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山东省藁城市第一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一、单选题。 (共 42 题,每题 1.5 分,共 63 分)1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除井田,民得买卖”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2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子又曰:“三年无改于
2、父之道,可谓孝矣。 ”由此可见( )A孔子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B养、敬、无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C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D孝是孔子思想除仁、礼外的又一核心内容3春秋晚期,孔子(前 55l前 479 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4
3、有学者指出:“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其目的是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人。 ”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该观点相悖的是(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5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一主张出自( )- 2 -A墨家学派 B儒家学派 C道家学派 D法家学派6墨子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 )A打倒封建阶级 B加速社会流动C推动士阶层兴起 D保障社会平等7墨家的“兼爱” ,强调“爱”是不分亲疏、不分贵贱的,对一切人都是一律同等之爱,即“爱无等差” 。这与孔子主张的“仁爱”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儒家主张的“爱”是有
4、等级的,即“爱有差等” 。造成儒墨两派观点不同的根源是两者( )A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 B关注的社会群体不同C受统治者关注度不同 D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8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 , “以法为本” ;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了。关于二者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A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 B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C旨在限制贵族特权 D以往习惯法的汇编9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5、”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老子 孔子韩非子 B墨子 孔子 老子C孔子 韩非子 墨子 D孔子 韩非子 老子10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佛教- 3 -11有学者说:“儒家思想自先秦到汉代是一个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过程,完成了一次从山中客到朝上臣的转变。 ”导致这次转变的最关键因素是( )A汉初实行了“独尊儒术” B “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C董仲舒新儒学的创立 D太学教育体系的建立1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士大夫不
6、是那种作为君主之权力工具的单纯的官僚,他们横亘于君主和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权力。我们不能夸大,但也决不能忽略这种约束。 ”上述政治形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B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C官僚政治形成和贵族政治解体D夏商周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13图 6 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 A孔子创办私学 B齐国设“稷下学宫”C汉武帝设立太学 D隋朝开创科举制14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天下之士”
7、的主要目的是(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则,确立官学体系15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 庄子来诠释论语 ,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 中庸 孟- 4 -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 。这种变化反映出(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16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见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意在( )A追求以仁为核心的主体自由 B发扬“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C弘扬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D重新构建儒家
8、信仰的理论体系17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橄,皆为我之所用。 ”据此,王阳明( )A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C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D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18在朱熹等人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 劝学文 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A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 B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D读书重学风尚的形成19宋代服饰具有清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清雅、潇洒的风度。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A国家的积贫积弱 B理学思想的影响C民族
9、融合的加强 D战乱的频繁发生20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 “格物” “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 “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21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子说:“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己乃所以复礼,而非克己之外别有复礼之功也。 ”“克之克之而又克之,以至于一旦豁然欲尽而理纯。 ”可见,两人的“克己”( )- 5 -A产生的背景相同 B使儒学上升到了哲学高度C实现的途径不同 D是封建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22
10、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 ,孔子主张“德治” ,孟子提出“仁政” ,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 、 “郡守、县令,民之师帅” ,朱熹强调“正君心” 。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23. 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 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慎思明辨,格物致知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4学者王杰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
11、转向社会,转向现实,经世实学思潮兴起。 “游谈无根”指的是 ( )A明清之际的政局变动 B士人面对变局无所适从C理学家们的空谈性理 D儒学的存在价值已丧失25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 。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 )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 B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C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 D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26李贽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
12、得者末。 ”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 6 -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 ”上述主张 ( ) A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B奠定了“工商立国”的思想基础C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D肯定了商人追逐利益的精神27晚清时期,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 “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能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灭也。 ”依据上述观点,判断此人的主张是( ) A废除君主制 B建立总统制 C实行君主立宪 D倡导民主共和28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
13、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C前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29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A统治者个人喜好 B当时的经济状况 C文人学者的喜好 D现实政治的需要30.商鞅主张“重农抑商” ,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 A. 阶级立场不同 B. 政治主张的分歧 C. 社会经济结构的
14、变化 D. 社会性质的差异31. 下图是为纪念在塞浦路斯举行的国际会议而发行的梭伦纪念邮票,上面印有梭伦的名言“避免极端”(Nothing in excess)。梭伦改革的措施最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 )- 7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B.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C.建立公民陪审法庭D.禁止粮食出口并坚决抑制粮食涨价32梭伦在其诗歌中写到:“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 ”梭伦的诗吟诵的是( )A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D废除债务奴隶制33.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
15、准确的是( ) 选项 变法措施 评价 A 梭伦改革:解负令 废除所有债务,消除了财产等级差别 B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限制旧贵族特权,促进官僚制度的发展 C 孝文帝改革:租调制 均田制实施的基础,形成编户齐民制度 D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节省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 34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制造的“商鞅铜方升” ,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 “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由此统一度量衡。此举重大的意义不包括( )A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影响C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有利于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35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
16、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A均田制 B实行科举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 - 8 -36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 452 年) ,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今河南灵宝附近)这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这说明当时( )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 B官商勾结营私之风盛行C北方经济水平高于南方 D南北地区经济往来仍在继续37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
17、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38.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 ,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 ”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 )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 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 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39.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 (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法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 B免役法 C方田均税
18、法 D市易法40. 卡尔文认为,高尚的基督徒,既应当在各自的职业中尽力追求财富,也应当在使用财富时加以节制,不可过分地奢侈、享乐和浪费。其主张反映出( )A.天主教会的自我反省B.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奋斗精神C.广大人民的生活艰辛D.早期资产阶级遭受着残酷的剥削与压迫41. 欧洲宗教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这主要是指( )否定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 新教各派控制整个欧洲促进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9 -A B C D42.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史实 结论 A 王安石实行市易法,政府设市易务,出钱收
19、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表明北宋一度放弃了抑商政策 B 古希腊梭伦改革把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 为近代代议制民主奠定了基础 C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意味着两极格局被打破 D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逐渐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标志着农业经营和分配方式的重大变革 二、阅读材料。 (2 题,共 37 分)43.(2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韩非在有度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 ”这是韩非借用管子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故曰“威不两错” 。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
20、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 。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 黄宗羲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三 顾炎武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他认为只有皇帝同各级官吏共同掌握政权,才能达到“天下治矣”的目的,他还提倡“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材料四 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
21、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10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 (2 分)(2)材料二中黄宗羲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9 分)(3)材料二、三、四所反映出的共同思想是什么?(2 分)列举这三段材料中能反映该思想的关键语句。 (9 分)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 分)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 180 两,正七品知县 45 两,正九品官员 33 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