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东省烟台市龙口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 10 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说明: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90 分钟。2请将第卷答案和第卷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第卷(选择题 5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A. 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 为专制制度
2、提供了有力支持C. 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 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反映了君主专制、圣人崇拜的思想,这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故 B 正确;材料主张君主圣人整治梳理万物,没有反映诸子学说趋向统一,故 A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得到普遍认同,故 C 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无法说明百家争鸣基本结束,而且百家争鸣结束于秦朝建立后,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 ,学
3、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这说明孟子A. 背离孔子理念2B. 具有民本思想C. 推崇德治主张D. 倡导人性本善【答案】B【解析】“爱护人民为先”是典型的民本思想,所以材料说明说明孟子具有民本思想,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孟子不背离孔子理念,选项 A 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推崇德治主张的是孔子,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人性本善,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
4、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3.论语中, “仁”字出现六十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孔子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可算作仁或者接近于仁;出于环境的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杀身以成仁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仁的学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孔子主张优先解决人生实际问题C. 体现了儒家思想广泛的群众基础D. 仁的学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答案】D【解析】【详解】孔子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 “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都作为“仁”的思想的不同表现,说明孔子理论体系中仁的学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故答案为 D 项。仁的学说在当时没有能够成
5、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 A 项;孔子论述的是道德信仰问题,B 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 C 项。4.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后裔张鲁以“大道”名义所发布的大道家令戒强调谨守伦常,要求道民“当户户自相化以忠孝,父慈子孝”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儒学对佛道思想产生较大影响B. 儒学在道教冲击下趋时更新C. 道教官方化宣扬儒家伦理观念3D. 道教自我调适吸收儒家纲常【答案】D【解析】题干说的是东汉末年道教主张要谨守伦常,强调忠孝观念,这说明道教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家伦理思想,故选 D;题干体现了儒家对道教思想的影响,但是没有对佛教的影响,故排除 A;题干说到
6、的是道教自身的思想更新,而不是儒学的,故排除 B;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当时没有成为官方化思想,故 C 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点睛:这一题考查准确表达的能力。准确表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础能力,这一题就是考查考生准确表达的能力。表达不准确的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不符合史实,二是不符合逻辑,三是偷换概念。这一题中的 AB 属于偷换概念,C 属于不符合史实。5.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这反映了两汉时期A. 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B. 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C. 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D. 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显示从西
7、汉初年到东汉时期,博士、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未任博士的名儒以及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可见由于汉代尊儒措施的实施,导4致汉朝从事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故 B 项正确;表格没有体现出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的教科书,故 A 项错误;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取得了独尊地位,故 C 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官吏儒学水平提高,不能反映出综合素质的提升,故 D 项错误。6.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争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 1123 年高丽(今朝鲜)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迫仁宗外祖、
8、权臣李资请谦让步遵从。这表明A. 礼乐制度发扬光大 B. 中朝关系源远流长C. 君臣矛盾得以化解 D. 儒家伦理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儒家思想讲究君臣、父子等三纲五常的等级秩序理论,材料“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 “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请谦让步遵从”显然都是受到儒家君臣观和家庭伦理观的影响,故 D 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不是礼乐制度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不是中朝关系问题,故 B 项错误;君臣矛盾不是材料论述主旨,故 C 项错误。7.汉武帝时, 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据此可知,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A
9、. 否定了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B. 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C. 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D. 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汉代法律儒家化,以德教为主,兴办学校,提倡儒家教育,以教育和法律的手段相互补充,减少肉刑,给犯罪者以改过机会,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正是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故 D 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B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汉朝重视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并没有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C 错误。8.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 ,反对朱
10、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5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A. 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B. 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C.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D. 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答案】C【解析】南宋儒学家反对空谈心性,主张改革期望振兴南宋,说明当时的儒学家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故 C 项正确;朱熹的思想仍然是官方正统儒学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不是说明儒学分歧产生,主要是探讨儒学的功用,故 B 项错误;材料是借助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来救世,故 D 项错误。9.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这引发了士大
11、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 、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A.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B. 是西学东渐的产物C.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D. 是理学思想的创新【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反映了人人心中都有良知的思想主张。材料“指责论语 、直斥六经,张扬个性”反映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对人性的宣扬,这些主张都突出了人的自我价值,故 A 正确;西学东渐指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材料未涉及此问题,故 B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主政治的主张要求,故 C 错误;“愚妇与圣人同直斥六经,张扬个性”体现了对传统理学的批判,而不是创新,故 D 错误。故选A。
12、10.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 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 ”此举A. 体现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B. 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C. 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 D. 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答案】A6【解析】“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说明陈俊卿从国家大局出发,为国家前途命运着想,体现出了社会责任感的意识,故 A 项正确;丞相不符合具体的监察事务,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是丞相不想迎合皇帝的意愿,不是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故 C 项错误;丞相并没有对皇权进行争夺,故 D 项错误。点睛:宋明理学重
13、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11.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城出现了一批“异偶”(出自旧唐书)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 。这说明唐代A. 儒学主流地位严重动摇 B. 学术氛围比较宽松C. 儒学的发展趋向平民化 D. 儒学信仰有待于重构【答案】D【解析】唐代佛教发展,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儒学“异偶”以及“提出了怀疑和批判”说明传统儒学出现了危机,有待于信仰的重建,故 D 项正确;儒学受到批判,但并不能说明儒学主流地位的动摇,故 A 项错误;材料论
14、述儒学危机,并不是学术氛围的宽松,故 B 项错误;儒学发展一直属于精英基层,儒学平民化是在南宋以后,故 C 项错误。12.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吕氏乡约 ,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赢的这一做法A.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 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答案】C【解析】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吕氏乡约 ,把理学思想融入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中,促进儒学的世俗化,故 C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 A;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
15、学,并非以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吕氏乡约为标志,B 错误;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主要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D 错误。13.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7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 。由此可知王阳明A. 注重道德实践 B. 提倡心性修养C. 强调重义轻利 D. 批判虚假说教【答案】B【解析】由“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本身具有的,由“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
16、真理”可知,他认为人应该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必受制于圣人或者他人,综上所述,B 符合题意,故选 B;题干中没有强调实践,而是强调内心自然存在的良知问题,故排除 A;题干没有关于义和利的关系探讨,故排除 C;D 在题干中没有提及,故排除 D。14.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 15 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 。这表明A. 专制皇权日益膨胀B. 群臣思想保守顽固C. 传统文化力量强大D. 改革面临政治风险【答案】C【解析】“国本之争”中明神宗最终妥协主要还是因为受到
17、传统嫡长子继承制及宗法关系的影响,故 C 项符合题意。根据“国本之争”的最终结局可以得知,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与 A 项不符。大臣的思想是否保守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B 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改革的问题,故排除 D 项。15.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应予以改革,强调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广大百姓的快乐与否。由此可知,当时中国A. 儒学统治地位已动摇B. 儒学出现了趋时更新C. 正在酝酿着社会转型D. 君主专制逐渐被削弱8【答案】B【解析】儒学统治地位动摇于新文化运动时,故 A 与史实不符,故排除;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应该予以改革,应以百姓的快乐与否作为成功治理天下的标准,这是对儒家传统
18、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故选 B;黄宗羲的观点在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的背景下属于非主流思想,不能仅凭他的一个主张就推论出中国当时正酝酿着社会转型,故排除 C;D 不符合史实,因为当时君主专制是被强化的状态,故排除 D。16.李贽的思想特别朴实,接地气,说出人世诸多真相,可谓“童言无忌” ,而著名的“童心说”正是他提出的。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下列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A. 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B.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C. 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 体现了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答案】D【解析】李贽属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
19、说” ,在诗文写作方面,也主张真心,反对摩古之风,这种思想是并没有背离传统的儒家思想,而是其继承和发展,故排除 A;题干的主张没法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时中国刚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 B;李贽的思想与统治者的思想专制是不一致的,故 C 不符合史实;李贽的思想特立独行,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故选 D。17.明代思想家顾炎式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人也。 ”其中“败坏”的主要含义是指A. 学术研究脱离实际B. 人们思想受到严格限制和禁锢C. 涉猎范围空前狭小D. 读书人的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顾炎武抨击八股取士,结合所学知
20、识可知,明朝统治者为加强专制统治,在科举考试中规定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八股文,不讲究实际学问,从而严重禁锢了人们思想的发展,故 B 项正确。A 项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材料强9调八股取士严格限制和禁锢人们的思想,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涉猎范围空前狭小,而是强调八股取士严格限制和禁锢人们的思想,排除 C 项。材料强调八股取士严格限制和禁锢人们的思想,与读书人的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信息无关,排除 D 项。18.汉朝虽已发明了造纸术,但两汉官方书写的材料主要还是简帛,直到东晋末年,官方才明确下令用纸代简。官方书写材料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东晋末年( )A. 简帛退出了书写领域
21、B. 造纸技术的不断进步C. 书写原料来源的广泛 D. 实现了书写材料革命【答案】B【解析】由于造纸技术的进步,使得纸更容易制造和便于书写, “官方才明确下令用纸代简” 。故答案为 A 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BCD 项。19.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 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
22、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夏小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故 B 正确;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A 错误;C 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认识差异,D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 ,根据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20.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材料表明A. 戏剧是
23、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10B. 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C. 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D. 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广为流传的戏剧不自觉地起到道德规范、内化的功能,也就是发挥了教化的功能,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教化功能而非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选项 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儒道佛的合流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戏曲具有教化功能。21.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苏格拉底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这
24、表明苏格拉底A. 拓展了哲学的研究范围B. 提高了民众道德水准C. 纠正了哲学家认识偏见D. 开启了人文主义先河【答案】A【解析】苏格拉底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等字眼足以证明苏格拉底把哲学的研究范围进行了拓展,即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B、C 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苏格拉底也并未开启人文主义先河,选项 D 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22.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所以因人而异,视个人的感觉官能而有所不同。任何超人性的真理,连同宗教的真理都是不存在的。 ”由此推断该哲学家A. 肯定人的
25、尊严B. 否定神灵存在C. 强调理性至上D. 推崇绝对真理【答案】A11【解析】材料“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视个人的感觉官能而有所不同”反映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对人的尊严的肯定,故 A 正确;材料只是否定超人性的真理,没有反映出否定神灵存在,故 B 错误;材料未涉及理性至上的思想主张,故 C 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人的作用,而不是推崇绝对真理,故 D 错误。故选 A。23.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虽然抬出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来祭拜,但他们不过是借尸还魂,借他人的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这些思想家“心中的块垒”是想A. 挣脱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束缚B. 恢复古代人们的
26、传统生活习俗C. 摆脱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D. 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更大的突破【答案】A【解析】根据“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虽然抬出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来祭拜,但他们不过是借尸还魂,借他人的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 ,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反对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束缚,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故 A 正确;B 不是文艺复兴的实质,排除;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排除 C;D 是文艺复兴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的目的,不符合这些思想家“心中的垒”排除。24.15 世纪学者曼内蒂说:“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有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
27、构建起来的。然后人们接受了它并使之更美丽、更荣华与更典雅” 。据此可知,曼内蒂A. 倡导宗教信仰自主性B. 表达了新兴阶层的价值取向C. 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D. 开创了人文主义思潮最高峰【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15 世纪学” “这个世界是由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你是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和塑造者”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借助神威阐扬人文主义精神,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借助12“神”来宣扬人文主义,没有体现出宗教信仰自由,故 A 项排除;C 项包含在 B 项之中,排除;D 项说法错误,错在“最高峰” 。【点睛】 “15 世纪学” “这个世界
28、是由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你是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和塑造者”是解题的关键信息。25.著名思想家但丁(12651321)强烈主张通过政教分离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与繁荣。马尔西略(约 12751342)更加系统地论证了世俗政权对教权的独立性,并主张俗权至高无上。这反映了( )A. 文艺复兴时期对民主的追求 B. 宗教改革家强调“教权高于王权”C. 世俗统治者对权力的渴望 D. 人文主义者要求建立主权民族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中世纪是政权合一的形式,材料中“世俗政权对教权的独立性,并主张俗权至高无上” ,显然是强调世俗权力大于神权,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于主权民族国家建立
29、的要求,故 D 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主要倡导人文主义自由思想,并不是对于民主的追求,故 A 项错误。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不是宗教改革家,故 B 项错误。但丁属于人文主义者,不是世俗统治者,故 C 项错误。2018 年 10 月高二历史试题第卷(非选择题共 50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16 分,第 27 题 18 分,第 28 题 16 分,共 50 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 “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 。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30、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摘编自何怀宏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材料二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 ,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 ,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13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治国的制度体系发生怎样的变化?面对春
31、秋时期出现的新局面,孔子提出怎样的治国思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并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答案】 (1)变化:从“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逐渐兴起。思想:为政以德;以“礼”治国,并改良政治。(2)主张:重建礼制社会;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积极入仕,以礼治国;人人都践行周礼。背景:礼乐传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兴起,思想活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治国的制度体系所发生的变化、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和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夏、商、西周到春秋
32、战国时期治国的制度体系所发生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 “到了春秋战国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等信息分析得出。孔子提出的治国思想,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 “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来回答。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33、。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载舟,水则覆舟。 ”摘编自孟子14材料二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各异而实同耶。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 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
34、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2)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 ,哪些又体现了“新见”?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历史局限性。【答案】 (1)主要内涵: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意) ;君民相互依存,君舟民水。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 “不脱儒家思想理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保留君主制“新见”: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 ;君臣平等。局限性:未突破传统儒学范畴;未提出未来社会的设计方案。【解析】【详解】本题考
35、查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载舟,水则覆舟”等信息概括得出。儒家理想的政治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见贤然后用之” ,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2)黄宗羲的思想中“不脱儒家思想理路”的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黄宗羲的思想观点来回答。体现的“新见”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而分治之以群工” “臣之与君,各异而实同耶”等信息来回答。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历史局限性表现在没有突破传统儒
36、学范畴、没有提出未来社会的设计方案。28.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种“重人” ,不同于儒家人文主义所体现的那种日常伦理的实用理性,而是人作为一种宇宙存在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刘汉芸“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材料二 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同样,文艺复兴时期
37、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一般认为,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指导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思想形成的促进作用。【答案】 (1)特点:突出人的价值;重视人的理性思考;强调教育的作用。原因: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突出。(2)文艺复兴关注非宗教的古
38、典文化;倡导世俗教育,以培养合格市民为目标;体现了关注现实、现世、人性、享受为中心的价值观;冲破了封建神学束缚;推动力人性的复苏和精神解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 “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 “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等信息概括得出。其产生的原因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回答。(2)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思想形成的促进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16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 “全部课程
39、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 “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点睛】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作用,其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智者学派从对自然和神的研究转向对人和社会的研究,开始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表明希腊人已清楚地意识到人是社会舞台的主角,人类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能力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智者学派的观点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动以神为中心;强调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幸福、追求自由和知识。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高扬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这场运动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的标志。