年抗战胜利后,日本投降,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积极进行全球性扩张,对华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故本题答案选 D项。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4、曲折发展历程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14. 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7 -A. “一五”计划实施B. “大跃进”运动开展C. 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D. 工业化基本实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一五”计划在 1953年至 1957年实施,由于工业化建设,促进了城镇人口的增加,故选 A。B 是 1958年;C 也是1958年,都于图片时间不符,不选 BC。至 1957年,中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D 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探索一五计划15. 观察下面两幅图,两图表明A. 中国对苏联模式的
15、反思不断深入- 8 -B. 中共坚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C. 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实质性变革D. 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是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借鉴苏联经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掀起了以苏为师,向苏联学习的热潮,走上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三面红旗也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进行的,故 A项错误;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三面红旗虽然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但仍是集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体现,是左倾错误的影响,故 B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
16、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共八大到三面红旗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故 C项错误;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矛盾,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而三面红旗没有提及国内矛盾,故 D项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 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八大、 “三面红旗”16. “深刻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穿云霄。彩云栓着玉米腰,吓得月亮弯弯腰” 。这是 50年代中国某地的一首民歌。如果将其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景象D. “
17、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答案】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跃进运动17.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9 -A. 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B. 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 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D. 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公社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的土地改革都是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农村土地政策【名师点睛】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
18、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18. 刘少奇在建国后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次会议应该是A. 中共七大B. 中共八大C
1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 中共十四大【答案】B【解析】材料中论述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后出现的矛盾,年中共八大分析,正确;、C 和 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0 -19. 为解决广东居民偷渡到港澳的历史难题,时任广东省省长的习仲勋(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父亲)指出制止群众性外逃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广东临近港澳,可以发挥这一优势,在对外开放上做点文章。此后,中共中央在广东首先尝试这一主张的措施是A. 创办经济特区B.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从题文材料中 “
20、为解决广东居民偷渡到港澳的历史难题,时任广东省省长的习仲勋(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父亲)指出制止群众性外逃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广东临近港澳” ,可知是我国在这一地区实行的是经济特区造,故 A项正确。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经济特区20.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A. 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 农村经营方式变化C.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 大伙儿对他的背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
21、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材料“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对土地的经营方式,但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并未变。故 A错误;B符合题意;C 与题意无关;D 表述错误。故应选 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 II卷(非选择题)二、判断题(正确填正确错误填错误,每小题 2分,总计 10分)2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吸收了花鸟画- 11 -中的写实风格。【答案】错误【解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
22、,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故该题表述错误。22.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答案】错误【解析】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要辩证地看待,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破坏性指殖民掠夺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与落后。建设性指殖民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故上述说法正确。23. 下图所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答案】正确【解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自 1953年开始实施,到 1957年结束,第一个五年计划促进了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符合史实,故判断结论为:正
23、确。24. 铁犁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答案】正确【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铁犁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5.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答案】正确【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 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材料解析题(本题 16分) )- 12 -26. 阅读下列材料: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一直是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歌。阅读材料,回答
24、相关问题。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西汉晃错论贵粟疏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 ,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材料三 1865年,李鸿章将马格里主持的苏州
25、洋炮局迁至南京,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西天寺的废墟上,重新建造厂房,办起了金陵机器局,简称宁局。1881 年,宁局仿制成功美式加特林机关炮(亦称十门连珠格林炮) ;1884 年首次仿制成功德国克鲁森式 37毫米 2磅子后膛炮和美式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1888 年又仿制成功中国第一代马克沁单管重机枪,1889 年制成的射程远、命中率高、穿透力强的德国新式步枪,成为金陵制造局的名牌产品。王伟、梅正亮跨越三个世纪的强国梦档案史料中的金陵制造局材料四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办得最为成功的“与洋人争利”的官督商办企业。1872 年,招商局委庄椿山为司事,也在南京下关设棚厂,接运客商。所谓“棚厂” ,
26、即简易码头,没- 13 -有轮船码头,仅有栈房供乘客候船招商局从芜湖调来四川号趸船,碇泊于下关江岸的木栈桥旁(今四号码头) 。于是,1882 年 10月 20日,南京第一座轮船码头“功德船”出现在下关江边。洋务运动下关百年商埠繁荣的起点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生产经营方式?概括材料中体现的这种方式的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晋商发达的主客观因素。(3)材料三中金陵制造局创办于洋务运动期间,该企业属于哪一类型的洋务企业?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4)材料四中招商局创办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
27、以招商局为代表洋务民用工业创办的初衷是什么?【答案】 (1)方式: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特点: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2)新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主观因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客观因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繁荣。(3)类型:军事工业;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作用:打破列强垄断局面;推动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初衷: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解析】 (1)方式:根据“春耕夏耘,秋获冬藏”等信息可知生产经营方式是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 ;特点:根据所学回答小农经济的特
28、点即可。(2)新现象:根据“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得出;主观因素:根据“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总结归纳;客观因素:根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金陵制造局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指导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4 -(4)作用:根据“与洋人争利” “ 南京第一座轮船码头功德船出现在下关江边”分析概括;初衷:结合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的初衷回答。四、问答题(本题 14分)27. 经过一百多年的工业化探索与奋斗,中国逐渐以新的面貌屹立于世
29、界舞台。(1)民国初期,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推动其发展的外因是什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促使其发展的政策因素是什么?(2)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担负起工业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为此,党和政府在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分别有什么意义?(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主要措施是什么?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4)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指的是什么?【答案】 (1)外因:一战爆发,欧洲列强
30、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政策因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2)改造生产力: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意义: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改造生产关系:三大改造。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3)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4)含义: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 (1)根据所学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分析回答。(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然后分别回答它们的意义即可。(3)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模仿的”社会主义指学习苏联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